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
——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从规划到实践》

2022-12-04 07:44李方,张学玲
新闻爱好者 2022年9期
关键词:树人立德现代化

加快推进高校教育现代化是我国落实教育强国战略的重大布局之一,也是党和国家赋予高校的时代使命。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作为推进高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在遵循中国特色,服务国家发展、社会发展和人民发展的同时,展现出具有时代性、阶段性和民族性的基本特征,是一个由传统到现代的动态演变过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从规划到实践》一书由朱益明、王瑞德等著,2020年11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立足于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方针、观点、要求与任务, 结合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关于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与措施的重要讲话,以及当前教育发展实践现状与未来教育改革行动需求,提出了加快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行动路径、行动领域和行动方法等。

本书共九章。第一章就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指出思想基础、建设内容和行动举措是该体系的成型逻辑和发展路径。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体系的构建, 要在教育规模、教育结构、教育治理和学习型社会四个方面予以体现,通过多途径扩大教育供给, 全方位提升教育质量,整体式推进教育治理以及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步伐来推进教育现代化;第二章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强调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从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发展需求等方面, 阐述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改革路径和未来展望;第三章接续第二章的观点,进一步指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中国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 并从教师队伍建设的进展、经验、要求、目标、策略与建议等方面,指出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方向与方法;第四章围绕创新教学模式与变革学习方式,阐述了通过完善课程、丰富教学方式与手段、变革学习方式等来提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第五章指出实现高等教育从大国迈入强国,应从高等教育发展的理念转变、人才培养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展开,并着重论述了促进高等教育系统取得创新发展的路径与策略;第六章结合时代特征,从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需求, 指出信息化建设是教育变革的关键领域,而搭建智能化学校管理平台、完善学校的网络设施建设、打造学生中心智能校园以及提升教师信息技术领导力,是建设智能化的智慧校园、建设智能化现代化的学校环境的核心所在,也是运用新技术新设备促进学校创新的关键;第七章从国内外终身学习的背景和发展历程,指出在中国现代化教育中,终身学习从理念转化为实践的重要性,并结合当代教育变革与发展的特点,阐述了终身学习的新时代意涵,并提出了促进终身学习的新举措;第八章指出当前推进教育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存在传统思想与管理方式的不利影响,以及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间的失衡,信息公开和社会参与不力等问题,并从遵循全面开展依法治教、着力提高政府的教育治理能力、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公开的质量和实施完备的教育督导制度四个方面,提出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依据和方法;第九章指明教育对外开放作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必须坚持服务于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一带一路”倡议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在保持中国教育持续对外开放,不断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的同时,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传播中国智慧、展现中国教育自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教育自信、促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总览全书,内容由浅入深,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案例,既有可应用性又有可持续性,为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指导。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

该书就我国不断扩大的高等教育规模, 指出为确保中国高等教育迈入高质量发展之路, 不仅要继续提升高等教育的内涵与质量, 还要全方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结构布局和人才培养规模。该书的观点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政教育的现代化推进离不开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规划。立足新时代高校的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思政课的创新和突破是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优先思索的重要课题。而这一课题的开展,又离不开高校对自身办学的清晰定位,对专业结构的布局,以及对人才培养规模的考量与平衡。可以说,上述问题既复杂又颇具动态性质,解决起来并非易事。其中,多数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高校的大部分学生, 更偏向学习专业课而忽略思政课。解决这一问题,是促进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的关键所在。而把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则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

首先, 高校应明确并充分挖掘思政教育内涵,通过向学生传授专业课知识以及传输正确价值观,在培养各专业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责任感、文化自信等。其次,高校专业课开设的课程数量多、学习周期长且具有持续性。因此,在专业课中做好思政教育,具有先天的优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已不再局限于大学生的思政课堂,而是逐步融入他们的众多专业课中。高校应努力挖掘专业课程培养计划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爱国精神,把丰富的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用学生听得懂且爱听的语言,运用多学科辅助思政教学的方式,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等。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兼顾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

该书指出,立德树人是推进高校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当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需要着重关注以下两点: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立德树人思想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内涵, 影响我国教育至今。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传承中国传统立德树人文化的同时, 应兼顾新时代对高校立德树人的要求;二是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尤其是立德树人的素质和能力。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中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高校需要高度重视加强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师与辅导员的专业培训,力争培养出高质量和高水准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队伍与辅导员队伍。

高校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必要途径和客观要求,是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举措。把文化传统和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需求融于立德树人之中, 切实实现教育形式和内容在时空和核心要义上的紧密连接,由表及里地聚通融合。诚如书中所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大学生, 不断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等,为新时代高校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的精神保障与文化支撑。高校应准确把握思政教育的战略指向, 将思政教育全面纳入高校课堂,从话语导向、主体转向、价值取向三个维度,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入心走实,切实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质。与此同时,高校应打造新时代高素质思政教师队伍,通过授课能力培训、新媒体技能培训等,全面提升高校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增强考试评价育人功能

该书指出,考试评价制度对于督促学生学习、提升教师育人与完善学校办学起着“指挥棒”的作用,是促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考试评价制度改革, 不仅可以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指导教师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还可以建立与立德树人相一致的考试评价制度,更好地促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进而从根本上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促进全体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推进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现阶段高校思政课的考试模式存在形式单一、评价标准缺乏人文关怀等不完善之处。高校传统的思政课考试模式多是集中式的试卷答题,使学生们养成了短时间内备考,机械答题的习惯,缺乏独立深入的思考。这种考试模式忽略了思政教学在现实中的应用,是评价标准缺乏人文关怀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如何让高校思政课的试卷答题模式转变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一张试卷定学习的好坏改为过程化评价体系,令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的内化,是高校急需思考的问题。正如该书所说,增强考试评价育人功能,将有效从学校办学、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三个方面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当前,高校应回归思政教育的本源,把思政考试评价体系与学生的“三观”、家国情怀等有机融合,在原有能够反映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制定出可以体现人文性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这就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能够紧跟时代步伐, 打破固有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考试评价模式,摆脱传统与经验的束缚,构建能够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考试评价体系。

总之,该书逻辑清晰,核心思想明确,全面分析了当前高等教育的现状和困境, 提出了符合时代特征的创新理念,以及具有可实践性的改革路径。该书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高校传统思政教育教学法,帮助我们摆脱传统认知下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固有模式, 在全面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方面给予我们大量的启发和实施方略,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本可借鉴的著作。

猜你喜欢
树人立德现代化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边疆治理现代化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