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imer、TAT、PIC联合检测在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2022-12-03 02:44廖声凯罗玉梅王志军闵倩
智慧健康 2022年26期
关键词:凝血酶纤溶血栓

廖声凯,罗玉梅,王志军,闵倩

新疆老年病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0 引言

静脉血栓是指深静脉凝血异常,血栓症主要发生在制动状态,致病因素包括血流迟缓、静脉壁损伤以及凝血亢进状态[1]。如果诊断和治疗不及时,大部分都会造成血栓后遗症,长期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一些患者可能遭受肺栓塞的折磨,其后果严重[2]。D-二聚体(D-Dimer)、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与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是血栓形成和纤溶系统激活的主要分子标志物[3]。对患者凝血纤溶平衡的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作用。通过早期监测凝血标志物的变化来反映血栓形成的危险程度,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抗凝措施可以降低老年患者血栓的发生率,改善老年患者的预后[4]。本次研究为了探讨D-Dimer、TAT、PIC联合检测在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本院2021年10月-2022年2月收治的老年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样本数量来源为总体例数491例,整体置信区间为95%,最大误差为5%,计算出观察组数量为50例。根据患者的病程分为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与慢性期组,再选取同时间段老年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中,男26 例,女24 例,年龄60~80岁,平均(74.10±5.34)岁,根据患者的病程分为急性期17例,亚急性期19例,慢性期14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60~80岁,平均(69.11±5.34)岁。两组观察对象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过影像学诊断,存在深静脉血栓性疾病;②所有患者均符合抗凝与溶栓治疗适应证;③所有患者1周内未接受相关治疗。

排除标准:①合并血栓倾向疾病者;②存在恶性肿瘤者;③精神异常或神经有疾病者;④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对两组研究对象均进行D-Dimer、TAT、PIC联合检测,在患者入院当天对其进行空腹静脉血采样,并且置于真空采血管中。D-Dimer应用Sysmex-5100凝血分析仪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TAT与PIC应用HISCL-5000全自动分析仪化学发光酶免疫法进行检测。D-Dimer采用希森美康公司提供原厂质控品进行质量控制,TAT与PIC采用希森美康公司原厂质控品进行质控,D-Dimer、TAT、PIC三个指标质控均在控。

1.3 观察指标

①将两组受检人员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TAT的CUTOFF值<4ng/mL,PIC的CUTOFF值<0.8μg/mL;D-Dimer的CUTOFF值<0.55mg/L;②将观察组患者在不同病程时期的指标变化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20.0软件对所统计的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如果P<0.05,则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测结果比较

将两组受检人员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D-Dimer、TAT、PIC检测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检测结果比较()

表1 检测结果比较()

2.2 不同病程时期指标变化比较

将观察组患者在不同病程时期的指标变化进行比较,急性期患者的D-Dimer、TAT、PIC指标高于亚急性期,亚急性期的D-Dimer、TAT、PIC检测指标高于慢性期,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病程时期指标变化比较()

表2 不同病程时期指标变化比较()

3 讨论

静脉血栓栓塞症临床表现分为两种,一种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肿胀及沉重感觉,皮肤温度升高,活动后症状增加,四肢肤色正常或紫色,有时伴有发热及心率加速等症状,下肢差异>0.5cm;另一种是肺栓塞,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胸痛、晕厥、咯血、缺氧症状、心率加快等[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在静脉腔内形成血块,典型临床表现为下肢一侧肿胀和疼痛(常见于左下肢),然而,血栓形成的早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这也是深静脉血栓形成容易被忽视的原因之一[6]。仅10%~17%的DVT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明显症状的肺栓塞,包括下肢肿胀、局部深压力及腰痛、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性疾病的临床特点及最严重症状,死亡率为9%~50%,大多数死亡病例在几分钟至几小时内死亡[7]。有症状和体征的深静脉血栓性疾病更常见于术后、创伤、晚期癌症、昏迷和长期卧床老年患者,预防是治疗深静脉血栓性疾病的关键。所有接受肌腱手术的患者均应接受一次性预防,下肢急性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包括:避免下肢垫枕,影响下肢深静脉反流;鼓励患者尽早下床,并主动做深呼吸;必要时穿医用弹性长筒袜;老年操作系统或术后心脏病患者应多加注意[8]。常用药物为低分子肝素,通过肝素酶解获得,相对分子量为4300,低分子肝素通过抑制Xa和IIA抑制血栓形成,低分子肝素比肝素具有更高的生物活性、更长的半衰期和更持久的抗凝作用[9]。

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血液中的凝血因子X(Stuart因子)被激活后产生因子Xa(丝氨酸蛋白酶)。在钙离子的作用下,因子Xa与因子Va结合,裂解激活形成凝血酶原复合物,激活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与纤维蛋白结合,转化为交联纤维蛋白。目前,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断中,传统的金标准是彩色B超和下肢静脉造影,但这种方法不能预测老年创伤患者术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对周围型小腿静脉丛和中央型髂静脉血栓诊断的准确率较低[10]。老年深静脉血栓作为一种常见的周围血管性疾病,在临床上会与其他的血管疾病混淆,在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中,实验室检查血浆D-Dimer检测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其敏感性较高,特异性较差,单一检测血浆D-Dimer在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性疾病中可能会出现漏诊,D-Dimer与新的检测指标TAT与PIC联合检测能够为老年患者提供早期深静脉血栓性疾病的预警与诊断依据。D-Dimer、TAT与PIC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11]。在纤溶过程中,A2纤溶酶抑制剂(A2PI)与纤溶酶(P)结合形成PIC,使纤溶酶失活,维持凝血和纤溶的动态平衡。最近的研究表明,PIC是体内纤溶物质活化和抗纤溶的标志物,在血栓性疾病中,PIC水平升高[12]。纤溶酶原转化为具有纤溶活性的纤溶酶是激活纤溶系统的关键步骤,T-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T-paic)是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的快速抑制剂,在纤溶系统中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13]。本次研究报告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D-Dimer、TAT、PIC检测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急性期患者的D-Dimer、TAT、PIC指标高于亚急性期,亚急性期的D-Dimer、TAT、PIC检测指标高于慢性期,由于血浆D-二聚体属于因子Ⅲ和凝血酶作用的交联纤维蛋白,血浆D-二聚体的增加证实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急性期为新鲜血栓形成和继发性纤溶亢进。当血栓形成时,纤溶作用会继续存在,血液高凝,新鲜血栓可能继续形成,足以证实溶解和血栓形成的发生,已成为新的敏感指标[14]。TAT是机体维持抗凝血剂平衡的重要标志物,其水平的升高对血栓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可作为抗凝治疗的敏感指标之一,其检测可证实凝血酶的激活[15]。凝血酶的升高提示凝血酶的激活和血栓形成的开始,PIC可促进纤溶酶的失活,维持纤溶与凝血的动态平衡。该指标是体内抗纤溶和激活纤溶物质的重要指标,血栓性疾病患者的PIC水平较高。

综上所述,在老年深静脉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中,D-Dimer联合新的血栓性疾病敏感指标TAT、PIC同时检测,能够为老年患者提供早期深静脉血栓性疾病的预警与诊断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凝血酶纤溶血栓
地鳖纤溶蛋白口服时间/pH依赖结肠靶向微囊的开发及评价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基于稀土离子介导石墨烯量子点荧光开关的凝血酶生物传感器
骨折患者术前凝血及纤溶功能对术后血栓栓塞症的风险预测
多肽自组装膜用于凝血酶的检测
羊血凝血酶制备条件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