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李文丰
新高考改革后,高考历史试题中创新题的题型和难度都有所调整和变化,集中考查学生材料阅读、概括归纳、史料实证、知识迁移等素养与能力,试题所占分值一般为12 分,命题具有开放性,答案具有多元性。学生遇到这类历史题型,往往会解题思路混乱,答题缺乏章法,得分率普遍较低,这无疑成为了历史高考备考的难点。
创新题命题形式呈现不拘一格的多样化,但解答此类题型也并非毫无解题思路可循,通过研究和分析,我们将揭开历史创新题的神秘面纱,助力学生掌握此类题型的基本解题思路与方法,增强解题能力,进而提高得分率,让该题型从“难以下手”的难题变成“下笔即得分”的试题。
近几年的江苏省高考真题和模拟题中的创新题可分成三大类:
一为自拟论题类,常见设问“根据材料信息,自拟论题/观点”;
二为提取、概括、评析观点类,常见设问“概括材料/学者的观点”“你是否赞同材料观点”“你赞同材料哪一观点”“评析材料中……的观点”;
三为变化特点类这三大类,常见设问“提取上述材料中的变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创新题的材料类型渐趋多样化,除文字材料之外,以图片(漫画、宣传画、照片、地图等)、表格材料类型的也陆续出现。但无论如何变化,总有规律可探索,从如下三方面入手即可化难为易,成功破题。
学生拿到创新题,要遵循先审题,后读材料的步骤,全面、细致地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更要关注以下3 个要点。
何为“材料范围限定词”,即题干中涉及能提取利用材料的范围,如“综合”“整体”“任选”“某一”“两者(以上)”“若干”“局部”等字眼。如题干需要“综合”(整体)所有材料信息,则学生在确定论题时,要全面综合每则材料信息得出“综合的论题”。如题干要求可以任选“某一”“若干”等局部信息,则论题可以是“局部的论题”,不需要面面俱到。如果题干“整体”和“局部”都可,则视情况两者皆可。
如2021 年江苏高考第18 题的设问:“综合以上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学生在确定论题的时候,就需要关注“综合”的字眼,要整体提取,利用全部材料信息。材料一为“1850 年大不列颠工业地图(局部)”地图材料和材料二“1780 年至1851 年英国出口增长”表格材料信息,该题论点的确定必须整合两则材料的信息,且不光在确定论点时要“综合”,在论证过程中也要综合所有材料信息。如学生将论点局限在某一局部材料,如“英国的丰富矿产资源促进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工业革命中发达的交通条件”“英国工业革命对外出口增加”等论点,则不全面,论证也会片面,就会导致失分严重。此时需要将材料一英国工业革命期间的国内发展与材料二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出口增长结合起来确定“综合的论题”,如“英国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的联系”“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国际国内影响”等。再如苏州2022 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调研试卷的第18 题的题干“提取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这道题所给的材料信息如下:
该表格材料内容比较广泛,既有中国、日本、美国、苏联、东欧等国家或者地区国内发展的信息,又有对外活动和国际关系。但根据题干中的“限定提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要求,不需要全囊括材料信息,可以提取部分信息,确定“局部的论点”即“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演变。”因此,抓住这一审题要素,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从题干材料范围限定词出发来利用提取材料,确立论点。
时空限定词即题干中涉及的时间和空间的信息,解题的范围不能超过这一时空限定。
如苏锡常镇2022 届高三教学第二次情况调研卷中第18 题,题干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18 世纪中期至20 世纪末全球主要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与转移。”解答此题要关注题干中“18 世纪中期至20 世纪末”的时间限定,在解答过程中不可选用21 世纪以来的“第五次长波”的相关信息内容。
再如常州市2022 届高三第一次模拟卷第18 题的题干“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并以17 世纪至19 世纪中英两国历史发展演进的史实对该观点加以论证”,时空限定为“17 世纪至19 世纪中英两国历史”,论证过程就需要紧扣17 世纪至19 世纪的中英历史,选取英国的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发展与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工业革命)之间关系、中国清朝中前期君主专制制度与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作为论证材料来论证“国家政权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时,会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反之,会起阻碍作用”这一论点。
江苏省开放性论题的论证要求多为“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论题明确”要求提炼出一个简练明确的主题或论点;“持论有据”要求论证过程要充分利用材料和所学的史实进行论证,要有理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则要求要有论证逻辑性和层次性,不能仅仅是史实的堆砌而缺乏内在的论证逻辑,史不对论。如果题干中需要“任选若干信息”,往往论证要求中会多增加一条“明确列出所选信息”,此类情况要先回答所选择的若干信息条目再列出论点。如果题目为“变化特点类”题型,论证要求则常为“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此类情况在答题中往往没有一个核心的论点,常为多个小论点,需要逐一分层次进行论证或说明。
学生在完成审题和初步阅读材料之后,紧接着就要在判断不同题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析试题,通顺解题思路,确定论点。要注意的是,确立的论点一旦有误,将直接影响整个题目解答的走向,可谓论点的确立是破解创新题的最关键一步。
在答题确定论点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有以下几种错误:
一是论点的主体与材料主体对象不一致。
二是论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和侧重点,过于“边缘”或“狭隘”。
三是论点过于宽泛,空洞。
四是论点表述不完整,只有几个词语,并非完整的陈述句。
五是论点过于冗长,不够精炼简洁。
六是论点缺乏必要的时空限定。
七是变化类题型的论点缺乏多角度思考。
以下内容笔者将从三大类创新题出发,分析并阐述解析不同类型的创新题如何避免以上错误,正确分析得出论点。
自拟论题类的创新题的论点不唯一,呈现多样化特点,只要符合题意,自主拟定一个论点加以论证说明即可。此类题型的论点构成结构一般分为两种,一种围绕单一主体为主题对象,结构为“时空+主体对象+怎么了”;另一种涉及若干个对象之间的联系,结构为“简述若干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一种“时空+主体对象+怎么了”结构的论点,一般是比较简练的一句陈述句,论点范畴大小适宜,不宜过大显得空洞,也不宜太小难以展开论述,且论点中必须要有明确的核心主体对象,再根据材料信息从主体对象的原因、演变、特征、趋势、影响等某一角度切入,确定其论点。如2021 年江苏省第二次适应性考试第18 题试题:
材料
国际化与全球化的比较
——(英)拉法尔·卡普林斯基《夹缝中的全球化》
回答: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19世纪末至21世纪初全球化的认识。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整体或部分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
此题目类型为“自拟论题”类,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国际化/ 全球化”是核心主题对象,“19 世纪末至21 世纪初”为时间限定,文字表格信息以两个时间段划分不同表现,学生可以从全球化的演变特征入手,确定论点为“19 世纪末至21 世纪初的全球化具有阶段性特征”。此外,也可根据审题中“提取部分信息”范围限定,将时间锁定部分信息“20 世纪末21 世纪初”,从这一阶段的全球化的发展特征和影响入手,确定论点为“20 世纪末21 世纪初,全球化发展迅速且影响广大”。
第二种“简述若干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的论点,则需要确定材料论述的若干要素之间的关系,常见的关系为要素A 与要素B 互为影响关系、A 与B 为因果关系等。如南京、盐城2022 届高三第三次模拟卷第18 题:
材料一
1949 —1980 年中国五年计划(节选)
——摘编自马远之《中国有一套——从“一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
材料二
——陈晓东、邓斯月《改革开放40 年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迁》
回答:综合上述材料,提取相互关联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
首先学生需要找到若干关联要素,从材料一中概况要素A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到1980 年代的计划经济规划”,材料二中概况要素B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1952 年到1978 年的经济增长情况”,进而分析要素A 与要素B 之间的关系:A 推动B,此时确定论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到1978 年,中国坚持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总体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该类型的创新题在2021 年之前最为多见,论点往往是材料作者的观点,不能自行发挥组织材料之外的自己的观点作为论点。如2020 年江苏省高考的第23 题的第2 问:文艺复兴的主要成果是“人和世界的发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文艺复兴开始,“再生”和新生的思想就作为一种纲领和追求,伴随出现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各个方面……“再生”这个概念所肯定和颂扬的东西,却恰恰是重新返回对古代、古典、希腊和罗马价值观的有计划研究。文艺复兴开始,文化的觉醒就首先表现在从艺术到文明生活的各个领域里对人、对人的价值的重新肯定。所以,从初始阶段起,作家和历史学家们最关心的题材就是人、人的世界和人们在世界上的活动……在这样的现实中人的历史、人的命运、人的形象和人的身体成为关注的中心。
——(意)欧金尼奥·加林《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材料二在谈到文艺复兴的主要成果时,恐怕没有比“人和世界的发现”这句话说得更为精辟了。它是150 年前由法国史学家米什莱首先提出来的……在此卷(《法国史》第7 卷)开头明言:“16 世纪是从哥伦布到哥白尼,从哥白尼到伽利略,从地球的发现到天上的发现。人还发现了他自己,探测了他自己的深奥复杂的人性。”此言一出,立即传遍欧洲,成为赞誉文艺复兴最响亮的口号……文艺复兴作为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变革乃至革命的意义,也就可用“发现”两个字代表了。
——刘明翰等《欧洲文艺复兴史》
完成下列要求: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米什莱在研究文艺复兴时提出的“人和世界的发现”写一篇小论文。(9 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
根据材料,作者的论点基本清晰:文艺复兴促进了人和世界的发现。接着围绕这一论点进行论证即可。
再如2019 年江苏省高考第22 题的第2 问:
翁仕朝(1874—1944),一位乡村塾师,世居香港,历经英国殖民扩张、日本攻陷香港等重大世局之变,始终秉持志节,期望政治清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充满着时代赋予的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翁氏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出于其手编亲辑之简明著作为《天下寰球中外交通分五大洲图》,简明清晰,并系史志……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自鸦片战争时期,魏源、徐继畬、梁廷枏、姚莹等均循此途,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
——王尔敏《儒学世俗化及其对于民间风教之浸濡》
材料二孙逸仙,想报仇,行革命,灭满洲。数十年,不变志,以三民,为主义……前者仆,后者继,不自由,枉人世。若学买卖,是为商家,有人办丝,有人办茶……中国所用,多是洋货,利归外国,每年甚多。
——翁仕朝授课教材《新三字经》《三、四、五字书》(20 世纪初)
材料三民国政府纪念期,列明以后:正月一号,南京政府成立纪念。二月一号,北京宣布共和纪念……(五月)九号,条约(廿一条)国耻纪念……(八月)廿九号,《南京和约》国耻纪念。九月七号,《辛丑条约》国耻纪念。
——翁仕朝手稿(20世纪30年代)
完成下列要求: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翁仕朝的家国情怀提炼观点,并从内涵和成因方面进行论证。(9 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
在阅读材料后,可以提炼出翁仕朝的家国情怀是在晚清特殊的国内外背景下形成,具有追求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特点这一论点。
除了提取、提炼观点外,有的题目还要求“评析、评价、简评”,回答此类试题就要对观点进行评析,常用的评析思路为一分为二辩证分析,如带有双重性、利弊共存、既有合理的一面但也呈现片面,赞同或不赞成,认为该观点片面等。如下题:
材料我们满怀义愤和民族情感对帝国主义的历史罪恶已经作过无数次的谴责、批判、声讨它裁决了历史上的正义和非正义。但是,伦理观念只能说明历史的一个方面。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用,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要求提炼材料中的观点,综合材料及所学对其进行评析。
回答时可以根据材料,提炼出陈旭麓的观点:殖民主义带来双重影响。再对该观点分为灾难性和建设性进行辩证评析。
这类创新题的论点与上面两种类型的论点不同,往往不是一个总论点,而是有若干个变化或特点组成小论点,然后逐一进行简要论证或说明。解题关键是多角度对比分析概况材料所呈现的多角度的变化、趋势或者特点。
如2021 年江苏省第一次适应性试题的第17 题:
材料
要求比较图4、图5,提取海报中有关体育宣传的变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此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比图4和图5,将两幅海报的“时间”“海报图片内容”“文字内容”“宣传目的背景”“宣传影响”进行比较,得出若干变化,再作为小论点。如范围变化:由局限于劳动者到全民参与;理念变化:由关注身体健康到关注身心健康;目的变化:由局限于工作和建设到关注民众生活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升。
图4
图5
再如启东2022 届高三第一次模拟卷第18 题:
文化研究学者认为,标语是特定时空背景的产物,是价值驱使下的联合。图1、图2 分别为不同时期深圳街头的标语牌,图1 为1982 年,图2 为2020 年。
图1
图2
要求比较图1 和图2,提取有关标语牌内容变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解题时需要将图1 与图2 的图片信息中的“时间”“内涵”“影响”等要素进行比较,进而得出标语内涵变化:由打破思想束缚变为确立对城市的认同感;背景变化:由体现深圳城市初建到展示现代化大都市形象;标语目的变化:从追求经济效率到凸显人文关怀等变化要素,然后再逐一展开阐述说明。
确立论点之后,开头论点正确,则代表成功了一半,紧接着是展开论证,这一部分也是得分的重点。学生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论证史实要从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中进行充分挖掘概括获取,可先将各个史实要素列出备用。
比如,2021 年江苏历史高考第18 题,我们得出论点“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联系。”之后,可以进一步罗列关于工业革命的相关主干知识,最后挑选与“世界联系”相关的史实进行阐述。
二是分层次,多角度论证论点,一般要有3 — 4 个角度才会拿到较好的得分,可以依据材料中的时间跨度或者其他角度划分层次。如前面举例的南京、盐城2022 届高三第三次模拟卷第18 题,确定好论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到1978 年,中国坚持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总体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后,可以根据两则材料的时间轴和建国后的重要时间节点,分1953 年、1958 年、1960 年、1976 年、1978 年5 个时间点,分层级进行论证论点。
三是论证一般按照总—分—总的三段式结构,每段空两格,注意表述成文,逻辑清晰,不能简单堆砌史实,也少用形容词。
论证之后要有小结升华,完整地结束论证。一般用几句话简练总结,可以围绕观点再强调补充,语言上不宜简单重复开头论点,最好要有升华,如上升到规律、本质、实质、看法、建议等层次。如前文举例的苏州2022 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调研卷第18 题,在论证完“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演变。”的论点后,小结部分可以上升到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本质与规律:综上所述,二战以来随着主要国家实力对比的变化,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再如前文举例的“殖民主义”的创新题,在论证“殖民主义的双重作用”之后,小结部分可以提升到看法:殖民侵略虽然功过掺杂,我们仍应认识到,罪为主,功为辅,坚决反对侵略有功的说法。
希望通过笔者以上对高考历史创新题的初步剖析和解析,学生可以在实践做题中加以运用,及时反思、对比总结、摸索规律,进而基本掌握三种不同类型的创新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让创新题从“拦路虎”变为“得分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