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三十年

2022-12-21 06:37管建刚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专业成长作文教学阅读教学

摘要:教书三十年,一开始,心思不在教书上,于是三年又三年,不知什么是语文,不知怎么教语文。第七年,就想走出村小,想到镇上,到中心小学去,于是开始为自己而教。调入中心小学后,开始投身作文教学改革,满脑子想的都是学生、学生、学生,开始为学生而教。为了自治“心病”,试着从把“发表”用到作文教学改革中,转向把“阅读”用到阅读教学改革上,为突破而教。深入透析教育弊病和一线教师现实需求,决定跟一线教师待在一起,去解决基础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专业成长;作文教学;阅读教学

一、 三年又三年,不知什么是语文,不知怎么教语文名师成长故事自述之十七。

1991年的5月,我很焦虑。这段时间我们正在实习,可我真不知道怎么教书。再过两个月就中师毕业,要去学校真刀实枪地教书了。学校给我们每人订了一本《师范教育》,我读到姚烺强老师的《小学语文“一点突破法”》。“一点”就能“突破”,大概是题目吸引了我,就邮购了一本,还特意向姚老师请教了这种教学方法。为此,姚老师专门写了一封信给教务处,大意是你们学校有个叫管建刚的学生挺好学。我挺难为情的,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如果真好学,我也就不会这么焦虑了。

收到书不久,我生病住院了。姚老师的书也就搁在一边。

住院又出院,出院又住院,如此反复,将近一年。教书的事情自然没心情去理会,一心只想身体健康,盼着能像以前那样生龙活虎,脚下生风,放飞青春。所以,一年后我去村小上班,教书是我的副业,养病才是我的主业——我给自己熬药,给自己打针,学起了站桩,学起了静坐,看起了医书,还订阅了各类养生杂志。

我在村小教高年级语文,实在是个意外。

村小的校长说,小管,你教二年级数学和四年级数学。我也知道自己的数学好。当年考师范,640分的总分,我考了584分,总失分56分,其中语文一门失了28分,其他五门加起来总共也失了28分。我的家里没有一本课外书。在我幼时的印象里,课外书等于连环画,等于金庸,等于琼瑶。

身体不好的我一听要教两个班的数学,还是两个不同的年级,需要两头备课,立马慌了,赶紧去找校长商量能不能照顾一下,教一个班。校长想了想说,教一个班也行,只是不能教數学,要改教高年级语文。我没多想便答应了下来。从没教过书的我天真地想,教一个班总比教两个班轻松。我就这样成了语文老师。可是自己都没学好语文,怎么可能会教语文呢?教了三年书,我都不知道什么是语文,该怎么教语文。更何况,我的心思也不在教书,而在养病。

到底年轻,养了三年病,身体总算缓过来了,家里的寒冬却到了。

父亲同他人一起合办了一个小厂子,半年了居然没有生产出一个产品。原有的积蓄都砸进去了,能借的钱也都借了来,竟没有一分钱的回报。几个合伙人见了面不是阴沉着脸就是吵架。最后大家得出一致的结论,一个人是条龙,三个人是条虫,这个厂子只有整给一个人才有救。说得好像挺有道理的,可是谁都不想要。怎么办?抽签。结果父亲抽到了这个烂摊子,接下了厂子的所有债务。

父亲上过一年学,母亲上过一天学。母亲说她进学堂的第一天下午,就被外公闯进教室拉回家去了。母亲不识字,帮不了什么忙。父亲愁眉苦脸,母亲愁眉苦脸,一家人愁眉苦脸。最后我说,爸,妈,我帮你们干。

又是三年,教书成了我的副业,家里的厂子成了我的主业。一下班我就在厂子里干活,一到礼拜天,不是去进原材料,就是去跑市场。这三年哪有心思想什么语文教学,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教书的。

头三年,我也不懂语文教学,但至少我还有时间跟学生玩在一块。这三年,连这些都给省略了,我还是不知道什么是语文,怎么教语文。

二、 就想走出村小,到中心小学去,开始为自己而教

1998年的春天,我面临一个选择:要么好好教书,要么好好经商。连我自己都知道,再这样“脚踩两只船”,肯定教书不像样,厂子也经营不好。思前想后,我还是决定关了厂子。

从每天的忙碌中解放出来,从双休的奔波中解脱出来,看什么都是那么轻松和惬意。1998年的春天起,我写了一段时间的小散文,发表在地方报上。那些小散文是我当时心情的写照。在我师范毕业7年后,我对自己说,这辈子就老老实实地当老师吧。

那个时候,我的师范同学有的在镇上的中心小学教书,有的在县城里教书,还有的调到了教育局的相关部门工作。我在哪里呢?我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县屯村镇斜港村小学,一所地地道道的村小,六个年级,150个学生。

我也想走出村小,到镇上,到中心小学去。怎么去呢?只有好好工作,让中心小学的领导看见我的努力。

一个教师要想有别人看得见的成绩,主要有三条路可行:一是上课,二是组织学生比赛,三是写文章。我知道上课这条路是行不通的,毕业7年了,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上课的,甚至教案都是抄的!那时候还没有电脑和网络;如果有,我肯定也是借助电脑和网络复制、粘贴。别说外出上课,就是外出听课也没有。说实话,7年后的我跟刚毕业的师范生没什么区别。要说组织学生比赛,我们的学生要乐器没乐器,要课外阅读没课外阅读,要兴趣班没兴趣班,不能跟镇上的学生比。琢磨来琢磨去,只剩下一条路,也是大家都怕的一条路:写文章。但我的语文却是所有学科中最糟糕的。我没看过什么课外书,也怕写作文。但总要有个选择。后来我想通了,写文章这条路既然大家都怕,那我就咬咬牙冲上去。因为大家都不敢往前冲,说不定只要我坚持冲上去就能搞出点名堂。就像大家都不敢跑马拉松,只要你敢,哪怕最后你是走到终点的,你也是胜利者。

还是1998年。那年秋天,由《江苏教育》杂志社承办的江苏省颇负盛名的“教海探航”征文活动在吴江举行,整个吴江都在发动大家积极参赛。我也想参加。写什么呢?写语文教学?不行,那不是去送审,而是去“送死”。最后,我选了班主任工作这个方向。工作了7年,语文教学虽没什么进步,但跟学生相处了7年,不说“成”了多少、“得”了多少,“败”了多少、“失”了多少,总归还是有点感受的。可我不会写啊!于是,把《江苏教育》一本一本地搬到床头,每天逼着自己看上面的获奖论文。刚看的那会儿,我体会到了什么叫“阅读催眠”。那么多的术语,我看不懂,看着看着,头脑就昏昏的,然后我就舒舒服服地睡着了。后来我给自己下了军令状,每天晚上必须看懂两篇论文,最起码要看明白是怎么写的。坚持了半年,对论文的基本论点、分论点、基本框架等,我慢慢有点感觉了。

看论文的同时,我也在规划怎么做班主任。于是,买来了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买来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李镇西素质教育探索手记》。我一边想办法、出点子,一边把做班主任工作的点点滴滴记下来。参加“教海探航”活动的论文写了一稿又一稿,写好了拿给县城的小学语文教研员谈永康看。谈永康是我师范“不一班”的同学,他在一班,我在二班。师范的男生少,自然熟悉。1997年,他就获得了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活动的全省第一名。他说这里不行,我回去改。改了,又乘公交车去找他,请他再提建议,回来后又改。没有电脑,几千字的论文,一个字一个字写上去,实在麻烦。后来,我就把能用的部分剪下来,再补上要改的部分。等到定稿上交,剩下厚厚的一摞废纸。

这篇文章最终获得了二等奖。1998年11月,我作为村小教师的代表,受邀参加颁奖大会,由此结识了特级教师薛法根。薛法根老师是全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和我同在吴江。然而,在此之前,我这个村小老师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他。

颁奖活动结束后,我征得妻子同意,买了电脑和打印机。说出来也难为情,当初买电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的字不好看(当然现在也不好看),写好了文章投稿,觉得拿不出手。那时买电脑和打印机的费用几乎就是我一年的收入。我对妻子说,我一定好好写,哪怕是挣稿费,我也要努力写上两三年,把买电脑的钱挣回来。

我是村上第一个买家用电脑的,大概也是整个镇上第一个买家用电脑的。不是有钱,不是赶时髦,而是为了写文章。为了实现自己的承诺,每天晚上19∶00到21∶00,我都准时坐在电脑前写文章。我要求自己一个星期至少写出一篇教育随笔。而我那个时候的水平,也就是用一个星期中的14个小时,写成一篇千字文,平均每小时写六七十个字。冬天到了,家里没有空调,我依然每天在电脑前坐2小时。实在冷,妻子拿来一个纸箱,铺上棉絮,脚踩上很柔软,很暖和。妻子又拿来一条薄被子,给我裹在腿上。手实在冷,妻子给我打了一副露出手指的手套。

我的教育文章被一篇篇地发表出来,先是在地方期刊,再是在市级期刊,而后是在省级期刊。1999年的秋天,我摘掉了村小教师的帽子,终于调入镇中心小学。

三、 满脑子想的都是学生、学生、学生,为学生而教

因为要写作,所以要阅读。看到别人的教育做得那么用心,回想自己前些年的教书,真的很汗颜,很惭愧。亡羊补牢,虽然不能补回以前的“羊”,但至少可以为现在和以后的“羊”着想。

我该做些什么呢?我想到了作文教学。自己写了一两年了,在我们这个小镇上,我相对还有些自信。而且这些年阅读教学探索已经搞得如火如荼,很多人蜂拥而上,研究作文教学的倒是还没什么人。

作文教学怎么做呢?我想到了自己。我以前是一个怕语文、怕作文的人,现在却因为写作调到了中心小学。我这一点点的水平怎么来的?当然是“写”出来的。我怎么愿意去写的呢?因为我想通过写作调到中心小学去。写作怎么能把我调到中心小学去呢?因为写好了作文可以投稿发表,发表以后大家都认可我了,觉得我有点才,不能在村小里埋没了。

這么想着,我便找到了作文教学的关键词——发表。因为一篇文章的发表,我一个星期都会过得特别有精神,好像身边所有的人都在说,你看,这个管建刚有两下子。如果这个月发表了两篇,那这个月我基本上都会在兴奋和幸福中度过。这种发表的兴奋和幸福再一次激励我,努力写下一篇文章。

如果让班上的学生也经常发表作文,那该多好啊!相信他们也会很兴奋,很幸福,也会像我一样爱上写作。一个班50个学生,别说中后等学生,即便是作文尖子生,一个学期能在正式报刊发表一篇作文,那在乡镇中心小学都是了不起的事。当然,我想让全班学生都像我一样爱上写作。因为,只有作文尖子生“唱戏”的作文教学,那不是一般的教学班,而是兴趣班、培优班。有了这个想法后,我就开始盘算该怎么做。

直到有一天,学校里购进了印刷机,大家都去看新鲜。看着印刷机飞快地印刷出一张张通知和练习卷,我突然想到,如果这一张张纸上印的是学生的一篇篇作文呢?那不就是一份作文报吗?何不自己办一份作文报?这样既解决了学生作文“发表”的问题,又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实现作文发表的愿望,而且还是源源不断的发表——因为我们自己办一份班级作文报,所有的作者都是班上的学生。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问题接二连三地袭来——

第一个问题,没法输入文字。那是2000年的春天,班上没有一个学生的家里有电脑。我向校长汇报,希望能在中午和傍晚放学后各开放40分钟电脑房,让班里的学生去输入作文。校长很支持我的改革。电脑问题算是解决了。

第二个问题,学校的微机房也才建立,学生就上过几节电脑课,打字速度跟蜗牛一样慢。不少学生40分钟、80分钟也输入不好一篇400字的作文。我向电脑老师了解了学生的打字情况,组织班上打字速度快的学生成立“文字输入小组”。实在慢的和实在忙的(比如“后进生”,忙着补各种作业),可以请“文字输入小组”的伙伴帮忙。有意思的是,后来这个“文字输入小组”的成员参加省里的计算机比赛,有的获得了一等奖,有的获得了二等奖。这在我们这个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小镇简直是个奇迹。也有实在来不及输入的作文,那就由我来帮忙。

第三个问题,那时拷贝资料都用3.5英寸的软盘,一复制,便吱吱嘎嘎地叫响;拷贝好了,拿到我的电脑上打开一看,没有。学生赶紧冲回电脑房,打开电脑一看,打好的作文没了!因为电脑房的电脑都用于教学,只要一关机,马上清零。我跟学生说,有两个解决办法:一是时间充裕的话,拷贝到软盘后,电脑不要关,先拿到我这里,我复制成功了,再去关电脑;二是如果时间紧张,那就用自己的软盘拷贝一份,用电脑房其他同学的软盘也拷贝一份,来个“双保险”。

第四个问题,排版。那时候没有什么排版软件,一方面是自己折腾,另一方面是请教电脑老师。学校的电脑老师是半路出家的,也只知道一些最基本的知识,比我高明不了多少。倒是新来的年轻老师,有比较熟悉电脑的,我就找他们商量怎么编排。

第五个问题,2000年后有一段时间,小镇上时不时停电。我和学生最怕周五停电。因为周五要出版我们的班级作文周报,没了电,什么也干不了。当然一般不会连着停电两天。于是,周一我选出录用的作文,周二、周三和周四学生输入电脑,拷贝给我。只要周四不停电,我再忙也要排好版,拷贝在软盘里再下班。这样,哪怕周五停电,我也可以拿着软盘去隔壁乡镇的小学里印刷。好在这样的情况不多,难得去一次隔壁乡镇小学,大家都帮忙,作文周报的印刷就很顺利了。

第六个问题,学生的持久动力。刚开始办作文周报,学生觉得新鲜,干劲很足。两个月后,干劲直线下降。为了维持学生的写作动力,我用了不少脑细胞。我给学生发刊用纪念卡,告诉他们如果能在班级作文周报上发表一篇作文,就可以得一张纪念卡。三张纪念卡可以换一张“作文新苗”的奖状。“作文新苗”再发表四篇作文,就有四张纪念卡,可以换一张“作文能手”的奖状。后面还有“班级小作家”“班级诺贝尔文学奖”等。后来我们还开发了作文的“积分活动”“稿费活动”,基本解决了学生写作文的持久动力问题。

第七个问题,“后进生”没多少机会发表,总是游离在外。于是,我开发了“优先发表卡”。只要有这张卡,作文哪怕写得不怎么样,也能发表。这张卡怎么奖励,我说了算。我想办法去发现“后进生”的进步和亮点,多奖励他们。如体育好的,为运动会增光的;劳动积极的,为班级作出贡献的;等等。

第八个问题,“优等生”容易发表作文,有骄傲情绪,作文没有进步怎么办?

第九个问题,有学生为了发表抄袭作文怎么办?

第十个问题,“优等生”认为“后进生”的作文不好,老师却录用了、发表了,老师偏心,怎么办?

……

一路过来,我满脑子想的都是学生、学生、学生,问题、问题、问题。当我把这些问题一个个克服,学生的作文兴趣、作文能力都得到了稳步发展。最后,我们班所有学生都在全国各地的正式期刊发表过作文,拿到过稿费。

我据此写的论文《打造一个永不消逝的童年》,也获得了2002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活动的第一名。

四、 从把“发表”用到作文教学改革,到把“阅读”用到阅读教学改革,为突破而教

2002年,我结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实验,并在“教育在线”平台撰写我的作文教学故事;2005年,我人生第一本书《魔法作文营》纳入“新教育文库”出版;2006年,我出版了《不做教书匠》;2007年,我出版了《我的作文教学革命》;2008年,我评上了特级教师。从1998年安心做老师到2008年,十年时间,我这个很不“语文”的语文老师,实现了一次飞跃。我由此也懂得了“十年磨一剑”的真实含义。

然而,我有一块“心病”,那就是上课。评上了特级的我,也还拿不出属于自己的、有特色的课。

评特级的时候,我的特色是作文教学,亮点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当时的作文课,大多是作前指导,而我从不上作前指导课。我都是在学生写好了作文,作文发在班级作文报上了,再拿着作文报上作后讲评课。我每个星期都上一节作后讲评课,对此很有心得。然而,那个时候从来没有老师上作后讲评课。再说,讲评课必须让学生先写好作文,认真研读了学生的作文后才能備课、上课。这样的课在自己班上,很实用,很有效,作为公开课该怎么上呢?后来我就请对方学校布置学生写好作文,提前一个星期把作文寄到我手里。我批阅作文,根据作文的实际情况设计讲评课的教案,一周后去上课。就这样,带着我浓烈个性色彩的作文课诞生了,居然也得到了众多教师的认可。于是,班级作文报之外的作文讲评、作后指导,成了我作文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标识。不过,这样的教学真的很累,自己带着一个班的语文,又有日常的工作和研究,每周要出班级作文报,几乎每一两个星期还要批改几十份来自别的学校的作文。而且,这不是一般的批改,这是研读,要设计出一份令人满意的教案。更让我焦虑的是,这样的课没办法试上,作文是哪个班级写的只能在哪个班级上。每次都是“裸课”,压力很大。然而,也正是因为压力大,我才逼迫自己不断产生新想法。也正是在这样的压力下,一年后我出版了《我的作文教学课例》一书。可见,人的成长都跟吃苦受累相关联,想要不吃苦、不受累而能有所成绩,这样“钻空子”的浮夸,永远不属于做实践、做研究的人。

作文课取得突破后,我又有了另一块“心病”:阅读课怎么上?

研究阅读教学的名师很多,流派也多,要走出一条带有自己特点的路实在太难了。一次跟朋友闲聊,说起自己的写作成长,我谈了两点。一是发表,发表激励着我不断地写。二是阅读。我不只是看文章写了什么,还经常琢磨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为什么同样一个意思,人家会写得这么清楚、这么有意思。朋友说,你能把“发表”用到作文教学改革上,为什么不把“阅读”用到你的阅读教学改革上呢?

一语点醒梦中人。

经常有家长问,不是说多读书能写好作文吗?我的孩子挺喜欢看课外书的,可就是怕写作文。其实,很多孩子看课外书跟看电视剧一样,只关注故事情节,看完就没了。要想写好作文,不只要读懂“写了什么”,还要读懂“怎么写”。很多人只有“写了什么”的阅读思维,而缺少“怎么写”的阅读思维。

“写了什么”的阅读思维几乎是天生的,阅读后,几乎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想一想讲了什么。去想“怎么写”的人却很少,所以我称“怎么写”的阅读思维是专业的阅读思维。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专业阅读思维。于是,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探索开始了。

2013年3月,《小学语文教师》以“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为题,对我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做了2万字的报道。同年5月和6月,《小学语文教师》又分别以“‘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大讨论”“‘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再讨论”为题,做了大篇幅的报道。

我也开始上阅读公开课。这样的阅读公开课,难的是对“写了什么”和“怎么写”之间“度”的拿捏。有时候处理得很好,有时候处理得不好。各种声音纷至沓来。新东西诞生之初,往往是丑陋的。刚出声的婴儿大多不怎么好看,过了一段时间才可爱起来。当别人批判你刚诞生的小东西时,能否扛得住,能否继续往下走,这是“成”和“败”的分水岭。教学改革需要改革的能力,更需要改革的勇气。从某种程度上讲,勇气比能力更重要、更可贵。没有勇气的人哪怕有能力,也不会有突破、有创新。

大概三年后,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也越来越成熟,我先后出版了《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指向写作:我的9堂阅读课》。这期间,“跟着课文学作文”“跟着名著学作文”之类的书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也许这只是巧合,而我却以此自我安慰。

到这时我才明白,教语文很简单:自己怎么学好朗读的,就怎么教朗读;自己怎么学好作文的,就怎么教作文;自己怎么学好阅读的,就怎么教阅读……当然,关键是自己的语文要行。自己的语文不行,想要教好语文,好比自己不肯吃苦而去练功,只想学那么一两个奇招好打败对手,这条路必是死路!遗憾的是,不少人都在这条路上孜孜不倦地走着。

五、 跟普通的一线教师待在一起,去解决基础问题

管建刚名师工作室目前办了四届。每一届工作室成员都跟着我学了三年,三年后有几个人还在办班级作文周报?有几个人还在上作后讲评课?绝大部分已经不办作文周报了,作后讲评课也可有可无了。

每周要办一期班级作文报,要付出不少时间和精力;每周要上一节作后讲评课,要认真研读学生的作文,一线教师哪有那么多时间?工作室有导师、有制度、有管理,教師咬咬牙做了,但一离开就散了。至于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四届的工作室成员还没有一位能上出一节让我满意的课。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不仅要求上课的人拥有“怎么写”的阅读思维、“怎么写”的解读思维,还要能处理好“写了什么”和“怎么写”之间的“度”,而“度”是无法教的艺术。

在我工作室待了三年的教师都只能学到这个程度,那么偶尔听一节课、听一个讲座的教师又能学到什么呢?能参加名师工作室的教师,至少还是学校的骨干,至少有一颗向上的心,但对于大多把教书看作一份职业、一份工作的教师来讲,精益求精的实践和研究,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近20年来,线上线下的培训课程不可谓不丰富,质量不可谓不高,名师不可谓不多,然而教育教学的生态却不容乐观。我想,这与当前的教师培训不无关系:一方面,绝大多数教师不是把培训当学习,而是当任务;另一方面,培训会上的高质量课堂、高质量报告,一线教师是当相声来享受的,是当艺术来欣赏的,觉得离自己的世界很遥远,回去后“我还是原来的我”。

当然,这与当前的教育现实密切相关。不可否认,教育是美好的,也是残酷的。事实是这样的:学校教育是个框,什么都往里面装,计算机从学校抓起,足球教育从学校抓起,围棋教育从学校抓起,心理健康从学校抓起,防范网络诈骗从学校抓起,车辆安全从学校抓起……语文、数学、英语每个单元都要进行一次掌握情况的测试,相当于每两个星期有三次测试;每天的作业都要有对有错;每天的排队要有评比;每天的广播操要有打分;每天的眼保健操要有检查;每天的午餐要看光盘率……小学语文老师95%都是女性,她们往往还要担负家务和孩子的家庭教育……“听着心动、回家不动”,大部分一线教师要做的太多了!他们能把学校交代下来的各种差事完成好,已经是让人放心的好老师了。

我们这些在教育研究的路上算作先行者的教育人,走得越远,个性色彩和理想色彩就越浓烈,跟大量普通一线教师的距离也就越远。我们所作出的实践和研究,是假定了每一个教师都跟我们一样努力向上,是假定了每一个教师都把教育当事业,是假定了每一个教师都全心全意扑在教育上,是假定一线教师既能成为教学创新的开发者,又能成为教学创新的实施者……如果我们的教学研究还建立在增加教师负担的基础上,教师怎堪重负?教学研究应该真真切切地为教师减轻负担,只有这样,一线教师才会发自内心地欢迎和接受它。

我们所做的实践和研究还要切实解决教师的刚需问题。一线教师的刚需是什么?课堂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开小差?课堂纪律为什么那么难以维持?为什么学生做作业总那么拖拉?为什么学生作业中做对的题考试时却都是错的?为什么有学生课上没有时间写作业,作业总是要课后做、回家做?教育研究需要有人面向未来,但更需要有人面对现实,解决多少年来悬而未解的基础问题。

基础问题是最大、最普遍的问题。高端问题是鲜花,基础问题是泥土。鲜花引人瞩目,泥土却不好看,但是离开了泥土,鲜花也只能光鲜一时。大部分一线教师要的是拿来可用、拿来有用的实战课堂;要的是标准化、系统化的实用课堂,能解决教学温饱的课堂。

年过半百,我想应该为最广大的一线教师做些什么,因为教育本质上是靠最广大的一线教师撑起来的。

于是,我带着团队做起了“家常课”改革。

我们开发了小学语文1—6年级家常课任务单,从课文任务单到语文园地任务单,从单元复习任务单到单元作文任务单,让教师拿了任务单就能知道一堂语文课中学生应该干什么。学生有了任务单,在课堂上有了清楚的任务,学习就有了目标。学生在课堂上要完成一个又一个的任务单,没时间开小差了,课堂纪律也就好起来了。每一张任务单分别有“读+习+读+习”四个任务,一篇课文两个课时两张任务单8个任务,包含了当堂读熟课文、当堂背诵要求背诵的内容、当堂抄写和默写、当堂回答书后的每一个问题、当堂完成课文配套练习题。学生的作业在课堂上、在教师的眼皮底下真实地完成,作业的可信度高了,作业速度也快了。为了方便教师教学,我们又为每一张任务单开发了配套PPT,教师只需稍作修订即可使用。

教育部门多次提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效率怎么算出来的?效率=任务÷时间。任务就是制作好的“任务单”,时间就是“闹钟”。家常课任务单上,每一个任务都设定了时间,一节课使用闹钟5—8次。如此一来,不只是学生的课堂时间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师的时间观念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原来一堂课上到哪里算哪里,上不完下一节再上。现在,教师每上完一节课后都知道学生有没有完成学习任务,自己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还有多少没有完成,课堂效率可以自己测算。

听了大量的推门课,我们发现教师上课基本上不笑,因为怕管不住纪律。课堂纪律是大量一线教师无法启齿的痛。教师又称“孩子王”,“孩子王”居然管不住一群孩子,怎么说得出口?没有一位师范生学过“课堂管理学”,因为师范学校里没有“课堂管理学”。可是人多的地方,产生效率的第一生产力是管理。为此,我们开发了课堂管理口令、课堂管理手势、课堂激励印章、课堂管理Q币等让一线教师拿到就可以用的管理工具,并教他们使用。此外,我们也尝试探究课堂教学中工具使用的数据化,因为数据化能让一线教师知道自己用得怎么样。一次又一次的听课和测量,我们推出了家常课的“数据包”:一堂课上教师要把70%的时间还给学生;一堂课上70%的学生要能得到教师的激励章或Q币;一堂课上80%的学生要能完成任务单上的4个任务;一堂课上教师要走不少于500步;一堂课上教师课堂管理的口令要使用30次左右;一堂课上教师表扬到具体的人具体行为的话不少于10次。最好的课堂是超越标准的(这样的教师永远是极少数的),而超越标准的前提是“进入标准”。如何“进入标准”?我们的尝试结果是借助数据包。

当我跟普通一线教师待在一起,想在一起,去解决那些不登大雅之堂的基础问题时,我知道会有怎样的风雨声。曾读到这样一则小故事:

儿子看到一名可怜的乞讨者。富豪爸爸告诉儿子,乞讨的人可能连着饿了几顿了。天真的儿子问爸爸:他们为什么不去旋转餐厅吃饭呢?

读到这个故事后,我更是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家常课”。

(管建刚,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安实验小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著有《家常课十讲》《家常课对谈》《一线带班》《一线表扬学》《一线教师》等。)

猜你喜欢
专业成长作文教学阅读教学
网络研修与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要敢于成为“鉴赏”自己课堂的“勇者”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浅谈中职校新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