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自觉与组织化:论焦裕禄精神建构与传播的三个阶段

2022-12-04 07:44王鹏飞卢文童
新闻爱好者 2022年9期
关键词:兰考焦裕禄建构

□王鹏飞 卢文童

1962年12月, 焦裕禄调任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1964年5月因肝癌于郑州病逝。在兰考工作的日子里,焦裕禄鞠躬尽瘁,带领兰考人民努力改变贫穷落后的灾区面貌, 留下了现在我们熟知的精神财富——焦裕禄精神。自焦裕禄精神首次见于文字,到现在被统一界定并列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精神谱系,其建构和传播过程历经了近60年的历程。总体来说,这一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自发性表述阶段;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启的自觉性阐释阶段;21 世纪之后内涵统一的体制化传播阶段。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与媒介生态中,焦裕禄精神的建构与传播与时俱进,呈现出不同风貌。

一、自发阐释:焦裕禄精神的提出

1964年5月17日,焦裕禄病逝三天之后,当时的兰考县委副书记、县长张钦礼在民权县召开的河南省沙区造林会议上, 首次公开讲述了焦裕禄的事迹。虽然这只是一种悼念背景下的追忆,却是焦裕禄精神自发阐释的开端。在当时社会主义建设遇到挫折的背景之下, 焦裕禄自力更生和战天斗地的工作作风,对广大干部群众是一种极大的鼓舞。因此在焦裕禄同志逝世之后不久, 河南的各级党政机关就开始论述这位优秀的共产党人。

1964年11月,中共河南省委发出号召,要求全省干部学习焦裕禄忠心耿耿为党为人民工作的革命精神。为此,11月20日的《人民日报》专门在二版发表了2100 字的通讯,以《焦裕禄同志为党为人民忠心耿耿》为主题,以《中共河南省委号召全省干部学习已故前兰考县委书记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为副题进行报道。这是焦裕禄逝世后中央媒体第一次报道并提到其精神内核,虽然只是以笼统的“为人民服务”和“革命”作为定语,却是焦裕禄精神从民间话语向官方话语转化的开端。这篇报道在两天以后被《河南日报》全文转载。到了1965年初,《河南日报》又开设了《学习焦裕禄同志的革命精神》的栏目,每周一期,连续发布了十几期。《河南日报》这些在焦裕禄去世不久即问世的文字, 对焦裕禄精神的建构与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 也体现出当时河南媒体的高度敏感。只是作为一家省级党媒,《河南日报》对焦裕禄精神的传播范围以及“向焦裕禄学习”的号召,还局限在河南一省之内。

1966年初,在焦裕禄去世一年半之后,焦裕禄精神的传播迎来了一个转折点。这一年的2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由穆青、冯健、周原所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相较于半年前《人民日报》刊载的那篇通讯,穆青等人的文章不但发表的位置更显要,内容更丰富,而且在发表的当天,《人民日报》头版还配发了《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的社论。在多次调查并几易其稿的报道中, 穆青等人详细讲述了焦裕禄的工作事迹, 高度赞扬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并且将焦裕禄称为“毛泽东思想哺育成长起来的好党员”“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儿子”。《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发表,拉开了焦裕禄精神的传播从地方走向全国的序幕。这篇通讯发表7 个月之后,1966年9月15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了焦裕禄的二女儿焦守云。毛泽东主席当时没有对焦裕禄精神作出具体的解释和评价,但毛主席的接见具有极强的符号意义,对于焦裕禄榜样地位的树立以及焦裕禄精神的价值肯定,起到了极为有力的推动作用。

毛主席的接见, 使焦裕禄的影响力从河南省内拓展到了全国范围。作为毛主席的好学生和好干部,焦裕禄的形象开始成为全国上下的普遍认知, 全国掀起了向焦裕禄学习的第一次热潮。据不完全统计,仅1966年一年,《人民日报》就有三百余篇与焦裕禄有关的报道。综观这一阶段对焦裕禄精神的论述,其内涵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焦裕禄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精神。此类文章重在强调焦裕禄初去兰考工作时随身携带着《毛泽东选集》;艰苦环境中时刻谨记毛泽东主席的教导;工作中遇到困难时,阅读的文章是毛泽东主席《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等,在这种论述之下,焦裕禄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毛泽东思想最忠诚的践行者。1966年,中共上海市委,山东、山西、湖北、青海、黑龙江等省委发出的通知中,都明确表示 “领导干部应该像焦裕禄同志那样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 做毛主席的好学生”[1], 可为此做一注脚。二是焦裕禄彻底的革命精神。这种内涵,在1964年11月由中共河南省委发出全省干部学习焦裕禄为党为人民工作的号召时率先提出。[2]穆青等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中也说到,焦裕禄来兰考任职是在兰考问题最严峻的时候,在苦难面前,焦裕禄带着革命到底的决心和信心展开工作, 展示了一个“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的焦裕禄”[3]。再如1966年2月,中共中央西南局下发通知,要求党员、干部都要学习共产党人的彻底革命精神和无产阶级的世界观。[4]三是焦裕禄不为名利的为人民服务精神。1966年2月, 河南省的许多县委负责人在郑州参加会议时一致表示:“要决心把焦裕禄同志完全地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学到手”[5]; 中共中央华东局也指出焦裕禄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死,一心为革命,一切为人民,并下发通知号召全体党员和干部向焦裕禄学习。[6]这些论述中,不少文章结合当时的国防建设,常把焦裕禄的事迹比喻为“精神原子弹”。当时这个通用的比喻焦裕禄自己也曾使用过,1964年3月,在兰考除“三害”斗争到达高潮之时,焦裕禄曾想写一篇名为《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文章, 拟定的文章小标题之一就是 “精神原子弹——精神变物质”,从中也可看出当时的时代特色。

就传播渠道而言, 这一阶段焦裕禄精神大都是以文本传播为主,呈现出多种载体形式。除常见的新闻报道外,还有绘画作品、连环画、摄影等。此外,还有一些歌曲和戏曲的出现。

综合来看, 这一时期焦裕禄精神的阐释和传播呈现明显的自发性特征。在焦裕禄成为全国学习榜样之后,多元化的主体依据不同的场景,对学习内涵做出了较多的自发阐释。在20 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遭遇挫折的情况下, 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及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不但契合当时的国家需要,也满足了人民对党员干部的期待。虽然就焦裕禄精神的内涵来说,这一时期还没有出现统一的论述,所见篇什也大都不属于深入的理论阐释, 但这些努力,为下面自觉阶段的到来做好了铺垫。

二、自觉建构:焦裕禄精神的深入发展

20 世纪60年代兴起的“向焦裕禄学习”的热潮持续一段时间后, 到了20 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沉寂。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政治环境复杂,对焦裕禄精神的宣传工作有一定的停滞; 另一方面是在1970年代末期,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进程沿着改革开放路径重启, 国家的中心工作和指导思想都有了新的论述。这种情况之下,此前定位于毛主席的好学生的焦裕禄形象, 一定程度上并不契合时代的需求。新的焦裕禄形象与精神建构,还要数1990年代的到来。

1990年1月,在中宣部、广播电影电视部等部门的支持下,四川峨嵋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纪实影片《焦裕禄》在全国上映,这是关于焦裕禄的第一部影视作品。1994年5月13日,中共河南省委在郑州举行纪念焦裕禄同志逝世三十周年纪念大会, 受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委托,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胡锦涛同志参加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两个事件带来了第二次全国学习焦裕禄精神的高潮, 也从两个意义上开始了焦裕禄精神建构与传播的自觉阶段。

第一是就媒介意义而言。电影《焦裕禄》的问世,是焦裕禄精神沉寂多年之后, 影视媒体第一次参与到焦裕禄精神建构的传播矩阵之中, 为焦裕禄精神的重启搭建了良好的媒介平台。

第二是就政治意义而言。在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新的建设阶段, 焦裕禄精神是否会因不适合时代需要而被逐步淡化?就此而言,1990年代中央领导人的系列举动对此给出了答案。1990年6月15日,邓小平为华夏出版社出版的纪实文学《焦裕禄》题写了书名。1991年2月9日,江泽民视察兰考,专门为焦裕禄纪念馆题词“向焦裕禄同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中央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核心的举动,为焦裕禄精神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建构与传播奠定了政治基础。尤其是1994年胡锦涛同志受江泽民同志委托在纪念焦裕禄同志逝世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第一次带来了中央高层对焦裕禄其人和焦裕禄精神的详细诠释。此前虽然有中央媒体介入,但并无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对其做出重要论述, 因此胡锦涛同志的讲话便呈现出与自发阶段不可同日而语的政治意义。

至此可以看出,如果说电影《焦裕禄》带来了传播渠道上的自觉, 那么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对焦裕禄精神的详细论述,则呈现出政治意义上的自觉。在这两个意义之上, 我们说焦裕禄精神的建构与传播进入了自觉阶段。与自发阶段的多元阐释相似,自觉阶段对焦裕禄精神的研究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中央的论述之外,诸多地方领导和学者也从历史与现实等多元维度进行梳理和解释。如果说两个阶段有所不同的话, 那就是自觉阶段对焦裕禄精神的内涵论述,明显更具有学理意义特征。整体来说,虽然这一时期的焦裕禄精神仍然没有统一的文字表述,但其基本内涵大都涵括在四个方面之中。

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焦裕禄在工作期间经常提到的一句话,是“共产党员就是要在人民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人民身边”。1990年7月14日,“弘扬焦裕禄精神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时任中顾委副主任宋任穷说 “焦裕禄同志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7],这也是焦裕禄精神的核心。两年后,时任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于友先在《人民为什么热切呼唤焦裕禄? 》中也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焦裕禄精神的核心。[8]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的讨论开启了新的真理标准时期,也成为改革开放之后的社会共识。2004年,中共开封市委书记孙泉砀在《学习焦裕禄,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纪念焦裕禄同志逝世四十周年》中说,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落实党的方针和政策,坚持实事求是是焦裕禄精神的突出体现[9],便是典型体现。三是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差距得到正视, 艰苦奋斗的精神再次被重点提出。邓小平多次强调要抓好艰苦奋斗、艰苦朴素的教育,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大力提倡艰苦奋斗精神,这种情况下,罗絮和韩澍《弘扬焦裕禄精神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10]、鲁保国《一面时代精神的镜子——两次报道焦裕禄的经过》[11]等,都在艰苦奋斗方面多有论述。四是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精神。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之后,党风廉政问题成为改革开放时期突出的新问题。1990年,李瑞环在接见《人民日报》记者时强调干部要学习焦裕禄,应当用焦裕禄精神去医治部分干部身上的毛病。穆青同年发表的另一长篇通讯《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的最后,也用包公和焦裕禄的对比论及清正廉明是关系党兴衰存亡的大问题。[12]

与自发阶段对比, 自觉阶段对焦裕禄精神的建构既有相同亦有衍变。就相同之处而言,一是在于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等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党魂精神得到了传承与强化; 二是这一时期对焦裕禄精神的弘扬,也延续着党内行之有效的理论学习传统。就不同之处而言, 主要体现在焦裕禄精神内涵的丰富上。这一时期论述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和清正廉洁内涵,则具有改革开放之后鲜明的思想特征。这种论述,显示出焦裕禄相较于1960年代前后出现的其他模范人物,其精神内核有着更大的可阐释空间,也为其跨越时空的建构与传播提供了前提条件。更重要的是,有意识地结合社会变革以及新问题去重新阐释焦裕禄精神,既是自觉阶段的典型表现,也成为此后焦裕禄精神传播的一种主要模式。

当然,两个阶段的不同也体现在传播领域。20 世纪90年代焦裕禄精神重归主流意识形态领域之后,探讨焦裕禄精神的学术论文等理论成果持续涌现。与此同时, 相关书籍的出版也重现繁盛景象。1990年, 华夏出版社出版了邓小平题写书名的纪实文学《焦裕禄》,1991年,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了纪实书籍《寻找焦裕禄》、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了纪实文学《走进焦裕禄世界》等。这一时期的影像传播也得到了发展,除电影《焦裕禄》之外,河南电视台拍摄了七集电视连续剧《焦裕禄》。同时京剧、豫剧、评剧等不同剧种的《焦裕禄》戏曲作品都于90年代初创作并上映,豫剧《焦裕禄》还受到了文化部的隆重嘉奖。

三、组织化传播:焦裕禄精神的明晰与确定

1990年7月15日, 在焦裕禄精神的第二次传播热潮开始之时,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感触甚深,深夜挥笔写下了《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这首情感丰沛的词作寄托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焦裕禄的深情和自我期许, 也成为焦裕禄精神第三个传播阶段即组织化传播的序章。所谓组织化传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精神内涵的明晰化。2009年4月1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河南调研时专程赶往兰考,在与兰考干部群众座谈时的讲话中, 他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二十个字——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指导兰考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对学习焦裕禄精神的方向进一步明确为十六个字: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道德情操。当然,这些凝练的语言后面,也有生动的阐释,如“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的奋斗精神; 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但就焦裕禄精神的传播来说,由国家最高领导人将之用凝练语言明晰出来, 并在2021年将之列入我党百年来的精神谱系, 使得焦裕禄精神第一次有了明晰和确定的内涵。

二是传播模式的体制化。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对焦裕禄精神的明晰和确定, 新闻界和学术界围绕焦裕禄精神进行的诠释和探讨逐渐有了统一基调。如果此前还呈现各抒己见多有阐发的话, 那么在此之后尤其是2012年之后,无论是各地的报刊宣传、“焦裕禄精神座谈会”“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 的相关研究等, 基本都是围绕二十字论述进行阐发的。比如2014年4月《人民日报》在纪念焦裕禄逝世五十周年的一篇时评中,非常明确地说“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 的思想动力和精神财富。[13]此外,2013年设于兰考的焦裕禄干部学院建成, 被中组部确定为全国13 所地方党性教育特色基地之一。焦裕禄干部学院具有党校性质,制定培训课程,编制相关教材,辅之以同样性质的焦裕禄纪念馆、焦裕禄干部学院现场教学基地等,各地市、各单位组织党员干部参加培训,也使得焦裕禄精神的传播呈现体制化特征。

三是传播媒介的融合化。焦裕禄精神建构与传播的组织化阶段, 是传统媒体与移动社交媒体互动共构的时代。因此,与前两个阶段相似,传统媒体上学习焦裕禄精神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阐释焦裕禄精神的论文持续发表,2012年的传记类电视剧 《焦裕禄》、2014年的电影纪录片《永远的焦裕禄》、2021年庆祝建党100 周年的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 等不时出现。而这一时期新兴的社交媒体上, 也显示出受众广泛、传播快捷等优势。比如2022年5月14日是焦裕禄去世五十八周年纪念日, 官媒各大微信公众号均发布推文悼念焦裕禄,“焦裕禄去世58 周年”的词条也登上了新浪微博的热搜榜,当天就达到了9000 万阅读量。

总而言之, 组织化构成了当前焦裕禄精神传播的体制特色, 融媒体构成了当前焦裕禄精神传播的媒介特色。组织化保证了这一时期传播内容的统一基调,融媒体体现了这一时期传播方式的混合特征。从原始的口语传播,到文本传播、影像传播,再到新媒体传播, 以及已经出现的有关焦裕禄的IP 运营和文旅开发,都成为这一组织化传播时代的共有特征。如果说焦裕禄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是其历久弥新的主要原因, 那么有效的宣传和传播则是其代代相传的重要法宝。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梳理, 近六十年来焦裕禄精神的建构和传播过程,有了一条大致的脉络。从1960年代焦裕禄作为县委书记的榜样被提出, 到现在焦裕禄精神进入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其建构和传播过程历经了自发、自觉和组织化三个阶段。当然,焦裕禄精神在现实的建构与传播中,就内涵来说是一脉相承的,三个阶段之间并没有一条泾渭分明的分界线。但正如上文所示,传承之中不同阶段的变化也不容忽视。正是这种变化,反映出60年来焦裕禄精神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在焦裕禄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回望被纳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焦裕禄精神,也让我们坚信,在可预见的未来,焦裕禄精神必将持续散发生机和活力。

猜你喜欢
兰考焦裕禄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又访兰考
“三清一改”靓兰考 人大代表作示范
人大代表要学习、弘扬焦裕禄的“三股劲”
“互联网+履职”:兰考人大代表的新行动
建构游戏玩不够
焦裕禄墓前(外二首)
兰考交卷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