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薛红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研究文本的特质和学生需求,有效进行名著阅读,构建有效阅读经验。”新课标又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学习任务群,旨在强调运用整本的阅读方法,构建学生自身的阅读经验。调研中发现,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常会出现以下问题:(1)文道割裂。不少教师将单篇文本与整本书教学割裂开来,致使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障碍;(2)重背诵,轻运用。一些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名著习题背诵和应试技巧传授上,缺少对整本书深度内涵的分析理解;(3)重单篇,轻整合。一些教师仅仅讲解单篇文本的结构、内涵、思想,致使整本书阅读教学“整”的意识不强。笔者认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困难在于文本篇幅较长、人物较多,教学跨度教大,学习时对教师的专业和学生阅读素养的要求较高。
为解决上述问题,结合必读名著《儒林外史》,围绕“三循原则”建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搭建阅读支架,寻得阅读方法,强化学生阅读的代入感,进而达成多“径”探寻,化“难”为简的效果。
《儒林外史》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必读名著篇目之一。作品主要描写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和官绅的活动与精神状态,深刻地剖析了封建制度。作品中人物丰富、事件众多,兼具古典白话小说与讽刺小说的双重特性。这些会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阅读隔膜和情感疏离,致使学生只能读出故事,读不懂其内在思想。基于此,教师需要巧用各类阅读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启经典阅读之旅。
首先,善用教材资源,巧生乐趣。部编版语文教材将单篇经典文本的讲读与整本书阅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样让学生从“单篇”走向“整本”,掌握阅读的方法。《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中重要的篇目,在教材“教读”篇目中同样占据重要的地位。教师在执教时需要善于挖掘单篇文本的价值,进而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整体的整本书阅读链。笔者执教《范进中举》的时候巧用文本中的插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插图中的故事并为插图着上背景色,进而说一说插图中人物前后的神态、动作变化。学生依据插图前后色彩的转变,感知人物心理的变化,进而分析出人物前后性格的差异。由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书中自己感兴趣的一位人物,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他的故事,并为相关章节配上相应的插图。教师从教材中的插图逐步展开,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分析人物,进而激活思维。学生还可以从书中找到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根据小说描写内容为其附上一段肖像速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对人物外貌、服饰等描写对人物性情转变的暗示作用。可见,巧妙借助具体可感的插图、动画、音乐等不仅可以为学生的阅读增添趣味性和艺术性,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节选片段的内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巧妙借助章回体小说的回目,让学生检索信息,探究回目名意趣。笔者执教的时候要求学生运用表格的形式将“回目”“回目名”“地点”“人物”一一梳理出来,从而理清整本书的概貌。学生会发现在《儒林外史》中,人物活动的地点、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并且人物的出场不定。比如,范进活动地点从山东辗转到广东、广州、番禺、高要,地点的变化中隐藏着人物性格的转变。由此,善于运用回目名可以统整故事的情节和作者情感的变化。
其次,善于组织“跨媒介”阅读,乐生情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自媒体阅读逐步走进了师生的视野。在整本书导读中,教师可利用“跨媒介”的阅读方式,挖掘整本书的阅读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生发阅读情趣。比如,《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教师可以巧借“连环画”“影视”资料等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好奇心。同时,为了避免浅层的阅读,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出不同形式的阅读文本与原文的差异,结合网络相关的评论,从而体悟原著中人物塑造的深刻性。
《儒林外史》中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及对复杂的人情人性的剖析。初中生的社会阅历不深,阅读往往处于浅层次,很难领悟作者在文中隐晦表达的对儒家思想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巧建阅读支架,引导学生理解、品评、体验,从而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搭建核心破解法,支起多元理解面。整本书阅读虽然篇幅多、内容杂,但是都有一个核心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善于找准核心点,进而不断向外发散,逐一攻破整本书的阅读难点。《儒林外史》阅读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对众多人物的关系、特征、品质难以形成立体的感知。教师需要以这个为核心点,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对人物进行归类,让符合同一标准的人物聚类。笔者执教的时候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归类:真假名士类;热衷和厌恶科举类;灵魂丑恶与美好类;功名与困顿类。由此,学生梳理出了:(1)淡泊名利:杜少卿、迟衡山、虞育德、庄绍光;(2)汲汲功名:周进、范进、匡超人;(3)附庸风雅:景兰江、赵雪斋、支剑锋、浦墨卿;(4)卑鄙丑恶:严贡生、匡超人、牛浦。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围绕以上分类,巧设专题,形成主题性阅读。比如,围绕“功名中的浮沉”为主题,要求学生以小说中人物为研讨对象,梳理出作品中相关人物的故事,分析主人公在“困局中进退”的原因。结合整本作品以及作者创作的意图,学生会发现:在那个时代以科举博功名是没有出路的,进和退是个人的选择,也是个人的悲剧。
整本书阅读需要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设计情境任务,组织阅读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进而探寻出整本作品的理趣。为了将整本书阅读落到实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反思、质疑、印证,最终将其内化为自己的阅读见解。
依据专题,巧设活动。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抓住作品中具有同质性、互文性、多元性的章回,从外到内、从浅到深、从上到下构建阅读的网状体系,帮助学生深度探究作品思想。比如,《儒林外史》整本书以“王冕”远离世俗、不汲汲于功名为开始,以“季遐年”“王太”等人热衷于自己爱好,并且将其融于自己的生命之中为小说的结尾。整本书结构完整、前后呼应,人物群像凸显。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设计网络化的联系支架,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具体为:(1)制作人物名片。要求选取一位“不求功名”的人物,为其设计人物名片,写一段解说语。(2)绘制图画。请为王冕以及“四大奇人”绘制一幅简笔画,体现出内在特点。(3)表表初心。查阅相关资料探究王冕以及“四大奇人”的初心,并选取其中的一人,为其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人物小传。同时,阅读最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自我的阅读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逐步将阅读从感性走向理性,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
总之,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多“径”探寻,化“难”为简,帮助学生构建自我发展的精神家园,使学生成长为独立阅读的思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