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囡囡,朱秀媛,王军永
1.江西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4;2.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与大健康发展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04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2020年,大陆地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量为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7%[1],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积极应对老年人口养老问题的现实迫切性空前凸显。长期以来,以孝为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在中国人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2],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养老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这是否会影响到老年人对家庭养老的认识?本文采用横断历史的元分析方法探究1999—2020年来我国老年人口家庭养老意愿的变化趋势, 以此为家庭养老政策的优化提供参考。
横断历史元分析 (cross-temporal meta-analysis)最早由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Jean M.T wenge提出,并应用于美国大学生的男性与女性特质、外倾性、自尊、控制点、心理健康等随年代变迁情况的研究[3]。该方法与传统的元分析相比,把每个孤立的研究都看作是对某一个历史时期的一次独立的横断面上的取样,然后把不同时期的结果串联起来考察随着“年代变化”的情况,弥补了缺少理想的、标准化调查的不足。
由于受到测量工具、文献数量、文献代表性和奇异值等因素的影响,横断历史元分析存在一定的现实局限性,但其与传统的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相比,在人口学等领域具有重大作用[3]:① 用来分析某个变量如何随着社会变迁而变化;② 可以用于阐明某些变量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③ 可以借助信息量和信息条件更多的优势来辨识真相。
本研究在文献搜集时遵循如下标准:① 研究报告内容必须包含选择“家庭养老”的具体量化数据;② 被调查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陆公民,不包括港澳台同胞;③ 被调查者年龄在60岁及以上(包括60岁);④ 检索范围为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全部中文文献,文献发表于2020年12月31日之前;⑤ 若同一次调查的数据被多次发表,在完整性相同时选用最先发表的一篇。⑥ 不采用基本数据不清晰或存在明显错误,且无法修正的研究;⑦ 只收录问卷调查数据,访谈资料未纳入。
鉴于中国知网(CNKI)的更新及时性与全面性[4],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数据库,分别以“篇名”“关键词”“摘要”为“养老意愿”或“养老方式”或“家庭养老意愿”进行检索,从1999年至2020年12月31日,经查重,共发表中文论文1 462篇,其中符合上述标准的论文共143篇。对于数据收集的年份的计算, 按作者文中所述实际取样时间为准;若是跨年份调查,则选取起始年;若无年份信息, 则按此文献发表年减去2年[5]。
这143篇文献的调查目标相同,均为测量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数量,即老年人家庭养老意愿,但问卷中的提法略有差异。可以将其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的问题设置是“未来您会选择以下哪种养老方式”,答案设置是“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其他养老方式”;第二种的问题设置是“您更愿意在哪或由谁养老”,答案设置是“居家(子女或家人)、养老院(养老院工作人员)、其他”。严格说,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出的结果不能直接比较,但是基于研究目的的同一性,以上两种的调查数据均予以采用。分别将选择“家庭养老”选项和“居家(子女或家人)”选项作为测量老年人家庭养老意愿的量化数据。其中,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的百分比,是利用文献调查所获得的总人数和选择家庭养老人数计算得出。
按论文类型划分,118篇(82.5%)项调查结果来自期刊论文,25篇(17.5%)来自学位论文;期刊论文中核心期刊48篇(40.7%);学位论文中来自985高校1篇(4%),211高校11篇(44%)。期刊论文所对应的期刊中,《中国老年学杂志》发表相关期刊论文数量最多,共11篇;其次是《现代预防医学》,共6篇;再次是《中国卫生统计》和《护理研究》各4篇。以第一作者发表相关期刊最多的为刘祯帆,共3篇,汪凤兰、温凤荣、唐启群、初炜、王妍、许丽春各发表2篇,学位论文中,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以及云南财经大学的相关研究较多,各有2篇。
143篇文献涉及被调查者183 016人次。从调查年份来看,1999年到2009年相关调查较少,共13项13 325人,2010年后调查数量大幅增加,2010年—2020年共130项169 691人,历年的文献数及包含人数见表1;从调查地区[6]来看,东部地区相关调查较多,共63项81 054人,其次是西部地区34项17 637人,再次是中部地区24项37 476人,东北地区10项28 470人,最后无明确地区信息及包括了上述两类或更多类地区的共12项18 379人,具体地区文献数量及包含人数见表2。
表1 横断历史元研究所用文献历年分布情况[7]
表2 横断历史元研究所用文献地区分布情况
为了直观描述1999—2020年老年人家庭养老意愿随年代的变化趋势,本文以年代为横坐标,选择家庭养老的老年人数占比为纵坐标,把143项调查结果绘制在散点图上(如图1所示)。结果发现,老年人家庭养老意愿较为分散,随年代变迁无统计学意义(R2=0.01,P>0.05)。
图1 1999—2020年老年人家庭养老意愿占比散点图
2.3.1 不同类型老年人家庭养老意愿选择的差异性分析 为进一步探讨老年人家庭养老意愿的变迁情况,本文根据143篇文献的具体情况筛选出9项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具体赋值见表3,以各影响因素条件下选择家庭养老老年人数占比为因变量,利用SPSS 22进行统计分析,判断影响因素的子项目是否存在差异性。
表3 影响因素(自变量)赋值情况
对性别、年龄、户籍和健康状况(有无慢性病)4个二分类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性别(P=0.889)、年龄(P=0.916)、户籍(P=0.347)、健康状况(有无慢性病)(P=0.926)在家庭养老意愿选择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健康状况(能否自理)、经济来源、居住状况、子女数6个三分类变量和地区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① 婚姻状况(P=0.029)在家庭养老意愿选择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 文化程度(P=0.121)、健康状况(能否自理)(P=0.954)、经济来源(P=0.530)、居住状况(P=0.073)、子女数(P=0.132)地区(P=0.337)在家庭养老意愿选择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3.2 不同类型老年人家庭养老意愿的年代变化趋势比较 为了进一步探究受不同因素影响的老年人家庭养老意愿随年代的变化趋势,以年代为横坐标,影响因素选择家庭养老占比为纵坐标绘制散点图。
① 不同性别、年龄、户籍和健康状况对老年人家庭养老意愿的影响。结果显示(如图2~5所示),不同性别、年龄、户籍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家庭养老意愿随年代变化无统计学意义,R2的取值对预测结果的可解释程度均小于20%(R2<0.2)。
图2 1999—2020年不同性别家庭养老意愿的变化
② 不同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健康状况、经济来源、居住状况、子女数和地区对老年人家庭养老意愿的影响。由于经济来源样本量过少,不适合制作散点图,故剔除,其余因素通过分析结果发现(如表4所示),不同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居住状况、子女数和地区的老年人家庭养老意愿随年代变化无统计学意义,R2的取值对预测结果的可解释程度均小于15%(R2<0.15)。
表4 不同因素影响的老年人家庭养老意愿随年代的变化趋势
图3 1999—2020年不同年龄家庭养老意愿的变化
图4 1999—2020年不同户籍家庭养老意愿的变化
图5 1999—2020年不同健康状况家庭养老意愿的变化
通过横断历史元分析发现,1999—2020年我国老年人家庭养老意愿随年代变迁无统计学意义(R2=0.01,P>0.05),研究结果与纪竞垚[8](2016)、姚瑶等[9](2017)以及韩景怡等[10](2020)的研究结论相同,表明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愿意仍以选择家庭养老为主。
之所以出现上述结果,一是因为测量工具存在误差,关于家庭养老的概念界定存有分歧,如潘剑锋[11]认为家庭养老就是家庭或家庭成员支持的养老,强调家庭是养老的载体和主体,姚远[12]从强调家庭养老的文化内涵出发,将家庭养老定义为“由家庭成员承担养老责任的文化模式和运作方式的总称”;二是因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家庭养老的形式日益多样化和智能化,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界限,使得选择家庭养老的人数整体上相对稳定;三是在调查时间内所选择的调查对象年龄均为60岁以上(包括60岁),以此推算,调查对象的出生年代为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出生于改革开放前,长期受到“养儿防老”思想的影响,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故其对家庭养老特别是子女养老的观念相对稳定;四是受我国未富先老的特殊国情的影响,机构养老等社会养老难以发挥可靠作用,老年人认为家庭养老可以更加完整可靠的覆盖其养老需求的多层次体系;五是一方面研究时间跨度较短,文化和思想观念的改变,在不同人群、地域中有差异,本研究将多个地区的调查对象放在一起,起到了一定抵消作用,另一方面文化观念的改变本身时间不长,作用显现可能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3.2.1 不同类型老年人家庭养老意愿选择的差异性分析 横断历史元分析和SPSS 22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户籍、健康状况、文化程度、居住状况、子女数和地区对家庭养老意愿的影响随年代变迁均无统计学意义,仅有婚姻状况对家庭养老意愿有影响。
之所以出现上述结果,一是因为数据本身是在多个因素相互交叉的文献中获取,而本研究只是单因素分析,无法分析组内各变量间的关系,存在误差;二是各影响因素存在特殊值和异常值,制约结果的准确性;三是各影响因素的样本量过少,相关不明显,难以准确地判断。
而仅有婚姻状况对家庭养老意愿有影响且已婚(住在一起)的老年人相比未婚和其他(离异、丧偶或分居)的老年人更倾向选择家庭养老,这可能是因为有配偶的老年人的孤独感相对较低,晚年可以依靠配偶实现相互照顾。
3.2.2 不同类型老年人家庭养老意愿的年代变化趋势比较 研究表明,受不同因素影响的老年人家庭养老意愿随年代的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因为多个因素相互交叉导致趋势相互抵消,具体原因还需依靠今后相关学者的进一步研究。
农村(R2=0.1776)和女性(R2=0.1927)老年人的家庭养老意愿随年代变迁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可能的原因为:一是农村老年人对机构养老等社会养老的了解不够深入,对养老机构的接受度和认同感较低[13],且农村老人自我供给能力较低,对家庭的依赖程度较高;另一方面女性相对于男性更加感性,更渴望家庭的关怀,也就相对更倾向于家庭养老。
本研究对1999—2020年间143项含有老年人口选择家庭养老具体量化数据的文献进行了横断历史元分析,其结果为我国老年人口养老研究和应对老龄化问题提供了启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结合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经过上文运用横断历史元分析方法得出我国老年人口目前还是更愿意选择家庭养老,家庭在养老服务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一方面国家应重视家庭养老的基础作用,可以进一步拉长家庭养老战线,整合现有家庭养老支持政策[14],优化创新家庭养老模式,推动家庭养老形式多样化、多元化,如可以实行社区养老;另一方面要加快改变传统养老观念,随着我国老龄化的程度逐渐升高,我国家庭的负担能力下降,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家庭养老压力大,在这样社会背景下,可以通过社会媒体加强文化宣传和青年人的引导作用,尤其加强对农村和女性老年人的宣传引导,使老年人改变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逐步选择机构养老以及其他养老方式。
本文老年人家庭养老意愿仅受婚姻状况这一变量的影响,结果可能存在误差,后期研究应规范研究工具和标准,因横断历史元分析常被用于研究某个心理变量随年代的变化趋势[15],对数据的准确性有着较高的要求,如李子君[16]等人采用1998—2017年主流数据库中使用SCL-90量表为研究工具的125篇文献,运用横断历史元分析的方法研究孕妇产前心理状况随年代的变化趋势,而对于养老意愿学术界目前还未有规范的研究工具和测量标准,对原始数据的记录也较为匮乏。因此对于数据和研究方法,一是要加大原始数据公开程度和数据挖掘力度,国家相关统计部门应依靠现代科研管理方法,着力建立时间序列、队列数据;二是研究方法要追求标准化尺度,减少误差;三是研究工具要规范化,以更加显性的指标去描述、衡量选择及意愿。且由于本文选择的调查对象为60岁及以上老年人研究结果不甚理想,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聚焦于45~60岁的中年人群,所得结果可能会不同。
研究表明目前我国老年人普遍认为家庭养老能更加完整可靠的覆盖其养老需求的多层次体系。因此政府一方面应给予家庭养老足够的财政和制度支持,完善养老保险等相关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为提高老人的自我供给能力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因受我国未富先老的特殊国情的影响,机构养老等社会养老难以发挥可靠作用,政府应不断完善机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优化养老机构服务模式,向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使老年人获得安全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利益冲突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