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双减”政策,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2022-12-17 13:33福建省安溪县第十六小学王木贵
家长 2022年34期
关键词:课堂作业习题双减

□福建省安溪县第十六小学 王木贵

作业起着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辅助教师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然而,很多小学生在完成作业期间出现兴趣不足、学习压力过大或个人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等问题,继而导致完成课后作业积极性不强的问题,无法发挥作业对教学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双减”政策的落地给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改革方向,教师需要积极结合“双减”政策,减轻学生课后学习压力,提升他们的课后学习效果。小学数学教师应认真分析“双减”政策下优化作业设计的重要性和策略,从而实现“双减”理念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结合“双减”政策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研究背景

通过对教学经验的总结得出,传统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模式有一定的弊端。首先,在采用传统作业设计模式期间,教师往往会要求学生完成教材中的习题或练习册,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作业趣味性不足的问题,学生难以快速沉浸在作业中。其次,在传统作业布置的过程中,不同能力、学习效果的学生往往会在教师的要求下完成同样的作业,这就导致学困生出现作业难度过大而学习信心下降的问题,学习效果较好的学生在完成基础作业后也难以向难度更高的习题发起挑战,数学思维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最后,传统作业设计模式导致教师设计过多的课后书面作业,学生会产生学习压力过大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身心发展。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指出“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等内容,这为小学数学教师作业设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启示:在“双减”政策下,优化小学作业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结合“双减”政策优化小学作业,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设计作业,这就能照顾到小学生乐于“在做中学”“在玩中学”等年龄特点,提升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其次,依据“双减”政策,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最后,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教师可以避免布置非必要的课后书面作业,借助课堂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从而减轻学生的课后学习压力,使他们有更多休息和休闲的时间,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结合“双减”政策谈优化小学数学课堂作业设计策略

“双减”政策强调,“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 分钟”。这就要求教师重视课堂作业的设计,让学生利用课堂时间检验学习成果,而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课堂作业完成情况充分分析学情,合理调整后续教学计划。以下为课堂作业的设计策略。

(一)利用教材习题,以作业检验学生学习成果

习题是教材中的重要版块,它与基础知识相对应,有助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鉴于此,在设计课堂作业期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习题,将部分习题作为课堂作业,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分析学生课堂作业完成效率低、准确率不高等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在帮助学生解决困惑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设计后续教学计划,为低年级学生开发更多符合他们需求的课堂作业,为中、高年级学生合理设计课后作业。

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的教学为例,在完成基础知识的教学活动后,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习题布置课堂作业。例如,针对“培养学生初步建立1 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教材“做一做”中的习题,在括号里填写长度单位。在此期间,可能会出现学生将小鸟脚印的长度错估为“1(米)”的现象,这就暴露出学生生活经验不足、没有真正理解“米”和“厘米”差异的问题。通过对学生课堂作业完成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出现此类问题的学生不在少数。因此,教师可以进一步设计相关的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8 题。这样,在判断“教学数长26 米”“房间高3 厘米”等句子是否正确时,学生可以逐步认识“厘米”和“米”的差距,并能突破学习难点。最后,针对依然无法准确理解“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的学生,教师可以在学生名单中重点标注,并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多次引导他们回答相关问题,以此发挥课堂作业诊断、巩固等功能。

(二)引入生活元素,以作业帮助学生攻克难点

不可否认,教材中的习题数量较少,在学生学习效果不佳的情况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完成更多课堂作业,以此帮助他们攻克学习难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注意在作业中引入生活元素,从而结合小学生热爱生活并希望成为生活的主人这一特点,激发他们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教学为例,教材中习题量较少,在借助教材习题设计课堂作业期间,教师可以发现很多学生都无法实现熟练运用2~6 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适当补充课堂作业的习题量,并添加更多生活元素。结合学生的需求,教师可以在课堂作业中设计以下问题:

问题一:母亲节到了,兰兰为母亲买了10 朵康乃馨。家里有两个花瓶,为保障每个花瓶里鲜花的数量同样多,每个花瓶可以插几朵康乃馨?

问题二:春游时,16 名学生想在公园内划船。每条船可以坐4 人,最少要租多少条船?

上述问题从常见的节日活动和学生活动出发,编写有关“用2~6 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问题,有助于学生产生求解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顺利完成课堂作业。这样,教师就可以结合课堂作业有效强化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并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需要注意的是,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堂作业的设计在“精”不在“多”,教师要帮助学生用好课堂作业。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上述课堂作业的答案进行讨论,不仅要让学生顺利写下“10÷2=5(朵)”“16÷4=4(条)”等算式,还要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参与读题、审题、讲题等环节,让学生在完成课堂作业的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内化知识,能在今后的问题解决期间做到触类旁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不同的问题。

三、结合“双减”政策谈优化小学数学课后作业设计策略

(一)分析学情,强化课后作业针对性

为避免学生花费过多的时间完成课后作业,减轻他们的课后作业压力,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期间应充分分析学情,适当调整作业内容,以此强化课后作业的针对性,这样既能减少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又能保障每一个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期间都能有所收获。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需要结合学生课堂学习表现和课堂作业完成情况,将学生划分为A 层、B层、C 层三个层次,并为各个层次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内容。

以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为例,完成单元知识讲解后,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有层次性的作业:

A 层:A 层学生为课堂学习效果较好,能快速、准确地完成课堂作业的学生。针对A 层学生,教师可以减少基础知识考察的作业量,并在布置作业期间创设生活情境,鼓励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发现问题并解答问题。在本次课后作业设计期间,教师可以创设“幸福社区要为某小区内的留守老人购买大米。已知该小区共有37 位留守老人,每袋大米49 元”这一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这样,学生会自然地提出“购买大米共需要多少钱?”这一问题,并借助算式“37×49=1813(袋)”来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有效巩固知识,还可以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B 层:B 层学生为能基本理解课堂知识,但在课堂作业完成期间出现解题效率不高的问题的学生。针对B 层学生,教师可以结合传统作业模式,设计符合课标要求难度的习题,从而使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逐步提升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使学生借助作业有效巩固并内化本课知识。

C 层:C 层学生为基础较薄弱,课堂作业完成效果不理想的学生。针对C 层学生,教师可以要求他们全面复习本课知识,提升基础巩固题的数量,并鼓励他们复习课堂作业中的部分习题,确保学生能保持数学学习信心,并逐步提升数学解题水平。本次课后作业设计期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观看教师分享的课后微课,讲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列竖式求解方法,从而辅助他们快速梳理本课中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布置书面作业,引导学生重新在作业本上写出“练习十一”中第3~5 题的解题方法。这样,学生就可以循序渐进地完成作业,逐步提升对本课重点知识的应用水平。

(二)循序渐进,提升课后作业层次性

“双减”背景下,教师要做到减“数量”不减“质量”。为使学生都能高质量完成课后作业,在课后作业设计期间,教师可以遵循循序渐进的设计原则,结合学生的学习效率和需求,合理设计作业,注重课后作业的层次性,从而使学生由简单的作业内容出发,快速进入到完成课后作业的状态,产生顺利完成作业的信心,最终达成解决难题的目标,提升数学学习质量。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教学为例,完成“加法运算定律”相关知识的讲解后,针对B 层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三个难度的作业。

1.基础巩固

基础巩固作业强调让学生梳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其中涉及学生完成课后作业期间需要应用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在本课基础巩固作业中引入“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根据加法结合律填空”“判断算式中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等内容,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2.知识应用

知识应用作业强调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教师可以设计“哪两个数的和是100,连一连”等题型,使学生能在今后的数学解题期间快速判断,分析能否运用加法运算定律提升解题效率。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后作业中引入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应用题,帮助学生感受到知识应用的乐趣。

3.难题挑战

难题挑战作业旨在培养学生坚忍的意志品质,并使他们能创造性地探索解题思路,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可以设计题干相对复杂的应用题,从而使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不仅能有效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知识,还可以结合问题筛选关键信息、排除干扰信息,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科融合,提升课后作业趣味性

“双减”政策背景下,提升作业趣味性也是减轻学生课后作业压力的有效途径。在小学数学课后作业设计期间,教师可以将作业与其他学科融合,从而有效提升课后作业设计的趣味性,使学生乐于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教师布置的书面作业,并使他们集中注意力思考,强化知识理解和记忆效果。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将数学课后作业与美术学科结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诵读数学口诀,并加入具备较强节奏感的音乐片段,将数学课后作业与语文、音乐两个学科融合;还可以将科学、道德与法治等学科中的趣味话题用于应用题编写,提升题干的趣味性和生活性,使学生乐于完成课后作业中的应用题。

以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本次基础巩固课后作业与美术学科结合,引导学生绘制精美的思维导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以“简易方程”为中心,设计“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等一级分支,并对各个分支细化,美化思维导图中的元素。如在“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分支的“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这一知识点中,学生可以用彩笔、尺子画出精美的正方形,并写出公式S=a·a、S=a2,并借助“提示框”说明a2的含义和读法。最后,学生可以借助彩色线条标记出需要重点记忆的内容,在提升思维导图美观程度的同时,进一步巩固重点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兴趣的驱使下,系统归纳“简易方程”大单元的知识,并在不断美化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为解方程能力的提升做好铺垫。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聚焦于“双减”政策,找出传统作业设计模式中的不足,从而在解读“双减”政策的基础上找到小学作业设计方向,合理选择作业设计策略,借助课后习题和生活化习题设计课堂作业,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帮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教师通过分析学情、循序渐进、学科融合等策略,强化课后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层次性和趣味性,使学生顺利完成课后作业,并逐步强化自律意识,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课堂作业习题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课堂作业本助力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更好组织与开展
课堂作业本助力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更好组织与开展
一道课本习题“链式反应”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浅谈数学课堂作业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