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侯佳伦
在各类亚文化中,青年亚文化在亚文化相关研究中占据较为突出的地位,同时在社会影响及商业价值方面,也愈发引人注目。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新媒体平台的相继出现及迅猛发展使得青年亚文化圈在不断扩张影响力的同时,也使得其与主流文化的关系日益复杂。
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先锋自媒体平台及青年亚文化主要阵地之一,B 站从小众文化平台成功跃入大众文化视野,通过种种去标签化和搭建泛文化社区的努力,在促进社会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融合发展、弥合代际鸿沟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1]。作为B 站一大特色的知名UP 主们(Uploader,意即音视频内容创作者、上传者),以青年亚文化趣缘群体意见引导者的身份活跃在各个板块,所面向的主要受众则是以高校学生为代表的网络世代。对B 站代表性UP 主的身份构建之研究,对于促进主流文化及价值观与青年亚文化的有机融合,营造健康积极的青年亚文化氛围并更好地发挥其正面作用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第一,作为青年亚文化网络社区的B 站。亚文化概念的形成和对亚文化及其群体的研究始于20 世纪的西方学者对由工业化、城市化造成的城市边缘人群及社会问题的研究。美国芝加哥学派及英国伯明翰学派为其中代表性派别。到20 世纪末,西方青年亚文化研究开启了“后亚文化”时代,主要研究全球化时代变化了的青年亚文化现象[2]。伯明翰学派兴盛时期的青年亚文化研究强调主、亚文化的二元对立关系。但随着互联网蓬勃发展,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青年亚文化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青年亚文化群体身份构建及认同具有流动性、即时性的特点。因此,众多后亚文化研究者的关注点由阶级、社群模式转向个人主义的亚文化实践方式[3]。
作为Z 世代人群(又称互联网世代,即成长于网络信息时代的青年群体)聚集的文化社区和视频弹幕网站,B 站可谓是“后亚文化”视角下观察青年亚文化群体及个体实践行为的绝佳窗口。作为B 站“造梗”的中坚力量,二次创作短视频区、动漫区、游戏区等二次元内容区保持了该网站原有的亚文化风格及特色。
第二,作为青年亚文化网络社区意见引导者的UP主。随着社交媒体逐渐兴盛,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以往大众传媒垄断信息传播的局面,传播变得立体化与网络化。互联网时代出现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意见引导者的民主化”,在网上持续提供信息、发表意见的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意见引导者的角色[4]。回顾网络论坛(BBS)与博客、微博、后微博(视频网站、微信、知识问答型网络社区的崛起)三个时期中国网络意见引导者的变迁可以看出,网络意见引导者的身份及群体特征更加多元,其精英属性逐渐消退,大众属性和娱乐色彩突出[5]。可以说,网络意见引导者在过去十余年间已完成代际演替,即从先前以公知型意见引导者为主发展到当前以网红型、知识型意见引导者为主[6]。网络意见引导者的“草根化”趋势也在诸如B 站等青年亚文化线上社群中有所体现。
除视频弹幕外,B 站的一大特色就是作为内容生产与传播的核心力量的UP 主们。头部UP 主通过对当下热点内容的二次创作并巧妙地表达观点,进而影响着社区成员的行为与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青年亚文化网络社区意见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分析UP 主作为意见引导者的身份构建路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青年亚文化群体的媒体传播实践及审美取向。综上所述,本研究选择B 站亚文化内容产出与传播的代表性板块——二次元板块头部UP 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传播内容及行为以揭示青年亚文化网络社区意见引导者的身份构建。
鉴于B 站的虚拟文化社区的属性,本研究主要采用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二次元板块头部UP 主进行参与式观察,通过观察分析头部UP 主的创作内容及评论区反馈,剖析其青年亚文化网络社区意见引导者的身份构建路径。
由于网络民族志方法适用于对线上社区与文化之研究,故本研究选择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获取并收集资料。通过参与式观察,深入体验青年亚文化趣缘群体亚文化内容创作与传播实践,以期用“主体性视角”获得直观感受及第一手资料。
第一,经典作品的解构与怀旧情结的唤起。二次创作是B 站二次元板块UP 主最为常用的短视频内容生产方式,创作时以高度同步、快速重复的视频素材配合洗脑的背景音乐进行剪辑,以达到喜剧效果。UP 主创作所涉及的素材,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并不只局限于当下的热点内容。从经典影视剧《家有儿女》《亮剑》《三国演义》到热门游戏“守望先锋”再到歌手周杰伦、张杰的经典歌曲,还有蓝翔的洗脑广告……二次元板块UP 主以文本盗猎作为内容生产手段[7],在碎片化的素材中巧妙地抽取部分元素进行二次创作,并赋予原文本以全新的语义。以经典影视、音乐作品等为文本素材,通过角色重构、情节再造等手段,UP 主们展现了强大的解构与重塑现实文化的能力,唤起了同世代群体的怀旧情结,也获得了青年亚文化群体的追捧。
第二,真实的自我呈现与隐晦的意见表达。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媒体平台的视频博主不同,B 站的UP 主们的产出作品并不具有强烈的“表演性”,也很少通过段子进行简单粗暴的价值观输出。他们在视频中呈现“真实的自我”,模糊了戈夫曼拟剧论中“前台”与“后台”之界限。同时,UP 主们通过自身创作隐晦地表达着意见观点,受众往往需要观看某一UP 主的多个投稿视频,才能逐渐领会到其中隐含的价值取向。以二次创作短视频区热门作品“终极之战”为例,该视频内容虽未直接阐明作者观点,但通过对来源于电影作品、综艺节目等影视文本的多元素材进行拼贴剪辑,配以重新编写的台词及画外音,以“终极之战”比喻某明星粉丝群体引发的“饭圈战争”事件,巧妙地表达出对于流量明星的狂热粉丝的种种“疯狂行为”的不满与嘲讽,也暗含了对于与狂热粉丝群体进行“对抗”的二次元亚文化迷群的支持。这一充斥着亚文化幽默、讽刺风格的作品亦体现出当前我国青年一代对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热点问题及事件的观点,获得了大批粉丝的支持。
第三,单一领域的深耕与群体身份认同的增强。与热衷于涉足多个领域、具有跨界行为特质的微博、抖音、快手博主相比,B 站UP 主们基于青年亚文化趣缘群体的特点,更多倾向于成为“单一型”意见引导者,他们选择自己熟知、擅长的某一领域进行深耕,以此保持粉丝黏度,扩大自身影响力。而二次元板块UP 主们通过内容创作,宣泄着对于现实状况的不满,表达回避乃至逃离社会制度规范的渴望,充分彰显了在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中自身的主体地位,这样的作品及情感表达亦获得了具有同样价值取向的青年亚文化群体的共情。而弹幕、评论等互动方式帮助搭建属于青年亚文化群体的虚拟空间,进一步拉近用户间的情感距离,不断增强UP 主与受众双方的情感联结。通过使用特定的“黑话”或符号语言进行交流,青年亚文化群体完成了“建圈”与“固圈”,进一步加大与其他圈层的区隔,从而促进青年亚文化群体身份认同的增强以及UP 主作为其中意见引导者地位的确立。
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进步,新媒体平台蓬勃发展,亚文化研究走入“后亚文化”阶段,文化关系日益复杂。在后亚文化视角下,虽然各类亚文化圈层与主流文化间的隔阂与冲突并未完全消解,但随着主流文化的“下潜”、各类青年亚文化趣缘群体的积极靠拢、青年亚文化线上社区和平台“固圈”与“破圈”的努力,两者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共情与融合的趋势。这一趋势是在各类文化互动与交往中所呈现出的新时代表现,其中充满着对抗、创造、认同等多种潜在的可能。激发并利用好这些可能,对于促进青年亚文化健康发展,主、亚文化关系不断成长,进而实现“和而不同”的文化繁荣有着重要作用[8]。
作为青年亚文化风格突出、特点鲜明的分区,B 站二次元内容区可谓是观察时下青年亚文化潮流和热点的窗口及风向标。通过分析投稿视频内容及评论区反馈可以看出,对于经典作品的解构与怀旧情结的唤起、作品中真实的自我呈现与隐晦的意见表达、单一领域的深耕与群体身份认同的增强是一众B 站二次元板块知名UP 主意见引导者身份的构建路径。他们利用来源于经典文化作品的碎片化素材二次创作出的热门作品不仅是简单的洗脑与搞笑,而且从中亦可窥探到现今青年世代对于国际关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热点问题的观点,彰显着青年亚文化群体在亚文化传播中的自由参与和主体地位。
作为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学生将青年亚文化社群视为寻求自我表达、展现身份认同的虚拟空间,成为青年亚文化传播与发展的主力军。一方面,充分了解青年亚文化网络社区中意见引导者身份构建的路径与特点对于促进文化有机融合、营造健康积极的青年亚文化氛围及加强高校学生价值观教育等方面有着一定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在传播主流文化与价值观时,适度“造梗”等方式虽能更好地贴近高校学生等青年亚文化趣缘群体,但也须把握尺度,以防政治、历史等议题及新闻报道的过度娱乐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