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新,祝 宇*
(常熟理工学院纺织服装与设计学院 江苏 常熟 215500)
新高考背景下,江苏采用“3+1+2”考试模式[1],即语文、数学、外语为3门必考科目,学生需要在物理或者历史中选择一门作为首选科目,在剩下的政治、地理、生物、化学四门中选择两门作为再选科目。高考志愿填报采用“院校专业组+专业”模式,考生的选考科目须符合报考院校专业组的选考科目要求才能报考相关志愿。新高考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选择自主性,但也在高考选科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选科与未来所学专业及职业定位息息相关,学生只有在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才能做出科学选择。可见,开展高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刻不容缓,这对学生高考选科、报考专业和职业发展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为深入了解高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现状,探寻生涯教育的有效途径,课题组通过编写调查问卷在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地区开展调研。
本研究以常熟W中学与S中学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问卷通过问卷星发放回收,共收到有效问卷972份,其中高一年级占22.43%,高二年级占43.31%,高三年级占34.26%。
调查问卷涉及学生自我认知、高考选科、专业与职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及职业生涯教育需求等多个方面。
1.3.1 自我认识不够深刻
良好的自我认知是实现职业生涯教育的基础,学生只有在充分认识自己,了解自身性格、兴趣、能力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匹配大学专业,定位职业目标,有效避免生涯抉择的盲目性和困惑性[2]。
调查发现,大部分高中学生对于自我了解较为深入全面,三个年级都有近80%的学生相对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能力。但也存在部分学生群体还未进行深入的自我探索和自我剖析,三个年级都有近10%的学生不了解自己的性格,近20%的学生不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同时可以看到,随着年级升高,学生自主意识增强,对自身完全不了解的学生数量明显较少。
分析可见,高中学生普遍有较强的自我认知能力,对自身性格特点及兴趣能力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自我认识不够深刻,对于职业兴趣和个人能力存在认识偏差,容易将上网、追剧等爱好作为个人兴趣,将学业成绩作为衡量自身能力大小的标准,职业生涯意识较为薄弱,所以在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需要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兴趣与职业能力,为实现人职匹配打下基础。
1.3.2 高考选科与自身匹配度不高
高考选科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专业选择及就业方向,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论上“1+2”自选科目有12种排列组合,但实际上学校会从节约师资成本和方便教学管理等方面出发,取消选科人数较少的组合,所以学生在选科时除个人意愿外还需考虑其他多种因素。
调查发现,大部分中学生都较了解当前高考政策,知晓高考选科与未来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且随着年级升高,学生对高考政策了解越发深入,但数据显示高三学生中仍有15%左右的学生对高考政策不太了解。可见这部分学生自主意识薄弱,对关乎自身命运发展的新高考政策未能主动吃透,对于高考选科意味着什么也不甚清楚,这部分学生也将是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的重难点群体,需要针对性开展帮扶指导。
同时课题组发现,学生在选科时,多以自己喜欢、选专业面广、擅长得高分和听从家长老师意见为依据,在已选或预计所选科目与学生性格、兴趣、能力匹配度方面,只有近25%的学生达三科匹配,近50%的学生两科匹配,近20%的学生一科匹配或完全不匹配。在实际选科过程中学生还会受到学校实际开设选科组合的限制,在可选组合范围内学生及家长会综合考虑容易得高分、选专业面广等因素,导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喜欢的科目做了妥协,以增加高考竞争优势,拓宽后期就业面。
1.3.3 专业及职业认知缺乏
调查发现,近50%的学生不确定高考后要报考什么专业,近40%的学生不了解学习相关专业需要哪些能力要求,近60%的学生不了解相关专业在大学期间需要学习哪些课程内容及这些内容将要应用于哪些行业。可见学生对高考后的专业选择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对大学专业学习及培养目标缺乏了解,在专业选择时容易出现盲目和随大流的情况,难以实现与自身特质匹配,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后期发展。
同时课题组发现,超60%的学生不了解职业与专业的关系,近50%的学生不了解所要报考专业将来能从事的职业有哪些,近40%的学生不了解从事相关职业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可见学生对职业发展缺少思考,对当前就业形势及职业种类缺乏关注和了解,职业认知的缺乏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导致学生难以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制订科学可行的职业路径,难以实现人职匹配目标。
1.3.4 职业生涯教育需求迫切
目前许多中学已陆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活动,以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但是由于升学压力,学校工作重点仍以学生学业成绩为主,对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缺乏整体部署与实时考核,有限的精力使得学校职业生涯教育容易出现形式大于内容、工作浮于表面的缺点[3]。
调查发现,目前中学开展的职业生涯教育活动收效甚微,大部分高中学生仍然处于对职业生涯规划一知半解、生涯意识模糊朦胧的阶段。从数据上看,近50%的学生不了解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近60%的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举措。同时学生平时忙于学业学习,缺乏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获取职业生涯相关信息的渠道有限,只能从学校开展的有限活动、老师家长、亲朋好友口中获取碎片化的信息,对职业生涯规划缺乏整体性认识。
同时课题组发现,中学生对职业生涯教育的需求十分迫切,超过90%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职业生涯教育活动对自身有帮助,同时希望学校通过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举办职业生涯规划主题讲座、开设生涯测评系统、联动高校开展各类体验实践活动、加强教师及家长的指导与帮助等多方面开展针对性指导,帮助自身了解自我、了解专业发展、熟悉就业政策、丰富职业体验,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我国职业生涯教育起步较晚,专业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师资力量严重缺乏[4]。目前许多中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由心理教师兼任,且1—2位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需要对接整个中学的学生,庞大的学生群体和专业知识的缺乏导致中学生职业生涯引导难以实现专业化和精准化。学校应重视职业生涯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全校范围内挖掘打造一支能长期致力于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队伍,通过组织专家培训、外出调研、教研探讨等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业务能力,使教师不仅能够设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相关课程,也能策划组织生涯辅导、生涯咨询、讲座等主题活动。同时完善相应的考核考评制度,以推动教师团队的专业化建设与发展,为更好地开展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提供师资保障。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职业生涯教育的的开展应将课堂学习与实践体验活动结合起来,创新生涯教育方式,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一方面积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自己,了解高考政策,熟悉高校专业分布和职业环境,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落实职业生涯规划行动;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生涯教育活动,如利用职业测评帮助学生进一步剖析职业兴趣、性格、价值观和技能等以获得推荐职业[5],开展主题讲座、专题论坛、社团活动、生涯咨询等活动将学生选科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进行职业体验,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将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方法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庭教育对高中生的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家长的职业理念与对孩子的未来规划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职业选择,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观念是做好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学校应积极构建家校联系平台,主动邀请家长参与各类职业生涯教育活动,逐步引导家长摒弃分数至上的偏见,树立科学务实的职业观,与学校一起帮助孩子制订最适合的升学与职业发展道路。同时学生家长工作遍布各行各业,他们对社会分工、行业发展、就业环境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阅历,学校要充分发挥家长群体的力量,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到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活动中来,通过讲座座谈等形式进行职业分享与行业解读,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就业形势,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学校应积极整合多方资源,借助地方高校及当地知名企业共同开展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高校拥有专业化的师资团队与前沿的教学科研平台,高校的参与能让高中生提前了解想报考的专业具体情况,这个专业学什么,以后就业方向怎么样等问题,以主题讲座、专题研讨、高校开放日等活动实现高校教师与中学教师、高校教师与中学生、大学生与中学生的互动交流,帮助中学生提高专业认知,及早明确专业选择。学校应结合实际积极与企业达成校企合作关系,通过邀请企业进校宣讲或组织学生进企观摩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丰富学生的职业体验,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尽早做好职业选择。
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学生发展指导,着力提高学生在选修课程、选考科目、报考专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的自主选择能力。”高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我、科学理性选科、提升专业与职业认知、做好未来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途径,社会各界应积极配合,保证高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为每位高中学子都能实现自身理想抱负提供科学指引与实践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