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林林 胡艳萍
吴阶平、钟南山、侯宝璋、吴孟超……,这些耳熟能详的“明星”们,以高尚的职业精神和精湛的医学技术为广大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1]。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践行着“国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理念,以实际行动阐释了“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彰显了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为全国的医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2]。培养医学生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践行“生命至上”的信仰,既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又要把医学专业知识讲授和思政教育结合起来。文章结合病理学课程教学的实践和思考,提出了在授课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着力点。
文章所指病理学教学是对医学院校本科生开设的病理学专业课程,文中笔者承担面向本科五年制在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讲授病理学课程的活动。思政教育是指能够体现思想政治要素,通过各种方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医学生传递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在此背景下,在各类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融入思政理念,把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不仅能丰富学科教育的内涵,拓展学科内容的深度,还能够真正把“立德树人”的目标贯穿于课程教育的全过程,推动学科教育最终回归到“育人”的目的[5]。
病理学教学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首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即引导学生明确“为消除人类疾病和痛苦而学,为人民健康而学,为健康中国而学,为临床诊断的金标准而学”的学习方向,解决为谁学、为什么学的问题。其次才能谈到引导学生了解病理学课程在整个医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课程学好,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只有坚持正确的方向,心中有国、心中有民、心中有责,才有足够的动力去应对专业病理知识的学习,去应对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枯燥,也才有动力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病理医生。此外,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在病理学课程授课的同时,培育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和审美价值观,并具备求真务实、批判创新的科学精神和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促进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医学素质的健康协调发展,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既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具有临床性质的学科。病理诊断通常被认为是最具权威的宣判性诊断,被认为是“金标准”。但在实际工作中,病理诊断接触的不仅有常见的病例和病理切片,还可能遇到之前没有接触过的病例甚至是疑难病例,这要求病理医生运用辩证的思维和方法,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待和分析疾病,分析和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应对,做出明确、准确的判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病理诊断结论的正确与否,不仅取决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持续学习的程度,还取决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能力以及由“已知”推断“未知”的能力,这就决定了病理学课程不仅要传授和讲解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病理诊断经验,更应注重融入职业责任、职业精神、唯物辩证、实事求是等思政要素,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创新、进取、探索等职业精神,切实践行“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和对生命的敬畏。此外,病例诊断面临的对象除了切片、蜡块等实物,还有焦急的患者和家属,这就要求除了培养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当培养他们“医者仁心”的情怀和高尚的人文精神。
从器官病理学到细胞病理学、超微病理学再到后来的免疫病理学、分子病理学、遗传病理学、信息病理学,病理学的发展史中饱含着诸如理论联系实际、科学精神及唯物辩证法等丰富的思政元素,需要在授课的过程中不断挖掘和运用,丰富病理学科的内容,努力推动病理学专业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认识到,病理学教学除了传授和讲解病理专业知识外,还承担着引导医学生职业发展和病理学科发展的内在职责。病理学课程涵盖了病因学、发病学和疾病的病理特征等丰富的医学知识,一些医学生正是在病理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将病理专业作为个人的职业选择,萌生了从事病理工作的职业理想并在工作后从事病理学授课或诊断工作;一些学生在病理学课程的学习中加深了对医学学科的认识,投身到临床各工作岗位。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临床医学毕业生选择从事病理学教学、临床病理诊断的热情仍然不够高,导致一线病理专业人才缺口大;此外,与临床科室医生相比,病理医生收入水平偏低,价值难以发挥,造成流失情况严重。有必要通过在病理课程中加大思政教育比重,创新思政教育方式,引导和培养从事病理专业教学和诊断的工作热情,建立病理人才队伍的发展梯队,为实现病理专业的发展传承做出贡献[6]。
近年来,医患关系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伤医事件时有发生。虽然医患关系紧张问题的产生有医疗资源紧张、供求不平衡、群众就医难等原因,但某些病理医生法律意识淡薄、忽视患者隐私保护、工作不负责任等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医患关系紧张。比如,有的病理医生不顾及患者和家属心理或者患者隐私,引起患者和家属冲动,甚至引发冲突;有的对病理诊断不负责任,草草得出诊断结论,甚至将肿瘤的良恶性弄错,为患者和家属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引起矛盾。这就要求在病理学教学中融入思政要素,推动营造和谐医患关系。一方面通过把职业道德、人文关怀、生命至上等思政元素融入病理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工作观、价值观,培养责任意识,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为临床和病理执业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把医疗服务模式、法律法规教育等[7]内容引入专业授课中,引导学生掌握好法律法规,面临医患纠纷时妥善处理,有理有利有节,保护好自己。
长期以来,病理学教学中更多侧重于专业医学知识的传授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思政教育更多经由思政专业讲师实施,二者的分割比较明显。主要是:在课程设置上,重视对学科知识的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不足;病理学教师缺乏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思维,甚至主观上认为思政教育是专业教师或者辅导员的任务;受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思政教育局限于专业的思政课程,没有实现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协同发展。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长期以来,病理学授课教师被定位为病理学专业知识的讲授者、研究者,授业的职责突出,传道、解惑的职责发挥不足。病理学教学融入思政教育,要求授课教师提升“传道、授业”的比重,进一步“育人”的职责,由专业授课教师的单一角色向兼具专业授课和思政育人角色转变,既要“授业”,也要“传道、解惑”,在授课的同时,把知识传授和思政教育结合起来[8];不仅要解决学生专业知识上的疑问,还要引导他们真正树立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决心,帮助解决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择业观、生活观等方面的疑惑。因此,病理学教师在讲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从临床执业经历中总结经验,从身边的热点中挖掘案例,从讲授的专业课程中发现思政元素,实现教学相长。
病理学课程融入思政教育,也要求授课教师自觉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理论修养和提升。一方面,要求教师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法律法规、人文科学等知识和理论的学习,把“生命至上、救死扶伤、实事求是”等理念贯彻到临床病理诊断和病理教学中,把病理学放在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放在维护人类生命与健康、促进病理事业长远发展的高度去研究、去讲授[9]。另一方面,病理学教师也应当自觉加强与思政专业教师的研讨和交流,共同探索在病理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和方法,推动课程讲授创新,提升融合效果。
病理学是阐述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要素,需要授课教师不断地挖掘、提炼,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知识中来讲授[10]。比如形态、机能和代谢改变的辩证关系,疾病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辩证的思维和方法看待和分析这些关系。比如在对疾病的认识和判断上,要求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抓住主要矛盾,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又比如在病理学发展史的学习中,通过对我国病理学发展过程的讲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职业责任感[11]。
病理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需要在专业知识的讲授中融入辩证法、唯物主义、科学精神、医学人文等要素,培养掌握扎实专业知识的未来医生,也需要培养医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医者仁心”的道德情操。这就要求在做好病理学课堂讲授的同时,将课程与时政热点相结合、与社会正能量结合,从“脱贫攻坚故事”等故事中挖掘资源和素材,在感同身受的事例中拉近距离,引导学生通过感性的共鸣走向理性的认同,切实凝聚思想共识,让学生与新时代同频共振,培育学生的大情怀、大视野、大格局,不断增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智慧和力量[12]。
以何种形式在病理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直接影响着授课效果。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决不能以传统的单向讲解方式和常用的板书或PPT 等进行知识讲解,不能对着课本教材、文件政策“照本宣科”,必须注重授课形式的创新,与现实语境结合,与时代场景关联,与情感紧密连接。比如,在引入感人故事的案例时,除了语言文字的讲解,还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更加直观的形式展现故事内容,潜移默化地传承人文精神[13]。又比如在授课中邀请附属医院病理医师及专业思政教师开展座谈交流,以身边的故事、身边的案例开展思政教育。以学生为主导,加强教学互动,随时关注教学效果,使思政教育与病理教学完美结合[14]。
病理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需要区分不同的教学阶段,确定各阶段的思政教育重点。课程开始阶段,重点要做好课程的引入,在对病理学作用及地位的介绍、病理学的基本框架以及对前导课程的总结等内容中,增加病理学发展史、病理学知名人物等内容,传授病理学课程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增强对病理学课程的认识,培养对病理学课程的兴趣[15]。
课程开始后,重点要做好对病理学课程思政因素的挖掘,在对各具体章节的讲授中,“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思政教育,适时引入社会热点和身边的案例。特别是在病理诊断知识的讲解中,结合教师临床执业的经验,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实地体验等方式,强化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的结合,把思政教育落实到具体的专业知识中。
课程结束阶段,重点做好病理知识和思政元素的总结回顾,通过考试、考察、实习等方式检验病理学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效果。
高校病理学授课的对象是具备一定医学知识的成年人,他们对社会和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学习方式和方法也不同于未成年人。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围绕学生的特点、成长规律和需求融入思政教育。比如,在案例分析中,给予学生充分讨论的空间,总结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并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结论或选择。
病理学课程融入思政教育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课题,提升二者的融合效果,培育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相适应的广大医学生力军,需要在未来的工作中进一步探索,推动授课方式、授课载体、授课内容等创新,也需要更多的各类医学课程专任教师和思政课教师投入这项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