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嘉文
随着高考落下帷幕,语文学科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学科处境堪忧。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需要深思,如何提升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一、关注困惑点,提升获得感
学习的过程就是质疑、收获的过程,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疑问来解惑,让学生学有所获。如郁达夫《故都的秋》用清、静、悲凉统领全文,在“秋槐落蕊”“秋雨话凉”等画面中体会这些特点都不难,可是在“秋日胜果”里学生体会的秋味淡薄,教师用书上从色彩的角度来解读是可以的,殊不知郁达夫的长子龙儿,曾经来京陪伴郁达夫度过一段幸福的日子,一家三口有共同摘枣的天伦之乐。可天有不测风云,后来龙儿因病夭折,可见“秋日胜果”背后蕴含着郁达夫为人父失职的无限自责,以及痛失爱子的不尽悲伤,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体会的秋味就浓郁了。
再如2019年高考语文课标全国Ⅱ卷第15题“诗歌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关于“结构安排”,参考答案是舒缓诗歌节奏,使诗歌委婉从容。针对这一参考答案,学生有些疑问,诚然,节奏的舒缓属于结构安排,正如电视剧的剧情时而紧张时而舒缓,剧情的变化就是全剧的线索。在教学中,我增补了两个答案:其一,承上启下,因为此题颈联表达作者孤高耿介的心志,而这个志向是对首联、颔联投谒裴侍郎的原因和一生希望的承接,也是尾联不接受别人无端恩惠的原因;其二,从诗歌起承转合的写作章法来讲,颈联就是转联,它的作用就是让诗歌跌宕起伏、波折多变。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不迷信权威,不囿于答案,通过质疑获得提高。
二、创设课堂情景,提高课堂效率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要利用多媒体技术整合各种资源为语文课堂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我选用了“87版”《红楼梦》里“王熙凤出场”“宝黛初会”两个影视片段来创设课堂情景。学生目不转睛、身临其境地观察王熙凤的张扬、炫耀、八面玲珑、阿谀奉承。尤其是在宝黛二人多情的眸子相望触电的一瞬间,学生啧啧称奇,被艺术魅力所感染。营造了课堂气氛再解决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问题就水到渠成了,一堂课下来學生觉得轻松好玩,甚至有意犹未尽之感。
又如在议论文教学中,我根据学情调整了教学计划,先谈议论文结构,基于学生对议论文不熟悉甚至带有恐惧心理的现状,我选用了吴晗的《谈骨气》为教学范文。学生在梳理段意厘清结构后,通过小组交流达成了共识: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下来解释中心论点的含义,阐述其意义,再用强有力的事实论据来增强说服力,文末再次点题发出呼吁号召。课后我布置任务,以“谈幸福”为题进行仿写。这样一来,学生有章可循,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重视课堂导入
众所周知,合理的导入能将学生游离的思绪聚拢在一起,导入的形式比较丰富,可以借助音乐、电影、电视剧、名人名言、时政要闻、图片等多种载体。如《琵琶行》可用戏曲唱词导入;电影《战狼》体现出令人热血澎湃的民族自豪感;《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人穷志不穷”的精神让人敬仰……好的导入是高效课堂的开始。
四、以问题为导向,调动学生积极性
语文课堂要以问题为导向,设置难易适中且与教学重难点密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动起来。也就是要让学生动脑思考,动笔书写,动口交流。我在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时,设置了“请绘出琵琶音的波形图”的问题,教学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登高》时,设置了“解读诗歌的四部曲——翻译、把握意向意境、情感、手法”的问题,教学鲁迅的《祝福》时,设置了“祥林嫂是否有反抗精神?展开探究”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导向下,学生参与充分,存在感更强,课堂更高效。
总之,语文课堂的有效性离不开“落实”二字,对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要反复练习、落到实处。可以从以下四方面重点落实:第一,文言知识的识记、摘录。第二,背诵篇目易错字要反复书写,用不同笔色标记,通过对错字、错句意义的推敲,做到“以义定形”,比如《蜀道难》里砯、豗等。第三,课前5分钟化整为零地记诵成语,定期默写。第四,高考题的各种题型及答题形式需要熟记,反复操练,加深印象。
【作者单位: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