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精神的刚健品质

2022-12-12 02:02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革命精神

罗 伟

(玉溪师范学院 图书馆,云南 玉溪 653100)

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和广大群众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人政治觉悟、意志品质、思想道德和工作作风的优良传统与革命风范的总和,刚健有为是其突出的品质。

“刚健有为”出自《周易大传》,含“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个方面。《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运行,永无已时,故称为“健”。“健”指主动性、能动性,刚强不屈之意。就是努力向上,绝不停止,其本质是进取精神。《周易》载:“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当效法大地的胸怀,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其本质是包容精神和担当精神。

此外,《周易》所说的“刚健”,还包含“独立不惧”“立不易方”之义。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和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还有老子所说“自胜者强”。就是说,君子的刚毅不屈不仅意味着一种对抗外部压力的能力,也意味着一种对付来自本身弱点的能力。

《周易》中的“自强不息”或刚健还含有“刚中”“及时”“通变”等引申的原则①张岱年,和宜山.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6.。“刚中”,也就是“健而止”,健而不妄行,不走极端。“及时”和“通变”,则是指“与时俱进”“与时偕行”,与永恒变化的客观世界保持一致,不凝固僵化、停滞不前。

按照《周易》的本意,乾是阳,坤是阴,健是阳气的本性,顺是阴气的本性。就是说,在“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之中,阳健是居于主导地位的,自强不息是自立之道,厚德载物是立人之道。

红色精神是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之魂。它不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刚健品质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添了浓墨重彩的华章,并从根本上影响了20 世纪的中国和世界。

一、在劫难中致力于实现民族复兴

君子的“健”首先表现为具有崇高志向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论语·卫灵公》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①参见:《论语·卫灵公》。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②参见:《论语·秦伯章》。张载则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③参见:张载《张子语录·语录中》。就是说,仁人君子首先要有大志向和大情怀,心里装着家、国、天下,能够“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以天下为己任。惟其如此,才能从小我中见大我,于有限中开创无限,让个人的生命体现出对国家民族的意义,在建功立业中实现人生的不朽。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④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7-2(02).。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了近代以来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而要实现这一愿望,就需要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两大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各种社会力量轮番登场,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缺乏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缺少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刚健有为首先应该表现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扛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当成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与以往所有社会政治力量不同,中国共产党在各种艰难困苦的生死考验中,在与内外敌人的浴血斗争中淬炼成钢,逐步形成了科学的理论指引、坚定的理想信念、严密的组织纪律、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缔造和掌握一支新型革命军队,赢得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每一个重要历史阶段都形成了自己坚强的政治核心,还具有与时俱进、在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不断进行自我革命的能力。正是凭借这“四梁八柱”,党经过28 年浴血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经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胜利,不仅彻底改变了占世界1/5 人口的命运,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跨越,而且还深刻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和地缘政治结构格局,使中国成为当今全球化、自由贸易、多边主义、全球稳定、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维护者,“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⑤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8-9.。

上述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党的领导及其初心和使命的驱动,是中国共产党人修、齐、治、平所交出的历史答卷。这个成就,将其放在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考察和比较,也是史无前例的。所谓业绩之“可大可久”者,莫过于此。这自然当属“强健”之列。

二、在革命斗争中实现民族精神的重塑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的觉醒,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和封建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使古老的东方大国“失魂落魄”。中国人一度被西方列强称为“东亚病夫”“一盘散沙”,在精神上变得麻木不仁,民族自尊和自信丧失殆尽。在“三座大山”的重压之下,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非常悲惨。加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造成社会封闭的“孤岛”效应,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削弱了社会认同,还有政治割据和军阀混战的长期存在等等,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分薄弱,民族精神萎靡不振。而近代以来的很多救国方案,都忽视了必须唤醒民众这个根本问题。对此,鲁迅先生深有感悟:“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①鲁迅.呐喊自序[M]//鲁迅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3.他认识到,要改变中国人的命运,首先得改变民众的精神。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的觉醒,始于“五四”运动,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它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把十月革命的成果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但是,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只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才能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实际行动,这是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完成的。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党建立以后,就积极开展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后,又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在革命斗争血与火的艰苦淬炼中,特别是在全民族团结抗战的烽火洗礼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曾经的“一盘散沙”,出现了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上阵的动人场面,表现出了巨大的凝聚力和牺牲精神,涌现出了无数英雄群体和英模个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民族精神浴火重生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它的胜利,不仅是政治上的胜利,也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而且还是精神的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洗刷了自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的屈辱历史,改变了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的颓势,开创了中华民族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纪元。在这一伟大事件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关键作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唤起和发动民众,使抗战变成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民族革命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在这方面,党所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广大敌后战场,与国统区和正面战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延安成了当时许多进步人士和热血青年向往的圣地。

“精神一变天地宽”,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找到中国革命的真理;有了共产主义理想指引,找到了奋斗的目标;有了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一切困难;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找回了民族尊严和自信;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中国革命道德,为全面超越传统道德和取代封建道德提供了条件;发展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逐步扫除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的影响;在革命斗争中教育和培养了一大批干部群众,形成了可靠的组织保障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所有这些,为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上层建筑,实现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的重生打下了基础。

追溯100 年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精神觉醒的轨迹,可以看到红色精神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红色谱系中蕴含的科学理论、理想信念、奋斗精神、优良作风、革命传统、道德情操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还有这些精神主体所表现出来的高度的政治忠诚、家国情怀、革命热情、廉洁自律、组织性、纪律性以及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不仅为民族精神增添了全新的内容,而且注入了宝贵的灵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成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也成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为人民服务成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集体主义成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取代封建伦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人民的主人公地位得以确立,群众路线成为执政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工作路线,劳动光荣、劳动至上成了价值主流,雷锋、时传祥、王进喜等平凡的劳动者成了全社会的道德楷模,焦裕禄、杨善洲等成了党政干部的好榜样,从根本上否定了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旧制度,重新构建了整个社会的阶层结构和相互关系。爱国主义成了全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自尊、自信不断加强。上述种种变革,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指导思想、理论武装、精神状态、心理结构、价值观念和文化性格上的重塑。这种重塑,不仅使新中国区别于旧中国,使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获得了强大的内生动力,而且还使中国100 年来的社会变革及其成果在精神层面上得到了确认,形成了新的社会氛围、价值生态和民族文化性格。

三、独立不惧的英雄人格和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

坚定的理想信念,高昂的革命热情,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与执著,对山河大地和人民的满腔热爱,还有改变民族命运的强烈责任感,铸就了红色精神主体独立不惧、一往无前的英雄人格和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他们能够“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斗争环境中,保持正直品格和昂扬斗志,推进革命事业,能够在敌人的威逼利诱或严刑拷打面前,宁死不屈、宁折不弯、大义凛然、慷慨赴死、从容就义,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气壮山河的革命英雄主义赞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长期的战争环境中,面对敌强我弱的总体斗争态势和敌人制造的白色恐怖,许多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表现出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展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力量。“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表现了革命烈士坚定的理想信念。“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代表了革命者面临生死抉择时的豁达与开朗。瞿秋白对劝降者说:“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鸟爱自己的翅膀更厉害,请勿撕破我的历史。”①学习强国:永远的丰碑[EB/OL].https://www.xuexi.cn/9480dbfd28e5e581117d9fdf14779ea4/.“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是他们革命精神的集中表达。方志敏、杨靖宇、江竹筠、董存瑞等无数英烈,则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赢得了长期的和平环境。但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并非一帆风顺,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在历次戍边卫国斗争中,在国家建设的各项重大工程中,在维护祖国统一、安全、稳定和发展利益的各个领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战场上,一直都有人在付出和牺牲。正是有了他们的牺牲和付出,才换来了今天的山河无恙。

所谓牺牲,不单是指献出生命,也包括献出青春、健康、名利、机会、家庭、亲情、爱情、闲暇、优越的生活条件和个人自由等等。以“两弹一星”英模群体为代表的一类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他们杰出,但不“著名”;功高至伟,但默默无闻。还有数不胜数的其他人,他们生也平凡,死也平凡。他们的名字,将无声无息消失在历史的时空之中。今天的岁月静好,正是因为有他们负重前行。

红色精神主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独立不惧的英雄人格和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发扬光大。他们是“仁人”“君子”“名仕”“英雄”“忠臣”和大写的人。这样一类英雄群体在革命斗争中涌现,成为了中华民族在精神上重新崛起的丰碑。它不仅支撑我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辉煌成就,而且为我们战胜将来前进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民族气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红色精神的显著特征。

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体斗争环境,艰苦是底色,奋斗是本色,牺牲是常态。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场以推翻旧政权为目标的社会变革运动,必然遭到当时的体制性力量的疯狂打压。作为一个革命党,自身不掌握执政资源,要面对的敌人则是“三座大山”。在统治者假借国家机器力量的打压之下,革命必定是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进行,需要付出的代价也是显而易见的。在那个时期干革命,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与敌人的围追堵截斗争,与党内错误思想路线斗争,与自身存在的非无产阶级倾向斗争。这就要求革命者必须具备艰苦奋斗的品质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事实上,共产党人和广大革命群众拿出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勇气,展现了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坚定意志,以苦为乐,以苦为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红军在井冈山斗争的艰苦环境中,仍保持着“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的乐观;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展现“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潇洒。在延安时期,面对经济上的巨大困难,共产党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大生产运动。毛泽东同志多次讲到愚公移山的故事,1945 年6 月11 日,在“七大”闭幕式上,发表了《愚公移山》的著名演说,号召发扬愚公精神,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两座大山,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他赋予愚公移山寓言故事以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和时代精神,完成了从寓言到民族精神的发展历程①张金锁.延安精神[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7:18.。

在民主革命的艰苦环境中,共产党人塑造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太行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红色精神。艰苦奋斗,不怕困难是其共同的品质。埃德加·斯诺在评价长征的时候就说:“与此相比,汉尼拔经过阿尔卑斯山的行军看上去就像一场假日远足。”②[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16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但是,面对着一个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国家;面对着长期受“三座大山”压迫和战争破坏造成的贫穷落后的混乱局面;面对新的政权建设和国家建设需要完成的千头万绪的工作,“建设一个新世界”绝不比“破坏一个旧世界”更容易。加之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包括自身经验不足和工作中出现的失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得不长期在艰苦的环境中进行。但是,我们顺利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科学技术有了长足进步,“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医疗卫生事业显著发展,人均寿命显著增强,不仅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而且还为以后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政治基础、物质条件、理论准备和经验教训。其间形成的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等伟大的奋斗精神,已经深深镌刻在中国人民的记忆深处,融化成民族性格和国家品质。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个中的艰辛,当下的许多人都是亲历者。如果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没有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品质,没有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胸怀,这项事业就很难向前推进,更不可能取得成功。站在今天的时间点和所取得的成就上,回望40 余年来所走过的改革之路,洞悉每一项重大改革措施和成效背后隐藏着的生动故事,不能不令人感慨万千。在这个过程中,上到邓小平同志,下到小岗村的村民,还有数不清的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包括国企职工和事业单位人员,都身体力行践行改革开放精神。其中,2018 年12 月,为纪念改革开放40 周年,党中央、国务院所表彰的为改革开放作出杰出贡献的100 名个人是他们中的代表。

五、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革命品质

传统文化所讲的刚健有为不仅是要积极进取、有所作为,还包括“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以直内”指保持内在的谨慎与自律,使心专一不放逸;“义以方外”指使行为皆符合道德原则。

在百年奋斗史上,红色精神养育了一代又一代革命者,塑造了新型理想人格和道德风尚。张思德、白求恩、雷锋、焦裕禄等是他们的杰出代表。这些先进典型,提供了新的人生目的、价值追求、生活意义和行为示范。他们的名字,已经演化为一种价值符号,这种符号超越了他们的个人业绩,成为民族精神和社会思想文化的一种标志,并且展示了人类精神进步的巨大可能性,是无产阶级在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进行自我革命的最好注释。主要表现在:

领袖风范。在革命历程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人物,尽管他们自身存在着相当大的个体差异和不同人生际遇,但是,在精神和人格上,都表现出了良好的风范。他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功高不改忠贞志,位尊难移公仆心”,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保持着人民公仆的本色。在中央苏区时期,党开始在局部地区执政的实践,“苏区干部好作风”被广为传扬。到了延安时期,我们党形成了第一代成熟的领导集体和领导核心,干部清廉、政治清明是延安政治生态最大的特点。埃德加·斯诺描述:“毛泽东和他的夫人住在两间窑洞里,四壁简陋,空无所有,只挂一些地图。他们夫妇的主要奢侈品是一顶蚊帐。除此之外,毛泽东的生活和红军一般战士没有什么两样。”①[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57-58.这种清正廉洁的品质,不是一个人,而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集体人格和一贯作风。

英模典型。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涌现出无数英模人物。其中有高级将领、战斗英雄、劳动模范、科技人员和其他群众。作为红色精神的创建者、传承者和实践者,他们表现出了高尚的道德品质、行为取向和价值追求,展现了革命者的高尚人格。方志敏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长征途中那个被冻死的军需处长,至死也没有给自己弄一件棉衣,让自己先穿暖和一点②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31.。吴运铎为了兵工事业,九死一生,把一切献给党。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成为共产主义道德的楷模。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价值符号,成为共产主义新人的代名词。他们都是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他们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光,变成了永远的丰碑。

无私的群众。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的觉醒,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能够胜利的重要原因。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在革命战争年代,正是广大群众参军参战,奋勇支前,“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才使革命战争能够以弱胜强。从苏区“扩红”,到淮海支前;从太行山区到沂蒙山区,类似于“沂蒙母亲”“沂蒙红嫂”之类的故事绝非个案。“最后一粒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亲骨肉,送他上战场。”淋漓尽致表达了根据地群众对革命的无私支持。红旗渠、“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抗击新冠病毒疫情的斗争等等,每一个经典叙事,似乎都在向我们诉说“世界上哪里有什么天生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中国革命的和建设的胜利,是人民觉悟和参与的胜利。

六、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革命自觉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客观世界永恒变化的性质,就是人应自强不息的依据。所以,“健”者应该与时俱进,与时偕行,与永恒变化的客观世界保持一致,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些已经凝结成党的思想路线的传家宝,蕴藏着红色精神的精髓。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出现过严峻的道路选择问题,是照搬照抄书本或者别的国家革命和建设道路,还是走自己的路?这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生死抉择。实践证明,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道路走不通,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符合自己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这是在艰难的实践中,汲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换来的结论。这个思想认识和实践路线的转变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过程。正是因为这种开拓创新,才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成果,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国再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次伟大革命,打破了封闭僵化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发展模式和利益格局,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创造了我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制度创新、社会稳定的奇迹,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无论革命、建设、改革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不是照搬照抄书本的结果,不是照搬照抄别的国家经验和模式的结果,也不是固守传统文化的结果,同样不是安于现状、故步自封、抱残守缺的结果,而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结果。只有与时俱进、与时偕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逢山开路,遇河搭桥,永不僵化,永不懈怠,永不停滞,才能永葆党和国家的生机与活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行稳致远。这是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选择,还应该成为一种政治自觉和文化自觉。

猜你喜欢
革命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机械革命Code01
精神灿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拿出精神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