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垃圾分类主题教育策略

2022-12-17 13:33江苏省南通市张謇第一小学附属幼儿园许姝怡
家长 2022年34期
关键词:垃圾桶分类垃圾

□江苏省南通市张謇第一小学附属幼儿园 许姝怡

垃圾分类是社会热门话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未来意义。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理的重要举措。在所有的垃圾种类中并不都是有害的,也有部分垃圾有一定的回收利用价值,如果不进行垃圾分类,有害垃圾、无害垃圾都会混在一起,就成为名副其实的“垃圾”,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也会影响整个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若针对垃圾性质、用途等进行分类,那么就会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保护生存环境是每个人都需要履行的义务。要想让垃圾分类真正落地生根,在幼儿园中开展“垃圾分类”主题教育尤为必要,从小做起,才有可能习惯成自然,这也是引导幼儿树立起良好环保意识和强烈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途径。笔者就幼儿园垃圾分类主题教育策略进行了一些探索,旨在帮助幼儿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学会正确分类垃圾、挖掘变废为宝的价值,从而将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再服务于幼儿的生活与游戏,潜移默化中促进幼儿树立给垃圾分类的意识、感受垃圾分类的有用和有趣,并形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一、问题引导,认识垃圾分类

在上海市推行垃圾分类的影响下,南通市原港闸区作为全省唯一一家区级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示范区正式启动,虽没有系统推进,但是在小区里投放有旧衣物的回收箱、“爱分类”的垃圾箱等,在这样的氛围推动下,幼儿垃圾分类教育的推动水到渠成。

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方式的特殊性,幼儿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不能来源于“灌输”,而应该以更贴近他们的方式进行。比如,笔者设计了“垃圾去哪了”的主题活动,以多样化的提问引发幼儿思考:我们在家里看到的垃圾是怎么来的?妈妈把垃圾都到垃圾桶里之后又去了哪里?如果我们不管这些垃圾,堆放在路上的垃圾会对我们产生怎样的危害?通过这些具有开放性特点的问题来引导幼儿展开小组讨论,然后再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图片、视频、绘本等让幼儿真实地看到垃圾的来源、去向、危害以及垃圾是如何运输到垃圾处理站并进行垃圾处理的,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幼儿从整体上对垃圾有所了解,为之后的垃圾分类活动做好铺垫。

二、环境浸润,助力垃圾分类教育

环境作为第三位老师,在幼儿园教育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幼儿处于一个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时,他们就会自然地被环境吸引,并且会跟随他人的活动来实施一些行为,这就是环境带来的影响,垃圾分类教育也是如此。通常教师只利用口头教育或者具体的教育活动来帮助幼儿了解怎样对垃圾进行分类,但这样的方式只会在当时产生一定的作用,当教师不再谈论这个话题时,幼儿就会在一段时间内忘记。因此,为了改善这种现状,笔者通过布置教室环境、园所环境营造“垃圾分类”的氛围,让幼儿自然地与环境发生互动,让“垃圾分类”浸润幼儿生活。

(一)园所环境提供“垃圾分类”土壤

笔者所在的幼儿园设置有分类垃圾桶,这是一个很好的可利用的垃圾分类教育资源,笔者利用散步时间与幼儿共同观察分类垃圾桶的特点、垃圾桶上面的图标、讨论图标背后的意义,并将捡到的垃圾尝试进行分类投放;随后在教室的一角也投放对应的分类垃圾桶,请幼儿在每个垃圾桶上都画上便于理解的图标、图片等,在日常生活中对班级所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积极的分类;鼓励幼儿向家人宣传垃圾分类的方法,以点带面带动其他班级的垃圾分类氛围创设,从而进一步营造垃圾分类的氛围,这样的环境教育所产生的效果比单纯的口头教育更为有效。

(二)区域材料助力“垃圾分类”意识增强

在垃圾分类的热潮下,各类垃圾分类的玩具应运而生。笔者在班级科学区投放了垃圾分类的玩具,幼儿经常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讨论这个东西应该投放进哪个垃圾桶,有时意见不一致时,笔者就与幼儿在游戏分享环节时共同查阅资料,不仅了解了物品属于哪一种垃圾,而且不断丰富了幼儿认知,促进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笔者还在班级创设了“垃圾分类”区角,幼儿从家中将各种可回收垃圾分类投放入其中,如废纸盒、泡沫、快递中的泡泡膜等材料,幼儿在美工创作、体育玩具的设计、表演服装的改造时可以自由拿取、利用,创生出能够服务于幼儿自己游戏、生活的全新作品。通过多样的区域游戏,幼儿全情投入,垃圾分类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三)主题墙面促使“垃圾分类”留痕

在创设主题墙时,笔者将其作为“骨架”串起幼儿在“垃圾分类”探索中涉及的各个方面,力争在有限的空间里凸显墙面环境与主题活动的融合。如在主题墙中张贴一些有关垃圾分类的图片、漫画以及生活中真实的照片来丰富幼儿的经验;布置幼儿探索的时间轴:从“初识垃圾分类”到“对教室内的垃圾进行分类”到“利用可回收垃圾开展多样活动”再到“主动宣传垃圾分类”,主题墙面的创设让幼儿在垃圾分类中的成长清晰可见。另外,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关注幼儿的体验,观察幼儿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并在适当的时机对幼儿进行科学引导,支持幼儿进一步去思考、讨论、交流,从中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比如,餐点时刻,面对喝完的酸奶瓶应该扔在哪儿时,有的幼儿认为牛奶盒里面的牛奶虽然吸不出来了,但上面还是会沾有牛奶的,它属于厨余垃圾,应该放到厨余垃圾桶里;还有的幼儿认为牛奶已经喝完了,盒子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可以用它做黏土蛋糕,应该是可回收垃圾。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幼儿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应该重视每名幼儿的观点,在适当的时候予以补充和完善,这不仅有助于幼儿思维与语言能力的发展,也有助于幼儿对垃圾分类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三、创新活动,提升垃圾分类教育质量

教育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载体,它的趣味性会直接影响幼儿对学习的兴趣以及整体教育的质量,因此教师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幼儿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能力发展等要素,积极创新教育活动,激发幼儿兴趣,使其主动地参与到垃圾分类活动中。

(一)注入游戏,增加幼儿的体验感

游戏对幼儿具有独特的价值,也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享受游戏、快乐学习”是每个幼儿园在开展教学活动中都应该遵循的理念和准则。因此在开展垃圾分类教育中,教师就要渗透游戏元素,创设游戏情境,让幼儿在游戏的亲自参与中体验垃圾分类。需要注意的是,幼儿的年龄不同,班级不同,所具备的前期经验有很大差异,所以教师所设计的游戏要符合每个阶段幼儿的这些特点,让游戏有难易区分,从而满足不同幼儿的学习需求。比如,面对小班幼儿,可以播放有关垃圾分类的动画片,让幼儿简单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垃圾分类角色并演一演;中班和大班的幼儿各方面的能力有所提升,教师设计游戏时就要从锻炼他们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一角度出发,创设相关的游戏活动,比如,在语言活动中开展“垃圾分类辩论赛”、科学活动中布置“垃圾分类棋”、体育活动中进行“垃圾分类跳格子”等充满趣味与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参与垃圾分类活动的兴趣。

(二)改编歌谣,巩固幼儿的垃圾分类知识

生活中见到的垃圾是多种多样的,对其划分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如何知道哪些垃圾是厨余垃圾、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又是其他垃圾等,要有筛选、有方法,笔者寻找了有关垃圾分类的歌谣,同时根据南通的垃圾分类现状进行了二次改编,在说一说、唱一唱的活动中,幼儿更好地了解了垃圾分类的知识与乐趣,同时歌谣更方便传唱,能够在更大的范围产生影响,有助于垃圾分类活动的开展。

(三)深入探究,激发幼儿对垃圾分类的内驱力

幼儿掌握了垃圾分类的知识,但多数情况下他们并不理解这样做是为了什么、有什么样的作用意义,那么在实施垃圾分类教育时效果就会不好。对此,教师要利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幼儿了解垃圾分类的价值,并挖掘垃圾分类中适合幼儿探究的部分,吸引他们的兴趣。探究活动的开展就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方式。

废旧的纸张、书本、瓶子等都属于可回收垃圾,但它们是怎样被回收和利用的呢?以“纸”为例,笔者先开展了“纸从哪里来”的探究活动,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幼儿明白纸的种类和制作过程、播放纸在我国的发明和使用历程,再开展“回收的纸去了哪里”的探究活动,让幼儿先想一想回收后的纸有哪些用途。然后在家长的帮助下一起收集相关的资料,将每个幼儿的思考都整理下来,最后在活动中进行讨论、分享和补充。通过幼儿想的、收集的资料以及教师的总结,帮助幼儿更加深刻地了解“纸在回收后的用途”,进而帮助幼儿理解什么是“可回收”,对可回收产生兴趣。

(四)鼓励创造,挖掘可回收垃圾的价值

在平日的活动中多提供可回收的材料,促使幼儿将可回收垃圾进行再利用,在吸引幼儿兴趣的同时帮助幼儿认识到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没用的东西经过改造后是可以有更大的利用价值的,激发幼儿自主创造的兴趣。在笔者的引导下,有的幼儿将废旧牙膏盒、薯片罐里的塑料托加以改造,制作成了可以用来晨间锻炼的跨栏;有的幼儿将废旧海绵涂成灰色后为大家表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救援故事;有的幼儿用旧纸盒、泡沫球做成了一个桌面足球场供其他小朋友开展游戏活动……幼儿的创造力是无限的,教师所需要做的是支持幼儿创造,让垃圾分类逐步在幼儿手中产生更大的价值,更大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让其与垃圾分类真正产生关联。

四、浸润日常,养成持续分类的好习惯

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让幼儿教师重新思考了一日生活的价值,幼儿不仅要掌握必要的技能,还应更加主动地参与一日生活,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念。因此,垃圾分类的教育除了在集体活动中、在环境创设开展中,也应该浸润于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教师要重视一日生活活动的组织,并充分利社会、家庭的影响,以此为载体,帮助幼儿巩固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一日生活中的渗透

在吃餐点、散步等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关注今天的包装袋放在哪个垃圾桶里、其中有没有可以回收利用的东西,在洗净、晒干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行为习惯得到了很大发展;路过种植园,当幼儿在角落里发现垃圾时,教师要引导幼儿把垃圾捡起来扔到幼儿园的大垃圾桶里;经过食堂的垃圾桶,教师要提问幼儿这些不要的菜叶子要怎么办。通过共同查阅绘本、书籍,了解到其实厨余垃圾可以用来堆肥后,教师可以和幼儿一同将土和厨余垃圾放入种植园,让种植园的番茄长得更好、更壮。一日生活中的点滴渗透让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培养途径更为具体、详细。

(二)与社区合作

教师可以利用社会这个大舞台来开展幼儿垃圾分类教育、展现教育成果。如邀请管园村社区志愿者进校园,以幼儿通俗易懂的话语向全体幼儿讲解环境污染及危害、低碳绿色生活等知识,让大家充分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组织幼儿维护幼儿园所在小区的环境,利用午休散步时间在小区内捡垃圾、分类投放;让幼儿将自己制作的垃圾分类宣传画向社区里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进行宣传,做一做小小讲解员。与社区合作,不仅拉近了幼儿园与社区的距离,而且开拓了幼儿学习垃圾分类的空间,让幼儿的社会经验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三)与家庭合作

为了保持垃圾分类的教育成果,家园共育是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向家长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并邀请家长参与进来,通过树立榜样来培养幼儿垃圾分类的习惯。如将家庭中的垃圾进行简单分类,将可回收的部分进行再利用,比如,包装盒做收纳、纸袋改装成纸巾盒;厨余可以进行堆肥,为阳台种植提供肥料;与幼儿共读垃圾分类的绘本、了解垃圾的产生与垃圾分类的发展;向家中的爷爷奶奶学做垃圾分类小老师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教师向家长推送幼儿探索垃圾分类的故事,家长向教师回馈家庭中产生的影响,双向的反馈让垃圾分类教育更加融入生活、更接地气,也有助于家长与幼儿园在后续的教育工作中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五、结语

垃圾分类教育是一项庞大且复杂的工程,一方面,垃圾分类在我国实施得比较晚,很多地方都是试行点,大部分地区都还有普及,整个社会环境都缺乏成熟的观念和意识,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对教师来讲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幼儿年龄太小,虽然可塑性强、对知识的求知欲强烈、记忆力也比较好,但针对多种多样的垃圾种类、烦琐的分类标准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完全掌握的,因此整体而言,垃圾分类教育的难度巨大。面对如此困境,教师一方面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学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具体的教育要求、结合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来调整和优化教育方式,让幼儿产生学习的兴趣,能够更自主地以自己的方式去认识和理解垃圾分类相关内容。同时以幼儿带动家庭、社会,通过三位一体构建教育合力,帮助幼儿从小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树立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猜你喜欢
垃圾桶分类垃圾
垃圾去哪了
垃圾桶等
谁最厉害?
飞进垃圾桶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基于STM32的懒人垃圾桶
倒垃圾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