地方高校党建与文化扶贫融合的机制创新与路径探索

2022-12-28 13:56徐秀云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党组织融合文化

徐秀云,徐 涛

(乐山师范学院 a.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b校工会,四川 乐山 614000)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让一个人掉队[1]60,是我们国家向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2012年底,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脱贫攻坚工作拉开序幕。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做到精准扶贫[2]45。如今,精准扶贫历经八年多的时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向世界庄严宣布:我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但脱贫工作还存在持续化、长效化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3]149。以脱贫摘帽为新的起点,致力于解决不同地域和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脱贫以后的长期脱贫、不返贫问题乃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依然任重道远,容不得有一丝半点的松懈。文化扶贫仍将在扶贫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它的作用不容低估、不可替代。

高等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五项重要职能。地方高校隶属于地方,它的地理位置和基本属性决定了它与地方经济、社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本文将着重探析如何实现地方高校党建与文化扶贫有效融合,助力精准脱贫攻坚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助力乡村振兴,促进脱贫地区精神文明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

一、地方高校党建与文化扶贫融合的必要性

(一)文化扶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扶贫的根本目的是“扶上马,送一程”。要保证“扶上马”以后能走得稳,走得远,走得好,关键是脱贫地区人民要有彻底脱困致富、追求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有掌握自己命运、彻底战胜贫困的能力自信和文化自信,有坚定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意志和恒心。因为内因决定外因,再好的外因归根结底也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

文化扶贫相对于物质扶贫而言,是文化和精神层面的扶贫。文化扶贫是“扶智”“扶志”[4]141,它将最终实现转变脱贫地区人民的思想观念,催生其追求美好生活的强大内生动力[5]23-27;不断提升其文化素质和文化水平,提高其认识和顺应客观规律、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提高脱贫地区人民的致富能力,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彻底地阻断返贫问题和贫困代际传递。因此它是长远的扶贫,根本的扶贫,是在精神层面实现彻底脱贫的有效手段。文化扶贫将助力于巩固精准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为脱贫地区注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扶贫的内涵包含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两个方面。物质层面包括为脱贫地区送书籍、建阅读场地、完善通讯等硬件设施、自然文化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等,可以归结为文化扶贫的外因;而精神层面的文化扶贫包含的从思想、理念、观念和科学技术的帮扶等等,更多的是对帮扶对象的内因发生作用。从二者的关系来说,物质层面的文化扶贫是为精神层面的文化扶贫服务的,是其物质基础;精神层面的文化扶贫是物质层面的文化扶贫能否发挥作用的决定因素,是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的关键因素、关系扶贫能否长效化的决定因素。

(二)文化扶贫是地方高校党建的职责所在

地方高校与所属地方的发展休戚与共。地方高校隶属于地方,主要靠地方财政支持,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其主要功能。地方高校的发展与其所属的地方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方面地方高校的发展离不开所属地方的社会发展和进步,离开了所属地方的社会发展与进步,地方高校的发展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从谈起;另一方面,促进所属地方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地方高校发展的本义,是社会赋予地方高校的基本职能,同时,地方高校也站在学术和科技前沿引领着所属地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地方高校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服务文化扶贫。地方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地方高校党组织在地方高校发挥着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本身承担着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根本任务,其核心体现在“服务”二字[6]55,理应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服务学校科学发展,从而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促进社会科学与经济发展。在脱贫攻坚成为我国社会重大历史使命的今天,地方高校党建有能力、有条件、有责任、有义务把握好方向,统筹好资源,充分发挥高校智力和人力资源优势,瞄准文化扶贫,找准着力点,在文化扶贫工作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中努力作为,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三)文化扶贫需要地方高校党建的积极参与

文化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文化发展水平。但文化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因此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了并不意味着文化自然同步随经济发展而发展。文化的发展会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忽视文化建设。在经济和文化发展存在区域差异时,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经济和文化发展较好的区域的成功经验,推动经济文化落后区域的文化建设,以文化建设进一步促进该区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地方高校党组织在服务地方扶贫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敏锐地觉知在脱贫地区经济发展中积极向上的文化因素并加以研究、总结提炼和升华运用。因此,从文化扶贫的形式来讲,不论是思想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还是文化产业扶贫,既需要地方高校党建的积极参与,同时又为地方高校党组织和党员创造了可大有作为的舞台。一方面地方高校党组织可以为贫困地区输送先进的思想、优秀的人才,为贫困地区输入发展的理念和先进的技术;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党组织在文化扶贫的过程中也可以促进自身建设和发展。

二、地方高校党建与文化扶贫融合的基本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地方高校党建在与文化扶贫融合过程中要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重在脱贫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脱贫地区群众不断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先进的文化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彻底摒弃“等”“要”[7]7的思想和听天由命的消极观念,树立“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的信心和决心,用先进的思想鼓舞人,用先进的技术武装人,指导脱贫地区群众进一步发展经济,从而助推脱贫地区不断形成积极向上、拼搏进取、多姿多彩的文化氛围。

(二)发展性原则

实现脱贫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既是地方高校党建与文化扶贫融合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是地方高校党建与文化扶贫融合永远的追求和不变的归宿。文化扶贫促进脱贫地区的发展有些方面可以在短期内见到成效,如部分文化产业扶贫;有些则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见效,如彻底转变脱贫地区人民的观念、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等。地方高校党建与文化扶贫要将促进脱贫地区当前的发展与长远发展有机结合,在传承和弘扬脱贫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既着眼当下,更放眼未来;既解决当下急需解决的矛盾和突出问题,更要考虑长远的社会、经济发展,培育脱贫地区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

(三)针对性原则

在绝对贫困被成功消除,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致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的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党建与文化扶贫融合需要不断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对“症”施策,着力解决文化扶贫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相关管理人才队伍培训和水平提升;脱贫地区公共文化设施有效管理;如何让脱贫地区公共文化设施能够被利用到位、切实发挥效能、让脱贫地区人民真正受益的问题;又比如文化产业发展如何区别考虑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乃至不同个体个性化需求问题;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提高脱贫地区人民的参与感、获得感与幸福感等。

(四)特色性原则

地方高校党建与文化扶贫融合,既要注重为脱贫地区输入先进的思想理念和文化成果,也要注重挖掘和弘扬脱贫地区本土文化,特别是脱贫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生态文化、旅游文化尤其是红色文化,将二者有机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而促进脱贫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传承当地精神,进一步增强当地人民的文化自信。在引导脱贫地区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时要充分考虑地方特色、本土特色,注重打造一地一特色、一域一品牌,与其他地方差异化发展,增强脱贫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三、地方高校党建与文化扶贫融合路径

(一)工作目标的融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命题,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明确要求。地方高校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引领和思想引领作用,旨在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体现地方高校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工作目标。而文化扶贫促进脱贫地区进一步发展,缩小不同地域和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涵。因此,地方高校党建与文化扶贫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同时,工作目标的融合还体现在融合地方高校与脱贫地区自身共同的发展目标上。地方高校党建和文化扶贫工作之所以是可以融合的,本质上还是因为地方高校党建和文化扶贫的目标是一致的,既促进了脱贫地区的发展,也促进了地方高校自身发展,虽然发展各有侧重,表现形式不同,但二者各自的侧重点可以在彼此融合的过程中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二)工作内容的融合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建设服务型党组织这一重要命题。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即是要充分体现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发挥党组织服务群众、推动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作用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地方高校党建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纽带,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融入学习型、创新型和示范型党组织建设内容,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探索创新服务机制、路径和策略,推进地方高校党组织、党员和脱贫地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共同学习提高,实现地方高校党建、脱贫地区基层党建和文化扶贫工作内容的有机融合,创新文化扶贫方式和内容,提升文化扶贫水平和成效,切实为脱贫地区人民服好务,为脱贫地区人民做出示范,以此实现“四型”党组织共建和融合共存发展。

(三)工作方式的融合

文化扶贫为地方高校党建实现培养人的核心目标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舞台,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补充,是地方高校教师,也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实践大熔炉。积极投身文化扶贫充分彰显了地方高校广大师生的责任与担当。在文化扶贫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实现地方高校党建与脱贫地区党建工作方式的有效融合,即由地方高校基层党组织和脱贫地区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以基层党组织共建为载体,实现双方思想融合、文化融合与建设融合,解决文化扶贫中的实际问题,推进文化扶贫取得实质性进展。具体融合方式包括:一是做强文明共建基地。与脱贫地区合作,建立艺术实践社工知识宣传、特殊群体帮扶和志愿服务等共建基地,通过丰富多彩的送文化到脱贫地区活动,促进脱贫地区文化发展。二是做强人才共育基地。与脱贫地区建立人才共育基地,通过顶岗支教、社会实践、职业培训等形式,组织师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服务脱贫地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实现脱贫地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地方高校师生成长“双赢”,为不断提高脱贫地区群众职业发展能力、彻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研究资源的融合

高校的一大本质任务即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的重要职能和最终目的在于成果转化,进而促进社会发展。而地方高校的这一大重要职能在于充分发挥自身科研优势,引领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地方高校党建整合学校科研优势,积极参与文化扶贫,既是地方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要求,同时也是地方高校科研的本质属性要求。通过参与文化扶贫,地方高校拥有了可以大有作为的科研空间与平台,开展科学研究。文化扶贫促进脱贫地区不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发展,都要善于挖掘脱贫地区的文化资源。要实现研究资源的融合,地方高校党组织需要统筹学校科研资源优势,将学校科研资源优势与脱贫地区文化资源优势有效融合,组建课题组与脱贫地区合作共研,共出研究成果。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锻炼了地方高校师生,提高了师生科学研究能力与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脱贫地区文化建设与发展。

四、地方高校党建与文化扶贫融合工作机制

(一)文化扶贫共建机制

一是结对共建定点。由地方高校基层党组织与脱贫地区结对共建融合平台,为地方高校党组织创造服务文化扶贫的空间,也是具体落实地方高校党组织文化扶贫助力乡村振兴的责任。二是专业优势定向。由地方高校党组织结合自身专业优势,贴近定点扶贫地文化扶贫的实际需要,具体确定文化扶贫的切入点和持续推进方向,以充分发挥地方高校专业优势,引领脱贫地区文化、经济、技术等改革、创新与发展。三是需求订单定位。根据脱贫地区实际需求,以项目合作的方式,确定文化扶贫的订单,抓住文化扶贫的订单内容、实施方案、监督措施和成效目标“四个关键点”,精准定位文化扶贫内容,实现文化扶贫从“粗放式”向“精准化”转变。

(二)文化扶贫引领机制

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党组织的主观能动性,以全新的观念、先进的技术、高雅的文化引领脱贫地区文明建设。首先,既要整合地方高校的文化资源,又要挖掘脱贫地区的传统优势文化资源,不断拓宽文化合作空间,加强校地文化资源的合作共享、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其次,地方高校党组织在文化扶贫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引领脱贫地区群众传承和发扬先进文化,摒弃落后思想和观念。第三,地方高校党组织要积极搭建文化互动平台,以艺术下乡、艺术支教和艺术扶贫等形式,积极为贫困地区输送高雅文化。第四,地方高校党组织要不断引领和带动脱贫地区创建文化品牌,将一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经典文化扶贫成果固化下来,形成文化活动开展的长效机制。

(三)文化扶贫管理机制

实行项目化管理是新形势下推进地方高校党建与文化扶贫融合的管理模式之一。地方高校党组织负责把每一项文化扶贫工作细化为党建实施项目,明确文化扶贫项目的工作基础、实施目标、潜力优势和成效预期,制定文化扶贫的时间表、路线图和“目的地”,从项目申报、立项、实施和评估等方面进行全过程的管控,一方面充分调动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的积极性,同时也细化了项目实施过程中相关责任人的具体责任。项目实施过程中具体抓好项目负责人和项目落地两个关键,推进落实一个项目、一个负责人、一套措施、一抓到底,确保文化扶贫项目有人管,责任有落实,扶贫有成效。

五、地方高校党建与文化扶贫融合的关键点

(一)调查研究是基础

文化扶贫的根本突出体现在“精准”二字。地方高校党建在融合文化扶贫过程中要彻底搞清楚:脱贫地区对文化扶贫最需要扶的是什么;要促进脱贫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文化扶贫最需要做的是什么;文化扶贫自身面对的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什么。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地方高校党组织和党员要通过深入走访和调查研究,搞清楚脱贫地区容易返贫的症结所在,搞清楚脱贫地区人民防止返贫的具体需求和想法。人性的本质总是趋利避害的,没有人想永远生活在贫困中,难以走出贫困的人,要么面对贫困无计可施;要么是觉得继续戴上“贫困”的帽子可以享受一些特殊的扶贫政策,目的还是想改善现状,只不过不是靠自己的“造血”能力来改善现状罢了。且这样的脱贫是暂时的脱贫,不是长远的脱贫。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第一种情况,要重点持“智”,帮助其找到破“贫局”的路子;对第二种情况,要重点扶“志”,增强其“造血”功能,引导和帮助其实现长久的脱贫。

(二)统一思想是前提

改变脱贫地区人民的思想并非易事,文化扶贫的效果有的在短期内能见到效果,更多的效果要留待实践来检验。文化扶贫,归根结底在“扶”。不断追求和实现脱贫地区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望,主体是脱贫地区人民。在文化扶贫的过程中,地方高校党组织和党员要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把贫困地区群众的分散的思想搜集汇总和分析,形成集中的统一的思想,找到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策略和路径,然后到实践中组织群众去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对脱贫的策略和路径进行总结、修改和提炼,再到群众中去实践,再根据实践总结升华,如此循环往复,让经验一次比一次更接近真理。在此过程中,既总结出了根据脱贫地区实际走出贫困的路子和方法,又深入统一了脱贫地区群众的思想,使自己的路子和方法化为脱贫地区百姓的自觉自愿的想法,进而增强百姓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这是一个地方高校党建在实践中探索文化扶贫有效方法路径的过程,更是在文化扶贫过程中统一脱贫地区人民思想的生动过程。

(三)形成合力是保障

持续推进文化扶贫,助力乡村振兴,涉及方方面面,单凭某一方面或某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需要通过形成文化扶贫的合力。这一合力包含五个方面:一是地方高校党建在文化扶贫过程中要深入统一脱贫地区群众的思想,使脱贫地区群众积极参与,主动作为,与地方高校工作人员同向发力;二是脱贫地区的人民相互之间要精诚团结,形成合力,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三是参与脱贫地区文化扶贫的各个系统之间要统筹协调相关扶贫力量和资源,形成充分发挥各种资源和力量的最大合力;四是各种扶贫力量要根据脱贫地区实际情况开展文化扶贫,与贫困地区之间形成合力;五是扶贫工作的各要素之间要形成合力。只有各层次、各方面的因素都形成合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扶贫资源的作用,才能使文化扶贫效益最大化。

(四)扶贫实效是关键

脱贫地区群众的满意度是检验扶贫实效的重要标准。地方高校党建与文化扶贫融合做得好不好,关键不是看地方高校党建与文化扶贫融合做与没做工作、做了多少工作,而是要看文化扶贫是否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当然,深入扎实地开展工作是文化扶贫取得实效的前提和基础,但做了工作并不意味着必然产生预期成效,且有些成效短期内能够看得见,有些成效则需在较长一段时间才能得以显现。同时,这个实实在在的成效要由服务对象——脱贫地区的群众说了算。只有当文化扶贫取得实效时,脱贫地区的群众才能真正得到实惠,从而发自内心地认可文化扶贫工作,文化扶贫工作也才能取得脱贫地区群众的信任与支持,也才能说明地方高校党建与文化扶贫融合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猜你喜欢
党组织融合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村党组织委员会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推荐与确定
《融合》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