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然语言逻辑的目的意图类选择题解题策略

2022-12-02 05:53福建李文巍李义初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2年6期
关键词:陪审员雅典选择题

福建 李文巍 李义初

目的意图类选择题是高考历史试题的“常客”。它往往选取“旨在”“意在”“为了”“主要/根本目的是”等经典设问语词,撷取的史料则呈现历史人物及其所处阶级(阶层、群体、民族等)的典型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历史人物/群体实施特定言行的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一致性。虽然高考历史选择题中合理嵌入了诸多学术语言,但是题干中的史料和选项的表达仍以自然语言为主,承担了考试情境下命题者和学生思想交流的交际功能。俗话说:“说话听声,锣鼓听音”,我们通过对史料语言的逻辑省察,不仅有助于洞悉隐藏在具体言语行为的“弦外之音”,也便于教师引领学生把握历史活动的意图与成效之间的辩证关系。因而本文拟从自然语言逻辑的视角出发,以近年来高考部分试题为例,探索高考历史目的意图类选择题的精准突破之道。

一、解析历史语境,分辨语用意义

语境,原为语言学概念,用来指称“语言交流的具体环境”。历史语境则不仅要考虑言语交际的“上下文语境”,要分析特定时空框架下这一“情景语境”,观察历史活动主体言语行为的社会出身、从事职业、教育背景、思想倾向等要素,更要深入“民族文化传统语境”,关注活动主体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规范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历史语境在发掘史料的隐性信息,消解自然语言的模糊性的同时,也可能脱离原本约定俗成的抽象意义,而是结合具体的历史语境产生全新的语用意义。试看例1:

例1.(2022·山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10)图1 所列为12 世纪前期法兰西卡佩王朝路易六世在位期间的若干举措。这些举措旨在

图1

A.推动城市崛起

B.加强国王权力

C.建立民族国家

D.发展庄园经济

“这些举措旨在”这一设问,发挥了提示学生把握三项措施逻辑关联的意图,从概念关系的角度看,就是要厘清三者的交叉部分,关注三者之间的上下文语境,而干扰项的设置通常为“各执一端”,忽略了对上下文的瞻前顾后。“12 世纪前期法兰西卡佩王朝路易六世”则带学生进入了情景语境,经过信息转化,我们可知此时的法国处于中世纪晚期,作为国王的路易六世,一方面皈依天主教会,以获取教会对其王权合法性的认可,另一方面又对教会深度干预法国的人事、财赋、军务等内部事务心生怨憎,因而呈现了与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既斗争又合作的关系。立足于“王权与教权”关系这一必备知识,有助于学生厘清路易六世的这些举措的底层逻辑。三项措施的具体内容则深入到民族文化传统语境,分别涉及了中世纪城市自治运动的兴起、封建领主制向等级君主制过渡、领地的婚姻继承制等方面。结合所学及历史发展规律来看,除了D 项“发展庄园经济”明显背离了中世纪晚期历史的演进轨道之外,路易六世的这些行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治城市的演进,有助于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形成。“支持城市公社”“忠于国王”“借此控制领土”这些语句,既表明了不同措施的工作对象虽存在差异,却都可以指向“笼络一切可以笼络的对象,扩大王权的社会基础”这一共同目标,也从侧面说明了天主教会、大封建主等势力对法国王权的强大制约能力。因此A,C 两项实际上描述的是这些做法的客观效果,而非其主观动机。结合唯物史观的“阶级分析法”,坚持“利益一致”的逻辑原则,我们可以推知,“加强王权、对抗神权”才是路易六世行为的“醉翁之意”所在。

二、调动必备知识,把握逻辑预设

预设又名“前提”“先设”,是说话人之间为保障交流的合适性所做的先决条件,既包括较多依靠默认事物的存在、事实、种类等因素而产生的“语义预设”,也包括与特定语境相适应的、交流双方拥有共同知识经验而产生的“语用预设”。无论是“语义预设”,还是“语用预设”,都难以真正脱离特定语境支持而成立。把握目的意图类选择题的逻辑预设,离不开对试题语境的解析,因而必须对接必备知识,以适应问题解决的需要。

例2.(2020· 全国卷Ⅱ·31)1978 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发了《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及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主要是为了讨论(B )

A.增强国营企业活力

B.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此题以中共中央领导层的会议材料标题与内容简报为问题情境,表明了对这些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学习意图。“主要是为了讨论”这一设问指向党和国家经济发展意图的考查,而这绝不是“中央认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值得学习”,就此一道试题的显性信息所能回应的。此时,学生需要结合必备知识,解锁命题者环环相扣的逻辑预设。学生必须根据“1978 年底”“中央工作会议”这样特定的时空框架,发现“改革开放”这一存在预设;通过“日本、西德、法国”以及新加坡、韩国,发觉“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种类预设;根据“语用预设”的合适性和共知性原则,人类对异质文明的学习大多遵循“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的路径,因为器物的先进性是具体而直观的,所以改革开放之初党和国家引入资本、技术、管理等诸多因素符合这一基本规律。“增强国营企业活力”是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积极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模式的可取之处,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以1992 年的邓小平“南方谈话”与中共“十四大”为标志,因而A,C 两项均与材料的时空条件相冲突,违背了基于历史语境支持的“语用预设”。至于D 项的“重工业”则与材料的“经济”构成种属关系,用外延较小的“发展重工业”来对应外延较大的“经济发展情况”,显然窄化了材料历史语境的内涵。

三、聚焦语义蕴涵,洞察最佳解释

在逻辑学领域,“蕴涵”是对事物之间条件关系的刻画,是对“如果……那么……”的抽象,与之相对的“逆蕴涵”则是对“只有……才……”的概括。除此而外,我们也可以利用蕴涵概念,判定句子之间的同一、对立、矛盾、交叉等其他语义关系。目的意图类选择题的解决,要关注试题史料与选项说法之间的语义关系,审查两者的核心概念之间是否存在映射,从而指向较好地说明历史主体活动的动机的历史解释。

例3.(2021·全国甲卷·32)古希腊阿里斯托芬在一部作品中写道,雅典某陪审员对他儿子说,他一到那里,“就有人把盗窃过公款的温柔的手”递给他,并向他鞠躬:经过这么一恳求,他的火气也就消了,随即进入法庭。这可以用于说明,在古代雅典 (C )

A.司法审判不能体现民意

B.民主政治制度已趋于完善

C.直接民主无法确保正义

D.公民法注重调解经济纠纷

以叙事阐理、摹情状物为中心的描述性功能固然重要,但发挥改变或影响他人对某一问题的施为性功能,才是人类言语行为的根本动力。“这可以用于说明”,实际上考查的是学生对阿里斯托芬写作意图的认识。“司法审判”与“陪审员”是一对蕴涵概念,即“如果雅典举行司法审判,那么有陪审员参与”,或者说陪审员是雅典司法审判的组成部分,但陪审员由公民抽签选举产生,符合雅典人的民主观念,故A 项错误;陪审法庭是雅典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但“趋于”一词隐含了历时性比较意味,而材料只提供了一个历史时期,且“民主政治制度”的历史活动主体是雅典公民及其选举产生的陪审法庭等民主机构,而非某一具体的公民或公职人员,因而这一概念陈述把“雅典民主制度走向完善”这一普遍规律无条件地运用于特殊例外场合,实际上是典型的特例谬误,排除B 项;“公民法”是一个与“万民法”相对的古罗马史概念,雅典始终是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因而没有形成像罗马帝国一样“调整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且“经济纠纷”一般指“市场经济主体之间因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不能相济而引发的争议”,本质上属于民事案件,适用经济诉讼,而“盗窃公款”则属于刑事案件,适用刑事诉讼,因而这一选项出现了两次“概念混淆”的逻辑谬误;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不少作家都看似是一个置身事外的书记员,只是面无表情地记录着他的所见所闻,其实都“以述为作”,暗寓褒贬于暗行文之间。“温柔的手”“鞠躬”“恳求”这三个行为,是作者对被告拉拢陪审员丑态的精细刻画,“火气消了”表明了被告的言语行为产生了效果,陪审员义愤填膺的激情开始消退。这是雅典直接民主的决策“易受情绪左右,具有非理性”的又一典型例证,也说明了阿里斯托芬对于直接民主决策能否始终保持正义性的担忧。

四、小结

综上可知,高中历史目的意图类选择题的精准突破,既需要学生深入梳理蕴藏在史料背后的隐性信息,整体解构历史语境,为分辨材料核心概念的语用意义创造条件,也需要对试题核心问题的分解与必备知识的甄选,从而厘清历史语境中潜在的类型多样的逻辑预设,更要充分依托语义蕴涵,推理史料与选项蕴含的概念之间的逻辑关联,结合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尽可能客观辩证地理解史事,探寻最为接近历史真实的历史解释。

猜你喜欢
陪审员雅典选择题
第44届COSPAR大会将在雅典召开
单项选择题狂练
数列选择题精选精练
例说速解选择题的几种有效方法
雅典学院
纽约州“审判陪审员手册”
十种妙招握在手 破解选择题无忧
装模作样的家伙等2则
穿着防弹衣去雅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