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勃,费朝阳,李 慧,俞方艾
(沈阳工业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辽宁 沈阳 110870)
根据ABET、FEANI、ECUK三大组织对于工程人才标准的认定,形成了面向2030的工程师核心素质十条标准:家国情怀、创新创业、跨学科交叉融合、批判性思维、国际视野、自主终身学习、沟通与协商、工程领导力、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数字化能力[1-2]。“十四五”期间,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校依据各自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分别将工程人才标准细化和分解作为不同专业的人才毕业要求。在高等教育大刀阔斧改革的同时,评估教学质量成为反映专业办学水平、培养方案科学性、教学实施过程有效性、持续修订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的关键问题。
随着“新工科”概念的迅速普及,人们开始反思,毕业生虽然专业知识丰富,但却欠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何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与持续改进机制是教育改革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主攻方向[3-4]。基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建环专业)延展专业内涵,以建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任务,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外部调研评价和内部监控管理制度的互相融合和联动,构建了由质量跟踪、综合评价、持续改进三个体系组成的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保障与持续改进机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化教学信息反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为此,围绕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依据本专业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本专业建立了教学质量保障和持续改进长效机制,如图1所示。
如图1,学校层面主要负责对教学工作的宏观指导,学院层面负责制订相应的工作制度及实施细则,专业承担全部教学工作和监控,切实保障教学质量。首先通过专业评估、专业认证和专业指导委员会实施外部专家质量监控,其次引入动态多元教学评价机制,包括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网评、教师评学四个方面。多角度、多元化、多层次的动态评教数据,更加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动态完善教与学过程提供多方参与的保障体系。
同时,构建了校外联动的社会标准跟踪调查机制,不断调整培养方案以及各个教学环节的工作,稳步提高教学质量。专业通过评教数据实时监测、专家诊断、毕业生调查反馈分析报告三个方面制定专业整改措施,逐步形成了“监测—诊断—反馈—整改—再监测”的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实现教学工作自我约束、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质量闭环。
教学过程全方位开展动态多元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方面实施“以学习效果为目的”的双向评价机制,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参与效果作为评价的重要基础,实现了教与学的融合管理。将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相结合,从而寻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反馈来调控教学工作。
为更好地完成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建环专业根据学校学院发展需要,制订了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明确调查对象、周期、内容、方式、责任人等,最后进行汇总和分析。质量跟踪制度的主要原则是:①调查每年7月进行,4年为一个周期,调查覆盖率要达到已毕业生人数的25%以上;②毕业5年以上的毕业生要充分考虑企业类型、地域分布、岗位等差异;③对于创业毕业生、做出特殊贡献的优秀毕业生要进行持续跟踪;④调查数据应保证校内校外的融合互动,考虑高等教育和家庭环境对毕业生的影响,毕业生和在校生的思想差异等。为此,专业进行了如下调研工作:
第一,通过与相关企业负责人和相关高校管理人员及教师进行座谈并发放调查问卷,了解行业现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主要从事的工作岗位,以及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对学生专业知识、核心技能和素质的具体要求等。
第二,对从事相关工作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往届毕业生进行了调研,充分了解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感受及不足之处,同时结合“在校生调查问卷”的反馈,听取并总结学生对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的意见。
第三,通过文献研究,调研了不同层次院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情况。通过对比研究其他高校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博采众长,进一步扩充建环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观测点。
调查体系运用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电话问询、网络交流、校友座谈等多种方式,通过就业单位反馈、毕业生追踪调查、社会评价三种渠道,建立起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调查体系,如图2所示。
培养质量评价通常都有五度[5-6]:①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以毕业生对专业定位是否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准。②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以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独立工作能力的满意度作为标准。③教师和教学资源的保障度以教师能力和毕业生对教学条件满意程度为依据。④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度主要以毕业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运用、专业管理制度及激励制度的评价为主。⑤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在学生能力水平方面,除了评价是否具备独立解决本专业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外,还要有较强的学习新知识、运用新技术的能力,毕业生是否具备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等专业考试所需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由此分析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潜力[7-9]。
在综合素质评价方面,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学生不仅要有牢固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要求心理素质好,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10-12]。
除此之外,由于毕业生大多从事建筑设计、施工及销售等行业,沟通能力强、懂职场礼仪、具备工程职业道德等也是毕业生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13-14]。这些评价要素一般涵盖了毕业生在校期间的素质分析、择业情况、整体就业情况,但是对于毕业生目前工作及岗位的评价,专业培养对人才成长的影响力方面的分析评估较少,为此,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分析了校内、校外不同评价主体的特点,以便对培养方案做出持续改进。
从2020年反馈回的调查问卷中分析看出:①用人单位均认为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基本理论掌握较好,在工作中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主动性,89%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强,83%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面对工程问题时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均较强,有较好的社会声誉;②图3的调查结果说明,毕业生适应性强,对从事工作的满意度高;③图4说明毕业生执业资格通过率高,经调查有45.90%的毕业生获得了执业资格证书,其中获得注册设备工程师执业资格的毕业生占总数的7.35%,获得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的占5.88%,获得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的占22.06%。执业资格证书是毕业生具有较强知识获取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最佳体现。
培养方案中所确定的12条毕业要求完全覆盖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通过质量跟踪调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进行评价,由此分析毕业要求的达成度,部分结果如图5所示。
调查问卷的反馈结果显示:①42.7%的毕业生认为实践环节的目标、内容和要求不明确,38.2%的毕业生认为专业课的学习目标和课程内容要求不明确;②约70%的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获得的与专业相关证书对其就业起到了重要作用;③有62.2%的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参加教师科研项目使其获得了很大的收获;④用人单位重视的能力排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7.2%),动手实践能力(58.09%),沟通能力(57.3%),语言表达能力(55.9%);⑤用人单位对专业素养的排序为:专业知识的学习(78.7%),其次是学习习惯(58.1%)和明确的职业规划(48.5%);⑥有86.8%的毕业生建议适当减少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学时,特别是实习。
针对调研结果,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学院教学委员会制订持续提高教学质量的举措:
①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和创新,提倡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建立了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规范教学活动的管理。制订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教学中各环节、各过程的规章制度。建立有效的奖励和约束机制,调动了教师投入教学的积极性,有效地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②针对参与式教学、个性化定制、项目导向教学、混合式教学、非正式学习等多元化教与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推进以能力为核心的学业评价方式改革,重点考核课程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符合度、课程要求与人才培养要求的契合度,创建实践环节过程评价机制。
③贴合前沿产业技术实现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开放共享,提升智能化工程设计、智慧运维技术服务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针对研发创新+产品制造+工程设计+运维服务+人才培养的完整产业链,致力于打造优质高效的可持续绿色发展人才生态,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高品质创新性实验体验。
④推动建筑数字化信息化人才培养,将建筑能源物联网系统、建筑设备信息化管理平台、智慧建筑设备监控及智能化集成管理系统、建筑能源系统控制与优化等核心技术与教学相融合,使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相适应,实现老工科专业的新内涵建设。
⑤在双创教育和产教研用中融入思政教育理念,不但促进信息化、智能化渗透于传统专业知识,构建复合、融通的跨学科知识体系,使学生树立多学科交叉意识,养成在多学科空间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同时变革“学科本位”的陈旧教育理念。
面向国家能源、环保产业发展人才的需求,关注绿色发展和人格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培养保障建筑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为己任,本专业依托培养质量跟踪体系,根据诊断和反馈结果调整课程设计的知识范畴,核心课程采用了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在“监测—诊断—反馈—整改—再监测”的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作用下,持续不断提升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