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萌,郭凯旋
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共青团的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和贡献度,必须重视作为基层单位的班委会和团支部作用的充分发挥,切实加强班团一体化建设。 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于2016 年11 月印发的《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推行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机制[1]。 班团一体化建设要求重视团支部政治功能的发挥,要求团支部与班委会在班团事务上互相补充、互相配合、互相协调,强调思想价值引领和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 那么,新时代高校班团一体化建设的基本理论观点是什么? 高校班团一体化建设的现实状况如何? 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提升高校班团一体化建设成效的实践路径何在? 只有厘清和明确这些基本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班团一体化建设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价值作用,才能把“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任务落到实处。
班级作为高校最基本的一个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 而团支部作为团的最基层组织,是共青团工作和活动的基本单位,与广大团员青年有着最广泛、最直接的联系,并且充分发挥着服务青年、凝聚青年、宣传青年、组织青年、监督团员、管理团员以及教育团员的作用,由此可见,团支部和班级都是具备思想政治功能的基层组织,是开展教育管理服务的有效载体。 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2]从服务对象层面来看,团支部和班级在人员构成上互为重叠,都具备基本的思想政治意识、思想觉悟和努力奋斗的精神。 从管理主体层面来看,班级和团支部都是管理主体的基层组织,其指导者为班主任和辅导员,都接受党的领导和上级团组织的指导。 因此,从上述四个维度即内涵、职能、服务对象、管理主体来看,高校的班级和团支部目标一致、方向相同,具备班团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所以开展高校班团一体化建设是必然趋势。
中共中央办公厅于2016 年8 月印发了《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开启了共青团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自我革新序幕。 这一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改革创新团的工作、活动和基层组织建设,把思想政治引领贯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3]。 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于2016 年11 月印发的《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中,具体表述高校的班团一体化建设为“推行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机制,探索实行班长兼任团支部副书记或团支部书记兼任班长的制度”[1]。 共青团十八届二中全会于2019 年1 月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团的基层建设 着力提升团的组织力的意见》,明确指出:“突出团支部政治引领作用, 实现团支部工作与班委会工作融合发展。”[4]这为创新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路径,为高校班团一体化建设明确了目标和方向。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班团一体化是指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聚焦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作用发挥、评议评优等方面进行一体化运行,深度融合,协调联动,充分发挥团支部的政治功能,团支部与班委会同频共振、协同发展的一体化创新工作机制。 班团一体化为学校共青团改革攻坚提供了坚实的基层组织保障。
1.提高班团组织的生机活力
高校班团一体化建设,不仅要规范和完善团支部委员会和班委会权责清晰的日常事务管理机制,也要制定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班团组织育人机制,从而为班团组织的有序、稳定运行提供有效保障。 要充分发挥团支部的政治功能、思想价值引领和模范带头作用,凝聚基层团组织活力和战斗力,使得团员青年从被动参与转为主动加入班团活动[5]。 同时,通过实施高校班团一体化建设,能够进一步厘清班委会和团支部的组织关系,明确各自的工作对象和主要职能,优化团支部委员会和班委会的组成结构,进而不断提高班团组织的生机活力,增强班团组织一体化的作用发挥,提升班团职能协同运行的内生动力。
2.优化班团育人的运行机制
高校班团一体化建设一方面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契合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班委会和团支部一体化作用的实施,能够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大学生思想、价值引领的覆盖面,而且可以开展多样化的班团活动,有助于建立健全班团活动的长效育人机制。 高校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全面化和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将推进班团一体化建设作为主要切入点,深入探索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构建促进班团一体化建设的运行机制,不断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培养需求,引领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小切口、大作为”的工作理念,将班团一体化工作机制运用在班级和团支部的各种活动之中,充分体现团支部委员会和班委会的优势、作用以及功能,从而有效整合资源,发挥合力作用。 高校在开展班团一体化建设时,应该充分发挥班团干部在团员青年中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上下联动和协同发展的工作形式,为大学生清晰认识自身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提供一定的帮助,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综合思想道德水平。 要通过开展多样化的班团思想教育活动,推进班团一体化建设,增强班级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归属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亲和力和时代感。
高校班团一体化的协同运行,必须注重顶层设计,应当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考核激励制度,对班级和团支部进行及时客观的考核和评价,促进班团统筹协调、一体化设计、统一部署[6]。 从高校班团一体化建设的考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考评主体与考评内容不清晰。 高校班级的考评一般由学工部门负责,内容以班级建设与管理的日常事务为主;而团支部的考评必然由上级团组织负责,内容以团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主。 当前,大部分高校由团委(团总支)牵头推进班团一体化建设,学工部门参与较少甚至不参与,在对班团一体化运行效果进行考评时,多是考虑团支部创新型职能建设、标准化建设和活力提升效果等,较少把团支部政治功能发挥、思想引领实效、团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等纳入考评内容。 对班团工作决策机制是否顺畅,团支部委员会与班委会关系能否理顺等缺乏足够关注和有效指导。 二是对考评结果的反馈与运用不够,考评“指挥棒”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一些高校仅在共青团评优时纳入班团一体化的考评结果,而对班级建设进行综合评价时没有将班团一体化的运行效果纳入评价指标,导致班团一体化的考评不被班级重视。 同时,班团一体化的考评结果仅作用于团支部或班级主体,对团员个人没有实质性的影响,个别缺乏集体荣誉感的学生认为集体的评价结果与自身并无太大关系,在开展班团一体化建设时,表现出冷漠态度,不积极参与班团工作,致使班团工作决策机制的民主化、全员化较难实现,不利于班团一体化运行。
在高校班团一体化建设中,学生、班主任和辅导员作为主要实践者,他们对班团一体化建设目的任务、内容要求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班团一体化建设的最终成效。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对班团一体化建设缺乏积极的宣讲教育和必要的技术指导。 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团委、学工部等主管学生工作的部门虽然也认识到班团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但由于缺乏成功经验借鉴参照,往往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说起来重要,忙起来忘掉”;从二级学院层面来看,主抓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专职团干部、辅导员因事务性常规工作任务繁重,再加之对班团一体化建设了解不够,作用认识不清,因而不能对班团一体化建设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从班级和团支部层面来看,班委会和团支部委员会虽然认识到班团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但由于班团一体化属于一种新生事物,对其基本建设目标、内容、路径、运行机制难以掌握,缺乏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决心,还存在动力不足、效率不高的问题。
高校班团一体化建设有其自身的本质特点和客观规律,只有认真开展深入研究,特别是分析和明确班团一体化建设包括哪些基本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才能进一步由表及里,透过现象发现本质,进而揭示班团一体化建设的规律性,也才能在此基础上探究和形成班团一体化高效协同运行的科学规律,从而真正提升建设实效。 一些高校以团中央要求为基本出发点,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方案,对工作要求、目标原则以及指导思想等进行详细阐述,但是大部分指导性意见比较空泛,缺乏具体的管理考核机制、工作抓手以及工作制度等,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实现一体化运行的保障方案和机制。
在班团建设中,指导教师作为学生的主要接触者,其核心素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与建设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但是当前指导教师的核心素养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缺乏职业素养专业化水平。 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教育管理者,工作任务细致繁琐,压力大,长此以往导致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理念和职业认同不足,存在不同程度的专业发展困惑,缺失职业发展理想信念和工作热情。第二,缺乏业务能力专业化水平。 2014 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将党、团和班级建设能力作为一项相对独立的职业能力,尤其是近年来高校按照1 ∶200 的比例配备完善辅导员数量后,年轻辅导员居多,管理经验储备不足,缺乏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更是缺乏对学生个体和班团一体化建设的专业指导能力。 第三,缺乏网络思政素养专业化水平。 高校辅导员对于网络内容的分析有时不够准确,对国家重大战略理解不够透彻,无法在第一时间掌握话语权,影响了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7]。 因网络思政教育实践不足,辅导员网络思政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缺乏班团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网络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网络驾驭能力。 第四,缺乏系统规划和具体指导的专业化水平。 辅导员对理顺班委会和团支部的关系上指导不到位,未能在指导团支部发挥政治功能、落实从严治团的根本要求,以及推动班团一体化建设落脚在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上体现专业化水平,缺乏指导班团一体化建设的协同创新和系统规划。
班团干部作为班团一体化建设的主要实践者和执行者,是推动班团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对落实任务的执行力、对制度的理解运用,以及对目标意义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与班团一体化的建设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为了促进班团一体化的协同运行,要把团支部和班委会深度融合开展工作作为具体导向,基于团支部主导思想与服务、班委会执行管理与监督大框架下,承继班团组织成员传统设置基础上,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创造性地明晰班级团支部委员会与班委会设置及分工,明确其成员岗位职责[8],这是班团一体化建设的关键点和着力点,具体举措如下。
1.优化调整班团干部岗位设置
根据高校团学工作的主要内容,在充分考虑精简学生干部队伍的基础上,将团支部委员会与班委会一体化统筹设置。 团支部委员会一般不少于3 人,在设置团支部书记、宣传委员、组织委员的基础上,可以增设团支部副书记、创新创业委员、社会实践委员、二课委员等;班委会一般不少于5 人,在设置班长、学习委员、文艺委员、体育委员、生活委员的基础上,可以增设心理委员和权益委员。 有能力的团干部可以兼任班委职务,有团员身份的班干部可以兼任团支部职务等,例如班长兼任团支部副书记或团支部书记兼任班长。 但需要注意的是,要对兼任岗位的数量进行控制,避免组织机构过小,过分集中职权。
2.严格执行选拔任用制度
要坚持以共青团改革为契机,优化班团干部结构,健全选拔考核、培养培训、作用发挥、淘汰退出等制度,适当提高任用条件,严把入口关,紧紧围绕提升基层团组织的“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和大局贡献度”,从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班级威信、学业成绩、工作作风、身心素质、奉献精神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增强班团干部对身份和责任的认同感,选拔出理想信念坚定、德才兼备、各方广泛认同的团学骨干队伍。
3.充分发挥团支部的政治功能和思想价值引领作用
要突出以团支部为核心的班集体建设,充分发挥团支部的政治功能,引领青年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团支部和班委会在思想引领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上,注重协调、沟通、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推进班团一体化建设生成协同运行的合力,探索实施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的班团一体化建设协作方式,从而实现凝聚、教育和服务青年的效果最大化。
4.加强班团干部业务技能培训,提高融入性
组织班团干部参加班团一体化建设专题培训,开设高校二级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下文简称“青马工程”)培训班和团校,坚持分层分类的原则,讲授团学工作的理论知识、先进经验和技能方法,培养协同意识和协同能力,拓展格局视野,激发士气斗志,有效解决团支部工作虚化、弱化、淡化、边缘化的问题,切实提升班团干部领军水平,促进基层团支部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和贡献度的全面提升。
开展班团一体化建设要建立可以发挥保障作用的制度体系,确保建设任务运行顺畅,切实提升班团规范管理的实效。
1.加强班团一体化制度体系建设
一是从学校、二级学院层面建立班团一体化运行机制实施方案,具体明确目标任务、运行机制、职能和职责、指导关系等,确保班团一体化建设顶层规划设计发挥指导作用。 二是实行班团重要事务联席会制度。 在涉及“三会一课”、评奖评优、人员推荐、主题教育活动、安全管理等重要班团事务上,必须经团支部委员会和班委会的协商一致。 三是实行班长兼任团支部副书记的制度,对班团组织建设起到实质性变革和促进,提升团支部和班委会对青年学生的引领、服务作用。 四是建立学生党员和高年级学长带班制度,发挥他们在日常思想价值引领、学风班风建设,以及教育、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 五是完善班团一体化考核制度,确保有关决策部署落实到位,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量化考核体系,主要涵盖思想引领、组织建设、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化艺术等内容,有效融入学风建设、班级管理等工作。 基层团委要定期组织开展团支部工作汇报会、交流会等,及时了解和掌握基层团组织工作状态,并对团支部工作给予指导[9]。 同时,结合年终考核和“五四”表彰等加大奖励、宣传力度,激励班团一体化建设取得更大实效。
2.加强班团一体化工作机制建设
一是要以班团一体化实施方案为根本遵循,制定班委会、团支部委员会在思想引领、组织建设、推优入党、网络引导、志愿服务、班风学风建设、文体活动、学术科创活动、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公寓管理及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职责,明确工作标准,建立清晰的工作机制,明确班级大会、团支部大会、班委会、团支部委员会的议事范围和决策权限。 二是落实团员教育评议制度,尤其是要结合推优入党、综合测评以及评优评奖等,广泛运用好团员评议制度。 三是落实好全面从严治团的根本要求,明确班团一体化建设责任,在推进班团一体化建设的具体过程中,团支部委员会和班委会应该共同承担责任,要突出团支部的政治引领作用和功能发挥,有效提升团组织政治活力,紧密围绕共青团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基本要求,积极提高团支部的凝聚力,为班团一体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四是广泛建立团小组工作模式,在开展班级和团支部重要活动时,邀请团员青年共同设计、协商,提升团员活力,增强班级和团支部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推进班团一体化建设,要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更新观念,群策群力,搭建协同创新的支撑平台,具体举措如下。
1.健全二级学院“青马工程”培养机制
构建分类培养体系,上半年开展“少而精”的先锋骨干培训班,下半年扩大覆盖面,面向团员、团干部开展团校培训,采用“专题讲座+小组讨论+红色教育+素质拓展+交流研讨+能力提升”六位一体的学习模式,优化培养机制,提高培养质量,为推进班团一体化建设夯实理论基础。
2.建设共青团样板项目
激发班团干部勇夺标杆的进取意识、攻坚克难的担当意识、探求规律的科学意识,鼓励通过开展班团一体化工作,形成示范带动作用强、具有标杆和旗帜作用、能够复制推广的工作模式、品牌或方案,从而进一步促进班团一体化的协同运行,进一步促进对实际工作的推动。
3.推动二级学院团支部经费资助办法发挥实效
划拨专项资金支持开展“特色团支部”创建活动,通过监督和调度资金使用情况,督促团支部将资助经费专款专用,有效作用到“特色团支部”创建活动中;上级团组织加强对“特色团支部”创建的过程性指导,做好经验传承,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4.制定二级学院班团一体化建设实施细则
细则主要包含达标(基础)建设和特色创建两部分:达标建设为规定动作,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学风建设、文化建设等四大类指标,作为每学期班级建设的基础工作,新学期前两周完成上一学期的基础指标验收;特色创建可以依据班团一体化工作内容分为不同的特色创建类型,比如优良学风、科技创新、宿舍卫生、社会实践、明星班级等特色班集体,通过召开团支部大会、主题班会、团支部委员会、班委会、团小组会等形式逐层落实创建任务,明确责任,积极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年终举办班团一体化建设表彰奖励大会,推动班团一体化建设发展的可持续和常态化。
5.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社会实践+”立体化实践模式
构建社会实践+科创竞赛、社会实践+专业课题项目、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项目的多维立体实践模式,将社会实践作为科创竞赛的孵化基地和打磨平台,在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孵化特色志愿服务项目。
6.强化“一专业一社团多赛事”平台建设
结合专业特色、学科优势,发挥专业型社团的载体作用,应出台二级学院《推进创新创业工作的实施办法》,激发师生参赛积极性,把“挑战杯”竞赛融入二级学院育人工作大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打造“探索—协同—传导—激发—融合—提升”的“六力”驱动模式,为“挑战杯”竞赛注入强劲动能。 突出高位推动和机制带动,强化宣传发动,与二级学院各系部室创新协同,共同撬动“挑战杯”作品“课题源”。
7.强化组织联系交流
促进班团一体化建设深度融合,坚持面向青年、面向基层,认真贯彻落实“1+100”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的工作要求,促进校院各级团干部与青年学生的交流互动,增强团员青年对团组织的依靠和团干部的信任。 加强班团干部与青年学生的联系,做好思想引领和成长成才的服务工作,关心他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帮扶困难学生群体,有效提升团支部的凝聚力、影响力,促进班级学生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要进一步优化班团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机制,统筹院(系)团委(团总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导师的力量,保证他们履行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增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效,进一步强化协同创新,在顶层设计上夯实班团一体化建设的保障力量。
1.提升指导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加强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的有效性
指导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职责,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必然要求。 指导班团一体化建设,必然要求指导教师熟悉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熟练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详细了解党和国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列文件,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党性修养,能够在指导学生时,发挥好宣讲员的职能,引领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能够扎实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主题团日活动,增强思想内涵建设,将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植根到学生心灵深处,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2.提升指导教师网络思政素养,占领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
网络思政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班团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实践载体,指导教师要充分认识开展网络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学生诉求,储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在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引领青年学生正确看待网络问题和网络舆情,具备能够成熟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指导教师要积极储备网络信息技术知识,能够正确运用互联网平台上的教育资源并进行有效整合;指导教师还要具备网络舆情研判、应对和引导能力,积极打造网评员队伍,发挥新媒体在思想价值引领、舆情引导和信息沟通中的重要作用,运用更加多样化的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复杂问题。
3.提升指导教师能力素养,切实增强职业认同
当前高校推进班团一体化建设指导教师队伍中,多为年轻群体,他们任职年限不长,工作经验不够丰富,自身工作和理想抱负存在差距,以至于职业认同存在缺失,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道路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大,因此指导教师要做好自身职业发展规划,化解职业迷茫,克服工作中带来的为难情绪,增强抗压能力、分析能力、化解能力、执行能力等,增强高层次业务技能培训力度,全面提升政治敏锐性、法治素养、历史人文素养、教育素养、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等。 今后,指导教师要以完善专业知识、提高技能水平为重点,兼顾培育思维能力、引导能力,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反思总结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引导学生能力,从而实现能力素养的全面提高[10]。
4.提升指导教师道德素养,全面培育优良师德师风
道德素养是高校班团一体化建设指导队伍的职业底线,是引领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压舱石,要提升教师品德、注重家庭美德、弘扬职业道德、遵守社会公德,以德修身,注重师德修炼,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前,高校要加快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构建,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促进整个教师队伍的思想激励和发展激励,要进一步激发班团一体化指导队伍潜心教书育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培养使命感和职业荣誉感,坚持立德树人,增强爱岗敬业服务意识,在教学相长中形成师德师风建设的良性循环。
班级和团支部作为高校团学系统的一个基层组织,既是高校团学工作的主要支撑点和最终落脚点,也是团学工作成效和联系青年的一个终端。新时代,高校必须重视班团一体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班团密切结合、协同发展,共同促进班级的文化建设、日常管理以及思想教育,不断提升班级和团支部的生机与活力,努力把班级建设成为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积极进步、学风班风优良、特色创建鲜明的新时代先进班集体,从而为广大青年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更全面、更优质、更精准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