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督导为“更好的教育”助力赋能

2022-12-27 00:02黄建顺
教育评论 2022年10期
关键词:督导教育

黄建顺

习近平同志早在福建工作期间,多次研究教育督导制度建设,高度重视发挥教育督导作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福建省委省政府“两办”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凝聚了习近平同志的远见卓识和治理智慧。本文着重从对政府的教育督导即督政角度,探讨如何踵武赓续习近平同志在闽工作期间关于教育督导方面的探索经验和创新思想,深入贯彻落实《意见》及《实施意见》精神,努力实现预期的改革目标任务。

一、教育督导是发展“更好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的保障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早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首次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总书记就“第一时间”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国之大者”,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始终把“更好的教育”摆在民生首位、美好生活目标首位,作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的重要判断。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优化政府服务,必须抓住教育、医疗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发展“更好的教育”,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必须通过督政,强化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常态监督。

(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督政作用

福建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福建没有理由不把教育办好”的殷切期望,踵武赓续习近平同志在闽工作期间抓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和探索思考,认真研究制定《实施意见》,强调重点督导评价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落实情况,主要包括办学方向和办学标准执行、教育投入落实和经费管理、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教育项目实施、教育扶贫等情况。我国教育督导制度的恢复重建,是从对县域义务教育发展的“督政”开始的,经过了“一无二有”“两基”、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等督导评估的历史进程。2016年,福建省整体通过县域“基本均衡”国家督导验收,提前一年实现预期目标,进入“优质均衡”督导阶段。在《习近平在宁德》一书中,受访者张学清谈到习近平当时经常讲的一句话“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2]。当时省里下达明确要求,要在1990年之前实现教育“一无二有”,1988年9月19日,习近平召开班子成员办公会议,研究教育问题:一是“把教育搞上去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改善办学条件实现“一无二有”,解决各地欠发教师工资问题;三是分层次推进教育体制改革。[3]当时习近平同志要求,限期解决“一无二有”问题,凡是没有解决好这一问题的,不准盖新的办公楼、宿舍楼;(督导)验收工作安排在当年年底,要用解决群众关心的教育问题成效检验各级干部的工作成效;拖欠教师工资问题也要同步解决。[4]这些文字记载了习近平同志亲自抓好用好教育督导制度的生动史实,极大鼓舞我们坚定不移建强用好教育督导制度,发挥教育督导作用,推动教育改革发展。

(二)依靠各级党委政府担当作为提升督政效能

教育改革发展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支持、同心协力,教育督导也是如此。无论书记、市长县长及其他负责人,还是组织、发改、人社、财政、公安等部门以及乡镇干部,长期以来都非常重视推动教育发展,支持督政工作。各级各部门的“一把手”和分管领导,经常与督导组、督学一起,深入一线,深入基层,以担当作为的主体意识、主人翁姿态协同参与督政,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推动解决问题破解难题,为教育改革发展办好事、办实事,保证了督政效能的发挥。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担当作为,各级领导重视支持是做好教育督导的根本保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统一部署,2006年福建省启动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即“对县督导”),在此基础上要求县级政府每年对本级政府相关部门和乡镇政府(含街道办事处)履行教育职责实施督导。同年,省委组织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联合建立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抓教育工作督导考核制度(即“督导考核”)。为减负增效,“对县督导”“督导考核”合并开展,称“两项督导”。还先后与“双高普九”“基本均衡”“教育强县”督导评估等督政项目结合进行,赋分从千分制到百分制,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截至2020年底,福建省所有县(市、区)已完成三个五年周期的“两项督导”,按照赋分定级的方式,在县级自评、设区市复查基础上,每年从中抽取部分县开展省级督导,四个等次的督导结果随机分布,省政府对“优秀”结果的县授牌表彰,对“不合格”结果的进行公布,同时进行满意度调查,产生了积极效果。近年来越来越较真碰硬,督导结果更趋精准,等次分布更趋合理。体现《实施意见》改革精神、适应分级督政要求的 “两项督导”新机制已于2021年起平稳实施。

(三)专业化教育督导机构队伍增强督政公信力

福建省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防止层层加码、过度留痕,避免简单看材料、看台账、看痕迹,增加随机走访、深度访谈、查具体措施与实效等,不向学校和教师摊派额外任务,杜绝对学校教师不必要的干扰,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开展督导评估,不硬性要求提供纸质材料,绝不搞“盒子工程”。本着依法依规、从严从实、客观公正、减负增效的原则,制订方案,印发通知,编制指南,选派督导组,主要做实督前培训、督前审核、网络评估、实地督导、督后审核、满意度调查、结果反馈及运用、整改提升及跟踪落实等环节,督导结果作为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教育资源配置、表彰奖励和干部使用等方面的重要参考。在省政府总督学、副总督学带领下,参加督导组的督学,都敬业、专业,讲政治、懂教育、有担当,成为发挥教育督导重要作用的主力军。一方面,较真碰硬,真督实导。依据对县“两项督导”结果,对未履行好教育职责、存在突出问题的县级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刊发报道并附评论员文章予以肯定。[5]另一方面,扶弱助困,能督善导。督导中发现能够履职尽责,但基础较差、条件艰苦的地方和乡村薄弱学校、小规模学校,督导组经常深入一线,走进基层,帮助解决学校资金、设备、图书和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具体困难问题,牵线搭桥关心帮助一些农村、海岛学校与城市优质学校结对帮扶、携手共进。

在长期督政实践中,福建逐步积累形成了督前、督中、督后衔接,线上线下、远程实地、减负增效结合,面上点上、综合专项互补,常态常规、热点重点兼顾,督导组评估、专家组复核与社会满意度调查相配套等一系列经验做法和制度成果。国务院2017年建立“对省评价”制度,福建省委省政府迅即研究部署、省政府办公厅2018年印发“对市督导”办法,在全国率先开展“对市督导”,同时优化升级对县“两项督导”,向上衔接“对省评价”,向下延伸巩固“对乡镇督导”,形成了省市县乡的督政层级链接的特色、亮点,也为教育督导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进程,奠定了实践基础。

二、教育督导是实施依法治教强化政府宏观管理的基本制度安排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深刻论述了在国家治理的各方面必须坚持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强调制度建设对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决定性、基础性作用,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组成部分的国家教育制度也不例外。

(一)建强用好国家法定的基本教育制度

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再次确认自1995年以来“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这一“基本教育制度”。《实施意见》体现习总书记三次中央深改委会部署教育督导精神,体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决定、五中全会建议精神,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层面和教育部等部门层面印发的百份教育文件中涉及教育督导的相关规定,也与新修订的《教育法》精神高度吻合。在长期实践中,对“人民政府教育督导事业”的认识,包括教育督导队伍自身在内,有一个模糊的、经验的、先入为主的固化思维模式,不同程度存在“只顾低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的情形,甚至需要有个启蒙式的漫长转变过程。结合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教育督导“督导评估、检查验收、质量监测的法定职责”进一步明确,国家职权、政府职能更加清晰。

(二)督政促进政府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和自身建设

早在1989年10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就转发了省教委、省人事局《关于加强普通教育督导工作的意见》,这是改革开放后福建省教育督导工作首份规范性文件(以下简称“184号文件”),具体规定了教育督导机构性质、领导体制、主要任务和人员构成的任职资格条件等。1990年,时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主持召开地委办公会议研究教育督导制度建设,明确了教育督导在政府对教育工作宏观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督导制度建设从政府宏观管理、国家治理体系层面谋篇布局的先导。《实施意见》继承巩固了这个历史性成果。

(三)督政带动不同责任主体压实教育职责

福建省推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等各类主体切实履行教育职责,明确“督促下一级政府管好教育,指导学校办优教育,引导社会评实教育”,[6]确保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落地生根,首次针对不同对象分类提出不同要求:督政,侧重督下一级政府也督本级政府有关部门“管好”教育,促进依法治教,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督学,侧重指导学校“办优”教育,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7];评估监测,侧重引导社会“评实”教育,不夸大、不神圣化,也不拉黑、不妖魔化,实实在在、恰如其分评价就好。政府、学校、社会——管、办、评——好、优、实,对应不同责任主体,设定不同督导侧重点,通过教育督导,强化政府对教育工作的宏观管理。

三、教育督导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在教育领域的行政监督制度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党和国家监督制度进行了集成优化、系统重构,强调优化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组织、行政监督体制,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教育督导担负监督、指导、检查、验收等职能,具有集行政监督、业务指导、质量监测、评估评价于一体的制度属性。行政监督是本质属性,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教育督导的权威性、严肃性,“长牙齿”的形象说法应是就此而言。业务指导、质量监测、评估评价等也是重要属性,这些属性决定了教育督导的科学性、专业化、规范化特征,反过来增强其权威性、公信力。

(一)明确教育督导的行政监督制度属性

福建省明确了教育督导的“行政监督”制度属性,提出“主动融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要求教育督导摆正位置,“遵循行政监督规律”,与纪律监督、人大监督、审计监督等国家监督制度有机贯通、相互协调,构建教育督导内外协同机制。过去长期实践中,教育督导逐步形成“监督与指导并重”的认识,但在各行各业督导种类增加的趋势下,督促、督查、督察的意识强化了,“监督”“行政监督”的制度属性认识却不够到位。作为行政监督制度之一的教育督导,力求与其他监督制度协同衔接、相辅相成,这是从教育督导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背景上站位、定位,是就大环境、全局性导航定位,有横向上衔接,也有纵向上贯通。

(二)厘清教育行政部门与教育督导机构职能边界

福建省加强对市县两级教育督导机构的指导和管理,强化教育督导机构上下衔接机制,厘清教育督导机构与本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边界。各级教育督导机构的年度工作计划、总结、重大事项和督导结果须向上一级教育督导机构报告。这是在现有一体化机构设置的情况下,从教育系统内部、从小环境中认清自我、找准定位,搞清楚自己的职责定位、角色分工。教育督导系统既要有纵向的上下级管理和指导关系,更要有作为监督责任承担者的教育督导部门与作为主体责任承担者的其他教育行政部门之间横向上的协同协作,建立与教育行政审批、处罚、执法联动的教育督导机制,厘清主体责任与监督责任的关系,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守好位、补好台,各安其位,各就各位,力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构建“逐级全覆盖、跨级重抽查、本级促协同”的督政体系

福建省完善省市县乡逐级全覆盖、跨级重抽查、本级促协同的督政体系,这是督政制度进一步规范化常态化专业化的集中概括。逐级全覆盖容易理解,上级对下级政府的督政,一级督一级,做到有序全覆盖。优化对市县两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评估和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抓教育工作督导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教育强县”督导评估机制,指导设区市健全完善“对乡镇督导”制度。跨级重抽查,是改革的重点,着眼于改变以往更多的是跨级督政,要求在逐级全覆盖基础上,跨级重在指导下一级督导,随机抽查下一级督导质量,这也是教育督导机构上下级加强管理和指导的重要内容。本级促协同,既是《实施意见》的创新点,也是2017年施行的《福建省教育督导条例》的一大亮点,更是改革难点。《福建省教育督导条例》第二条“教育督导包括以下内容”规定:“(一)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依法履行教育工作职责实施督导”,明确了督导的主体“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督导的客体(对象)“本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进一步明确“本级促协同”的督政要求,一般在各级政府接受上级督政过程中,可结合自查自评开展对本级政府有关部门的“本级督政”,也可根据需要专门开展对部门的督政,关键在于促进协同履职,但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体制机制障碍,明确规定“本级促协同”,以“本级督政”的有效运行,促成“逐级全覆盖、跨级重抽查、本级促协同”的督政合力。

深入研究习近平同志在闽工作期间关于教育督导的重要实践和创新思想,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督导工作的首要任务。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战略高度,有助于扎实推进中央《意见》及《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推进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建设,着力攻坚克难、破解难题,为加快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助力赋能。

猜你喜欢
督导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荷兰高效教育督导如何炼成
用“长牙齿”的教育督导推动政府履职
借助“元督导”思维,提升学校督导效能
五个步骤找准督导需求
立足督、导、评 创新督导工作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