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俞天明
初中时期是学生增长知识、提升素养、树立观念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十分重要。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渗透,促使学生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文化作为新时期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学习和弘扬,促使学生加强自身能力的提升,实现“强国有我”的目标,促进伟大的中国梦的实现。因此,语文教师应从教学方式、内容等方面进行有效改革。
现代社会发展很快,导致了各种“快餐式”学习模式。有些学生及家长热衷于各种短视频、娱乐新闻等“快餐新闻”,但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重视不够。因此,把传统文化的教育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教师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知多少”“我来讲讲历史故事”“传统文化专题知识竞赛”等活动,把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向学生渗透,增加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出现了诸多文人志士,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是经久不衰的,是值得年轻一代学习的。因此,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能从文人志士身上学到传统文化素养。例如,学习课文《背影》,作者朱自清就可以成为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一个突破点。即在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可以将朱自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进行渗透,朱自清的散文勇敢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现实,这使得学生体会到无论何时都应该敢于与黑恶势力作斗争,弘扬社会正能量、勇担社会责任,以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师肩负的责任。教师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传承传统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塑造健康人格,并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充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以促使学生不断学习,提高思想境界。
在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中,学习氛围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快速发展的时期,要想将传统文化有效渗透,教师必须要创设趣味式课堂导入形式,并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首先要对课堂学习的内容进行充分的梳理,将课文中的情感、文化精髓提炼出来,有针对性、有计划地进行渗透教学。比如,在教授八年级下册有关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文化知识时,教师可以运用“古代根本没有日历,那我们先辈的农耕活动是靠什么精准地进行呢”这样的问题进行导学,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知道的节气和节气有关的农耕习惯等。通过问题导学来为传统文化的学习营造浓厚的氛围。
教师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指路人,也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教师应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仔细地研读,从中发现学习内容的主题以及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知识,并不断进行专业知识的讲授,给学生大脑“充电”,在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切实提升传统文化教学的效果。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多篇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章。要想使学生有效地学习和吸收,还需要学生进行深度探索和实践,并把语文教材中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整理出来,进行适当拓展,这样才能提升语文课堂上传统文化学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比如,初中时期学习古诗词和文言文,教师不仅让学生学会背诵和翻译,同样需要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写作风格。并向学生进行层次化、逻辑化、整合化的讲解,让学生能深刻地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促使其在学习中拓展视野。
传统文化对学生为人处世的教育、自身良好品格的塑造同样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应围绕语文教材深挖其中的内涵。如《劝学》中的“坚持不懈”,《师说》中的“虚心好学”,《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等等,引导学生找到语文学习的方向,汲取正能量。
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创新,接受知识的载体日新月异。因此,教师的教学手段应顺应时代发展,适时地对教学方式进行提升和改进。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把多媒体等现代科学技术合理运用其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有声有色的学习环境中感受传统文化。以学习《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前搜集相关电影片段,在课堂教学时进行播放。这样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誓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能生动形象地再现语文课本内容,让学生快速地融入到文本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中,帮助学生在学习相关文章时,能够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在传统文化学习中,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学习是不够的,学生还应自觉地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拓展学习,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阅读关于传统文化知识的书籍。教师可以在新学期开始时安排本学期的传统文化阅读周任务清单,在一个学期结束时安排假期的阅读任务。在选择阅读内容时,教师可以进行科学推荐,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之后再审核建议。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使学生通过阅读量的增加,实现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拓展,以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但能够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多元化理解,更能帮助教师以文化渲染为底色、以情境再现为桥梁,引导学生在情感体会、背景解读以及文本结构设计中提升自身的理解能力。针对初中生的文化视野拓展,课外阅读量的增加能够为其提供一个接触传统文化的良好契机,确保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感知传统文化,提升自身素养。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将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有效的渗透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无论什么时候优秀传统文化都不能丢,要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初中语文教师应正确认识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语文课堂上的意义,抓住课堂教学、传统节日、课外活动等有效契机,促使学生学习、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