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源 赵丽娜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高等教育并列的类型教育,以培养紧密对接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特征。在社会创新发展与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产业升级的背景下,作为人才供给侧的高职教育必然要主动对接新经济、新业态、新职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新需求,在人才培养目标、模式、路径、方法、评价方面进行创新改革。
“岗课赛证”融通是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育人模式。它主动适应产业升级对人才核心技能的要求,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中融入职业技能标准、技能竞赛标准、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推进基于“岗、赛、证”融合的课程综合化改革,以培养适应产业行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是“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能有效推进的重要保障。本文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逻辑、高职教育变革的内生逻辑、教育新生态下的学习需求逻辑三个方面探讨了“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下高职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升的价值归结点,进而从理念、内容、情境、资源和评价五个维度探讨了高职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升的实施路径,以期为高职院校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的有效推进提供创新的路径与方法。
2021 年4 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要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三教改革,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同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可见,从国家层面,已把探索“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作为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也为我们推进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以“跨界整合理论”和“系统集成理论”[1]为理论支撑,打破企业与学校、经济与教育之间原有的藩篱,关注了“岗”“课”“赛”“证”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培训与技能评价组织等各方资源,主动适应产业变革对于人才核心技能的新要求,在课程标准研制、教学模式设计、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评价创新等维度中将职业技能标准、课程标准、技能竞赛标准与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核心指标进行有效融合,以课程的综合化改革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载体,提升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以达到培养适应产业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的核心是岗,岗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价值皈依点,载体是课程改革,赛和证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助力器和检验标准。“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以岗定课、以课育人、以赛领课、以证验课,综合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见图1)。
图1 基于四链融合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图
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必然是针对原有教育模式的不足与问题提出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回答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办学特质的问题,它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校办学,通过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技术、生产、实训、资源、人才和文化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完成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办学转型,但是在职业教育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行业企业与学校如何有效融合,人才培养的过程质量如何有效把控,人才培养的结果如何找到与行业企业有共信价值的标准来呈现和证明这些问题并没有回答清楚。“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以“跨界整合理论”和“系统集成理论”为理论支撑,提出以职业技能标准、课程标准有机结合,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职业素养细化融入高职院校的课程来实现行业企业与学校的有效融合;以职业技能标准、技能竞赛标准、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来有效把控人才培养的过程质量;以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X 证书作为学校与行业企业共信的价值标准来检验人才培养的质量。“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是对职业教育如何向社会各要素集聚的利益共同体办学转型的新探索。
“岗课赛证”融合视域下教师教学创新创新能力,首先是树立职业教育要对接行业产业变革,系统整合职业教育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将职业技能标准、课程标准、技能竞赛标准与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融合进课程改革全过程的教学理念创新能力;其次是将专业对应岗位的工作任务和核心能力、竞赛项目、证书标准等有效转化为教学项目的教学内容创新能力;再次是构建校行企多主体育人条件下的岗课赛证多元教学情境创设能力;从次是整合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竞赛项目、证书考核的课程教学资源的转化创新能力;最后是为促进学生多向度发展而探索的评价创新能力。
“岗课赛证”融合视域下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升的价值逻辑主要有三方面:
1.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是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升的新背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中提到:“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以上两个文件从国家层面明确了国民经济创新驱动的战略决策,也为职业教育的办学指明了方向。
2.产业结构优化是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升的新机遇。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在现代企业的生产服务过程中不断推广和运用,社会和企业对人力资源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快、更新的要求,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更为强劲的势头。截至2021 年底,全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 亿人,高技能人才(包括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超过6000 万人,到2035 年,高技能人才年均缺口超过700 万人,目前的人才供给远不能满足各行各业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在全社会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产业结构和产业链的变革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孕育了新机遇,“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从人才供给侧切入,主动适应产业升级背景下经济发展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变革发展新趋势,主动对接新经济、新业态、新岗位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需求。而要高质量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就需要提升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以为社会创新发展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
1.高职教育办学层次提升对高职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出了高要求。高职教育从类型教育的拓展向复合层次的提升是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主动满足产业高质量发展对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新需求的内生动力。2021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高标准建设职业本科学校和专业,保持职业教育办学方向不变、培养模式不变、特色发展不变。”当前,职业教育正进入提质培优、办学层次不断提升的新阶段,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供给侧如何有效满足产业需求侧在数量、结构、质量方面对人才的高要求,是高职教育主动适应市场变革的核心命题和提升办学竞争力的衡量指标。有效提升高职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是高职教育办学层次提升和职业教育增值赋能的主要保障。
2.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升的新动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就是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服务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的双向驱动。”[2]产业优化升级背景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旺盛需求对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对应岗位的核心素养和职业技能标准如何融入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竞赛的标准与案例如何融入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技能证书标准代表的职后能力标准如何与职前的课程有效衔接?如何根据学情差异有效开展书证融通的课程教学改革,这些都对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升提出了新要求。
1.创新驱动背景下教育生态的新变革需要教学创新。从教育生态的新变革看,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变革发展对高职教育的教育生态的变革提出了新要求,系统集成了职业教育的各项要素“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要求教师站在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四链融合的视角更全面地审视高职教育生态的新变革:对接岗位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的引入要求教师及时更新教学标准,优化教学内容;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方法的广泛运用要求教师基于岗位核心素养的要求和人才培养实际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线上线下教学的广泛运用要求教师构建“学训评研”一体化的混合式学习平台。从教育价值的新取向看,关注每一个个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价值取向使教育对人才的评价从“知识中心”转向“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创新发展的社会需求使知识的传递方式由教师为主体的“传授”转向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建构”;终身发展和融合发展的教育理念使学习者的学习平台和学习空间由“封闭”转向“开放”;“互联网+教育”的新变革使学习者学习方式由“线下”转向“线上线下混合”[3]。原有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评价观、质量观正经历着以学习主体性为中心的巨大转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变革对职业教育在理念、平台、资源、评价等方面的供给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都要求高职教师努力推进自我变革和教学创新。
2.差异化学情下的学习与就业新需求需要教学创新。从满足学生差异化的学习新需求看,高职教育招生生源复杂,层次差异大,不同的学习者的学习基础不同,专业发展的取向不同,有升学型、竞赛型、就业创业型、升学就业兼顾型等。同一个专业在面对不同生源基础和类型的学生的时候,如何满足学生不同的专业的发展取向和学习需求?首先,需要在课程架构上探索建立必修课程、拓展课程、竞赛课程、课证融通课程结合的多层次多类型的课程供给库;其次,在课程内容上设计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化、情境化、模块化学习内容;再次,在教学方法上推进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最后,在教学评价上围绕“人人皆可成才”的目标,应针对不同专业发展和学习需求的学生在课程评价之外,引入竞赛标准评价、技能证书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丰富成才通道。从满足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新期待看,高职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是实现高质量就业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企业招工难”和“毕业生就业难”两难依旧并存,学生对于高质量就业的期待与实际能力素养不能满足岗位要求的“供需错位”依旧没有解决。要突破供需不匹配的瓶颈,就要推进高职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实践,一方面将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对应岗位的典型任务与核心技能进行有效匹配,引岗入课,增强职前人才培养与职后人才发展之间的有效衔接;另一方面将人才培养的毕业要求与行业标准、竞赛标准、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进行有机衔接,在增强人才适用性的同时,也使得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具有了共信的毕业生能力认定标准,打通企业需求与学校供给之间的藩篱。
“岗课赛证”融合视域下高职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升要求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将岗位、课程、竞赛、证书四个要素进行系统整合,以提升课程改革的有效性。理念创新主要从以下五个维度来实施:
1.以岗定标,教学目标体现职业前瞻度。根据专业对应岗位的工作任务和核心能力,校行企协同制定课程标准,将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课程教学目标,体现课程与岗位的紧密衔接;以岗定标还意味着从专业对应岗位的职后专业发展和就业需求看职前的人才培养规格,体现人才培养的前瞻性。
2.以教适岗,教学过程体现职业融入度。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的典型任务对接;教学情境与校行企多主体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载体对接;教学方法与模拟真岗位的任务、项目、案例对接;教学评价与岗位职业能力对应的课程、竞赛、证书多维评价项目对接,综合提升课程教学评价与岗位工作情境的适应性。
3.以赛融教,教学内容体现职业创新度。参照各专业对应岗位的职业技能标准和技能竞赛标准将竞赛项目进行有效的教学转化,依托技能竞赛的前瞻性和引领力,使课程内容与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紧密对接,以活案例再现真情境,以活课堂贴近真任务,在各级竞赛项目对行业职业标准的仿真演练和真实情境的模拟中,提升技能学习的针对性和与岗位的匹配度。
4.以证测学,教学评价体现职业共享度。从利于学生成才和发展的角度,基于学情特征分层分类确定课证融通的层级和证书类型,探索以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结合的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课证融通的需求,以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X 证书作为学校与行业企业共信共享的价值标准来检验人才培养的质量,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拓展学生的专业发展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提升人才的就业竞争力。
5.以学定教,教学方法体现职业有效度。根据不同专业特点,不同生源类型,不同职业发展取向,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为目的,探索与职业岗位真情境真任务对接的的教学方法创新,以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境教学、虚拟仿真教学打通学校教学情境与岗位职业情境之间的隔阂,提升教学的有效度。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协同职业教育办学各要素的关系,以内容创新切入,探索职业教育供给侧与社会创新发展背景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侧之间的匹配关系。“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背景下,高职教师教学内容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课程标准融合创新。首先,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下,政、校、行、企、协多方协同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应产业变革与发展对于人才的核心素养要求,明确培养规格,不断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对接职业技能标准、竞赛标准和职业资格与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优化教学标准,定期修订课程标准,提升课程教学与行业发展、产业变革、岗位工作任务之间的衔接度。
2.课程内容融合创新。首先,发展教师基于岗位任务的教学转化能力。分析专业对应岗位的核心能力,梳理典型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转换成可教、可学、可测的具体教学模块。其次,发展教师基于各类标准的教学转化能力。将职业技能标准对应的职后培训内容、竞赛标准对应的竞赛内容、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对应的技能考证内容进行提炼和分析,概括出与本课程对应的知识、技能点,结合课程特点以合适的载体进行教学转化。再次,发展教师教学情境的拓展创新能力。将专业对应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以典型案例、技术技能运用场景等融入课程教学情境,将技能竞赛、技能考证中的知识能力再现场景以虚拟仿真的形式融入课程教学情境。
3.教材融合创新。首先应“岗课赛证”融合,探索教材编写新内容。要紧跟产业发展的最新方向,跨界整合岗赛证所对应的职业技能标准、竞赛标准、职业资格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教材设计与内容对接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及时吸收比较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其次要“因材导学”,探索教材编写新方法。教材编写要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生认知基础和学习特点,将是否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作为教材编写的重要原则,探索教材编写与在线课程建设同步推进,将真实生产项目、典型工作任务、技术技能的运用情境等转化为适合学生学习的模块、项目、案例,并以短视频、微课、图片的形式丰富教材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情差异,尝试以新形态活页式教材、分层分类的内容梯度设置和课后练习设置引导学生自主开展课前导学、课中精学、课后拓学,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因材导学”,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好帮手、领路人。再次要推进模块化改革,探索教材编写新形式。校行企共同编写对接岗位真任务真情境的模块化、活页式教材,将课程对应的岗位任务和岗位技能进行有效的分解,对接初阶技能、高阶技能、拓展技能设置教材中的基础学习模块,深度学习模块和拓展学习模块,适应岗课赛证综合化改革背景下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教学做一体,在教材中设置交互式学习项目,使教材成为师生对话的好载体。
高职教育要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相匹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更多能应对复杂问题情境的人才,必须打破校内单一课堂情境模式,运用跨界理论和系统思维,整合与职业教育相关度高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提升教育产出人才与市场需求的适配性。“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系统设计、综合调配职业教育各要素的关系,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隔阂,将岗位任务情境、校内课堂情境、竞赛模拟情境、证书考核情境融合,通过校企融合双元课堂、分层分类拓展课堂、创新创业进阶课堂的创新,融合企业生产过程真任务,对接竞赛项目和技能证书考证真情境,演练创新创业真项目,创新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综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校企融合双元课堂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贯彻校企双主体融合的办学理念,对接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双元课堂模式”,对接企业生产过程真任务,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首先要引入行业和企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方法、新技术,在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中设计对接岗位任务、培养核心能力的项目化课程,以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改革提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其次要推进校企利益共同体建设,校企共建“学、教、研、训、创”综合平台,改革原有的理论+实践的两段式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融合,创新顶岗实习类长实践课程与“走企”“走校” 类短实践课程相结合的实践类课程改革新模式。以“校企双导师”为引领,借助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以真任务为前导,学做一体、学思结合、自主反馈提升课程的有效性。
2.分层分类拓展课堂创新。分层分类拓展课堂根据学情差异,将学生的专业学习方向分为“升学型、竞赛型、就业创业型、升学就业兼顾型”[4],再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选修类拓展课程模块中设计分层分类的拓展模块课程,探索以赛课融合、证课融通等丰富高职课堂生态,为学生提供技术技能的高端展示平台和模拟证书考核平台,以校企共信的竞赛和证书提升人才供需两端的契合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多元的成才路径。
首先是赛课融合类拓展课堂创新。技能竞赛是对于行业职业标准的仿真演练,是课程综合化的高端呈现。结合学情设计竞赛类拓展课堂:第一要参照各岗位职业技能标准和竞赛标准中的考核要点完成竞赛类拓展课程的项目设计与实施方案,为学生搭建专业—校—省—国家四级竞赛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竞赛情境中提升自己的技术技能。第二要同步探索现实与虚拟课堂结合的赛课融合类拓展课堂教学方法创新,以竞赛情境模拟教学、VR 虚拟现实教学、真实项目演练等丰富多课堂情境的教学方法库。第三要探索赛课融合类拓展课程的学分认定标准与课程绩效考核评价标准,真正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专精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第四要做好赛课融合类拓展课程的项目辐射,将赛课融合改革项目的课程标准、项目设计、教学方法等渗透进专业课程改革,扩大受益面,真正体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改、赛教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目标。
其次是证课融通类拓展课堂创新。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证书和1+X 证书是人才培养质量对接职业技能标准的检验尺度之一,是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的特征。结合学情设计证课融通类拓展课堂:第一要基于学情特征分层分类确定课证融通的层级和证书类型。第二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职业发展方向设计证课融通的课程实施方案,尝试开发技能证书模拟考核的测试平台、考试系统与证书考核的资源包,使学生在真实的考证情境中熟悉职业技能标准,提升职业能力。第三要同步探索证课融通类拓展课堂教学方法创新,以案例教学、技能证书和1+X 证书项目演练、模拟平台测试等丰富多课堂情境的教学方法库。第四要探索证课融通类拓展课程的学分认定标准与课程绩效考核评价标准,以技能证书考核促进学生对接岗位任务的技术技能的有效提升,激发学生证课融通类拓展课程的过程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
3.创新创业进阶课堂创新。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在校企融合双元课堂和分层分类课堂外,还要探索创新创业课堂,以创业能力深度融入专业教育、紧密融入行业企业、有效融入区域经济“三融入”为理念,以面向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促进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提升,丰富学生的技术技能的应用场景,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创新创业进阶课堂由专创融合课堂、创业实践课堂和创业类竞赛课堂三级创业能力提升平台构成。
专创融合课堂:首先开设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与公共选修课程,引入真实的创新创业情境,以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提升学生创新思维与创业意识,培养学生运用创新方法进行产品、技术创新以及商业运营模式创新的初阶技能。其次选择与创新创业关联度大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将创新创业理念与课程思政目标结合,在课程学习中渗透创新观、创业观,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积极投身创业实践。
创业实践课堂: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专业发展取向,探索在人才培养方案的选修拓展课程中开设创业实践类课程班,依托校内的大学生创业园、大师工作室和校外紧密合作的创业示范园区的平台优势,设计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创业理念与实践经验。以“创业导师+创业项目+学生团队”的“创业工作室”为例:组建由“校行企创业导师、学长、学弟”构成的“师徒结对、生生结对”实践共同体,开展“一学期一项目、一周一任务、每周一汇报”的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方式,创业项目有效衔接第一和第二课堂,从初级的“创意”,到中级的“创新”,再到高级的“创业”,以进阶培养的方式,探索高职创业教育的新途径,同时提升教师的创业实战指导能力与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能力[3]。
创业类竞赛课堂:在专创融合课堂、创业实践课堂的基础上,发挥技能大赛内容对接行业标准和先进技术的优势,探索在人才培养方案的选修课程中开设弹性学分的创业类竞赛课程班,对接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比赛、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省市校各级创业类竞赛项目,组建竞赛导师团,建立完善的竞赛选拔机制,以竞赛标准为指导,以案例教学、体验教学、项目实操等为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观与创业能力。同步优化弹性学分替代机制,以学生获得的奖项级别分别赋予学分。创业类竞赛课堂是创业实践课堂的升级版,是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的基础上,借助竞赛平台对创新理念、创新载体、创新方法的高端呈现和综合运用,对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将自身的发展有效融入行业企业的发展、有效融入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服务社会有重要意义。
要实现高职多课堂情境的育人目标,就要创新与多课堂情境相匹配的学习资源。“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系统设计、综合调配职业教育各要素的关系,通过岗课赛证各要素的融合,解决单一校内课堂情境的教学资源无法在岗位任务情境、企业实训情境、竞赛模拟情境、证书考核情境中应用的问题。通过岗课融合提升教学资源的适岗性,通过赛课融合提升教学资源的前瞻性,通过证课融合提升教学资源的实用性,真正实现教学资源在高职多学习情境中的建构理论创新和综合运用创新,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情境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岗课融合提升教学资源的适岗性。岗位的核心能力需求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起点和终点。将行业和企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方法、新技术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适岗性。岗课融合教学情境中的教学资源创新,第一要梳理各课程对应的工作岗位的典型任务,将典型任务中的核心理念、标准、方法、技术技能等转化为教学项目;第二要围绕这些教学项目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如真实工作情境资源、典型案例资源、考核评价资源、校企合作教材资源等;第三要运用校企利益共同体、实习实训平台等多主体联合制作教学资源,可以是企业制作,也可以是教师联合企业或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制作和编写,还可以是在企业顶岗或者实习实训的学生制作;第四是教学资源的实践运用和优化改进,在课前预习、课中教学、课后拓展与反思、校内实训等教学场景中,检验教学资源的适用性,优化岗课融合教学资源的类型、内容、载体和形式。
2.赛课融合提升教学资源的前瞻性。技能竞赛是对于行业职业标准的高端演练,瞄准的是技术技能发展的最前沿。将竞赛的理念、标准等融入教学资源有助于提升课程教学的前瞻性。赛课融合教学情境中的教学资源创新,首先要梳理与本专业相关的各项职业技能竞赛的标准与内容,提炼其中与本专业课程相关联的技术技能点,探索竞赛内容的课程化改造途径,完成基于竞赛标准的课程标准优化与课程内容的设计创新;其次要以竞赛标准和课程标准为指引,对赛课融合的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分类,如竞赛视频资源、与竞赛标准对应的微课资源、竞赛案例资源、赛课融合的技能训练手册等;再次要借助合作实践基地、竞赛组织协会、课程团队教师共同制作教学资源;最后是结合课程特点,师生共同参与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将真实的竞赛情境和课堂情境结合,以赛领课,利用竞赛的前瞻优势,带动课程的深度改革。
3.证课融合提升教学资源的实用性。职业资格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对接职业技能标准的检验尺度之一,也是学校与行业企业共信共享的人才价值标准。将技能证书的考核内容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专业发展空间,提升资源的实用性。证课融通教学情境中的教学资源创新,首先要提炼专业对应的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考核要点,梳理证书考核内容与各相关课程内容的知识、技能、素养的对应关系,完成证书资源的课程化改造;其次要借助岗课赛证融合平台,多主体参与,重点课程落实,设计与创新证课融通的教学资源,如技能考核题库、模拟证书考核平台、技能训练与测评手册等;再次要校企协同完善专业、学院两级的高职学生专业核心技能训练、测试、反馈平台,做到教学资源的边建边用,以用促建,以用促改,促进教学资源证课融通的适配性,提升课程教学改革在资源的设计、建设和运用端的实用性。
这里的“产出”,指面向行业企业典型工作岗位的核心知识、技能和素养;“成果”,指学生通过各专业课程学习后所获得的职业教育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新技能。高职教师教学评价创新旨在通过课程教学综合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学习质量提升,进而掌握高技术技能,促进高质量就业。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下教师教学评价能力的创新既要树立成果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观,还要完善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标准,要构建促进学生学习质量提升的综合评价机制。
1.面向产出:树立成果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观。要树立以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否能满足对应岗位的核心知识、技能、素养要求的教学评价观;要结合课程的属性和特点,引岗入课,将职业技能标准、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等引入课程考核评价方案;要设置合适的载体和指标来呈现学生在课程中实际学得的知识、技能、素质。
2.标准先行:提升教师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的科学性。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质量要依托高质量的课程质量达成,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依据,围绕课程目标的知识、技能、素质指标点开展,以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改革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岗课赛证融合,科学制定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标准。依据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理念,科学合理地设计对接职业技能标准、竞赛标准、技能证书标准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标准。为提升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标准的科学性,要结合课程特点,多主体共同完成标准的制订:对于校企合作、理实一体的课程要引入校企双元主体;对于校内理论教学为主的课程要引入学生、专任教师、学院教学督导、学院教学管理者等利益相关方多主体共同完成课程目标达成度标准的制定。其次,多种评价方法结合,提升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的信效度。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结合,同步引入关注个体学习效能的增值性评价来提升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效度。将课程学业成绩分析、学生学习效果调查量表分析、同行评价、督导评价、课程教学效果抽样访谈等多种评价综合运用提升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信度。再次,以评促改,推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课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结果及时反馈,教师层面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资源,优化评价标准;专业层面完善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推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
3.校行企共融:创新学生高学习质量达成的教学评价机制。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下的教学评价改革要基于校行企多元育人的理念,结合职业技能标准、课程标准、竞赛标准、技能证书标准综合考虑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评价,努力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进而掌握高技术技能,促进高质量就业。促进学生高学习质量达成的评价机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一是对接标准,分类评价促进学生高技术技能提升。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特点和专业发展的方向,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职业方向类拓展选修课程,对接职业技能标准、技能竞赛标准和1+X 证书标准,以赛课融合课堂、证课融通课堂、创新创业进阶课堂为载体,分类发展,促进学生的高技术技能的提升。赛课融合类课程重点评价学生对照竞赛标准的技能学习和赛项对应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相匹配的技术技能的提升度;证课融通类课程重点评价学生掌握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对应的技术技能的程度;创新创业类课程重点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面向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实践应用能力。
二是多主体协同,综合评价促进学生高质量发展。“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通过系统设计和搭建岗位任务情境、校内课堂情境、竞赛模拟情境、证书考核情境、创新创业情境的多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实现“人人皆可成才”的育人目标。具体的评价平台有:
多课堂情境的学习评价平台。借力校企利益共同体平台、学生校外实践平台等构筑多情境教学评价平台,校内课堂重在考查知识的掌握和技术技能的模拟运用,校外课堂重在考查技术技能在真实的岗位任务情境中的真实运用,校内课堂评价与校外企业真实任务情境评价结合,综合推进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的发展,培养更加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技能竞赛和证书考核的训练评价平台。对接竞赛标准、职业技能证书标准,校行企合作,搭建专业、学院、学校三级技能竞赛和证书考核平台。校内赛证平台负责竞赛、证书标准中基础理论知识和初阶技能的考核评价,合作的行指委及校外基地负责提供竞赛、考证的真实工作场景并开展中高阶技能的评价。校内平台与校外平台结合,综合评价推进,提升学生对标职业技能标准的高端技能竞赛水平和对接岗位任务的综合技术技能水平。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依托学校的智能化精密制造产教综合体,设立民用航空器维修培训中心,开设了飞机构造系统、飞机电气系统等考证相关课程,利用培训中心的大型飞机设备和真实工作情境提升专业学生飞机机电维修高阶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考取航空维修基础执照,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创新创业的孵化和实战评价平台。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通识必修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专业选修拓展课程、第二课堂等优化创新创业类课程设计与评价,校行企合作搭建创新创业的三级实战与评价平台。一级创意课堂评价,主要结合通识必修课程中的创新创业类课程模块,重点评价学生的创新观与创业意识的培养;二级创新课堂评价,主要结合专业选修中的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重点评价学生基于专创融合视域下,运用新方法进行产品、技术创新以及商业运营模式创新的虚拟为主实战为辅的能力。创新课堂评价主要借助校内的大学生创业园、专业工作室等开展;三级创业课堂评价,主要结合专业实践类课程中的顶岗实习实践、毕业设计、毕业创作课程,评价学生有效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实战能力。利用紧密合作的校企利益共同体平台和创业示范区平台优势,为学生引入初阶的创新创业项目,在独立设计、运营创业项目的过程中探索通过课程内容设计创新和评价创新来提升学生面向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素养,探索高职创业教育的新途径,促进学生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