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鸣,万里飞,吴学永,黎才源
高州市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广东 茂名 5250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1-2],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该病年轻化趋势变得严峻[3]。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主要为静脉溶栓类,包括阿替普酶、尿激酶等,但单药治疗效果受患者个体差异影响较大,且可能存在不良反应情况[4]。鉴于此,该研究采用阿替普酶注射剂联合目前临床关注较多的中药银杏内酯治疗的方式,分析两种用药方式对患者的神经缺损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旨在探讨联合用药的优势与弊端,现报道如下。
纳入本院2019年4月-2021年6月收治的7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两组。对照组中,男22例,女17例;年龄54~81岁,平均(66.93±2.09)岁;发病时长1~6h,平均(3.85±1.44)h;BMI 21~32kg/m2,平均(27.66±1.73)kg/m2;梗死部位基地核区19例,额叶区10例,颞叶区10例;受教育年限4~12年,平均(8.39±1.34)年。研究组中,男22人,女17人;年龄56~79岁,平均(66.15±2.44)岁;发病时长1~6h,平均(3.51±1.30)h;BMI 20~32kg/m2,平均(27.61±1.49)kg/m2;梗死部位基地核区16例,额叶区11例,颞叶区12例;受教育年限4~13年,平均(8.52±1.38)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知情同意。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②发病时长<6h。排除标准:①伴有免疫系统或血液系统等疾病;②既往脑出血。
两组患者均接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治疗,包括改善脑代谢、营养神经、吸氧、降颅压等。除此之外,对照组患者接受阿替普酶(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进口药品注册证号S20110052,规格:50mg)治疗,剂量为0.9mg/kg体重(最大剂量为90mg),总剂量的10%先从静脉推入,剩余剂量在随后60min持续静脉滴注。
研究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和阿替普酶的基础上给予银杏内酯注射液(成都百裕科技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110035,规格:每支装2mL,含萜类内酯10mg,5支/盒)治疗,静脉滴注,一次5支,将药物缓慢加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mL稀释,缓慢静脉滴注,一日1次。两组均持续治疗14d。
(1)采用简版Barthel量表[5]评价生活质量,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强。>30分:生活基本自理;20~30分:生活能力较差,需要帮助;10~19分:生活能力很差,需较大帮助;<10分:生活不能自理。
(2)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6]和我国张氏改良版的长谷川智能量表(HDS)[7]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状况,NIHSS得分越高,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HDS得分越高,认知功能越正常。
(3)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因子水平。收集两组患者静脉血5mL,离心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
(4)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清中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及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
(5)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根据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消失情况及生活能力改善情况,将治疗效果分为基本痊愈、改善、一般及无效。基本痊愈:患者简版Barthel量表评分提升超过75%,症状基本消失。改善:患者简版Barthel量表评分提升超过50%,症状改善但未完全消失。一般:患者简版Barthel量表评分升高幅度在25%~50%,症状轻微改善。无效:不符合以上标准。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改善+一般)例数/总例数×100%。
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表示公式为(),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有改善,研究组患者的简版Barthel总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对比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
表1 对比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
注:*表示与治疗前相比,P<0.05;#表示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均出现明显降低,组间对比,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对比()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对比()
注:*表示与治疗前相比,P<0.05;#表示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0.05。
治疗后,患者的NIHSS评分降低,HDS评分升高,且研究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更低,HDS评分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NIHSS 评分和HDS 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患者NIHSS 评分和HDS 评分对比(,分)
注:*表示与治疗前相比,P<0.05。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无明显变化,而研究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明显降低,组间比较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
注:*表示与治疗前相比,P<0.05;#表示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0.05。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87%,高于对照组的76.92%,(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缺血性脑卒中大约占所有脑卒中的80%,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主要由于患者局部脑组织因血流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脑组织软化、坏死导致的[8]。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神志不清、半身不遂、嘴歪眼斜等[9]。目前常见的治疗方式有药物治疗、手术疗法。治疗药物主要包括阿替普酶、阿加曲班、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依达拉奉等基础药物[10],但疗效不一。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方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进食能力、独立洗澡、行走能力及独立方便等各项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认为,银杏内酯中含有的银杏二萜内酯及白果内酯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功效,当与西药阿替普酶联合使用后,可有效抑制患者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途径,从而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而血小板活化因子作为血小板聚集诱导剂,可加重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脑血栓出现。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NF-α、IL-6、IL-8及hs-CRP等炎性因子水平均有明显降低,且研究组各项因子均比对照组更低(P<0.05)。分析认为,当静脉注射阿替普酶时,药物在循环系统中表现出相对非活性状态,与纤维蛋白结合后被激活,诱导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导致纤维蛋白降解,血块溶解。而联合银杏内酯后,白果内酯促进血管内皮增生,二者共同作用,导致患者炎性因子降低。正是由于这部分银杏内酯的作用,才使得研究组患者炎性因子改善效果更优。此外,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HD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认为,阿替普酶及银杏内酯对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恢复均有积极作用,但联合用药明显改善效果更好。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87%,高于对照组的76.92%(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血细胞比容低于治疗前,而研究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并且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认为,血液流变学在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时发挥了重要价值,当血黏度升高时,易导致患者产生缺氧及代谢障碍,从而形成血栓,引起脑梗死,还可能导致血管内皮细胞以及脑组织血管壁的物理损伤。而采取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黏度。
综上所述,银杏内酯辅助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较好,对神经功能恢复、炎性因子改善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