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洪庆〔四川省遂宁中学校(介福路校区)/四川省遂宁市〕
新课改制度的实施对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思维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受传统教学形式的影响,抑制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严重削弱学生语文学习效果,不利于学生语文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对此,教师应革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形式,注重语文基础知识讲解的同时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发散自己独特思维完成知识的积累,并提高自身思维深度与广度,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思维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广泛性。高中生思维较为活跃,且具有较强的自由性,能够自主完成对一件事物的想象,促使语文思维广泛性特征的充分彰显。语文很多知识来源于现代、古代生活,可渗透进不同学科领域中,并引发学生多重思考。由于学生思维方式以及综合能力不同,因此,对同一件事物的看待角度也存有较大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可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实现学生彼此间思维的有效碰撞,以此达到拓展创新思维的效果,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提高。其二,交流性。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前,教师需对教学活动方案进行科学化设计,确保活动内容与流程能够吸引学生并长时间保持高度关注,同时,还需为学生创设出开放式、包容性强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自我认知的进一步强化,还能起到彼此间互补的作用,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深层次交流提供有利条件。思维交流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能够通过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以及交互式探讨,高质量完成语文学科内在知识的挖掘,并做到对语文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还能打通多条联想渠道,拓宽思考空间。教师要帮助学生站在多个角度着手于问题的分析与解答,为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形成奠定扎实基础。其三,渗透性。通常来说,只有在长时间文化熏陶、耳濡目染下才能够使学生生成语文思维。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等教学形式,使语文思维逐步渗透进学生思想中。语文学科蕴含着多种美学,包括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等,教学期间,教师应以更为真挚的情感为学生文章的分析与理解、研究与赏析提供指导,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便会得到显著提高,并实现语文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语文思维多元化特征明显,拥有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生,其在语言读写方面的能力也较高。因此,在对学生语文思维进行培养时,教师应站在多个维度加以思考,并设计出相对应的教学方案,思维培养内容如下:
语文学科的逻辑性思维通常表示因果关系思维,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现象的产生引起另一种必然现象。比如,在创作议论文时,应先在文章首段提出与题目相关的论点,并在后文阐述论据;写记叙文时,需同时包括起因、经过与结果。
对某个事物进行研究时,能够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也可以是在观察期间实现不同视角的切换。发散性思维可看做成学生语文思维的辅助性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语文知识框架,还能够使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在独立思考中探究出更为多元的观点。
语言的应用过程可看做成创造与创新过程,比如,文章写作、对话设计、诗词鉴赏均是文字的创造。语文教学期间,教师需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重视对学生独创性思维培养工作的思考,积极开展实践,使学生能够在实践的助力下强化自身语言文字理解与运用能力。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期间形成敢于质疑的精神,还需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促使学生语言文字鉴赏、评价能力得以提升。
将研究对象看做成一个整体,再借用系统化的方法完成问题的分析,从中发现事物不同组成部分在整体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还可探讨出彼此间存在的联系,并给出反映事物一般规律的结论。语言教学中,整体性思维贯穿于全过程,比如文章内容的概括、文章主旨的归纳等。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得高中语文教师团队逐渐呈年轻化,增强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整体活力,随着青年教师数量的增多,教学形式也被全面优化,推动语文课堂教学丰富性、多元化开展,带给学生更为深刻的语文学习体验。且青年教师与高中生年龄相仿,可降低彼此间思维交流难度,增强课堂教学氛围活跃性、轻松性。但当前部分青年教师不具备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反而将更多时间花费在新型教学形式应用方面,缺乏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研究,致使学生学习表层化,无法生成对语文知识深入思考与认知,不利于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
培养学生语文思维时,需借助多样化教学方法来强化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并在适当引导下使学生逐渐形成语文思维模式。但现阶段很多高中语文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无法调动起学生课堂参与兴致。尽管教育改革大力推行,大多数教师也意识到了教学手段与模式创新的必要性,但仍有一些教师对教学改革工作的主动性不高,导致学生被动性参与,失去主动思考的机会。在缺乏师生、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下,学生学习兴趣会受到极大程度地影响,严重阻碍教学进度,还会抑制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提高。
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是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其作用是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教育。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点时,应在教师适时讲解下才能达到理想中的学习效果。由此可见,教师是保证学生语文学习质量以及学生语文思维能力提高的关键。但当前仍有一些语文教师未生成对学生语文思维培养工作的重视,并始终坚持传统教学思维,课堂教学时,以文字讲述、学生记录的方式灌输新知识,同时,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更侧重对学生语文考核成绩的关注。
对学生语文思维进行培养时,教师应注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凸显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以此调动学生课堂参与主动性。与此同时,教师应加以适当引导,帮助学生构建高效的自主学习过程,科学运用语文教材、课外阅读资料高质量完成课前预习任务。
例如,《劝学》一文主要讲述学习意义、态度、理论与方法,全文结构严谨,论述深入,仅通过较短的篇幅便说出与学习相关的知识,是先秦论说文的代表作品。教材节选部分着重强调学习意义,并对坚持学习的重要性加以分析。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微课来引导学生深层次挖掘文章重点,帮助学生做到深入思考。为确保学生能够了解文章基本含义,教师应在课前带领学生理解基础字词,熟读文章,为课堂深入性探讨做好铺垫。课前学习的开展能够使学生生成对文章整体的正确认识,起到锻炼学生语文思维的作用,还可强化学生学习材料获取、筛选与运用能力,使其逐渐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语文来源于生活,很多文学作品能够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这也使得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性、研究范围广阔性。对此,教师需注重学生语文思维空间的拓展,鼓励学生加强日常学习与积累,掌握更为多样的语文素材。
例如,讲授《飞向太空的航程》时,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适当渗入与教材相关的课外话题。课文讲解前,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观看太空有关的电影,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为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推动打下基础。同时,也可根据学生自己意愿,选择了解国内、外航天英雄事迹,在课堂上给予其故事讲述的机会。帮助班级全体学生掌握更多航天知识,并认识到航天事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实现教材与现实生活的有效结合,在全体讨论、教师引导的良好课堂氛围中激发学生的解读兴趣。《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新闻传记,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新闻文章的类型,帮助学生认识该类文章写作的格式与手法,并对新闻特点加以讲述。此外,还需围绕本篇文章对其他文学类型进行介绍,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使学生获取到更多语文基础知识,并学会运用联系、类比的视角挖掘各类语文知识彼此间的联系。久而久之,学生语文思维广泛性会得到大幅提高。
步入到高中学习阶段的学生表现出较为成熟的思考能力与学习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着手于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学生个性化的特征意味着其在思考同一话题时观察的角度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尊重个体化思维之间的差异性,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实现对学生思维潜能的深入挖掘,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
首先,教师应结合学生日常课堂表现以及作业完成情况深入分析、了解学生的思维特征,尽可能找出每名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根据所掌握内容设计出针对性的思维培养方案,为学生语文思维培养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其次,教师应适当引导,和学生一起探索出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最后,教师需为学生预留出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在分析、解决问题中,强化思维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应积极运用多元教学方法,以此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比如,讲授《滕王阁序》时,教师便可采用分层教学法来激发、提高学生语文思维。对于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让其在学习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掌握文言文内容、含义及作者情感,可起到提高学生思维层次的作用。针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完成文言文基本脉络的梳理,要求其掌握课文题材特征便可,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语文思维。教学前,教师也可对文言文创作背景加以解读,并给予学生自主探索时间,再以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切身感知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感。
语文表现形式并不局限于文字一种,肢体语言、口语也可以起到表达的作用,所有表现形式均可看成语文发展特点,赋予语文思维空间广阔性的特征。教师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活动时,需鼓励学生逐渐养成思维交流性,在表达观点时,可以将思维以最短时间调整至最佳状态,以此强化学生交流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对其中一板块进行深入性教学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思维交流性的目的。
例如,讲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教师可以在完成大纲所设定的教学任务后,为学生讲解《水浒传》其他章节,再延伸至“四大名著”,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与此同时,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该章节影视作品,也可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关于“四大名著”或其他著作的兴趣点,收集相关的材料进行放映。这种尊重学生意愿且以感兴趣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感知到语文学科以及语文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丰富学生文学知识。教师还可在班级中设立读书角,鼓励学生自愿投放优秀文学作品以及杂志,为学生课下阅读提供丰富资源,从而打造极为浓厚的阅读氛围,使学生切身体验到阅读魅力。为增强阅读有效性,可定期举办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将所学内容进行分享,实现全员学习、全员阅读、全员交流,以此强化学生写作能力、思维交流能力。
学生能够针对课堂讲解以及教学内容提出质疑,说明学生课堂参与的有效性,并能够在学习中进行思考,有助于学生语文思维的形成与发展。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语文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且站在不同角度思考所得到的答案乃至观点均有较大差异。因此,开展语文教学时,教师需鼓励学生生成敢于质疑的精神,挑战权威,在课堂讨论中说出不同的看法。此外,为增强学生的信心,教师应对敢于质疑的学生予以表扬,并将其作为榜样,鼓励更多人参与课堂。
例如,教授《祝福》时,为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祥林嫂人物形象,教师可先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致内容。在此期间,针对祥林嫂人物描写以及语言内容进行细读。完成阅读任务后,自由表达自己对祥林嫂的看法。很多学生认为祥林嫂是一个可怜又可悲的人物,但仍有一些学生有着不同观点:祥林嫂尽管命运悲惨,但其拥有敢于同命运做抗争的精神。一观点的提出,改变了课堂的讨论方向。此时,教师应重新组织教学,将持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分为两组,让他们搞辩论,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证。随着辩论活动的持续推进,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碰撞,既能够使其生成对祥林嫂人物形象的深刻理解,又可达到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效果。
总之,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够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剖析语文思维特点,并了解学生需具备的语文思维,以此为教学方向设计教学活动方案。与此同时,为增强语文思维培养教学有效性、科学性,教师应注重教学内容与模式的优化,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广泛性、交流性、批判性思维的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