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 廖仕翀 刘乐 戴雯 张艳 李金芯
近年来,随着全球医学行业不断发展,我国的医学教育体系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除了五年制医学本科教育以外,武汉大学2001 年开办临床医学七年制(医学硕士),2004 年开办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博士),2013 年将临床医学七年制调整为“5+3”一体化。根据不同的医学人才培养定位,各学校制定了相应的培养方案。而在2015 年的一份调查中发现,八年制医学博士导师和科室主任对八年制博士毕业生的科研能力和临床能力评价均低于相应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博士[1]。按照专业学位要求,八年制医学教育无法达到相应临床能力训练的要求;按照科学学位要求,最长两年的科研能力集中训练也难以达到科学学位的要求[2]。说明在八年制医学生的培养上,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武汉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培养方案(2018版)以“八年一贯,本博融通”为原则,坚持以“创造、创新、创业”为核心,培养引领国家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在培养出许多优秀八年制学生的同时,学校也在不断思考和完善八年制医学人才培养方案。
八年制医学教育以“八年一贯,整体优化,加强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指导原则。2018 年,教育部等三部委《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 的意见》(教高〔2018〕4 号)指出:深化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深入推进八年制医学教育改革,夯实医学生全面发展的宽厚基础,提升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培育医学生临床科研潜质,拓展医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少而精、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医学未来领军人才;深入推进“医学+”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改革,主动应对国际医学竞争,瞄准医学科技发展前沿,对接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新理念,大力促进医学与理科、工科等多学科交叉融通,开展“医学+X”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培养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
目前已有18 所高校被教育部批准举办八年制医学教育。其中,复旦大学对于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科学基础宽厚、专业技能扎实、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综合素质高的医师科学家[2]。浙江大学以培养造就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俱佳,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医学专业及相关领域具有国际视野和持久竞争力的未来领导人才为目标[3]。武汉大学对八年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一定临床能力,较强医学科学研究能力及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医学人才。总的来说,各所高校对于八年制的定位仍没有统一标准,对于八年制医学教育应该培养临床科学家还是高水平临床医生仍存在不少争议。但是,扎实的临床技能是根基,也是底线,大部分学校仍着重培养八年制人才临床能力,并要求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
国内高校对于八年制的目标定位和科研水平要求仍存在争议[4]。目前,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主要有三种培养模式[2]。第一种是以通识教育为基础,融入二级专科轮转和科研训练,这也是包括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在内的多所综合性院校采用的方式[5]。第二种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基本放弃轮转[6]。第三种参考国际经验,采取“4+4”模式,是如今浙江大学八年制的培养方式[7]。主流的培养模式基本涵盖医学前教育、基础医学教育、临床医学教育和临床轮转四个阶段[8]。
根据武汉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培养方案(2018 版)》,武汉大学八年制培养包括1 年通识教育,3 年医学模块化课程,1 年通科实习,3 年二级学科轮转和医学科学研究及论文答辩,且从第二学年开始,就逐步推进科研训练和科学研究。八年制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生物医学、医学、科学研究和实习实践。其中专业平台课程学分占总学分24.2%,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47.4%。总的来说,在保证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和临床技能的掌握以外,学校推动八年制学生尽早接触基础科研训练,为学生完成科研训练提供充裕的时间。尽管学校对于八年制毕业生仍旧定位为专业型博士,但是在培养上,力求临床和科研兼顾,以扎实的临床知识和操作水平为基础,较往年更早鼓励医学科学研究和科研训练,增加了科研学习的占比和科研考察力度。
针对八年制学生基础医学知识和科学研究能力的训练,武汉大学开展多项课程改革,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器官系统教学,尝试雨课堂等多种教学手段[3,9-10],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尤其在实验课程改革中,作出了许多新的尝试。在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实验理论基础和实验操作的前提下,缩减了传统验证性实验,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增加开放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课程安排“实战化”,增强了不同实验间的序贯化。除此以外,还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下简称“大创”),早期接触基础科研项目,摆脱纸上谈兵的困扰,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在实际演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科研思维。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在参加大创项目时早期接触导师,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如此,学校安排第五学年科学研究答辩,检验学生阶段性成果,督促学生科研思维培养和科研成果产出。
武汉大学对八年制的毕业要求中一直强调全面、系统和规范的临床技能,将医患沟通、病史采集、病历书写、基本临床操作和常见多发病的常规诊疗纳入毕业考核当中。除此以外,根据2018 版八年制培养方案,学校对科研能力和学术论文发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于往年只要求一篇中华期刊即可毕业,现在学校鼓励八年制博士多尝试在高质量刊物上发表研究成果,对于有能力在医学部指定的“中华系列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学生,学校希望能看到他们更积极地投稿SCI 收录的学术期刊,同世界范围内的审稿专家交流学习,拓宽国际视野。学校鼓励八年制学生积极发表学术成果,督促学生产出高质量论文,尽管在学制上比传统的专业型博士少了三年,但是不能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更不能以硕士研究生的毕业条件来要求八年制博士。
武汉大学以“八年一贯,本博融通”为原则,坚持以“创造、创新、创业”为核心,培养引领国家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希望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能够具有坚定的民族精神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良好的医学职业素养,掌握扎实的科学与医学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临床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医学科学研究能力。但是在培养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学校将八年制医学生定位为专业学位博士,在对学生的课程体系设计和实习教学安排中都体现出对临床能力培养的重视。但在实际操作当中,部分导师更着重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更多地投入基础科研当中,这导致学生科研工作和临床实践存在冲突,临床能力训练实际不足。这也是包括武汉大学在内的很多医学院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都存在的问题[11]。八年制教学的目标是培养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医学领军人才,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由于高校考评制度着重强调科研指标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传统临床医学专业型博士和八年制博士均面临“重科研、轻临床”的窘境[12]。矛盾的是,部分导师临床工作忙,行政任务重,即使有心给学生提供辅导和帮助,也难以频繁和学生进行面对面辅导,对科研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也无法给予及时解答,导致学生只能自己盲目摸索,学习进度缓慢,科研积极性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科研工作是高校及其附属医院创新力的具体表现,科研论文是评估附属医院实力的硬指标,因此临床医院对科研论文的要求使得一部分压力被转嫁到学生身上,忽视了对学生临床技能的培训[13]。对于八年制博士生而言,他们基础学科知识扎实,学校也着重加强科研方面的培养,博士学位论文偏向基础研究,而毕业后绝大多数都要再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且考虑到毕业后能够从事科研工作的时间大大减少,因此,学生们也希望在校期间投入更多精力到科研工作上[12,14]。
针对以上矛盾,学校设置了完善的课程体系,既包含专业课程,也有论文写作等科研技能训练课程,并且开设了医学伦理学等医学人文课程。此外,武汉大学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帮助他们顺利进入临床实践阶段。另一方面,学校仍需在导师和学生思想上做出改变。浙江大学强调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理念,鼓励导师调整科研重点,加强转化医学研究,以临床实际问题为基础,探索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研发实用的临床技术,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不能重研究,轻应用[12]。学校也可进一步鼓励导师带领学生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相关研究,鼓励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生物学、理学、工学、人文社会科学等交叉融合的研究。并且,为了提高八年制学生科研学习效率,学校可以推动双导师制的培养方式[15],要求学生能够同时接受临床和基础科研技能的指导,保证学生的每一个问题都能有专业导师进行解答,为不熟悉科研工作的临床导师弥补短板,查缺补漏。
当今医疗行业发展越来越重视科研水平,仅仅专注于临床技能的年轻医生很难获得晋升机会。所以对八年制教育中的科研学习比重也逐年上升。尽管目前对八年制的医学教育尚无统一规范,但是各大医学院校都在实践中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八年制学子,这批高素质、有潜力、有实力的年轻的医疗行业预备军能用较为完备的科研思维思考临床问题,假以时日将成为一批优秀的科研强手和临床医生,推动医疗行业发展。虽然本校将八年制培养目标定位为专业型博士,但是无论是培养方案中对科研水平的要求改变,还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型探索,都是为了紧跟时代潮流,响应国家号召,本校也在不断实践中寻找问题,思考改进,以培养出科研、临床两手抓的优秀八年制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