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的实践

2022-12-19 01:54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翠绿小学彭宝珠
天津教育 2022年33期
关键词:层级数学教师分层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翠绿小学 彭宝珠

小学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逻辑性和科学性特点的学科,这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知识探索能力、科学认知能力和理论运用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小学生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掌握这些技能。对此,为了改善这一问题,就要改变以往的授课模式,要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科学的层级划分,通过分层教学的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从而使所有小学生都能从中收获符合自己真实求知需求的数学知识,并借此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本文根据当前小学数学课程的教育现状,探究开展分层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分层教学法的概述

对小学数学教育而言,分层教学法指的是教师依据小学生真实的数学学习状况和他们当前的认知水平将其进行合理的层级化分类,并且,能在授课的过程中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层级化、分组化的数学知识教育,以此来提高班级整体的学习质量,提升班级所有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分层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如何将学生进行科学的层级分类,也就是说教师所划分的对象是班级所有学生,而分层的依据则是这些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所以,在层级划分之前,教师要认真观察班级全体学生,要依据事实判断他们各自的学习能力、思维水平、学习态度和思想观念,然后再根据这些要素进行类别或层级的划分。由此而得到的各学习小组就会呈现出独有的特点,比如,有的学习小组各成员综合学习水平相当,有的小组学习思维较为相似,有的小组更善于解决问题等。而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学习小组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从而更有效地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

二、小学数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教师难以顾及所有学生

在现阶段,我国的教育资源仍然面临分配不均匀的现状,而且,一部分地区依然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当代人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这也使各阶段的学校不断扩大自身的招生规模,其结果就是一位教师要在一段固定的时间段内教授几十名学生,而这种大班授课的教育模式也显现出了师生比例不均衡的现实问题,甚至这种授课模式还会引发其他一系列与教育教学相关的问题。对教师而言,他们要想在教学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教育结果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通常都是根据班级学生实际的学习成果来进行判断的,并以此为依据来判断自己是否还要继续开展教学任务。而在这一过程中,一部分小学生就会因为自身的认知能力或者学习方法不正确等一系列问题而没能跟上教师讲课的进度,最终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无法达到预设的要求,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也会因此不断下降。另外,一部分小学生误以为教师关注不到自己,即便自己思想开小差或者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教师也不会马上发现,所以就出现了懈怠的学习心理。教师也会因为时间的限制或者自身精力有限而无法对班级所有学生都保持较高的关注度,也难以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想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改善班级学生的学习态度,就要改变以往的授课方式和教育理念,要在讲授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到每名学生的状态变化,要多与小学生进行互动与沟通,借此加深对他们的了解,从而创设出更完善、更全面的教学模式。

(二)学生真实需求无法满足

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数学学习结果会受到个体先天认知水平、后天学习条件、学习习惯和认知态度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个体差异性的存在也会导致他们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比如,有的小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都比较强,那么,他们就会更快地掌握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而对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他们理解一个数学原理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但是,每堂数学课的时间又很有限,因此,他们更难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掌握所有的新知识,这样就会出现极大的学习差距。而以往的数学教学模式都是比较统一的,所有人的学习任务都是相同的,这种方式不仅会消磨学优生的认知兴趣,还会降低学困生的学习信心,从而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坚持因材施教的授课原则,要根据不同小学生的真实求知需求设计教学的内容,从而真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三、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掌握各个层级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

对小学数学教师而言,要想真正实现有效的分层教学,就要先了解班级学生的各方面情况,要通过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等环节掌握小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和实际学习的能力,这样教师才能依据这些有效的信息对班级学生进行合理的层级分配。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在第一时间就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其实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比如,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先发布一份随堂小测试,根据测试的结果来判断全班学生对上节课知识或者基础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再以此结果为基础对小学生进行层级分配。另外,小学数学教师为了从更全面的角度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师生互动沟通或者组织家访活动。在师生沟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交流方式和交流内容探索出他们真实的个体情况,但是,这种方式还存在一个弊端,那就是一些偏内向的小学生很难积极主动地对教师袒露心声,而一些比较叛逆的小学生也不愿意对教师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因此,教师可以选择家访与师生沟通相配的模式,通过与小学生家长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使其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知道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水平,然后再进行合理的层级分类。除此之外,小学数学教师还要定期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交流,从多学科的角度探知每名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进行小学生数学学习情况分析时,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要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明确班级所有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认知能力,然后再从这一角度出发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其次,教师还要对小学生的日常学习习惯、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态度、实际心理特征等要素进行分析,明白情绪和状态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之后再进行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调整。例如,当小学生的学习情绪比较饱满时,他们就会更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知识的探索活动,这也能促使教师的各类教育活动顺利高效的开展;而当学生的学习状态比较消极时,就会出现不良的学习现象。由此可见,数学教师要想创建高效的分层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绪,这样才能根据这些已掌握的信息进行合理的认知层级分类。

(二)按照不同层级制定分层教学任务

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对班级学生进行了深入了解后,就可以根据学习能力、学习需求、学习效果等要素把班级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层级分配,之后,教师还要对不同层级、不同组别的小学生进行授课内容的规划与安排,从而制定出更具有层次性特点的教学任务,以此来满足所有学生的求知需求。在同一节知识讲授中,认知水平较好的小学生要完成更有难度的学习任务,要实现更高的学习目标,数学教师也可以给他们布置一些具有自主探究性特点的课外知识;针对学习水平较低的小学生,教师要选取一些更偏于基础性的数学知识进行讲授,要让他们牢牢掌握基本的数学原理和数学公式,而不是要求他们跟上所有人的学习进度。

对于分层教学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对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进行科学的层级化设置,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小学生,教师可以给他们布置更多弹性化的学习任务,并且,引导他们对课外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性的探索和研究。对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演示性的教学活动,通过更加直观的方式帮助他们强化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促使他们能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图形的运动(一)”这节课为例,对综合学习水平较低,认知能力较弱,思考时间过长的小学生,教师可以给他们布置基础知识类的探究任务,让他们通过观看图片找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且,能从日常的生活中举例说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对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小学生,教师则需要布置一些稍微有难度的数学探究性问题,比如,让他们探索轴对称图形的具体含义,还要根据这个含义自行标注出各轴对称图形中的对称轴。另外,还有一些认知水平更高的小学生,教师则可以为他们单独设计一些更具有挑战性的现实数学问题,例如,让他们绘制出日常生活中的轴对称建筑和各自的对称轴。数学教师通过给不同认知层级的小学生分配不同的知识探究任务,不仅满足了所有学生的求知需求,还能对学优生进行有效的拓展训练,进而真正扩展他们的认知宽度,激发出更强烈的探索欲望。同时,也增强了学困生的求知信心,进而有效提升了班级整体的数学课学习效率。

(三)针对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分层提问

为了使分层教学能达到预期的授课目标,小学数学教师就要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此激起所有学生的求知兴趣,进而有效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比如,教师可以结合数学教材的内容对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数学问题,然后再让各个层级的学生选取与之相符的问题进行探索和解答。

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程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能力创设层次化的数学问题,并借此调动他们主动探索相关知识的兴趣。例如,针对学习能力较高的小学生,教师可以设计情境来提出数学问题,如“小红在星期天去书店买书,她一共买了13本练习册,每一本是25元,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小红买书一共消费了多少钱?”对这个问题,学优生要先找出题目中所给出的关键性信息,即13本书和每本25元,然后再将这两个数字相乘,最终得出325元这一结果。而对学习能力稍弱的学困生,教师则要为他们设置一些更加直观的数学问题,比如“结合已掌握的知识点计算出‘12×24’这个数学公式的结果?”对此,小学生可以先把12分解成10和2两个数字,然后用24×10得出240,再用24×2得出48,最后用240+48得出288这个结果。由此可见,数学教师通过创设层次化的数学问题,不仅激发了班级所有学生的求知兴趣,还有效改善了他们的学习态度,提高了学困生的学习信心,进而真正优化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了班级整体的学习质量。

(四)结合不同层级设定课程评价制度

小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作为教师首要的教育对象,他们在认知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心态是非常关键的,只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促使他们拥有强大的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才能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才能用平和的心态收获更多的数学知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所创设的分层教学模式不能只关注到课堂的授课活动,也要考虑到教学评价环节,要充分发挥课程评价对小学生所起到的促进作用,用分层的理念对不同层级的学生进行相对应的教育评价,以此来纠正他们的认知态度,并借此帮助学困生建立自主学习的信心。

分层评价的本质是为了能对小学生进行更客观、更全面的综合评价,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人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和性格品质等要素进行科学的、客观的评价,以此来使小学生获得正确的学习效果反馈,另外,教师还能借此帮助他们纠正个人发展的方向,从而使其能身心健康的成长。

以小学数学“万以内数的认识”课程为例,教师要先根据班级小学生的课堂表现、万以内数字的测试结果、学习的态度、课堂作业的完成度等内容将其划分成优秀、中等、加油三个类别。然后,对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公开的表扬,同时,要把他们认定为学习的榜样,要引导和鼓励其他小学生向他们看齐。对中等层级的小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找到阻碍其学习能力提升的关键之处,并且,引导他们合理地作出改进。而对需要努力提升的这部分学困生,教师则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帮助他们分析测试中出现的问题,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这样层级式的课程评价不仅能增强小学生的学习信心,还能实现更有针对性的师生交流和沟通,在拉近双方距离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进而提升他们主动求知的积极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充分发挥出教学的效果,就要重新确认教学的目标,要合理地将因材施教教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从全方位、多角度出发为班级学生设置层次化的学习任务,在满足学优生真实求知需求的同时,增强学困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同时通过师生互动与交流的方式加深对班级学生的了解,从而设计出更符合他们心理特点和学习习惯的教学模式,从而真正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层级数学教师分层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雨林的分层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任务期内多层级不完全修复件的可用度评估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