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隐喻和转喻角度探讨“门”的多义解析

2022-12-08 05:06:17李雄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义项容器隐喻

李雄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江苏南京 211156)

《现代汉语词典》里“门”有13 个义项,是一个典型的多义词;《汉语大词典》网络版中,包含“门”的二字词、三字词、四字词及以上,一共有1 728 个,由此可见,“门”字是汉语里极有活性的构词元素。“门”如何从孔子口中的“谁能出不由户”的出入口,变成“艳照门”“口水门”等负面新闻的标志词?一个上古先人用来遮风挡雨、防范外物的障蔽装置又是如何和“门生故吏”“蓬门荜户”“五花八门”发生联系的?“语义系统本应当反映的是人类认知系统在语言中的表现”,“没有以人类的认知角度和民族的思维方式作为重要的参数,这样的义位研究必然是不完整的,语义系统也是残缺不全的。”[1]该文试图从认知隐喻(metaphor)和转喻(metonymy)的角度分析“门”的语义系统,审视各语义之间的联系,从而揭示义项产生过程,为汉语词汇的多义教学提供参考。

1 理论基础

“在由一词表达的以相互关联范畴组成的复杂网络建构中隐喻和转喻起着关键作用。”[2]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并非仅仅是修辞方式,而是人类的普遍认知规律。

Lakoff 和Johnson 创作的隐喻学经典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开启了隐喻研究的热潮。“隐喻是基于身体体验的”[3]。隐喻是跨越两个域之间的投射,即从始源域(source domain)向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投射。投射的过程依赖于基于事物间相似性的联想,这种相似性既可以是客观上的相似性,也可以是主观上或抽象意义上的相似性。概而言之,隐喻的表现形式是“A 如B”或“A 是B”,比如,“女儿是小棉袄”,这是在“女儿”和“小棉袄”两个域之间建立联系,凸显出了两个域在一个点上的相似性:都给人温暖的美好感觉。

Lakoff 和Johnson 认为转喻是通过邻近关系对事物进行概念化的过程,是在一个认知域中的概念化映现,主要是指称功能,这就是转喻的“指称论”[4]。Radden 认为转喻是理想化认知过程中,一个概念体(载体)对另一个概念体(目标)提供心理可及(mental access),载体和目标在心理空间上具有一定的邻近性(contiguity),这就是转喻的“邻近论”[5]。

Langacker 认为转喻现象就是一个认知参照点现象,以中心的高度凸显的概念来转喻相对不那么凸显的概念,参照点就是凸显的成分,它建立了一个语境,在此语境内,人们和不那么凸显的概念实体发生概念可及[6]。

以上转喻的定义各有不同,究其原因,是研究者的侧重点不同。概言之,转喻认知就是人类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倾向于从具有易感知、凸显、易识别特点的事物出发来认知另一个概念。转喻的表达形式是“A 代表B”。“壶开了”,在这个例子中,用“壶”来代表“水”,因为在这里容器比容器内容更凸显。

多义词的多个义项不是杂乱无章的,词义的产生和变化与人的认知有关,是人们借助转喻和隐喻认知手段发展而来。该文以《现代汉语词典》里的12义项为依据(不考虑作为姓氏的“门”),并以《汉语大词典》网络版里1 728 个“门”字词语为语料来源,在转喻、隐喻理论指导下,仔细梳理“门”的语义系统,揭示这两种思维方式对汉语一词多义现象做出的有理据的解释。

2 “门”的认知

要梳理“门”的语义系统,有必要确定“门”的本义——“门”最初的意义。对于“门”的本义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认为本义为“出入口”,这体现在《辞海》《辞源》和《现代汉语词典》里;二是指“出入口的障蔽装置”,这主要体现在《汉语大词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里。到底哪个意义更为原始?《墨子·节用》中“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掘穴而处焉”,在房屋产生之前,上古先民是采用穴居的方式,有穴就有出入的穴口,是否当时已被概念化为“门”呢?也许直到后来,先民们意识到在洞口放置可以移动的一石头或者编制的一个遮盖物,可以挡风雨,防野兽和外人,这才有了“门”的雏形。到底是先有作为出入口的“门”?还是先有“起障蔽”的作用的“门”?我们倾向于把二者都视为本义,“门”就是“建筑物的出入口”以及在这个位置上“设置的可开关的障碍物”。

2.1 门的隐喻认知

隐喻的认知功能就是在理解抽象的新概念时凭借熟悉的、可感知的、具体的概念去理解抽象的、难以名状的概念。人类对空间的感知是非常熟悉而具体的,所以语言中有很多常见的空间隐喻来比喻抽象的概念,如“社会地位越来越高”“人生在走下坡路”等,用空间上的“高”“下”来隐喻抽象的状态。此时,“门”作为一个常见的空间实体,借助隐喻思维手段,具有了丰富的语义。

(1)门是必经之地。

门作为出入口,它的位置是人们出入通行的必经之地,可以抽象为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的地方,“水路、陆路必经的出入口”。例如:玉门、虎门、江门、金门、厦门、朝天门。

作为必经之地的门,在外观上,有两边高耸、中间狭窄的特点,人们用这样一个熟悉的事物隐喻了许多地形上有相似特点的地方,特别体现在命名里。如:荆门、雁门关、剑门、澳门。

(2)门是方法、路径。

门作为出入口,是进入或离开某一闭合空间的关键,找到了“门”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门道”“窍门”,找不到解决办法就是“瞎子上轿——摸不着门儿”,所以“门”就是方法,路径。

如:不二法门、方便之门、门径、门道、门路、不得其门而入、入地无门。

(3)门是容器口。

门作为建筑物这个容器实体的出入口,隐喻出形状、功能相似的东西,如:阀门、闸门、电门、气门、嗓门、脑门、球门、灶门、国门。

容器实体有前后左右之分,作为容器口的“门”有方向之分,前面是正面,是正统,其他方向都不成体统。

如:走后门、旁门左道、歪门邪道。

容器口肯定有开有关:开的时候,里面的东西就会出来,外面的东西可见;关的时候,里面的东西出不去,外面的东西进不来。

如:①好事不出门、开门揖盗、夺门而出、开门营业、开门红。

②关门弟子、闭门造车、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关门打狗。

(4)门是障碍。

门能阻挡外面东西的进入,把原本通畅的空间一分为二,空间上的障碍可以抽象为坎、困难,如:①门征、鬼门关、门槛、关门主义、吃闭门羹、跳龙门。

②门外汉、门户开放、门里出身。

(5)门代表丑闻。

近年来,作为某种行为的“门”,频现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艳照门”“口水门”“拉链门”等,这种用法起源自1972年美国的“水门事件”(watergate),因为“gate”有“门”的意思,所以直译为“水门”,此后这个“门”逐渐语法化,成为词尾,用来表示消极的、负面的事件、丑闻、风波等,如:诈捐门、电话门、裸照门、解说门。

“门”的这种意义盛行是因为这正是对“门”的功能的顺理成章的隐喻:作为容器口的门,关起来,里面发生的事情就具有隐秘性,不暴露在外人面前,符合丑闻事件的隐秘性;另外发生在“门”里面的事,对外人来说也具有神秘性,也是人们窥探容器内容的窗口,突出了人们对于此类事件有窥探心理这一特点。

2.2 门的转喻认知

(1)门代表家。

“家”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单位,“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过了门的媳妇”,是门把空间分里外,把人分为家人和外人,“门”是“家”这个抽象概念视觉上最凸显最直观的特征,如同“壶开了”,用“壶”转喻“水”,“门”也可转喻为门里的家人、家庭、家族,如:串门、丧门、门无杂客、门风、出门在外、将门有将、满门英烈、自报家门。

(2)门代表家势、社会地位。

门作为建筑物外表最先映入眼帘的焦点,最能明显表达主人的家境、社会地位,如:12○高门大户、名门望族、门当户对、门第、门阀、名门世族、书香门第。

蓬门荜户、寒门、柴门、小门小户。

(3)门代表类别、派别。

不同的门代表了不同人家,不同的人家就是不同的样子,归属不同的类别、派别,所以存在“政出多门”,各类别之间还有“门户之见”,如:门派、部门、门诊、门户之见、掌门、五花八门、另立门户、政出多门。

不同的派别之中,有的受欢迎,即“热门”;有的不受欢迎,即“冷门”;有的专心致志,即“一门心思”;有的“五花八门”。

(4)门代表师傅。

上谁家门就是要拜谁为师,所以,进了同一个门就是“同门师兄”,就成了同一个师傅的“门徒”,如:门下、门生、师门、门生故吏。

(5)门代表门口。

门和其周边区域是邻近关系,因此可以转喻门附近的地方:门可罗雀、门庭若市、门禁森严、班门弄斧、车马盈门。

(6)门代表动作。

“门”转喻“攻门、守门”的动作,如:门丁、门吏、门将、门神。

这里的“门”的意义是动态意义上“守护、看护门”的意思,在名转动词性转换中,转喻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这里可用转喻的“矩阵域”理论来解释。转喻有两种基本类型,“载体寓于目标的转喻”(sourceintarget metonymies)和“目标寓于载体的转喻”(targetin-source metonymies)。Ruiz de Mendoza 和Hernandez 认为,由于名词转用为动词属于“载体寓于目标的转喻”,是认知域的扩展。为解释他们所指出的概念转喻“Object involved in an action for the action.”[7]他们举了如下名转动的例子:

a.She put some spice onto the bread.

b.She spiced the bread.

这个过程就是用整个行为动作的宾语,来指代整个行为经过。作为载体的“门”寓于“目标”整个动作“保护、守卫门”过程中,是“部分代整体”,名词转换为动词,属于“载体寓于目标域”转喻。

最后,作为量词的门,有三个语义:一是用于炮,如:一门炮;二是用于技术或功课,如:一门功课、一门手艺;三是用于婚事,如:一门婚事。这些都是通过转喻获得的引申义。计量炮,是因为以前打仗,兵力火力重点部署在城门附近,人们就用门来计量炮,这符合转喻认知的“邻近”原则。计量功课和技术,是源自转喻“门是类别、派别”的进一步引申。计量婚事,则是源自转喻“门代表家”,媳妇娶进家门就是“一门婚事”。

3 讨论

通过对“门”的认知,人们能够理解“门道”“走后门”“闭门造车”等抽象概念,人们用隐喻是为了通过能够感知到的熟悉的事物去表达不熟悉的、抽象的事物,由简单到复杂,这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同时,这也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和相似性原则;通过“门”来指代居住在门里面的“门第”“名门望族”“寒门”等抽象概念,转喻的相关性思维方式方便了人们的认知和表达。通过转喻,人们可以利用熟悉的部分或整体,去表达与之相关的整体或部分,让抽象的整体或部分有了可以名状的指代。

认知语言学以体验哲学为基础,它承认客观世界对语言的本源作用,但是更强调人的认知的参与作用,认为语言不能直接反映客观世界,而是由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结于其间。因此,语言中的现实是人类心智的产物,而人类心智又是身体经验的产物。只有人的身体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产生经验,才能生成意义,再用语言表达出来。在汉语教学中,这样的认知视角,为我们深入理解汉语词义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

4 结语

该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解析了“门”如何通过人们的转喻和隐喻思维引申一个多义的网络,而且从网络词典的一千多个词组中,选择了权威语料佐证。研究发现,“门”的隐喻义项,主要源自门本身的作为出入口的功能,人们把对这一功能具体而熟悉的体验投射到了对其他多个领域的认知,进而逐渐引申出了这些门的义项;“门”的转喻义项,主要和门作为建筑物外观上最先吸引注意力的显著特征相关,进而由可观的物质的门转喻出多个以实代虚的义项。通过对“门”的多义解析,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汉字词义演变的认识,也有助于对汉民族的具象思维和关联思维的理解。研究也有助于开阔对汉语词汇多义性教学的思路,通过人类共同的认知方式,提高词汇学习和运用能力。

猜你喜欢
义项容器隐喻
Different Containers不同的容器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4
《活的隐喻》
民俗研究(2020年2期)2020-02-28 09:18:34
难以置信的事情
小心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取米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知识窗(2015年1期)2015-05-14 09:08:17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剑南文学(2015年1期)2015-02-28 01:15:08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02:30:06
Enhanced Precision
Beijing Review(2012年37期)2012-10-16 02: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