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运用情境化教学

2022-12-25 00:26李志春
学周刊 2022年35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法治道德

李志春

(甘肃省临泽县鸭暖镇华强中心小学,甘肃临泽 734200)

分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情境化教学模式的策略是为了发掘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德育价值、增强学生理解基础知识的能力,进而驱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应用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情境化教学模式的价值

情境化教学以其直观化和趣味化等特征成了课程教学的主要模式,并在运用过程中体现出了明显的价值。一方面,以情境化教学为途径能够把知识渗透于具体的情境中,学生可以从通俗易懂的情境中获取学科知识,明确应用学科知识的背景,弥补小学生社会认知能力不足的弊端,促使学生建构起抽象知识与形象画面相对应的知识体系,进而促使学生从感性思维过渡到理性认识;另一方面,教师在实施情境化教学计划时以具象化的形式,如角色扮演、社会实践等呈现理论化的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开发学生的右脑,明显增强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具象化的教学模式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让学生主动深入课堂了解学科知识,并在积极情绪的引领下快速理解知识[1]。

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情境化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利用情境化教学模式链接教材内容

1.利用生活情境模式链接教材。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应该走进、融入生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并解读生活。教师应该以教材内容为链接点,利用现实生活创设情境,把教材的基础理论、文字知识等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融为一体,以生活的具体事件、客观存在的现象或实物等为教学的主要资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现实经验分析和解读教材内容,促进他们深入理解、自如应用知识,从而深化小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印象。以教学实况为基点,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征,教师在利用生活情境模式展开教学时要全面分析、明确教材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高度相关的内容,并将其作为重点创设生活化的情境。然后教师在课堂上以语言引导的方式,如“在你们的生活中”“联系你们的现实生活”等语句,以现实生活元素为起点,促使学生把现实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联系在一起。据此,学生不仅能拓展学习和认知范围,还能掌握利用生活案例解读学科知识的方法,最终达成增强知识理解力、提升学习有效性的效果。

2.利用信息情境模式链接教材。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为学科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然而当前学科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学生难以在这样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提升知识认同感,因此为了提高应用信息技术和情境化教学模式的效率,教师可以从教材的实际内容以及真实的教学目标出发,利用信息情境模式展开相应的教学活动,借助多媒体、智慧教室等多样化的技术手段让学生在信息化的情境中了解学科知识包含的背景元素、深刻内涵[2]。在运用信息情境时学生也能接触和学习超越教材的知识和内容,不断拓展知识视野和探究深度,这对于加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效果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结合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情,教师在利用信息情境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时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定课程具体要达到的目标,在这个基础上寻求创设信息情境所需资源,如音乐素材、背景图片或视频片段等,将这些资源和素材融为一体作为创设情境的资源包。随后教师借助多媒体或智慧教室等手段呈现提前准备的资源包,将学生引入具体的情境中,让他们以独特的视角解读和分析情境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利用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以创新化的形式展现教材的教学内容,明显提升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利用文化情境模式链接教材。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内容包含着丰厚的文化元素、反映了传统文化的优良品德,如果教师能够从教材出发以形象化的方式展现学科知识的文化元素,那么学生不仅能掌握基础知识,还能在文化要素的引领下修整自己的言语行为,进而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对此,教师要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材内容为基础提炼教材中包含的文化要素,广泛查阅与文化要素相关的背景资料、趣味故事、文学名著等类型的素材,并在课堂上以趣味故事会、阅读分享会等形式为学生创设文化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深度感知学科知识的文化内涵,以此完成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任务。同时,为了增强实施文化情境的效果,教师要关注课堂教学的走向,让学生紧紧围绕教材的实际内容展开探讨和分析,进而将教材中隐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与法治修养。比如,在教学“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时,为了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利用文化情境展开课堂教学。第一阶段,教师要细致研读教材的文字理论及“阅读角”“相关链接”等内容,明确本课的主要内容以及知识和情感的教学目标,此外也要引导学生阅读《论语》《春秋》等文学名著,扩展他们的传统文化视野,为后续的角色体验活动做好准备;第二阶段,以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为出发点,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以角色体验为特征的文化情境,根据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及表现能力准备角色体验表,以民主推荐和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分别扮演“孔子”和“孔子的弟子”等历史人物,还原“孔子”讲学和论道的场景,要求学生通过对话和思辨体现出儒家思想的精髓,促使他们通过对话情境理解孔子为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出的贡献;第三阶段,学生结束角色体验任务之后亟待抒发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教师要以圆桌会议的形式鼓励学生逐一表达自己的收获,让他们在信息共享和多元交流的环境下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增强人文素养。

(二)关注动态课堂,巧用情境化教学模式

1.以动态课堂为基点,巧用突发事件情境。部分教师难以处理以传统教育思想为主导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发生的紧急事件,导致课堂秩序混乱、教学进度严重受阻。针对这个现实问题,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把握突发事件的主要趋势、抓住机会,那么课堂教学效果就会超越预期,小学生也能更积极地参与课堂。基于此,教师应该从动态课堂的视角展开思考,以课堂上未能提前预设和感知的矛盾为创设情境的基点,针对学生课堂状态和情绪的变化等,如学生情绪突然沮丧时,以趣味化和故事化的情境鼓励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学会正确面对挫折的方法,从而将突发事件转化为教学的黄金机会,以此强化学生的认知体验、促使他们加深知识印象。为了保证教师能够及时抓住突发事件的时机,一方面,教师要全面了解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内容,在开始教学之前研读和分析与课程教学相关的知识,建构教学知识体系,以便正确应对突发事件,能够在脑海中迅速形成创设情境的方案;另一方面,教师也要观察和记录学生课堂上的反应,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如出现与预期不相符或脱离教学主题的情况时及时采取突发事件情境,让学生专注于课堂教学内容,进而充分把握动态课堂这个元素,提升运用情境化教学模式的有效性[3]。

2.以动态课堂为基点,巧用语言互动情境。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知识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其中语言互动成了教学的重要形式。因此,教师可以动态课堂为基点,巧用语言互动情境展开教学,以激励式、过渡式和提问式等多样的语言形式与学生展开互动和交流,让学生能够与教师共同成长和发展。此外,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学生在互动情境中的表现和反应,以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情绪变化为导向及时调整互动情境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启发和语言的引导下主动学习和探究课堂教学内容,有效增强小学生掌握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能力。借助这种方式能体现情境教学模式的价值,显著增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小学生也能呈现出积极参与课堂、知识理解力强的状态。例如在教学“低碳生活每一天”时,教师观察和分析动态化的课堂,发现学生没有全面理解“低碳生活”的概念、原因和具体作用,对此教师以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为切入点,以语言互动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提问、反问或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明确“什么是低碳生活以及低碳生活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等理论。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产生疑惑的机会提出问题:“你们有没有感觉到我们生活的地球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它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短暂思考之后可能会回答“气温持续升高”“频繁出现极端气候现象”等答案,随后教师再一次精准追问:“那么我们的地球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请大家结合教材知识思考和解答这个问题。”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深度阅读和解析教材内容,了解了“温室气体”“碳排放”等概念的真实含义,也理解了“低碳生活”的具体原因和实际影响。

3.以动态课堂为基点,巧用时政热点情境。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时政热点素材息息相关,而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和认知世界的初级阶段,他们无法充分理解时政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要结合小学生真实的思维特征合理引进时政热点内容,进而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法治敏感度。教师可以巧妙运用时政热点情境展开教学活动,选取当前国家、社会上热度较高且受小学生关注的内容作为创设情境的素材,借助微课视频、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展现时政素材,带领学生深入时政情境感知社会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等重要元素,进而通过时政情境理解教材的基本理论知识[4]。为了保证时政热点情境取得预期成果,一方面,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实际教学内容,如根据“科技发展造福人类”的教学主题选择“建设中国空间站”以及“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等时政热点内容创设情境;另一方面,教师要以视频或课件的形式在情境模式中呈现素材和资源,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让他们从宏观的角度看待道德与法治问题、扩展思考和解读问题的深度,以此增强道德素养、法治意识。

(三)引进实践内容,应用情境化教学模式

1.引入家庭资源,应用亲子互动情境。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实践性质的情境教学模式有助于增强学科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可以从家校共育的角度出发引入家庭教育资源,应用亲子互动情境展开教学活动,确立家长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地位,引导他们学习和掌握家庭教育方法。同时,家长与学生之间展开密切的互动和沟通能起到促进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作用,也能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为了增强亲子互动情境的实际效果,教师要整体掌控创设情境的时间、阶段和具体方式,向家长传授教育计划和方法,引导家长配合教师的教学方案。家长要根据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与学生在家务劳动、亲子踏青等情境中共同践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理念,体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形成知法、懂法和用法的思维品质。如此在亲子互动情境下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能有效体现道德与法治教学和教育的双重价值。

2.调集社会力量,应用社会实践情境。有机结合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理想状态,也是提升学科教学有效性的必然之路,教师要调集社会的教育力量,应用社会实践情境开展教学活动,将教学场景由教室内转移到社会场所,结合社区委员会、社会组织等多种社会资源开展职业体验、社会公益等活动,扩展教学范围,让学生在多类型的社会实践情境中深化知识印象、提升知识理解力。同时,教师也可以邀请社会上不同职业的人员参与道德与法治课堂,以演讲、主题讲座等形式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互动,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案例明确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基本理论,并且在不同的情境中深入思考,以此增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三、运用情境化教学模式需遵循的原则

教师在实施情境教学模式时应该遵循以下三个重要原则:(1)真实性原则。即教师选择的情境内容和形式不能脱离小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不能超越小学生的认知顶点,要以小学生感兴趣、熟悉的事物为起点设计情境教学计划。(2)生动性原则。即课堂教学情境要尽量选取能够调动学生主观情绪、增强学生积极性的模式,在情境中增添生动形象的教学资源,如时政热点、文化故事等。(3)实践性原则。即以社会实践为依托,突破以教室为唯一教学场景、以口述为主要教学手段的陈旧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广阔的范围内展开学习,进而提升运用情境化教学模式的效率、增强运用效果。

四、结语

有机融合道德与法治教学与情境化教学模式为改革课堂教学增添了蓬勃的动力,也让小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学科知识的内涵,进而牢固记忆和掌握基础知识,不断增强思想品德素养。教师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的实际内容,也要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选取适宜的、不同的情境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品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基于本体的学科知识门户语义服务机制研究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