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锋,胡光超,李乃选
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山东 烟台 264100
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acute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APE)属于静脉血栓的严重并发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居心血管疾病中的第三位[1-2]。由于部分APE患者并没有特异性表现,使APE漏诊、误诊率较高,由此导致较高的病死率,因此,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至关重要[3]。目前,APE的诊断金标准为肺动脉造影(pulmonary angiography,PA),其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及手术治疗等[4-6]。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导管溶栓开始逐渐应用于APE的治疗中,并且表现出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7-8]。重组人尿激酶原是临床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常用的溶栓药物,在心肌梗死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同时其在急性溶栓治疗中也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9-10]。本研究探讨重组人尿激酶原在高危APE患者导管溶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收治的高危APE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经APE临床症状(胸痛、呼吸困难等)、实验室检查(心脏多普勒超声、血气分析、D-二聚体)及计算机断层扫描肺动脉造影(computer tomography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确诊,且符合高危APE的诊断标准[11];(2)首次溶栓治疗;(3)临床资料齐全;(4)可耐受导管接触性溶栓手术;(5)血栓栓塞部位主要位于肺动脉主干及左、右肺动脉。排除标准:(1)合并慢性心脏疾病、肝肾功能不全;(2)存在抗凝或者溶栓禁忌证;(3)有出血性疾病史;(4)造影剂或其他药物过敏;(5)术后无法随访。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共纳入33例高危APE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龄47~80岁,平均(64.5±14.34)岁;22例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多发伤4例、关节置换术7例、长期卧床8例、脑梗死3例),肿瘤1例,下肢静脉曲张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无特殊病史4例。
局部麻醉后,使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健侧股静脉,外周静脉以0.8 mg/kg(首次剂量)注入肝素抗凝,猪尾导管造影明确显示髂外静脉、髂总静脉、下腔静脉、肺动脉,确定肺血动脉血栓栓塞位置。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下经超滑导丝于肾静脉开口下1 cm处放置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超滑导丝与导管配合到达肺动脉干及其分支处,经导丝置入溶栓导管。将20 mg重组人尿激酶原溶入50 ml生理盐水后经溶栓导管于10~15 min注入,30 min后术中复查肺动脉DSA观察血栓溶解情况。患者留置肺动脉导管返回病房后注入重组人尿激酶原注射液(将重组人尿激酶原5 mg溶入20ml生理盐水),每天2次,连续局部溶栓3 d,经导管复查肺动脉DSA,评价患者血栓溶解情况及血流动力学情况,肺动脉内血栓大部分溶解或完全再通后撤出导管,下腔静脉滤器于术后2周取出。术后,于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抗凝,80~100 U/kg,每12小时1次,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出血情况。
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凝血功能指标及辅助检查情况。术后3 d监测患者的血气指标,包括动脉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in arterial blood,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lveolar-artery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gradient,PA-aO2)。术后14 d超声心动图监测右心功能指标,包括肺动脉压(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PAP)和右心室内径。住院期间观察患者牙龈出血、皮肤瘀斑、咯血等出血情况。凝血功能指标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住院期间APTT应控制在50~60 s(正常值的1.5~2.0倍);PT正常值为11~13 s,住院期间应控制在25 s内;TT正常值为16~18 s,住院期间应控制在60 s内。导管接触性溶栓成功标准指同时满足以下3项:临床症状较术前显著改善;PaO2及PaCO2升高、PA-aO2降低;PAP降低,DSA示肺动脉再通。
所有患者出院后均服用利伐沙班抗凝6个月,出院后的前3周为15 mg,每日2次,从第4周开始调整为20 mg,每日1次。随访6个月后,使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肺动脉压力、右心室内径,判断患者是否出现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应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以()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重复测量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例APE患者均成功完成导管接触性溶栓手术,患者术后的呼吸困难、胸闷及憋喘等症状均明显好转或消失。住院期间,APTT为(54.4±2.88)s,PT为(16.0±2.36)s,TT为(29.9±9.66)s。DSA显示肺动脉栓塞部位均再通,效果满意。
术后3 d,33例APE患者的PaO2、PaCO2均明显高于术前,PA-aO2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
表1 手术前后33例APE患者血气指标的比较(mmHg,)
表1 手术前后33例APE患者血气指标的比较(mmHg,)
注:1 mmHg=0.133 kPa
时间 PaO2 PaCO2 PA-aO2术前 62.3±8.5 29.1±3.3 47.8±2.2术后 94.2±2.7 36.4±2.4 16.9±3.4 t值 39.985 17.146 56.354 P值 <0.01 <0.01 <0.01
术后14 d,33例APE患者右心室内径、PAP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2)
表2 手术前后33例APE患者右心功能指标的比较()
表2 手术前后33例APE患者右心功能指标的比较()
时间 右心室内径(mm) PAP(mmHg)术前 28.1±1.7 32.5±2.7术后 20.5±2.5 23.2±1.9 t值 15.919 27.877 P值 <0.01 <0.01
住院期间,复查患者肺动脉DSA显示33例APE患者肺动脉开通良好,均未出现明显的牙龈出血、皮肤瘀斑、咯血等情况。随访6个月后,无失访患者,均未出现再次肺动脉血栓栓栓塞症状,未遗留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APE是一种常见并且危害极大的心血管疾病,该疾病进展迅速,短时间内便可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研究显示,APE的1个月内病死率为10.6%,因此,需要高效的治疗措施[12]。目前,APE的管理与治疗策略、干预措施主要以开通堵塞血管、恢复患者右心功能为主,包括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及外科手术等[13]。抗凝治疗是APE治疗的基础,溶栓治疗又可分为系统溶栓、导管溶栓,虽然系统溶栓治疗对于高危APE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但其增加了大出血的发生率,尤其是可能出现致命性颅脑出血的风险,因此,在考虑溶栓所带来的临床获益时也需兼顾其带来的高出血风险[14]。导管溶栓治疗旨在将溶栓药物通过介入方法直接注入血栓栓塞部位,使溶栓药物与血栓充分结合,从而减少溶栓的时间以及溶栓药物剂量,增加血栓部位血药浓度,降低了药物进入全身循环的剂量,从而减少溶栓治疗所带来的高出血风险[15-16]。
经导管局部注入溶栓药物,可以相对及时、有效地清除患者肺动脉及其分支的血栓,恢复血管血流灌注,降低肺动脉压力,改善右心功能[11,17]。本研究结果显示,所有APE患者均成功进行介入导管脉冲注入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治疗,手术成功率100%,导管溶栓术后患者呼吸困难、胸痛等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甚至消失。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3 d,33例APE患者血气指标均较术前显著改善,表明经导管注入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可以有效开通阻塞血管,恢复血流,同时住院期间监测患者相关凝血指标及临床症状,均未发现咯血、皮肤瘀斑等出血并发症,表明该治疗方式较为安全。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4 d所有患者的肺动脉压力及右心室内径均较术前改善明显,尤其是患者肺动脉压力,并能维持较长的时间。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等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状,超声心动图未发现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表明此种治疗方式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右心功能,并能维持较长时间。重组人尿激酶原作为一种纤维蛋白原激活剂,具有栓塞血栓专一性,其直接作用于血栓表面发挥作用,更好地促进血流再通,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中已经显示出积极的临床治疗效果[18-19],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其在急性高危肺栓塞中的治疗效果较好[20],与本研究结果一致。虽然本研究显示经导管注入重组人尿激酶原可有效治疗高危APE,但其本身作为有创操作,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损伤,因此,采取导管介入溶栓治疗时需要权衡获益与损伤的问题。另外,本研究样本量较少,也可能使研究存在一定的误差,后期将加大样本量进一步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高危APE患者行介入导管注入重组人尿激酶原局部溶栓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气变化、右心功能,且未发生出血不良反应,为治疗高危APE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