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倩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它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作文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如忽视作文指导,缺乏系统方法,应试思维严重等。长此以往,学生对写作文就会失去兴趣,甚至产生畏难心理。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笔者认为,教师要留心、用心、精心对待作文教学,用巧思和智慧激活写作教学,努力做到善积跬步,持之以恒。
一、以兴趣培养为先导,激发审美情趣
1.教师不是作文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学生情感的激发者。
中学生活动的范围大多是学校和家庭,这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感知范围,要想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必须使他们感知大量的事物。因此,教师在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生活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感知力。
要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人或事多留心、多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有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基于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走进生活,除了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外,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观察社会、观察生活,掌握认识事物的方法。无数事实证明,有了真实的生活实践后,写出的作文往往生动形象、文质兼美。
2.作文教学的艺术,说到底是一种鼓励的艺术。
教师一句真诚的鼓励,可能会点燃学生写作的火苗;教师一句诚恳的表扬,可能会唤起学生写作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鼓励,善于鼓励,才能让学生爱上写作文。茅盾上小学时,当时的先生(老师)对少年茅盾时常给予鼓励,如在《武侯治蜀王猛治秦论》一篇作文后,先生写下了“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确是史论正格”的评语;在作文《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论》后,先生的评语是:“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在作文《秦始皇汉高祖隋文帝论》中,先生称赞少年茅盾是:“目光如炬,笔锐似剑,洋洋千言,宛若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国文至此,亦可告无罪也!”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可以想象少年茅盾该是如何受其感发和激励。可见,作文教学中鼓励是多么重要。
二、以积累素材为重点,突出情感体验
学生怕作文,一上作文课就“直挠头”,写作文可谓“搜肠刮肚”“苦思冥想”,往往一节课下来,写的作文干瘪苍白,言之无物,诉之无情。究其原因是学生储备的素材太少,词汇匮乏。同时,部分学生对生活缺乏感悟,即使经历了很多事情,也缺乏迁移和升华的能力。那应该如何积累素材呢?生活方面的素材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生活中的小事,如吃饭穿衣、学习交友都可以写进作文,只要你印象深刻、感受独特,写出来就是好文章。
首先,要多练笔。把生活中有感触的内容用几句话写下来,如上课没认真听讲,受到老师的批评;课间与同学玩闹,不小心伤了同学的自尊;考试没准备好,心里非常紧张;在校园捡到钱,据为己有后内心的煎熬……只要是有感而写,不在长短,都可以记录下来。
其次,要善于不断总结,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写作习惯。如考试前写写自己是如何准备的,心情如何;发试卷时观察一下同学的表情,真实地记录自己的心理活动;和同学吵架了,写写吵架的经过;受到老师表扬时,写写老师为什么表扬自己,当时的心情如何;上下学的路上,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人或事;购物时是怎么和售货员交流的;在书店看到什么样的书,有什么感悟;天气突然变化,仔细观察一下是怎么变的,雨、风有什么特点,雨中的行人及风景如何……
最后,要利用好课文,积累写作素材。课文既是学生学习的范文,又提供了写作素材。将课文中的人或事作为写作素材,既密切了读写联系,又充分發挥两者相互促进的作用,做到读写相长,不断提高。课文选材广泛,寓意深刻,对学生作文的启示和引导是多方面的。学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指导学生写一写自己第一次上学时的情景,在学校中的游戏和在家的游戏有什么不同,认识新的老师和同学时的心情等;学了《珍珠鸟》一课,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养小动物的经历,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以上是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积累写作方法和写作话题,借鉴写作技巧。还可以通过学习课文积累精彩的语言,作为自己写作时的理论支撑。如学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被闻一多的精神所打动,对“口的巨人,行的高标”这句话深有感触,就可以积累下来,在写人时借鉴。
另外,还可以把课文中的事例稍做加工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如学了《伤仲永》就可以把仲永的例子用到有关“天才”“教育”“勤奋”等话题的作文中;学了《音乐巨人贝多芬》就可以把贝多芬的事迹用到有关“挫折”“人生的绝境”等话题的作文中……
三、以多角度训练为途径,强化语言思维
提高写作能力,还应该从多个角度加以训练,强化学生的语言思维,使学生养成善于记录的好习惯。其中,写日记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日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抒发情感、宣泄情绪、记录成长的平台,能培养起写日记的习惯就是最大的收获,教师不应该规定日记的字数、内容、频率等,这样会让学生感到一种限制和压力,从而产生厌烦心理,失去写日记的意义。
此外,“一句话新闻”也是一个较好的训练形式,这一形式既培养了概括语言的能力,又让学生养成了留心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也可以引导学生做读书摘记,在摘记中积累优美词汇、经典故事,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还可以让学生参与批改作文,在评价他人作文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问题,见贤思齐。
在教学中,笔者认为最为行之有效的形式是在阅读中拓展训练,每学习一篇课文都至少有一个切入点可以作为训练的话题,这种训练既延伸了思维,又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同时便于操作,不占用学生过多的课余时间。
总之,作文水平的提升需要从点滴做起,作为教师应当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表达,写出文质兼美的作文来。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东津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