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泽龙 崔璐 李恺弘
关键词:四全媒体;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路径
研究背景
2月2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根据统计,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32亿,较2020年l2月新增网民4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3.0%,较2020年12月提升了2.6个百分点。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大数据、“互联网+”已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与思维方法。在这一进程中,当前高校的主体人群,“95后”“00后”大学生,无疑是参与程度最高、傳播路径最广、获得影响最大的受众群体之一。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指出,高校要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全面加强高校校园网络管理,建立健全高校校园网络管理长效工作机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崭新的形式呈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促进了学习积极性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四全媒体”概念的提出,对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给予了良好的参照与范式。积极探索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四全媒体工作矩阵,加快推动高校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融合,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汇聚正能量,共筑同心圆,为持续加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重要参考与借鉴。
四全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体系的概念内涵
四全媒体,即为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
全程媒体,意为事件从发生到结束,时刻处在传播链条中,覆盖全部时空。对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全程媒体有着两重含义,一是对于高校任何直接或潜在重大热点事件的时空覆盖,即对于时政热点、进行中的各类主题教育以及广大师生关心关切的校园热点,从背景铺叙、过程媒介、跟踪服务等全程跟进,实现闭环传媒,达成全过程育人;二是应该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学涯全周期,充分应用好入学新生教育、主题教育、毕业生教育等契机,提升育人实效。
全息媒体,即为多元化传播的呈现形式,通过图文、视频、AR等有机结合,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云技术等新技术加成,提升用户互动性,提高阅读体验。对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全息媒体指将种种新技术应用于高校传媒,通过物理层面的技术加成,构建起校园媒体的传播矩阵,实现线上线下协同育人的格局,赋予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强大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与影响力,增强育人效能。
全员媒体,意指在自媒体与融媒体时代,人人既是传媒受众,也是参与者,更可能成为传播者。对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全员媒体即类似“三全育人”理念中的“全员育人”,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不仅仅包括宣传部门、学工队伍等相关工作人员,应构建起党政干部、专业教师、校友、第三方机构包括大学生自身在内的“全员”引导教育体系,围绕主线,明确分工,构建起“大网络育人”格局。
全效媒体,即将用户体验评价、功能达成作为目标导向,推动媒体与用户良性互动、传媒效果收集反馈、传播功能拓展不断走向深入。对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全效媒体意义重大。从功能分解来看,校园媒体是平台载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方式方法,最终育人实效是终极目标。线上主题教育的反响如何,一些负面舆情信息是否得到妥善纾解引导,广大师生关心关切的校园热点是否已经予以回答,涵盖内容、信息、社交、服务等功能的网络思政体系能否实现,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应然。
四全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体系的价值意蕴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列为了辅导员九大工作职责之一,要求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积极传播先进文化等。当代大学生堪称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的一代,网络对其人格养成、观念塑造、思维架构有着重大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课堂教学的范式与组成,为“课程思政”“第二课堂”等育人平台提供了全新的平台与载体。高校如何应用互联网这一传播工具,充分接触、适应、利用、改造这一全新教育育人形式,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意义重大。构建四全媒体视角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作为社会组成中相对活跃的群体,是网络发展至今的“忠实追随者”,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网络是他们不可或缺的生活要素。可以说,绝大多数的当代大学生都是从小就开始学网、用网的。互联网技术的出现让其在对于互联网的认知与接受程度上、在知识获取的广度与深度上、甚至一定程度在思维逻辑的架构与实践上,与前人大有不同。大学阶段是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是全面提升思想认识、道德情操、专业知识的关键时期。能否正确理性认识互联网、能否科学合理使用互联网显得尤为重要。端正的网络使用观念、崇高的网络道德素养、科学的网络使用技能、充沛的网络避险知识,包括网络与现实世界的平衡取舍,都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应有之义。构建四全媒体视角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推动人才培养走向深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服务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信息化建设是新时代的主旋律,是当今时代最为鲜明的特征。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从基础的物理层到最终的应用层,大数据、云计算、VR/AR等技术的推出使用改变了现代劳动生产方式组成和人民日常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上高度概括了“五个明确”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即明确网信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明确网络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明确网络强国建设的原则要求、明确互联网发展治理的国际主张、明确做好网信工作的基本方法。在社会信息化进程中,对于现代人才的技能需求中,网络适用能力是必备的关键技能之一。一名非互联网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可避免地要通过互联网来参与内外勤管理、指令传达、公关宣传、网络推介等相关事务,服务企业乃至行业发展。在这些基本素养的培养进程中,高校阶段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因此,构建四全媒体视角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服务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网络多元思潮导致大学生对复杂网络环境应对不足
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具有好奇心强、学习能力强、接受吸收新鲜事物能力强等特点。面对复杂的网络多元思潮,其是非分辨能力、信息取舍能力等还有待提升。随着自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征。一些不实信息甚至别有用心者捏造的谣言在网络环境中获得生存的土壤,一些“网络大V”以“破圈者”自居,选择性地隐瞒或夸大事实,以期吸引眼球,模糊群体理性,引发群体性情绪激愤。网络传播本来所具有的“低”成本与“易”掩藏属性,使得“翻案”“起底”“揭秘”风潮甚嚣尘上,也在一定程度上滋生助长了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泛娱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的壮大,对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持续造成负面冲击。
互联网技术迭代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积极适应全新工作角色
面对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迭代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不断适应全新工作角色。传统“编撰”“发帖”、校园网宣平台运维已不能满足网络育人需要,对网络思政的内容、范式、载体研究都需跟进,对当代大学生的网络意识、网络行为、网络文化、网络表达特点需要掌握,如二次元文化、饭圈文化、网红文化、网络用语、弹幕等,需要充分正确认识、顺应,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充分利用与改造。在合理范围内,尝试从学生的角度看待与使用网络,锻造一支熟悉网络、善用网络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实现育人话语与网络话语体系的有机融合,强化高校网络思政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信息碎片化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提出更高要求
在信息量高速膨胀的时代,学会选择信息往往比获得信息更为重要。当下,以抖音、快手、知乎、小红书、携程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平台早已走进大众的生活。一方面,快捷可搜的信息为人们带来了种种便利,但另—方面,海量信息也推动人们倾向于涉猎型应用,以浅尝辄止的方式遴选短期可用性强、新鲜度足、感官猎奇刺激程度更高的信息,无形中对知识体系的深入探索形成了阻断,导致知识技能面广而不深,杂而缺乏联结,难以融会贯通。同时,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在各类排行榜单、热点推送中不难窥见资本力量的推手,将—个又一个“时下热点”推送至大众眼前。诚然,大部分网络热点对于大众生活起着积极作用,但其背后的资本力量以追求资本价值为主要目标,而非弘扬主流价值观念。对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来说,需要警惕并深研教育内容与范式,引导学生正确看网,学会用网,并做好网络与现实世界的平衡。
四全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体系的实践路径
聚焦“全程媒体”,实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时空覆盖
在四全媒体时代的融媒体传播环境中,要求对大学生关注的重要事件进行及时反映,还应高度重视学生随时随地了解信息的需求,增强媒体调动资源的灵活性,以多层次的内容排列方式延展信息链,提升信息可供性。要深入挖掘课程总政、校园文化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以信息的形式融入教育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学生工作,有效融合全程媒体的记录传播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同时,深入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集思广益、集聚精品,推出符合青年学生品味的网络文化作品,持续输出精品内容。
打造“全息媒体”,实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技术赋能
万物互联技术为网络教育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场景,可视化教学应运而生,移动设备直播教学成为常态,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必要的发展条件,满足了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00后”的大学生与互联网相伴相生,构建沉浸式、立体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灵活有效运用AR/VR虚拟环境和增强现实技术、大数据、深度学习、AI等是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发展的应有之义。以精准推送的方式,引导大学生主动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以深度学习的方式,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创作更具时代特征的网络文化作品,将传统“陈列—浏览”式的单向宣教模式推进至“创作—教育—反馈—再创作”的双向正反馈模式,将底层物理基础的技术提升红利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增量”。
拓展“全员媒体”,实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
这是一个人人都可以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是自媒体的时代。网络传媒的参与主体愈发多樣化,在田间地头,在城市一隅,在象牙塔下,越来越多的人乐于且善于将时政资讯、身边轶闻、生活体验传于网端。传统媒体的信息优质性和新媒体的超强互动性必须深度融合、相互补充,共同拓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全员媒体在于全民参与内容生产,构建出多样化的用户参与形式。对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仅仅单靠某—群体来发声难以达到全员的效果。高校传媒主体之间的组成内涵和辩证关系、职能特质和工作分工、工作边界及联动耦合需要厘清且优化。要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主管部门主流媒体平台为指引,以高校网络总政工作队伍、党政干部、班主任等为工作主体,以专业课教师、校友、学生受众和独立个体或集体、网络媒体人为重要补充的“全员媒体”新模态,构建起“全员育人”格局。
推进“全效媒体”,实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最大效能
网络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一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更趋精准化,受众群体更清晰,反馈更迅速,师生互动更频繁。这就要求高校患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要学会利用大数据、深度学习的系统分析功能,了解学生关注热点,要构建起集价值引领、资讯传媒、学业辅导、能力提升、生活服务功能于一体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科学化、人性化,使得网络育人工作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得受众群体更具幸福感和获得感。要积极建设移动端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发挥高校媒体的教育引领作用,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传播,力求传播效果最大化、效果反馈及时化,促进高校网络思想政冶教育实效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