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凯 李庆林 车志远 李和伟 张荣兴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招生就业处,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2.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1;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4.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随着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医学教育改革的纵深推进,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医疗供需失衡的困境,也为祖国传统医药卫生事业培育了大量生力军。然而,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健康委员会于2019 年发布的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现有医院34 354 个,其中中医类医院仅有5432 个[1]。综合类医院虽设有中医科室,但岗位数量远小于西医科室[2]。此外,由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专业结构不合理、毕业生职业期望过高、就业制度尚有缺失及中医药医疗机构长期处于发展劣势地位等原因,导致中医药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2-4]。同时,受疫情影响,中医药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复杂。就业质量作为人才培养成效的直观映射与检验标准,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关注[5]。关注中医药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高其就业质量,是缓解供需矛盾以满足人民医疗卫生需求的有力举措,更是中医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应有之义。本文拟从“三全育人”视野出发,对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就业模式进行探讨,希冀促进中医药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实际就业,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提供理论参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中医药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方向指引。然而,中医药医疗机构的发展长期处于劣势,有关人才安置使用方面的政策指引不足[6]。此外,中医药未能建立属于自己的良好话语体系。在对内传播的过程中逐渐西化,丢失了中医特有的“魂”;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不能充分适应,未能掌握中医药的译语话语权。这些因素导致中医药事业在发展中面临长期失语的窘境,间接影响中医药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实际就业。
由于中医药哲学思想和文化环境的缺失,导致其在国内外难以被认可和接受[7]。有关中医药的不良舆论也在发酵和滋生[8],仍有人对中医药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持怀疑态度。此外,由于专业结构设置的不合理,中医药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但相应的需求量却并不旺盛。实际培养中,中医药高等院校以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为主,与麻醉学、康复医学和口腔医学等社会需求人才不相匹配[4]。信任危机与供需矛盾的加剧,给中医药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实际就业带来压力。
在中医药高等教育就业培训方面,存在着教学模式和育人机制的僵化。其培养主体长期缺位,内容、形式、方式和方法较为单一,且时间安排不太合理[9-11]。部分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由辅导员或专职人员负责,其经验不足且思维固化,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业发展现状认知[11-12]。此外,培训中过于注重学生知识的传授,对文化涵养和人文精神的关注不足,缺少融创新、体验和开放为一体的学生就业能力、思维与心理的培育,未能使毕业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9,13]。在时间安排上,部分院校集中于对毕业年级的“填鸭式”灌输,学生短时间内难以将所学知识与行业前景、职业规划和相关政策相结合[9]。
学生就业质量的好坏,不仅与其个人能力有关,还取决于学生的专业认同、成就动机和择业目标等价值观念[14]。部分学生自身定位模糊,对中医药行业缺乏清晰客观的认识且自身规划不足,学习过程中缺乏目标性和能动性,自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不足,未能达到招聘单位的人才选用标准。其次,中医药高等院校学生的专业认同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成就动机总体水平不高且波动较大,甚至部分学生专业认同水平较低,均对其就业产生一定困扰[15]。
“三全育人”的核心理念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与人才培养中的主体、时间、空间三要素内在契合[16]。其中,“全员育人”强调学校、社会、用人单位、家庭、学生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全过程育人”以时间为轴线,强调的是逐步有序、贯穿始终地对学生从入学至毕业离校的整个过程进行规划布局;“全方位育人”则关注的是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强调利用多种媒介、载体和资源对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进行创新应用,从而多环节促进学生五育并举及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9,17-18]。这3 种原则在方式、方法、时间和地点上相互承接与衔续,3 个方面相互作用、彼此渗透、共同促进,筑起新时代下高校育人新格局[9-10,19]。在目前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围绕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和实践出发,对“三全育人”的理论内涵、原则特点、价值意蕴、逻辑关系、实践路径及现存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20]。但以往有关“三全育人”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综合类院校,对于医学院校的关注较少。
大量理论与实践研究表明,将“三全育人”理念应用于就业指导工作,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及就业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有学者针对后疫情时代研究生就业中所面临的问题,结合问卷调查结果论证了“三全育人”理念应用于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必要性,提出了全员调动、全程跟进、全面展开的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16]。也有学者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提出了高校、社会与家庭全员协同,学业、职业与创业全方位开展,时间、理论与实训全程指导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21]。还有学者基于“三全育人”的理念指引,对专科医学生进行了基层“四行”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介绍了其在学生发展、社会影响、获得荣誉及学术成果4 个方面的工作成效,并对社区校园、乡村院所、行业产业、西部边疆等方面的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22]。将“三全育人”的理念贯穿至中医药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不仅有利于打破以往就业工作中指导主体单一的局面,也有利于加强中医药高等人才的长期系统培养,对促进教学、实践、科研、管理、文化、组织和服务等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和协调性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16]。
中医药高等院校就业困境的破局,需要国家对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就业问题进行统一指引,为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话语体系。在院校教育中,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理念融入就业培训中。借助网络信息平台,构筑以中医药高等院校为主体,社会及用人单位、学生家庭、学生个体等多元参与、协同合作、全程规划、全面发展的就业培训体系,为学生提供学业指导、思想引领、心理疏导和生活咨询等服务[23]。
中医药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育的主阵地,在学生就业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药高等院校内部应建立院校领导统筹安排、就业指导部门、教师及辅导员等多元参与的责任主体制,切实加强主体间的协同合作,在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积极开展“三全育人”视野下就业模式的实践活动。院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引下,对现有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完善。其次,院校领导应重视就业培训的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以学生为本位的胜任能力培养和教育模式改革。同时,作为中医药高等院校的统筹领导者,院校领导应整合各方资源,对院校内部的各责任主体进行组织协调与计划安排。院校就业指导部门及教师应明确就业培训的教学目标,切实加强理论知识素养与实践指导能力的统一,不仅要做好就业宣传和人才对接的工作,也应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机制的完善[10]。同时,院校就业指导部门应组建就业服务机构和辅导中心,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职业规划和心理疏导等服务。辅导员作为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政教育的一线管理者、指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4]。因此,辅导员应深入学生群体,切实了解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建立学生就业胜任能力培训档案为其做好全程规划,利用平衡单法、SWOT 分析、霍兰德和职业锚等方法[14]对学生群体进行个性化指导与责任帮扶。同时,在学生社团的指导工作中,辅导员应践行“三全育人”的思政理念,建立就业培训社团[12],从基层营造起良好的校园就业文化。再次,辅导员应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利用院校内的平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锻炼展示的机会。此外,辅导员应切实加强学生就业的追踪调查工作,与已经毕业的学生建立有效的联络机制,为在校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机会[12]。
用人单位作为中医药高等院校人才输送的中心,应积极与中医药高等院校进行人才对接与联合培养等事宜。在人才对接方面,用人单位应与中医药高等院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逐步探索完善订单定向的机制与范围,探索中医药产教研与就业工作的融合。在联合培养方面,用人单位应与中医药高等院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13],用人单位中经验丰富的人员可以聘为中医药高等院校兼职就业指导教师,与中医药高等院校专职就业指导教师相互协同,并定期举办交流活动,探索建立中医药高等院校就业指导信息反馈机制,分别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就业能力进行全程培养,也为后续中医药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工作提供借鉴方案。此外,用人单位代表了中医药行业的对外形象,其社会影响牵动着整个中医药行业的公众评价。中医药高等院校应借助大数据网络技术,与人才招聘的公立用人单位和民营用人单位间组建信息化合作平台,建立管理评价与准入退出机制,对其行为进行监督调控,为中医药高等院校毕业生建立良好的从业环境与社会保障。
家庭背景作为中医药高等院校学生的重要成长园地,在中医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从学生入学伊始,学生家庭就应与中医药高等院校间加强合作,探索建立家校沟通机制,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现实困难,以便对发生问题的学生进行早期干预并循证施策;同时,建立家校合作档案,以便家庭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培养情况、日常表现及学业情况,也为学校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提供便利,双方合力促进家校合作、协同育人工作机制的完善。其次,家庭背景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成员应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为学生个人成长和能力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再次,家庭成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鼓励、引导和支持,以缓解学生学习和就业的压力,并为其增添信心[9]。
学生个体作为中医药高等院校、社会、用人单位和家庭共同培养的对象,肩负着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与守正出新的重要责任。中医药作为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实际从业需要学生具备大量的医药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对其学习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其具备文字表述、语言表达、组织协调、继续学习、创新思维与批判思维等素质特征[2,24]。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应注重自身能力发展的训练,以实现个人能力的综合全面发展。学生就业也与其个人价值观念密不可分,正确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其自我定位、认清局势,从而在择业中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树立正确的成就目标定向,促进其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朋辈效应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影响也不容忽视[5,12],学生个体应以优秀毕业生作为自身榜样,努力向其看齐并虚心请教择业经验,从而在面临择业时可以从容应对;通过与优秀毕业生进行联络,学生个体也能获取更多课本上未曾学习的知识及行业相关的信息。
中医药高等院校学生作为中医药行业未来发展的新鲜血液,其就业问题至关重要,也亟待解决。“三全育人”的理念内涵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多元参与、协同治理、全程规划且全面发展的育人新格局,有利于中医药高等院校毕业生职业胜任力和个人竞争力的提高,对其求职与就业具有重要作用。
但在实践中,“三全育人”视野下中医药高等院校就业模式可能会面临育人主客体角色缺位、时间安排轴承断裂及空间地域方向偏移等困境[25]。此外,部分教师存在理念偏差和职责模糊的问题[26],均会对“三全育人”就业模式的推行造成阻碍。因此,中医药高等院校应注重育人平台与协同机制的建立,通过资源共享、培训交流平台的构建及统筹领导、协同创新、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确保“三全育人”就业模式的协作、长效、融合与联动。
万物抱阴而负阳,冲气以为和。我们仍需在未来不断探索完善“三全育人”视野下中医药高等院校就业模式的协同机制、实践逻辑及耦合路径,以不断提高办学质量,满足国家、社会与行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