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用中国民间故事加强幼儿德育教育

2022-12-08 15:07姜艳丽
格言 2022年11期
关键词:民间故事小朋友德育

姜艳丽

幼儿阶段的心理发展不成熟,缺乏生活体验和生活锻炼,是非观念模糊,且理解能力较差,易出现違反纪律的现象。而民间故事对幼儿而言,易于理解,简单明了,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教师应针对幼儿的发展特点结合民间故事的优点,加强引导,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

幼儿德育教育现状

教学形式化

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教师以关注幼儿安全为主,忽视对幼儿的德育培养。即使教授德育知识,也只是让幼儿进行死记硬背,背得好有奖励,背得差要批评,而且教学内容没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种教学方式无法有效改善幼儿不良行为习惯,使幼儿处于懵懂的状态。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方法会使幼儿产生抵抗情绪,甚至出现厌学情况,不利于幼儿未来发展。

教学方式单一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以说教法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只是简单阐述德育知识,表述在生活中应如何遵守德育的各种案例。而幼儿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分析与理解能力较差,教师只运用这一种教学方法无法使教学效果最佳化,无法让幼儿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灵活结合。同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幼儿的学习乐趣和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应转化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幼儿的学习效率。

对幼儿缺乏关注

教师在带领幼儿进行一日活动时,以向幼儿灌输相应规则与纪律为主,没有充分考虑幼儿的需求。这种教学方法违背双减政策的教育教学理念,且与将幼儿放在课堂的主要位置教学思想相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按照自身的想法与经验传授幼儿,让幼儿进行模仿,缺少从幼儿内心入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改善教学设计,深入探究多种教学方法,建构与幼儿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措施,促进幼儿的德育思想良好发展。

幼儿德育教育的实施策略

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德育力量

民间故事既是中国本土的文化传承,同时也是传统美德、优良精神的传承载体。民间故事的情节简单易懂,内容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幼儿易读易学易理解。教师可将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与幼儿的日常活动相结合,逐渐渗透优良品德教育。同时,现在是新时代,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丰富幼儿感官刺激,使民间故事对幼儿发挥的作用最大化,让幼儿在玩中学。教师也可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深入了解角色的发展,体验其情感,有助于幼儿更好了解与吸收故事潜在的意义和内涵。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推进幼儿与民间故事产生共鸣,提升幼儿的德育意识。

在学前阶段的幼儿想象力丰富,具有猎奇心理,喜爱卡通形象和丰富多彩的视频,且擅于对视频中的卡通动物进行模仿。教师可借助幼儿的这种特性,教学过程结合互联网教学丰富幼儿的视觉效果,以此提升幼儿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金斧头、银斧头和铁斧头》是一个民间故事,主要传授讲做人要诚实的德育知识,有助于帮助幼儿建立诚实的人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与帮助的道理。教师可借助互联网搜索相对应的卡通视频让幼儿观看,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幼儿的模仿能力。同时,教师可以针对故事情节提问,并将故事内涵拓展到幼儿的生活中去。譬如,小朋友们,诚实的樵夫获得了几把斧头,分别是什么斧头?贪心的樵夫到最后找到铁斧头了吗?为什么?那贪心樵夫的行为正确吗?有哪个小朋友可以说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了什么道理?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的提问,能够帮助幼儿梳理思路,提升思考问题的能力,推进思想升华。教师还需将诚信、诚实与幼儿的生活相结合,譬如,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过程中,你可以对其他小朋友说谎吗?别人问你问题时,是不是要诚实回答问题?所以说,在日常生活中,要诚实。教师通过这种提问方式,有助于幼儿在生活中待人诚信,让幼儿能够领悟如何诚实及诚实的行为,增强幼儿的思想觉悟。

《九色鹿》这个故事告诉幼儿不能见利忘义,做坏事是要受处罚的。教师可以让幼儿自行选择表演对象,分配角色。教师再对幼儿的表演进行一一指导,通过评比选出最优秀的表演团队。幼儿通过对角色的模仿与揣测,对这个故事的含义认识更加深刻,这样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表现能力和感情渲染能力。教师在表演结束后,对其进行总结评价,让幼儿明白得到别人的帮助要感恩。教师的分析与引导能帮助幼儿了解正确的是非观念,树立做好事、做好人的思想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渗透德育元素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丰富所学内容,借助多种知识增强幼儿的德育理念。教师根据幼儿各方面的特点,通过多种教学方面推动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利用讲授民间故事让幼儿领悟和同伴分享、关爱同学、爱护环境、保卫祖国等优秀品德。教师也可让幼儿收集身边的民间故事在课上分享,并说出对故事的感悟。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够让幼儿通过同学的讲述积累民间故事,有助于汲取其中的优良传统文化和优秀思想品质;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幼儿的记忆能力和口述能力,以及在公共场合的表现能力。

例如,教师在带领幼儿进行日常活动时,可对幼儿讲述中国民间故事,带领幼儿了解传统文化,领悟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从而树立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同伴、爱父母的良好品质。例如,教师在带领吃午饭时,有的幼儿不根据自身的食量打饭,且出现挑食,不爱吃蔬菜,爱剩饭。教师可针对这种现象,开展一个节约粮食为主题的故事会,减少幼儿浪费粮食和不爱吃饭的坏习惯,培养幼儿尊重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教师可借助《百里负米》这个故事,告诉幼儿粮食的重要性。教室在讲授过程中可结合PPT制作精美的卡通图片,让幼儿根据教师的口述表达,结合形象丰富的卡通人物,了解故事内容,从而加强幼儿的节俭意识。教师通过展示子路奶奶的图片,让幼儿认识到粮食的重要性,从而逐渐培养幼儿不挑食、不剩饭的好习惯。又如,在幼儿在日常接水时易出现部分幼儿插队、不排队、烫伤别的小朋友的情况。教师可据此组织以排队、团结友爱为主的小班会。以《三个和尚的故事》为主要讲述内容,让幼儿了解规则的重要性,引导幼儿从小树立遵守规则的意识。教师可对幼儿进行提问,以加深幼儿的规则意识。例如,小朋友们,在这个故事中,小和尚如果都不去挑水还能喝到水吗?是不是只有一起挑水才能有水喝呢?那我们在接水时需要排队吗?要是不排队,水是不是容易撒在地上?是不是会烫到小朋友?那不排队的小朋友是好孩子吗?教师将生活常规与民间故事相结合,既可以培养幼儿遵守规则,团结友爱,节俭粮食等德育品质,也能锻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良好行为。

增强实践能力,激发幼儿活力

实践是幼儿将所学知识从内在思想转为外在行为的过程。教师可借助民间故事中的情节与主题思想,带领幼儿组织相应的实践活动,让幼儿在动手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德育意义。同时,这种教学活动有助于幼儿增加生活体验,了解生活常识以及生活基本规则,增强幼儿之间的情感体验,引导幼儿逐步提高德育意识,推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高效发展,为幼儿的日后发展夯实思想品德基础。

教师对幼儿的德育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传输德育思想上,应让幼儿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实践,从而让幼儿深刻理解德育的内在含义。大部分幼儿以他人的经验作为行动的动力。教师可以借助讲故事的趣味活动培养幼儿敢于尝试,不怕困难的观念。比如,教师运用《神农尝百草》的民间故事,让幼儿增强实践意识。教师借助这个小故事培养幼儿爱护环境的责任感,增强幼儿环境保护意识。教师可组织幼儿进行幼儿园大扫除,让幼儿分小组,一个小组负责一个区域。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通过打扫卫生,让幼儿养成爱干净的行为习惯,同时通过小组互帮互助,引导幼儿帮助同学,培养幼儿高尚品质。同时这个活动也可锻炼幼儿的独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适应集体生活。活动结束后,让幼儿根据这个活动制作以爱护环境为主题的手抄报,拓展幼儿的思维空间。通过评比,选出优秀作品贴在文化墙上,对幼儿起到榜样激励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可通过《孔融让梨》的小故事,拓展幼儿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让幼儿以在生活中,多与父母分享,好的东西先给父母,并且在生活中学会尊敬父母。开学后,让幼儿分享在假期为父母做的事情,感受传统美德的内在含义,增强对幼儿的孝亲敬老意识,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

幼儿阶段是培育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的重要时期。教师须把握这个关键期,将幼儿的一日生活与民间故事融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幼儿的精神世界,为幼儿健康发展树立标杆。同时,教师应逐步培养幼儿关爱同伴、感恩老师和父母、遵守规则的优秀精神品质。

本文系河南省农村学校应用性教育科研课题“利用中国民间故事对幼儿实施德育的实践研究”(21-HJYY-445)课题成果。

猜你喜欢
民间故事小朋友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漫话民间故事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漫话民间故事
找茬儿
海边玩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