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立德树人背景下的中学“五育融合”的策略

2022-12-25 00:26郑西军
学周刊 2022年35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五育立德

郑西军

(甘肃省庄浪县紫荆中学,甘肃庄浪 744699)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这一全新的人才培养目标,面对“立德树人”的要求,中学必须从传统的育人模式下解放出来,在关注学生智育的同时,立足于当前五育融合中面临的诸多困境和问题,努力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五育融合”路径,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重点所在。

一、立德树人背景下的中学“五育融合”现状研究

“立德树人”背景下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集中体现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在这一背景下,实现“五育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就目前中学“五育融合”情况来说,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融合理念尚不明确

目前“五育融合”育人理念虽然已被提出,但相关的理论研究尚不完善,依然处于初级阶段,针对“五育融合”的概念都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五育融合”在学校育人体系中的推进。就当前中学来说,长期受到应试育人理念的束缚,将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学生的智育上。与此同时,由于学术界内关于“五育融合”理论研究尚且处于初步阶段,学校在对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认识片面、误区等现象,难以形成正确的“五育融合”育人理念,无法给具体的育人工作提供明确的方向和指导。

(二)五育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建立

任何体系的构建、实践都必须建立在健全的机制上。学术界中虽然关于“五育融合”的理论内容研究比较多,但关于具体的培养机制研究人数比较少。针对中学来说,基本上都是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过分关注智育的重要地位,而将其他“四育”置于辅助和参考的地位。在这种“唯分数论”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下,致使学生出现了“高分低能”“考试机器”等现象。同时,在这种育人模式下,学校并未建立相关的机制,难以将五育相互串联、作用到一起,制约了“五育融合”的效果,难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五育发展平等性缺失

在“五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必须坚持五育的平等性,将学生的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置于平等的地位。但就目前中学来说,受到传统育人理念和模式的制约,五育不平等性频频出现。即:极度重视学生的智育,轻视学生的德育工作,对美育则比较忽视,缺乏学生的体育和劳动教育。从学校当前课程设置来说,学校将主要时间都集中在文化课学习中,安排的课时比较多。且教师在开展教学时,更加关注学生智力的开发,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能力和素养的发展;从当前中学师资来说,主要师资力量都集中在智育课上,其他“四育”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四)五育评价标准尚未统一

教育评价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影响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教学评价科学与否直接决定了教学改革的结果。五育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要求学校必须转变传统的人才评价标准,不再集中于某一个领域进行评价,而是以“五育融合”作为标准对学生进行整体评价。但就中学人才评价现状来说,依然尚未建立与其相契合的人才评价模式,依然以分数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校“五育融合”的进一步发展[1]。

二、立德树人背景下的中学“五育融合”改进策略

(一)厘清五育融合基本概念,重塑育人观念

新时代背景下,构建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健全“立德树人”的教育机制,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保证,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与传统的育人模式不同,“五育融合”是对“五育并举”的深化、推进,更加关注德智体美劳的内在联系,旨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德育是学生德行发展支持、智育是智力支持、体育则是健康体魄的支持、美育则是审美素养支持、劳动教育是实践能力支持,这五个方面并非单独的个体,而是相互渗透、相互滋养、融会贯通,共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在“立德树人”背景下,中学必须要厘清“五育融合”的基本概念和内在联系,将其作为学校的育人方针,通过各种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实践活动等,将“五育”全方位、全过程地贯穿于其中,最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

“五育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也为学校的育人工作提出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学校必须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机制,努力构建一套与“五育融合”相契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学校作为五育融合的重要阵地,面对“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必须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展开研究,明确新形势下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培养目标。不仅仅要关注学校的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建设,还应关注学校教育体系、育人工作体系等,旨在形成一套与“五育融合”相契合的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学校的所有教职工必须齐上阵,转变传统只关注智育的理念,立足于“五育”内在联系,采用发展一育带动其他四育的方式,将其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2]。

(三)围绕“五育融合”重构课程教学

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五育融合”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理念,还必须将其转化为行动,实实在在贯穿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将“五育融合”作为教学理念,在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引下设计教学方案、反思教学过程,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五育”意识和能力。一方面,教师必须具备极强的教学能力,不仅仅要以各个学科的教材作为主要载体,在“全学科”育人理念的指导下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借助其中蕴含的五育要素对学生开展教育,还应在具体的教学中,努力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在跨学科教学中促进五育融合;另一方面,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教师还应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设计,构建素养本位的课堂教学生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过程中,将五育融合到一起,还可以借助学科教育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将学生的学习、体验、实践和研究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在实践活动体验中,促进“五育”的融合共生。

(四)围绕五育融合创新教学模式

从学习理论的角度上来说,五育融合模式下,中学教师在实施教育的时候,还应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解放出来,结合五育的内涵,构建回归实践、大观念为主线的整合性教学模式。首先,回归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实施教育的时候,应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联系,积极开展回归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回归实践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应结合学科内容构建具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理性的思考和价值判断,对实践活动进行真实的创造。例如,针对语文、英语等语言学科来说,教师在促进五育融合时,可选择主持、辩论、演说、创造等教学方式;针对数学学科来说,可通过测量、统计、核算、审计、设计等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促进“五育融合”。其次,面对“五育融合”的要求,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还应树立大观念为主线的整合性教学理念。在这一教学理念下,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时候,必须从单科教学中解放出来,站在全局的角度上,以某一学科作为主线,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其他学科内容进行整合,使得学生在多学科内容整合中促进“五育融合”,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聚焦“五育融合”,优化校园文化建设

在教育部门颁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了:“要引导学生将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场所,在与家庭、学校、社区持续互动中,不断拓展活动时空和活动内容,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实践能力、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不断获得发展。”基于此,中学在促进“五育融合”的背景下,必须关注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价值。校园文化本身就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强的导向价值,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可以此作为指导思想,对中学校园文化进行设计,用心打造开放性的课堂,可将地方特色的体育活动、民间艺术活动等引入校园中,为学生设计专门的体验区;也可以在学校专门开设农业展示区、共制品制作区等,为学生展示文化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一个动手制作的场所,使得学生在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真正实现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某一中学在建设“五育融合”文化时,就以学生每天经过的楼梯、走廊作为宣传墙,将其进行优化设计,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墙、自然风景的建筑物、手抄报、绘画等,使得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墙文化”中受到教育和启发,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五育,真正实现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基于“五育融合”,开展实践活动

素质教育背景下,实践活动的教育模式日益受到重视。同时,实践活动也是落实“五育融合”的有力手段,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基于此,中学在促进“五育融合”的过程中,可依据中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已有的知识结构等,设计一些具有真实性、挑战性的问题,形成实践活动项目,譬如:耕作小农夫、民俗大探究、考察农业生态、学当花艺师等。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引导,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对其进行持续性探究、思考和创造性解决,最终形成相关的研究成果。同时,学生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相关的文化知识,也在无形中提升了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审美素养、劳动实践能力等,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七)明确“五育融合”教育主体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实施者,也是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实现“五育融合”的重要主体。因此,中学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了学校“五育融合”的效果。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对教师的人才培养理念、专业素养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全新的人才培养观念,还应具备极高的职业道德品质、强烈的工作责任心等。首先,教师应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努力打破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个学科进行整合,在跨学科教学中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其次,以素养为本位开展课堂教学,在“五育融合”背景下,中学教师还应明确五育不是简单的叠加、拼凑,而是将五育中各个方面进行有机融合,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借助情景教学、翻转课堂、线上和线下融合等教学模式,经过课堂教学实践,促进五育的深度融合;最后,为了促进“五育”深度融合,学校还应结合教育的实际情况,聚焦五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对教师进行培训,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学校课程建设、推进教育改革等,真正促进中学生的五育融合,实现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八)围绕“五育融合”,重构教育评价

五育融合能否在中学教育中得到有效的落实,教育评价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基于当前中学“唯成绩、分数”的评价模式,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必须坚决突破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应立足于“五育”的内在联系,将“德智体美劳”视为一个系统化的整体,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同时,还应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将学生五育发展情况精准地反映出来,并结合五育评价中反馈出来的问题,对当前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优化,使得“五育融合”教育体系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为学生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地基,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的提出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基于当前中学教育体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明确“五育融合”落地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真正明确“五育融合”的内涵,重塑育人理念、构建人才培养机制、重构课程教学、优化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实践活动、完善教育评价体系等,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五育立德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