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积极心理体验的现状调查与干预性途径研究

2022-12-19 01:54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海滨学校蒲宝珍
天津教育 2022年33期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家庭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海滨学校 蒲宝珍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升,更倾向于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长期以来,心理健康领域被关注最多的则是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初期,自我意识较为凸显,情绪敏感变化快,有些中学生在长期的情绪压抑中甚至产生了极端、偏执的现象,产生了过分悲观、抑郁等不良心理问题,因而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因此,从多个渠道,采用多种手段为中学生营造积极心理体验,干预其消极心理体验,成为中学生心理教育领域值得研究的课题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学生因周边环境的改变、接收信息的不同、原生家庭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方式、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学校教育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阻碍了其心理积极体验的发生,更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在发现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要全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积极采取措施对其进行积极的心理体验的干预,是教育活动中举足轻重的一项教育内容。

一、当前中学生积极心理体验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

近几年,心理学家、学者对中学生积极心理体验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约有10%~30%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抑郁、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及其引发的各类极端行为,已经成为制约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调查中学生积极心理体验现状,一方面,为更全面地了解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整体情况和个体差异,另一方面,为干预中学生积极心理体验路径提供翔实的参考依据。

(二)调查对象

天津市三所市区中学的300名中学生,其中男生150名,女生150名。

(三)调查内容

1.主要调查内容:认知力量(思维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情感力量(执着、自信、爱人)、人际力量(领导力、合作力)、超越力量(坚定信念,持之以恒)、自我调节力(转移或转化负面情绪)五项。

2.主要方式为问卷答题。

3.评价方式为累计分数。

(四)调查结果

男生在认知力量和人际力量上整体分值较女生高,在情感力量和自我调节能力上偏弱。女生在情感力量、超越力量和自我调节力上都优于男生,但在认知力量和人际力量上则稍逊于女生。由此可知,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属于中上等水平,超越力量和认知力量相对较高,情感力量和自我调节能力稍显薄弱。因而在其心理健康品质的健全和强化上还有一定的拓展和上升空间。

二、影响中学生积极心理体验的因素分析

(一)学习成绩因素

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更容易受到来自学习问题的困扰。有的中学生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万分苦恼,有的中学生因为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能补足自身短板而苦恼,还有的中学生因为家长对自身学习成绩要求高,但自己无法取得好成绩而苦恼,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影响积极心理体验的形成和获得。

(二)学习环境因素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主要的学习环境。有的学校为学生营造的学习环境较为宽松、和谐,学生的心理压力小,获得积极心理体验的概率就大。教师注重对学生进行正能量引导,学生就更容易体验到快乐和幸福,反之,则影响其积极心理体验的产生。在家庭学习环境中,有的家长过于注重学生分数,并以此作为衡量其是否努力学习的关键因素,且一旦学生成绩下滑,就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惩罚措施,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

(三)生活环境因素

对正处于身心发育敏感期的中学生而言,学校和家庭生活环境也是影响其产生积极心理体验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有的家庭经济条件稍微好一些,学生就更容易体验到来自物质满足获得的自信心;如中学生成长的生活环境被嫉妒、猜疑、讽刺充斥,则阻碍了其积极心理体验的获得通道;有的学校更注重对学生德育品质的培养,学生间的交际、相处充满了和谐、有爱的氛围,学生在生活中呈现出的情绪就会更稳定,积极心理体验就会更易形成。此外,互联网的发展,传播信息的速度更快,各类吸引学生的信息增多,中学生极易出现沉溺于手机、游戏的现象。

(四)个人情感因素

好的性格特质更容易让周围的人感受到因对方情绪稳定带来的安全感和亲近感;好的表达能力能让周围人体验到因被人肯定和称赞而调动的愉悦、快乐、兴奋的情感因子,让人产生好感和信任感。初中阶段,是学生逐步脱离依赖环境步入独立环境的过渡期,其积极心理体验的获得,与外在环境因素带给其的感官影响有直接关系。反映到具体层面,即初中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释放的情感因素对其产生的心理暗示。调查显示:当今社会,中学生因人际交往问题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的概率越来越高。当人际交往出现不顺或者受到阻碍,很多中学生会产生被孤立感、被抛弃的失落感,致使其不能正视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很容易产生性格自闭、意志消沉等现象,影响其学习成绩。

三、当前中学生积极心理体验问题的干预途径

积极心理学理论中,积极心理体验能激发人的潜力,发展人的综合能力。中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有助于其学习成绩的提高、学习能力的增强、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主动性、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当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形成受阻,或发现学生呈现出悲观、焦虑、暴躁等情绪问题时,父母或教师一定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对其进行心理教育,有效疏导和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使其心理趋向于健康状态。

(一)注重家庭心理教育,为中学生积极心理体验的产生奠定基础

家庭是学生生活和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其最熟悉的环境,也是能让其彻底放下内心戒备的环境,学生对其依赖度最高。因此,家庭在中学生积极心理体验产生和获得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诸多父母在面对学生出现焦躁、愤怒、低沉等情绪时,往往不详细加以了解便通过怒吼、批评或嘲讽等方式武断处理,为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不自知,导致部分中学生出现叛逆期提前、“跟家长对着干”等各种家庭教育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家庭氛围的和谐。

特别是原生家庭环境相对特殊的初中生,其进入初中阶段后,性格会从原来的多数情况下依赖家人照顾的幼稚期步入个性逐步发展的独立期,心理发展上呈现出特有的过渡性。此时,其性格中的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迫使性交织存在,性格起伏不定,加之原生家庭环境引发的自卑感被无形中放大,其内心的思想压力增加,性格喜怒无常,做事固执偏执。同时,由于初中生自我意识强烈不向他人轻易吐露心事,不愿主动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做出一系列的闭锁行为,如因一时负气“离家出走”,因感受不到父母的爱而“自我封闭”,因对周围的环境和人产生排斥感而“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因父母过激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行为“对父母置若罔闻”,因觉得自己已逐渐成熟而“压根不听父母的建议”等现象,此都是影响中学生积极心理体验获得的障碍。

因此,作为初中生的第一监护人家长一方面要深入而细致地观察掌握孩子的情绪变化,并适度引导孩子的情绪由负面向正面转化;另一方面要及时观察孩子的心理变化,全方位了解孩子心理健康状态,以便在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能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方式对其进行干扰、疏导和疗愈。同时,家长作为孩子家庭教育的第一任教师,应尽量以更多的耐心和有爱的态度去关注孩子的思想变化、理解孩子的情绪波动、尊重孩子的个人观点等,从而提升沟通的频率和质量,做孩子真正的朋友。此外,在面对孩子出现学习成绩下滑、“身在曹营心在汉”等各种令家长苦恼和焦虑的问题时,一定要注重用家庭教育的方式,切忌言语过激引发孩子的极端行为。而是要与孩子进行平等对话,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温暖和力量,促使其敞开心扉,将自身视线焦点转移到处理现实问题上。如此,才能助力孩子产生积极心理体验,获得自信、感受到幸福,健康地成长。

(二)改善教育教学策略,为中学生积极心理体验的获得创造条件

除了家庭,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主要是因为学校是学生除家庭外,待的时间最长、最容易受到其环境影响的场所。尤其对中学生而言,已经脱离了高度依赖家庭的年龄段,对学校的需求比家庭要多得多。在学校教育环境的耳濡目染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品质得以确定和固化。因此,最大程度地契合学生身心发育特点,改善教育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体验评价,为学生营造充满正能量的学习环境和交际环境,是助力中学生积极心理体验获得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此,首先,学校可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心理疏导与疗愈讲座、心理咨询等相关心理教育课程,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中学生学习内容的一部分,从源头上有效防范中学生各类心理问题的产生。其次,学校要持续推进良好师德师风的建设,使教师能从心理上关注学生的需求,关爱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最后,教师也应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综合性评价,避免因“一刀切”的传统的教育方式挫伤初中生的自尊心,从而为学生积极心理体验的获得创造条件。

(三)家庭学校充分联动,为中学生积极心理体验的持续构建环境

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情感力量,虽然其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但也已有基本的判断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换句话说,影响中学生积极心理体验的内在、外在因素有很多,并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因此,促进中学生获得积极心理体验的关键,在于对学生周围影响其心理积极状态的多种因素的充分了解、把握和控制。如准确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家长的基本诉求,一方面,极力教育理念,从根本上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及时做好家校联动工作,实现家庭和学校的无障碍沟通,为中学生积极心理体验的获得构建环境。

要实现家校联动,教师就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和心理特点,在教育活动中,积极创新思想、创设环境,为学生营造正向的愉悦的学习氛围,致力打开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构建的通道。如在教学活动中,适时将适宜的教学素材引入课堂,帮助学生建立人际交往中的互助和欣赏意识;寻找合适的教育时机,适时转化教育活动和教学实践中的消极环境因素,使学生能受到持续的正向的感染。在面对学生之间的交际矛盾时,可借用名人典故引导学生感受古人高尚的道德品质,从而领悟朋友间相处的原则和规矩;教师可减少理论型作业的布置,尽可能地分层次设计作业,设计合作型的实操性作业,在教学实践中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同时也应多采取支持性策略,给予学生正向的细致的评价,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来自教师的鼓励、支持和爱,从而帮助学生转化可能存在的其他消极心理体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角度和行为方式。以学校作为规范学生行为的实战场,使家庭成为强化学生良性行为的蓄水池,家校共育才能形成联动教育机制和体系,使学生能将在学校培养的良好习惯有效带入家庭,并能在家庭的监督中实现巩固和提升,从而为学生积极心理的形成和持续构建和谐的、良好的环境。

(四)融入积极体验活动,为中学生积极心理体验的增加拓展载体

就学生积极心理体验的获得而言,一方面,源于既定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另一方面,源于随机性事件对学生心理体验的影响。例如,经常沉溺于自我世界的中学生,会更多地感到无助和沮丧,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而对校内各类活动活跃度高的学生,却经常能体验到真切的快乐,交到志趣相投的伙伴,这就是随机性事件对学生心理体验的不同影响。由此,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和学生的需求,组织开展相关的提高学生积极体验的活动,如“感恩节活动”“学生互助活动”“感动我的生活故事”等,运用活动策略,带动学生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释放不良情绪,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另外,还可以充分结合教学目标的设置,举办精彩多样的知识竞赛、户外拓展等对中学生吸引力更强的活动,让其在社会化活动的参与中,捕捉自身积极心理体验,从而增强认知幸福、感受幸福的能力。

总之,积极心理体验的形成和获得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无论外在因素如何变幻,能助力学生获得积极心理体验的原动力,始终源于学生内心对爱的重视和感受。而尽可能地为中学生营造良好的积极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都是较基础也较为重要的干预途径,也是助力中学生积极心理培养的关键因素和重要手段。唯有如此,才能为中学生实现心理健康打通路径,助其获得长远发展。

猜你喜欢
中学生心理健康家庭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