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新城区后宰门小学教育集团励志小学 熊春燕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作业设计的具体过程中,教师应融入新思想,打破传统作业模式瓶颈,为作业模式的改革发展以及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双减”政策在小学教学中的贯彻落实,旨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升整体教学效果。但从另一角度来说,“双减”政策在小学教学中的融入,对当今的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作业设计和教学设计两大方面。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作业设计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仍然以读、写、记、背为作业设计核心理念,不仅延续了以往作业枯燥乏味的“传统”,也无法发挥出作业的重要作用。甚至部分学生认为作业不仅没有起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反而成了学习压力。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双减”政策下,优化小学作业模式的有效策略。
众所周知,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因此在学习需求和学习状态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新课程改革以后,随着教育理念的逐渐改变,教师也关注到了学生个体差异。为了提升整体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融入分层教学模式。一方面,要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要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提升整体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样,作业作为课堂的延伸,不仅能借助作业巩固课堂内容,也能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因此,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融入分层元素,无论对小学生作业兴趣的激发,还是小学语文作业模式的改革优化,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例如,《大青树下的小学》这篇文章是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学习的内容,这篇文章里涉及的生字包括艳、坝、读、杨、扮、洁、晨、摔等。在学习文章内容之前,首先要让学生认识每一个生字,在此基础上了解每一生字表达的内涵,才能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因此,为了让学生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为后期阅读文章奠定基础,笔者设计了分层作业,并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学习层次设计相应的作业内容。对语文基础好的学生,笔者要求他们课前预习时不仅要能读出生字的正确读音,理解字义,同时要完成生字组词、造句。反之,对语文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求他们能标注出生字的拼音,理解字义即可。假如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所采取的作业要求一致,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会让作业成为学生的负担,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的同时,也会打击语文学习基础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自信。再如,学习《精卫填海》时,文言文相比于传统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也有一定难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借助课堂作业分层设计的方式,增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对语文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笔者只要求学生掌握文章里出现的生字生词即可,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后期教师对文章的讲解,理解文章内涵。这种作业属于基础作业,学生通过查阅字典和课后注释便能完成,不仅能提升学生作业自信,也能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对作业积极性的调动十分有利。另外,对班级中的中等生和优等生,分别布置“《精卫填海》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和“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学习到了什么道理?”等作业。这种作业方式实事求是,从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现状出发,围绕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分层作业设计,不仅体现出了“减负提质”的作业设计理念,对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如今,情境教学模式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极为普遍,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以后,在课文内容的编排方面,也有细微的变化。比如,新编排的语文课文里,大部分内容都具有故事性特点。之所以这样编排,旨在借助故事内容讲述一个个“道理”,极具哲理性元素的同时,也融入了趣味性。而针对此类文章的教学,教师完全可以借助文章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也能提高教学效率。同样,在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中,教师也能将情境教学的优点发挥出来,让学生基于课文内容或教师设计的作业内容,沉浸在相应的作业情境中,让学生认为做作业是一件有趣的事,对作业质量的提升和作业模式的改革优化,都有积极影响。
例如,《望庐山瀑布》这篇文章是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在本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想让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更深刻,便要从细节入手,比如古诗中所包含典故的含义、整体感知古诗意思和古诗最终表达的深刻内涵等。为了让学生对古诗内容理解更进一步,笔者为学生创设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作业情境。首先,笔者让学生熟读古诗,并为学生讲述了每一句诗词所表达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呈现庐山瀑布的宏伟景象,在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景象中,学生能完全沉浸在古诗所描绘的实际情境中,笔者让全班学生齐声朗诵《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待学生朗诵结束后,要求学生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朗诵心得。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完成教师布置的情境作业,对语文感受力和核心素养的提升也有很大帮助。再如,在学习《将相和》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所表达的内涵理解得更深刻,笔者设计了围绕课文内容的课堂“表演”作业。在具体的设计中,笔者将学生分成了三个学习小组,并让学生根据《将相和》这篇文章所阐述的故事内容自主设计课本剧,并以小组的方式在课堂中进行表演。在课本剧表演的过程中,不仅能体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也能通过课本剧的方式,培养学生自我表达能力。这种作业方式突破了传统作业围绕读、写、记、背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做作业的乐趣,也能让学生真正喜欢上作业,并乐于完成作业,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也有极大的帮助。
无数次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才是取得理想教学成效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对小学不同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心理需求和学习需求有较大差距,因此教师在实践作业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不同特性,设计符合学生的实践作业内容。教师在作业设计过程中可以融入写一写、画一画等实践操作元素,一方面,能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当然,在实际实践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融入小组合作探究元素,提升学生团队意识的同时,也能实现以一带多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完《传统节日》这篇文章后,笔者将班级学生分成了四个学习小组,然后让每小组通过网络搜集和查询图书的方式,整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与此同时,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传统节日,并以此为背景,讨论并分析节日背后的故事,然后以演讲的方式在课堂中表演。比如在学生描述春节时,他们便会以“年”的故事进行切入,并表示每年春节之所以放鞭炮,是为了驱赶年兽,而过年便由此而来。另外,在端午节的讨论中,学生通过实践调查得知,端午节的由来是基于屈原的故事来展开,并以屈原的故事为背景,设计了课本剧。在课堂中,笔者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表演。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学习自主性,从而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再如,学习小学语文部编版《黄山奇石》一文后,教师可以布置“画一画”的实践作业,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中描写的黄山奇石,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黄山奇石,并将每个学生的作品进行比较,最后由全体学生投票表决画得最好的一幅画。这种作业方式改变了以往作业方式的枯燥乏味,对调动学生作业积极性十分有利。另外,也让学生轻松地完成了语文作业,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想象力,拓展了学生的语文思维,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生活中不缺少美,而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纵观现在的语文教学,学生语文基础能力有待提升的同时,语文素材搜集能力也要不断提升。的确,放眼人们的实际生活,有好多美好事物的存在,但很多人却不能发现美。新课程改革以后,鼓励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围绕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进行教学,而学生观察能力的提升,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整体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假如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采用科学、合理且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并在实际生活中感受语文元素,学生就能在生活中时时处处学语文,无论对语文素材的积累,还是语文整体教学质量的促进,都有很大影响。同样,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也要融入“观察作业”,激发学生探究语文知识好奇心的同时,通过观察作业的设计,为学生营造活跃、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例如,在学习完《蟋蟀的住宅》一文后,为了培养学生的洞察力,笔者设计了观察作业。如让学生围绕《蟋蟀的住宅》一文作者观察蟋蟀住宅的方法,去观察实际生活中其他小动物的住宅情况和生活习惯等,如蚂蚁的生活规律。值得一提的是,在作业布置以后,部分学生为了更方便地观察蚂蚁的生活规律,特意将蚂蚁装在了透明的玻璃杯中,并在杯子里面放进了土。这样一来,不仅能看到蚂蚁打洞筑巢的现象,也能透过玻璃杯观察蚂蚁每天的生活规律。另外,一些学生家里会养诸如小猫、小狗之类的宠物,因此,他们每天都会观察小猫、小狗的生活习惯,包括它们开心时的表现、生气时的表现等。再如,仍然以《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教学为例,在学习完这篇文章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校园里生长的小树、花草之类的植物,以每周、每天或每月为观察周期,让学生观察校园树木和花草的生长规律,并能以“我眼中的树木和花草”为主题布置一篇作文,从而将学生的观察“成果”以文字的形式体现出来。这种作业方式不仅有利于小学作业理念的改革优化,也能让学生乐于完成作业,无论对学生个人学习成绩的提升,还是整体教学质量的促进,都百利而无一害。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全面发展,成为中小学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小学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基础阶段,在小学教学中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拓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是提升学生整体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因此,拓展作业在小学教学阶段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拓展性作业,即在掌握课本基本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对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的作业设计。值得一提的是,拓展作业在当今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普及。当然,拓展作业相对其它类型的作业而言,难度略有提升。但在具体作业内容的设计中,也是围绕学生实际学习需求来进行设计的。在小学教学中设计拓展作业,对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提升、独立思考问题良好习惯的培养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促进,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例如,像《盘古开天地》和《女娲补天》这样的课文,由于故事内容有神话色彩元素,所以,学生对这种类型课文的学习积极性较高。笔者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了拓展作业,让学生在掌握课文内容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搜集其他神话故事,并在课堂中以讲故事的形式体现出来。与此同时,分享不同神话故事读后感,让其他学生在倾听故事的过程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并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再如,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同时,也能布置拓展性作业。如围绕课文内容,从周恩来总理小时候读书的故事,延伸到周恩来总理参加工作以后,时时刻刻以“为人民服务”为工作理念,坚持原则的同时,时刻严于律己,体现出了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质,从而让学生学习周恩来总理身上勤学好问、志向远大、服务他人、认真工作的优良品质。当然,在作业的布置过程中,也可以延伸到其他人物身上,并让学生围绕延伸内容进行合作探究,以此扩大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总而言之,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在整体教学过程中,要对作业设计的重要性引起足够的重视。围绕课文内容设计分层作业、表演作业、实践作业和拓展作业,以此调动学生作业兴趣的同时,突破传统作业模式。这样一来,无论对学生个人素养的提升,还是小学作业模式的改革优化,都有积极影响。当然,在具体的作业设计过程中,任何作业内容的设计,都要围绕学生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特点和不同学习需求来进行设计。这样才能实现“减负提质”作业目的,同时达到“对症下药”的教学效果,让作业的作用在语文整体教学中凸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