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青,黄小涛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 天水 741025)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2019年4月,教育部等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部署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2]。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施,明确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职业分类、职业标准、职业发展需求,制定教育标准或者培训方案,实行学历证书及其他学业证书、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3]。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组织与实施主体,本文以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析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路径。
自2019年国家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以来,学校积极申报参与试点工作。在2019年工作探索、经验积累的基础上,2020年、2021年均遴选申报27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参与试点专业20余个,累计已组织1898人完成考证工作,1418人取得证书。2022年,在总结2019-2021年试点工作经验、成果的基础上,学校遴选申报19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参与试点专业20个。试点工作开展的同时,学校积极探索1+X证书制度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课程体系是职业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体现育人理念的关键,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等各类课程构成。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落脚点和有力抓手,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坚持“调研先行,把握需求”的基本原则,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升能力为目标,但实际制订中仍存在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本专业职业面向匹配度不高、实习实训项目与企业工作过程对接不准的问题。
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通过何种方式、途径,利用何种环境、资源实现,同样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双师型”教师人才紧缺、理念不新、技能不强,实训基地规模有限、设备落后、项目不优,教学过程缺乏设计、资源有限、形式不多等等,总的来说,相对薄弱的师资力量、仿真度不够的实训项目、特色不突出的教学资料、仍显传统的教学方法,每一个环节都影响着课程实施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为改善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课程设置与行业企业人才技术技能需求匹配度不够高、实习实训项目与企业工作过程对接不够准、学生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性不够强的现状,学校教务处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主要实施方,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抓手,立足1+X证书制度,通过重构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三教”改革等系列工作,以“X”证书为纽带,遴选优质证书,多形式开展课证融通,高质量实施职业培训,严格控制证书考核,探索实践“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机制,逐步形成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技能提升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学校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部先后发布了四批301家培训评价组织、447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校结合专业建设、实习实训、师资队伍等方面情况,引入“X”证书,开展书证融通。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学生职业面向进行动态调整,遴选认可度高、含金量高的证书,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与“X”证书培训融通,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衔接。
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4]。立足专业教学标准,研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将X证书考核标准与专业课程充分融合,以证书培训和考核作为重要依据,通过分解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知识、技能、素养三方面考核点,梳理典型工作岗位、分析工作岗位任务、设计课程模块,对现有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予以改进和优化,完善课程体系。
“三教改革”是学校加强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突破点和着力点。重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坚持教师育人本位,注重专业团队建设,通过交流培训、下企业锻炼等途径培育“种子”师资。深化校企合作,聘请企业人员进校开展主题讲座、实践教学活动等,促进专兼教师学习交流与团队建设,推进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更新专业知识、提升技术技能。加强教材选编质量,通过引入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融媒体教材、1+X培训教材等新形态教材,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复杂的操作流程,以生动、形象、立体的可视化方式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优质在线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加强师生交流与互动,通过教师的人文关怀和专业魅力影响和启发学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课证融通是实现书证融通非常关键的一步。为实现课程教学与X证书之间的内涵衔接,学校以职业岗位技能为需求导向、以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导向,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专业课程与X证书技能需求融合,依据课程标准,引入或模拟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将教学内容与考核标准对接、学习任务与岗位任务对接、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根据行业企业技能需求和学校实际,以项目式、模块化教学为主要形式,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实施。
X证书试点期间,学校将考评费用作为正常教育教学支出列入年度经费预算,通过财政项目申请专项经费。试点项目教师团队通过课证融通、集中培训等形式进行学生培训、模拟考核,遴选部分优秀学生参加X证书考核,并颁发证书。在推进试点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改革课程体系内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学生培训内容一般分为理论和实操,方式有课证融通、集中培训。任课教师可根据培训模块,给予学生过程性评价成绩,提高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在终结性成绩中,除了加入过程性评价成绩,可一并加入素养考核、项目实操考核,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
根据专业教学标准,全面梳理各专业人才需具备的素质、知识、能力要求,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将职业标准、课程标准、技能竞赛标准、技能等级证书标准[5]四大要素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根据企业岗位/技能要求改革学校专业课程,推动“岗课”融合。积极承办省赛,参加国赛、世界技能大赛,推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融入日常教学和实习实训,推动“课证融通”教学改革[6]。“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机制能联结企业、教育、竞赛、证书四大育人主体,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有效缓解学校人才供给与企业员工需求不匹配的矛盾,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适应性。
自2020年起,学校光伏工程技术专业开展光伏电站运维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工作,通过引入“X”证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图1)。
以1+X试点工作为契机,学校积极与光伏电站运维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评价组织——浙江瑞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就行业发展、人才需求、课程建设、考核评价、学生就业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并对标职业标准,明确企业对不同岗位的人才技能需求,构建基于专业教学标准、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课程体系,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以光伏企业职业岗位需求为核心,以专业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创新创业大赛、学生技能大赛为引导,以“X”证书为结果,优化课程体系和实训项目,以“课证融通、赛证促学”的教育理念,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第一课堂主要开设人文素养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技能课程。职业素养能体现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是学生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技能课程是培养提升学生职业技术技能的具体依托,也是实施课证融通的主阵地,主要开设的初级专业课程有光伏电池的设计与生产、光伏创意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中级实践性课程有光伏扶贫项目实战、光伏系统设计施工与运维。
第二课堂主要围绕创新创业大赛,省级、国家级学生技能大赛开展。为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除以教师为主导的第一课堂外,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协会、双创工作室等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教学辅助活动,以创新创业大赛、学生技能大赛为抓手,组织学生进行技术技能培训,用项目攻关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利用主渠道第一课堂开展课证融通,辅渠道第二课堂实现赛证促学,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实施,学生通过日常学习和校内外实训,即可参加各级各类大赛,同时考取光伏电站运维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现书证融通。
1+X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和制度设计,从三年的试点来看,该项制度在证书开发与建设、院校试点与实施、制度配套与完善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在试点过程中,优质的“X”证书对于职业院校学生人才培养的价值也不容忽视。1+X证书制度调动和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引领和推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与创新。在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并重的时代,1+X证书制度确实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依托X证书开发企业,打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通过重构和优化课程体系,统筹实施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不断转变教师教育理念,促进新形态教材开发与建设,改革课堂教学内容与模式,以“三教改革”为抓手,促进学校内涵建设,以点促面,以试点工作总结经验做法,全面推进和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