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 郑金霞
人教版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依据的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03 年版)》(以下简称为旧《课程标准》)。统编版教材是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教材,依据的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为新《课程标准》)。对比两版教材,有利于理解新课标、新教材,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下面笔者以“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例,对教材进行比较,抛砖引玉。
新旧《课程标准》的关键不同点:旧课标的教学目标是“三维目标”,而新课标是“五大核心素养”目标。
在内容标准设置上也会有所变化。人教版教材内容标准:“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统编版教材内容标准:“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认识国共合作的历史作用。”
从内容标准比较来看,新课标增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一部分,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影响具体到了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人教版课标过于笼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史实”,而统编版的内容标准提出了具体史实。所以统编版课标更具实际操作性,并切合时代要求,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一课,人教版教材以专题模块体例写成,统编版教材以通史体例写成。人教版历史必修1 与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目录如下:
结合教材内容,总体来看:统编教材在“五四运动”后加了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一部分原在人教版教材必修3 部分。统编版教材国共合作部分提到了新三民主义,没有具体展开,这一部分也在人教版历史必修3 部分。把人教版模块割裂的部分整合到了统编教材通史部分,还原了历史史实的全貌性。从主体内容来看,大致相同。统编版教材在五四运动意义与中国共产党意义部分,进行了增补,把人教版的“北伐战争”换成“国民革命”,用词更严谨,增加了东征陈炯明的史实,增加了一句“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课后的知识拓展,提到了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的史实。
人教版教材中,五四运动部分,选取了2 个图片,“北大讲演队的布旗”“北洋军阀政府逮捕上街讲演的北京大学的学生”。而统编版教材选取了“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游行示威”“1919 年5 月5 日,上海《新申报》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号外’”,因为人教版教材本课在“反侵略求民主”单元之下,所以更多反映了北洋军阀专制镇压,而统编教材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单元之下,五四运动更强调了其爱国性,在“游行示威”图片部分,用导言配图形式展示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线。而“新申报”图片内容方式体现了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爱国革命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部分,在人教版必修3 部分,选用图片是“李大钊”与“《劳动界》书影”,而统编版是译作《共产党宣言》一书的封面,《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更能直接体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共产党诞生部分,人教版用了“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董必武”的人物图片,以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址”,而统编教材去除了四张人物图片,增加“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复制品)”是为了弘扬“红船精神”。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部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见证,人教版与统编版都给予了保留。人教版选取的“蒋介石在上海大肆捕杀共产党人”体现了国民革命的失败;而统编版选取的是“国民革命军北伐路线示意图”,从时空角度更着意了国民革命的功绩。
人教版五四运动部分选取的是《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号召全体同胞“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而统编版选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要求结合材料进一步理解五四运动,体会时代价值。这样意义不局限在当时,更重在当代,这也正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目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部分,统编版教材在“问题探究”部分提供了蔡和森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史料。中国共产党诞生部分统编版教材增加了1920 年11 月《共产党》第1 号卷首史料与《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的史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目标的选择。国共合作部分,人教版与统编版史料均出自《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决议案》有所不同的是,人教版选的是(五)(六)条,而统编版节选了(二)(三)条、(五)条未变,去掉了(六)条。仔细看两部分史料,统编版所增加的部分,恰好补齐了国共合作的背景及原因。对于统编版“学习拓展”部分,“收集相关资料了解1927 年2 月武汉革命政府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的史实,并思考其意义”,增强了学生对国民革命反帝部分的认识。
新教科书对应新课标,新课标提倡新理念。新理念基于学科素养立意,体现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引导他们体会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必备的品格,掌握学科关键能力,运用学科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历史和现实问题。
学习历史,要善于利用因果关系,厘清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本课三个子目: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三个子目时间相继,前一子目是后一子目的背景。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中共诞生后,从其领导的革命运动的失败中认识到了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从而出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随之兴起。后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去认识历史的本质,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若历史观是错误的,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而南辕北辙,走入误区。例如,有人说,中国共产党是当年在共产国际和俄国共产党帮助下成立的,并不符合中国国情,中断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等。但运用唯物史观进行分析便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确实受过共产国际和俄共(布)的指导和支持,但它绝不是外力强加的,我们只要把它放在中国近代史的大背景下就会看到,它是由中国内因决定的。自鸦片战争后,一些爱国人士为国家的独立和富强,使用了各种思想武器,组织过各种政党,举行过各种革命,都未能成功抵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一一宣告破产。直到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相继爆发,中国的先进分子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才终于找到了一条由工人阶级领导、以社会主义为方向的唯一正确的民族复兴之路。这个大背景决定了即使没有外力帮助,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治代表,或迟或早总会建立,这是必然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新课程改革下,史料信息解读能力,可促进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学生要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如本课统编教材图片史料,1919 年5 月5 日,上海《新申报》印发号外,专门报道4 日学生运动的情况。内容包括:“北京电” “今日各校学生游街后复赴曹汝霖家因阻止入内打破电灯曹宅焚毁学生数人被捕(四日加急电)”“章宗祥在曹宅受伤甚重(五日加急电)”“北京学生界发表宣言书联合各校一致行动为露天演说唤醒国民自决曾通电声叙日与我历来交涉(四日发)”“国民外交协会昨开会决议国耻日在公园开大会分店各省同时实行声明不认二十一欺及列强与日本关于处分山东之密约苟不得当请政府撤回赴欧和会专使(四日发)”。“号外”发行是通常有重要的事情发生,表明了学生运动声势浩大。报道的内容,又印证了五四运动的史实。还可以依据材料提出多重设问:“民国八年是哪一年?”“五四运动怎么发生的?”“如何认识曹宅焚毁?”“二十一条、山东问题是怎么回事?”“此报道会产生何影响?”等,然后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以史为鉴,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特别是党史部分,要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在本课中,从中共一大可以看出党的初心与坚定的信念,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共产党是在不断完善中发展的。从中共一大的最高纲领,到中共二大结合国情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从开始的单枪匹马到国共合作;从国民革命的失败到下一节课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选择。这一切都证明了中国共产党“能”。中国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当时历史背景的产物: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暴露,一战爆发,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使中国人对资本主义失望;同时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使中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接受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与建设中建构了系列精神谱系,如红船精神,即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这些都是可以成为工作生活前进道路上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激励了无数青年学子,“青春万岁,强国有我;时光不老,奋斗不止”。学史最终的落脚点是力行。课堂上的学习,可以延伸到课外,如参观红色历史博物馆、纪念馆、遗址等,或重走红色道路,从而切身感受红色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学生来说,也可以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以为人民服务为使命,以勤于奉献为光荣;在学习上,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腾飞打下坚实的学识与能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