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中国道教文学研究史论

2022-12-12 02:02王倩倩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道教文学研究

王倩倩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北京 100081)

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生长的宗教,内在于中国文化体系之中,它发端于民间,在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日臻成熟,并逐渐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鲁迅先生曾在《致许寿裳》信札中见解独到地指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①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鲁迅全集:第九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85.,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道教的重要作用。道教文化兼容百家,广泛融合吸收中国古代丰富绚烂的宗教文化与学术传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素材和创作母题,为文学的继承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内容,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20 世纪末期,国内道教文学研究开始起步,随着国内关注道教学者的增多,道教也在文学、艺术、思想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发展与延伸。21 世纪以来,中国的道教文学研究进入一个多元化视角的阶段。2019 年6 月,首届“中国道教文学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长沙召开,来自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40 余名学者参会,学者们探讨了道教学说与文化研究、道教与文学关系研究、道教文学研究、道教人物与作品考证等4 大问题,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代表了道教文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研究道教文学及文化打下了基础。近年来,中国道教文学逐渐显现出学科自身独立发展体系的特征,并实现了新的突破。

一、研究背景

纵观道教文学的发展史,虽然人们对宗教及宗教文学关注已久,但学界对宗教文学的研究却从20 世纪80 年代才开始引起注意。1987 年葛兆光在《道教与中国文化》中提到:“人们往往不公正地忽略了道教在中国文学艺术中的影响。”②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368.他将学术眼光转移到了道教文学领域。20 世纪90 年代初,随着道教文学本体研究的兴起,学者们对道教文学进行了分时段或分体裁的研究,研究方法趋于多元化。21 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潮流,各民族精神文化交往愈来愈密切,道教文化倡导“道法自然”,表述了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的宇宙规律,道教文学成为一种世界文学。学者们对道教文学的叙事、思想及历史意义、道教文学的人文精神等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探讨,道教文学的研究呈现出繁荣的状态。当前,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人们认识上差异性的存在,道教文学的内涵和外延仍不够明晰,道教文学的外延有待于得到进一步延伸。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曾在罗争鸣教授编著的《杜光庭道教小说研究》序言中指出:“国内道教研究虽然开展很早,但系统研究,大约到20 世纪90 年代初《道藏提要》的出版,才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尽管近年发展很快,但就整体成就和系统研究的深度来说,还远远不够。”①罗争鸣.杜光庭道教小说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5:4.他明确指出了道教文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伴随着文学地理学科的兴起,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道教文学引起学界关注。众所周知,文学的产生与地理因素相关,“地理”一词最早在公元前5 世纪成文的《周易·系辞上》中被提及。地理基因贯穿作家的一生,是作家文字的血脉,地理环境影响着人类文化的生成,自然万物与作家生命融为一体,深刻地影响了文人的创作。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逐步兴起的文学地理学科,以文学与地理环境之关系为研究对象,是一种创新性思维的研究。随着学界“文学本土化”概念的提出与关注,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与中国文学的关系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文学地理的创作也层出不穷。近100 年以来在中国兴起的文学地理学,是文学研究形态的进步与新发展,文学“地理基因”将地理、作家和作品三要素有机结合成一个“地理”为发生基础、“作家”为承载主体、“作品”为外化形态的能动系统。文学地理学研究体现了对文学研究的关照。正如曾大兴教授所说:“文学地理学研究虽然要借鉴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某些理论和方法,但是它的目的,还是为了解决文学的问题,也就是说,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文学,不是地理。”②曾大兴.建设与文学史学科双峰并峙的文学地理学科——文学地理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江西社会科学,2012(1):12.

学界对道教文学的综合研究,既有历史性的总结,也有相关的学术反思。当前,国内外的学者对道教文学的研究呈现出不同文体、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相互生发交叉的研究趋势。从文学地理学视域来研究道教文学,从民族文化、民族传统和民族特色中寻找古代文人道教文学创作的文化基因,可以拓展道教文学的研究领域,把握古代文人的整体创作风格及其表达的人文关怀,从而深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下道教文学的创作和地域文化精神,丰富道教文学的理论成果,对当下的文学研究带来更多启示和借鉴。

二、研究现状及评述

(一)学术史回顾

道教文学,顾名思义是以道教活动为题材内容的文学作品。“道”字早已见诸中国历代文献,《周易》随卦九四云:“有孚在道以明。”③周易[M].金永,译解.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117.由孚生道,提倡心存诚信,不离正道,这在我国哲学发展史上是首创。《说文解字》释道曰:“所行道也。”④(汉)许慎,撰.说文解字[M].(宋)徐铉,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83.这里的“道”是道路之意。《商君书》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⑤朱立元.美学大辞典 [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 :1.将“道”视为一种法则,而后“道”逐渐由具体形象抽象扩展为道家表达自然、社会普遍法则的概念。葛洪《抱朴子》曰:“夫道者,其为也,善自修以成务;其居也,善取人所不争;其治也,善绝祸于未起;其施也,善济物而不德;其动也,善观民以用心;其静也,善居慎而无闷。”⑥(晋)葛洪.抱朴子[M]//抱朴子内篇校释.王明,注.明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表达了“道”所蕴含的人生哲学,即崇尚自我修炼,与世无争,善于治理,普济万物,体察民风,谨慎平和。

中国文学在道教的影响下形成了道教文学这种独特的文学形式。道教文学不仅反映了道教相关活动,也反映了道教的思想和信仰。道教文学艺术以魏晋玄学和游仙诗为代表,富有宗教文化色彩,其显著特征是以语言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等各种形式的载体来表现其神仙信仰。在中国文学史上,与道教文学相关的小说、神话、传说、传奇故事等不胜枚举,在古今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道教的宗教哲学是黄老之学,即是崇拜皇帝、老子,以其学说为教义。自皇帝问道广成子,道教经书在民间的产生和传播一直绵延不断。刘宋时道士陆修静广泛搜集道经,编成《三洞经书目录》,形成了《道藏》最早的结集。《道藏》作为中国道教经典总辑,搜集了道家哲学思想、道教教义、仙传、科仪符录、山志等方面的文献资料,还包括了道家子书、注释及道家著述以外的历代典籍。其体裁以道教散文为主,对道教庞大而复杂的理论体系进行了具体描述和系统概括,对研究道教文学具有很高的价值。

最早给道教文学下定义的是日本学者①吴光正.民族本位、宗教本位、文体本位与历史本位——《中国道教文学史》导论[J].贵州社会科学,2014(5):105.。20 世纪80 年代,游佐升在《道教与文学》中对道教文学的概念进行了探讨,他从道教内部产生的文学(即道教徒创作的与道教相关的文学)入手,对道教文学进行了界定,认为“归根结底,本文想在道教徒创作的东西中,以与一般社会有关系者或一般社会人为对象,而有意识创作的东西为焦点,加以考察”②[日]游佐升.道教与文学[M]//[日]福井康顺,等,监修.道教.朱越利,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54.。具体看来,前者是从道教科仪中产生的事物(如步虚词)被中国文人采纳并加以扩展;后者是指为了便于传道而产生的俗文学如道情、宝卷等。游佐升提出的道教文学的义界具有开创性,但他忽视了道教外部的文人和普通民众对道教文学的塑造作用。日本的另一位学者宫泽正顺在《道教文学习序说》中将道教文学分为道教经典与注释文学、道士得道升仙文学、道教说活文学、道教纪行游记、道教小说稗史等多个类别,进一步界定了道教文学的范围。

中国道教文学的研究是在哲学、宗教和文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下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研究,而一开始特别是20 世纪50 年代初期,“文史哲不分”的学术传统并未得到很好的展现,直到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与宗教之间的跨学科研究才开始得到发展。20 世纪50 年代以后,“哲学、宗教和文学发生了分离,形成了几乎互不问津的不同学术领域”③孙成权.道家、道教与中国文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1.。具体表现为“研究中国文学史的学者很少讨论中国文学与哲学、宗教的关系,即使涉及哲学、宗教作品,那也主要是作为文学作品来考察;而研究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学者同样也很少讨论哲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的关系,即使涉及文学作品,那也主要是作为思想史、哲学史的资料加以审视”④孙成权.道家、道教与中国文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1.。这种“文史哲”分离的局面直到20 世纪80 年代以后才开始有所转变,文学与哲学、宗教之间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逐步得到发展。20 世90 年代,道教文学的本体研究逐渐兴起,道教与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成为研究热点,不少学者或是从年代时段,或是从体裁内容方面对道教文学进行了划分探讨。21 世纪以来,道教文学在吸收借鉴了多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1.道教文学研究专著。20 世纪80 年代,葛兆光在《道教与中国文化》一书中对道教与文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作者批判了把道教与道家、神仙宗教与老庄哲学混为一谈的错误观念,指出道教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在于“它提供了许许多多的神奇谲诡瑰丽的意象;它刺激了人们的想象力”⑤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377.。该论述对后来道教文学的研究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詹石窗师从道教学泰斗卿希泰教授,并游学于易学泰斗黄寿祺教授门下,对道教文学多有研究,他的著作《南宋金元道教文学研究》是道教文学研究中率先出现的文学通史,作者对南宋至元代的道教文学进行了探讨,在题材内容和艺术特征上对南宋金元全真道诗词、道教散文、元代神仙道化剧等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拓展了道教文学纵深发展的历史脉络。2014 年巴蜀书社出版了詹石窗总主编的《百年道学精华集成》,其内容分为历史脉络、神仙信仰、思想大要、道医养生、经籍考古、道门科技、礼仪法术、文艺审美、道法旁通、著作提要、海外道学等12 卷,内容充实,征引广博,集中国道学的精华。澳洲华人学者黄兆汉教授多年来从事道教文学的研究,他撰写了一系列道教中文专著,其中有《道教与文学》(1984)、《道教研究论文集》(1988)、《明代道士张三丰考》(1988)、《道藏丹药异名索引》(1993)、《中国神仙研究》(2001)等,内容庞杂,种类丰富。其中,北辰评价其《道教与文学》一书为“内容充实,征引极博,考证详细,为道教研究解决了多项难题,实为研究道教与文学之关系及道教之宗派不可多得之专著”⑥北辰.道教与文学[J].世界宗教研究,1995(2):153.。

伍伟民、蒋见元合著《道教文学三十谈》分别从“藏内文学十五谈(上)”和“藏外文学十五谈(下)”两个方面来介绍道教文学,所分析的道教文学作品涵盖了《老子》《庄子》《西游记》《性命圭旨》《楚辞》及秦汉仙道文学、魏晋游仙诗、唐代传奇、元代道剧等诸多文献文本,为研究道教文学作品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李生龙的《道家及其对文学的影响》一书在论“道”时指出:“从文艺创造的角度看,它又是作家把客观冷漠的物理世界当作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美感的有情世界加以表现的重要理论前提。”①李生龙.道家及其对文学的影响[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5:2.作者从道家的美学思想、老庄的文学特色、道家思想与楚辞、道家的审美趋向对汉代至元明清文学的影响等多个方面系统论述了道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较为系统和丰富。杨建波的《道教文学史论稿》对汉代至明代时期道教文学的主要类型进行了研究分析,作者以史贯之道教文学的历代时段,既包括文人作家,又包括道人作家在内的《论稿》,对道教文学作品进行了基础的梳理。张岱年的《魏晋玄学与中国文学》在分析古代文学创作的基础上讨论了道家与文学的关系。2005 年,罗争鸣教授的博士论文《杜光庭道教小说研究》出版,作者以穷尽文献、明了史源的严谨态度理清了杜光庭道教文学作品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分析杜光庭道教小说的文学成就,在道教文化和唐五代文学的背景下开拓出新的学术领域。

此外,学者们在探讨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时还注意到了道教文学中古典戏曲、道教文学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王汉民的《道教神仙戏曲研究》结合戏曲史研究、宗教文化研究和文艺学研究对道教神仙戏曲进行了综合探讨。蒋振华所著的《想象与理性:中国道教文学及其思想史研究》是一部系统地介绍道教文学及道教文学思想的理论著作,作者通过分析论证,较为全面地论述了道教文学的产生、发展的历史,探讨了道教文学形成和兴衰的诸种原因和内在规律。

2.道教文学研究的相关论文。从相关的期刊论文来看,学界对道教文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道教文学相关的文人作品的研究,如对吴筠、苏轼、张三丰、张雨、谭处端等人道教文学作品的研究;二是按照朝代划分,从文学史的角度来分析历代的道教文学及其专门的研究;三是对出版的道教文学专著的评论;四是对道教文学相关的民间文学艺术的研究等。

道教文学相关文人作品研究方面,蒋振华对张三丰的散文和诗歌创作进行了研究,他在《张三丰道教文学创作特质论略》中指出了张三丰散文创作上的实用性和多样性及其近体诗上灵性挥洒、妙趣自然的特征,对张三丰的浪漫隐秘的“隐仙”气质下创作出五彩缤纷的“月”意象进行了分析②蒋振华.张三丰道教问些创作特质论略[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4).。蒋振华在《南宋道教文学思想中的爱国情怀》中分析了陆游、文天祥道教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爱国情怀,从不同角度对二者的道教文学思想在南宋时期的新变进行了探讨③蒋振华.南宋道教文学思想中的爱国情怀[J].中国文学研究,2013(1).。罗明月在《吴筠道教文学思想浅析》中对唐代著名道士吴筠的道教文学作品进行了讨论,对吴筠的十首《步虚词》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吴筠文学的“论”体、“赋”体和“诗”体④罗明月.吴筠道教文学浅析[J].语文知识,2016(5).。此外,还有学者分析道教思想对苏轼创作的影响,研究了道教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如李裴对道教文本中的“皂荚”意象进行了解说,从皂荚与道教的养生实践、成仙理想、皂荚的隐喻与道教的济世传统三个方面来分析道教文学中皂荚的意象及背后的隐喻功能;苟波探讨道教宗教观念在世俗化大趋势下的演变和影响,从明清文学作品中分析道教对世俗生活的影响。

道教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专史,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学者们从文学史角度对道教文学展开了多样化的论述。余来明、黎超对明代道教文学研究中“对象与人物”“文献与文本”“方法与评价”三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如何处理道教徒创作与非道教徒的道教文学创作在明代道教文学演变的整体格局中的关系,是明代道教文学史写作的关键”⑤余来明,黎超.明代道教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84.。罗争鸣在《宋代道教文学概况及若干思考》中探讨了宋代道教文学的概况,分析了宋代文学史与宋代道教文学史的联系、宋代道教文学文献的体量与规模、两宋道教文学作者的教派归属与空间分布及撰写两宋道教文学史的困境与意义。孙昌武对游仙诗与步虚词进行了研究,他指出:“不论表现神仙幻想的游仙诗还是道教科仪中使用的步虚词,其实际作用远远超出了道教信仰和一般的神仙观念之外……游仙诗和步虚词给后人诸多体裁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借鉴,从这样的角度看,尽管历代游仙诗和步虚词创作具有更高艺术价值的篇章不算很多,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和意义还是不可低估的。”①孙昌武.游仙诗与步虚词[J].文史哲,2004(2):97.肯定了道教文学中游仙诗和步虚词的作用。李珺平的《唐代道教为何独尊及对唐文人和文学的深度浸渍》一文讨论了唐代道教独尊的原因及道教兴盛对唐代文人士大夫的宇宙观、人生观、文学思想理论的影响,从古籍出发对唐代的道教文学进行了讨论。刘建平的《论道教与魏晋文学精神》一文从山水诗的角度对道教文学“隐逸的文化心理基础”“养生的现实功用”“自然的精神理想和归宿”三方面特征进行了论述。

道教文学专著的评论有:1993 年林柘在对《道教文学史》出版的评论中指出:“詹先生的《道教文学史》是一个创举,它使人耳目一新,开拓了中国文学史和宗教研究的视野。”②林柘.《道教文学史》出版[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137.肯定了《道教文学史》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李欣更是在《换发文艺,理扣玄关——评詹石窗的〈道教文学史〉》中高度赞扬“这是一部别开生面、独具一格的文学史论著,它的出版,填补了我国道教文学研究的空白,开辟了道教文学史研究的先河”③李欣.换发文艺,理扣玄关——评詹石窗的《道教文学史》[J].民俗研究,1992(23):92.。张毅对蒋振华的《汉魏六朝道教文学思想研究》进行了评述,他敏锐地观察到,“进行道教文学思想研究,需把握道教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不仅是文学研究,更是一种广义的文化研究”④张毅.评蒋振华《汉魏六朝道教文学思想研究》[J].云梦学刊,2007(1):162.。道教文学的研究从游仙诗、神仙道化剧、志怪神魔小说到仙说、步虚词、宫观志等,学者研究的视野在拓宽,但对道教文学思想的论述较少,蒋振华的论著以道教自身的文学思想为论述对象,打开了文学思想史研究的新视域。

道教文学相关的民间文学研究涵盖了文学艺术的诸多领域。1993 年钟来因分析了王羲之文学艺术和道教文化的关系,着重探索王羲之在散文创作、书法艺术上的伟大创造与南方文化和道教之间的关系,并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进行了考证。高梓梅的《从民间叙事文学的道教信仰看民众的生命意识》一文探讨了民间叙事文学中的道教信仰,文中指出:“我们从道教信仰切入对民间叙事文学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到民众的生命意识和心理倾向,以促使民众创造生活、享受生活,珍惜生命,提升生命,使之修身养性,达到与自然、社会‘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从而提高生存价值。”⑤高梓梅.从民间叙事文学的道教信仰看民众的生命意识[J].中州学刊,2006(3):251.这种从道教的信仰入手对民众生命意识的探究,突出民间叙事文学中的道教色彩。刘守华考察了道教同中国民间叙事文学之间的联系。在他看来,中国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等大都经过了道教的渲染,在道教对中国民间叙事的长期积淀下,形成了道教义理学说中喜爱搜奇探趣、穷究自然玄妙和主张天地人合一的道家思想。民间叙事作品吸收了道教的因子,展现出超凡脱俗、意境幽玄、雄健幽深的艺术美感。另外,刘守华先生还在《道教信仰与民间口头叙事文学》中探讨了道教信仰对现存民间口头文学的影响。钟海波分析了敦煌讲唱文学中的道教文化,将其分为“仙人、仙境、仙游”“巫术施行”“人仙之交,仙凡相通”三个方面的内容,以及美学化、通俗化、综合化的文化特点,进一步解读了敦煌讲唱文学中人们普遍崇道的文化心理。

在道教文学的学术反思方面,蒋振华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唐道教文学研究的成果经验,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背景对先唐道教文献研究的得与失进行了探讨。他从先唐仙传的研究和道教诗文的研究两方面介绍了学界在道教文学研究领域所做的贡献,也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先唐道教文学的研究缺乏对道教山志文学本身的文本解读、研究方法较为单一、道教文学文献研究和整理较为薄弱等问题,以期学术界做出新的开拓。郭中华从学科教学角度讨论了道教文学在本科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必要性,呼吁本科古代文学研究中应该增加道教文学的研究内容,古代文学研究当前还存在着研究视域不够开阔、文学观念略显保守、对地方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宗教文学的研究关注度不够等突出问题,认为道教文学教学应该突出宗教性、突出思想性、明晰文化的指向性,“打破原有的思维与模式,以‘大文学’的视角进行关照”⑥郭中华.本科古代文学教学对道教文学应有的观照[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0(5):103.。

3.国外学者道教文学的研究。欧美学者对道教文学的研究受到历史学界社会化研究、人类学田野调查研究等跨学科思维方式的影响,他们在研究过程中更倾向于从历史、社会宗教的大背景下对道教文学进行考察。欧美学者较早地关注到了道教与中国诗歌研究领域。美国汉学家薛爱华(Edward Hetzel Schafer)及其弟子柯慕白(Paul Kroll)和伯夷(Stephen Bokenkamp)等人是西方道教与诗歌研究的先行者。薛爱华从语言学和现象学的角度分析了道教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探讨了中古文学的系统中宗教与文学的关系。此外,薛爱华还发表了《步虚:唐代奔赴星辰之路》(1997)、《时间之海上蜃景:曹唐的游仙诗》(1985)、《吴筠的步虚词》(1981)等一系列论著,研究了道教在唐代文学中的作用。德裔学者索安(Anna Seidel)所著的《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列举了与道教研究密切的学科分支其中就包括了中国文学诗歌研究。法国德裔学者胡法心发表了一系列论著,对苏轼的道教活动进行了论述。

西方比较诗学在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对中国道教的经典古籍的翻译、阐释外,还开始了学术研究范式的转化,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道教文学的反思。“伴随着欧美汉学界社会史和人类学研究范式的转向,对诗词与道教关系的研究反而被逐渐边缘化,对道教与文学的研究开始向更少为人关注的朝代和通俗材料转移”①贺宴然.近二十年来欧美“道教与文学”研究综述[J].古典文献研究,2016:302.。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席文(Nathan Sivin)提出用社会科学的方法来理解中国宗教,宗教概念在不断发生转变。

日本对中国道教研究有百年的历史,对道教文学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研究的一大热点。20 世纪70 年代中期,日本的道教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1973 年到20 世纪80 年代末期,道教的研究达到了一个高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据1986 年日本学者秋月观暎所著的《道教研究的进展》载,仅道教与中国文学的这一项论著就达8 000 余种。20 世纪的道教文学研究虽然呈现出一片繁荣,但当时人们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道教经典、思想和制度化的发展历史,对道教文学不够重视。20 世纪90 年代,随着国际学者对道教文学领域的开拓,道教文学的研究逐渐受到日本学者的关注,日本学界对道教文学的义界、理论方法进行了探讨。21世纪以来,道教研究逐渐扩展到音乐、书法、通俗文学等各个领域,其中“从道经释读出发的文学研究”“作为交叉学科的道教文学研究”“道教文学的分体裁研究”等研究方向,体现了日本的道教文学学术转向。

三、余论与展望

综合目前道教文学的研究现状来看,学界对道教文学的研究在文本分析、思想情感、创作形式、道教与文学的关系等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和相当丰厚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首先,在道教文学史的写作中,学界对道教徒和一般文人的道教文学创作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近年来,尽管在少数道士(如张三丰、张宇初、林兆恩等人)、道教文学的文体(如游仙诗、神仙道化剧、志怪神魔小说、仙说、青词、步虚词、宫观志等)、道教文学思想等方面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但仍缺乏对道教文学全面、系统的研究,道教文学的研究理论有待进一步深化。

其次,道教文学的研究缺乏对道教文学文体本身的解读,道教文学文献研究和整理较为薄弱,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研究视角有待进一步扩大。道教文学作为多学科的交叉文学,具有许多不同于传统文学的独特之处。当前的道教文学研究不应只贯之以传统的注重方法论的研究模式,而需要在掌握了丰富多彩的现代学科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创新,我们应该全方位掌握传统学科与现代学科的知识体系,关注前沿学科发展知识,综合地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更深入地了解和把握道教文学的发展动态,揭示其本质和规律。

第三,道教文学的研究还存在着研究视域不够开阔、文学观念略显保守和对地方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宗教文学的研究关注度不够等突出问题,需要扩大研究领域,建构较为全面的知识体系,做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道教文学的研究虽然在20 世纪中后期开始得到学界关注,但对道教文学的研究尤其是文人作品的研究往往侧重于创作大家的身上,而在地方文学、民族文学的研究上稍显薄弱。

道教文学的研究既有其作为一般文学研究的共性,又有其作为宗教文学研究的特殊性,道教文学的研究应在文学研究的整体框架中予以定位。不同时代背景、地域文化影响下的道教文学创作因其文学地理的独特性而有所不同,道教文学的历史书写是一种基于文献的历史分析,道教文学的研究需要明确道教文学在中国宗教文学史发展中的定位,将道教文学置于具体的时代环境、地理因素中去分析,发掘和把握影响道教文学创作的因素,更好地理解其发展演变过程,展现道教文学的整体状况,促进道教文学的整体性研究,从而建构更为全面系统的道教文学史发展面貌,推动学科理论建设。

道教文学作为20 世纪中后期在宗教与文学共同发展的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门交叉学科,不仅成为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分支,也蕴含着复杂多元的学科知识,我们对它的研究与应用应该打破固有的思维与模式,突破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以掌握丰富全新科学知识为突破口,从现代科学文化的新视角入手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道教文学的研究需要突出其宗教性、民族性和地方性。中国古代文学不仅包括汉族主流文学,还包括了少数民族文学、地方文学、佛教文学等,道教文学的研究是各民族文化创造,承载了中国道教活动、教理教义、文学地理和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不同地理文化空间下文人的创作是道教文学的灵感来源,体现了道教文学的哲学思想、生命思想、生态思想和伦理思想。对道教文学进行多学科的研究,不仅是对中国道教文学与文化的阐扬,更是对中国文学更全面的阐释。

道教文学在研究思路中还有一条横向线索,主要是从不同地域环境下道教文学的比较出发,从其他不同背景下道教文学的创作经验中吸取和借鉴经验,突破原有理念,推动道教文学学科的创新性建构。当前,以“文学地理学”为视角的研究是学术的热点话题,文学地理学下的道教文学研究是一种横向性、地理性的研究,道教文学地理学研究研究拓展了仅从历史角度纵向性、时间性的单一化论述,在一定程度上对一些特定的文学现象做了解释,有利于从多学科交叉的视角来揭示道教文学的本质和规律,扩大了道教文学的研究领域,丰富道教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道教文学的研究需要以掌握丰富全新科学知识为突破口,从现代科学文化的新视角入手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将地理历史背景与文学本身发展相结合,对不同地域文化环境下产生的道教文学作品进行探讨,对道教文学以地理文化情感的关照,将道教文学置于地理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有助于探讨其内在文化因素,了解不同地域环境中道教文学的文人创作。将道教文学置于社会地理文化的大背景中来探讨道教文学的发生与发展,以更宏观、更广阔的“大文学”的视角进行观照,从而把道教文学研究引向深入。

猜你喜欢
道教文学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我们需要文学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道家道教研究
我与文学三十年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