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T 与MRI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鉴别诊断效果对比

2022-11-30 11:44黄国鼎蓝燚锋陈仰新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21期
关键词:管型胰管囊性

何 俊,黄国鼎,蓝燚锋,李 强,陈仰新

(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放射科 广东 佛山 528211)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是临床较为少见的肿瘤类型,在胰腺外分泌性肿瘤中IPMN占比在1%~2%之间,在胰腺囊性肿瘤中占比约12%[1]。IPMN病灶主要源自主胰管,同时分支导管上皮也有可能出现。在影像学检查中胰腺囊性病变包括胰腺真性囊肿、胰腺假性囊肿、胰腺囊性肿瘤,而胰腺囊性肿瘤又有黏液性、浆液性、实性假乳头状肿瘤、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之分,有些胰腺囊性病变在术后诊断为囊性肿瘤,或者病理诊断显示为恶性肿瘤[2]。随着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以及磁共振成像(MRI)诊断技术的不断普及,大多数学者认为IPMN是最终演变为胰腺癌的癌前病变,因此,在实施手术治疗前对IPMN及相关肿瘤加以鉴别诊断,对于选择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而言具有重要意义[3]。本研究对比分析MSCT与MRI对IPMN的鉴别诊断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21年10月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收集的65例IPMN患者影像学资料。65例IPMN患者中男41例,女24例;年龄31~83岁,平均年龄(65.18±3.63)岁;临床表现:发热13例,恶心呕吐14例,全身乏力10例,后背反复疼痛12例,上腹部反复疼痛16例。

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18岁;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诊断确诊;③临床资料完整者;④影像学资料清晰者;⑤无胰腺相关疾病手术史;⑥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的内外科疾病者;②临床资料不完整者;③无法接受手术治疗者;④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

1.2 方法

MSCT检查:检查仪器为SIEMENS 16排和联影80 排全身螺旋扫描机,患者检查前需要禁食6 h,设置管电压、管电流、螺距、层厚、层间距等扫描参数分别为120 kV、150~220 mA、1.0、5 mm、5 mm。患者胃肠道以阴性对比剂充盈,对比剂为320 mgI/mL碘海醇,经肘静脉进行注射,保持注射流率为3.0 mL/s左右,注射20 mL无菌氯化钠溶液进行水化。分别在对比剂注射35 s、70 s后对全胰腺进行增强扫描,胰腺增强扫描动脉期、胰腺期、门脉期延迟时间设定为25 s、40 s、65 s,完成扫描之后把图像进行拆薄处理,然后传至工作站进行CPR、MPR图像后处理。

MRI检查:检查仪器为1.5T MRI(德国SIEMENS Avanto)成像仪,首先对患者进行常规抑脂SE T2WI平面扫描,设置层厚为5 mm、层间距为10%;T1vibe fs序列扫描,设置层厚3 mm、层间距0.6 mm。然后选择GDDTPA对比剂进行增强扫描,剂量保持0.1~0.2 mmol/kg,控制注射速率为2~3 mL/s,对比剂注射16 s、35 s、54 s时进行增强扫描,并实施二维MRCP序列扫描;横轴位T1WI的TR、TE分别设置为4.74 ms、2.34 ms,冠状面T1WI的TR、TE分别设置为4.29 ms、1.94 ms。MRCP分别实施2D、3D厚层及薄层扫描。在检查完成之后由两位经验丰富的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阅片,双方需经过商讨达成一致意见。

病理诊断:将手术切除标本送病理科检查,切片并固定在10%甲醛液中进行常规处理,石蜡包埋,予以HE染色,由经验丰富的病理医师进行观察分析。

1.3 观察指标

①统计MSCT与MRI诊断IPMN分型结果,主要分为主胰管型、分支胰管型以及混合型,主胰管型表现是主胰管内发生局部或全程扩张,分支胰管型表现是分支胰管内发生簇状扩张,混合性主要是主胰管、分支胰管均存在扩张表现;②统计MSCT与MRI检查IPMN的囊性病灶以及主胰管病灶交通、壁结节、囊性病灶内分隔显示率;③统计MSCT与MRI诊断IPMN平均时间;④分析典型病例影像表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有误,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MSCT与MRI诊断IPMN的准确性

病理诊断结果显示,良性IPMN 42例,其中主胰管型7例,分支胰管型21例,混合型14例;恶性IPMN 23例,其中主胰管型7例,分支胰管型7例、混合型9例。MSCT诊断IPMN良、恶性的准确率为96.92%(63/65),MRI诊断IPMN良、恶性的准确率为10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31,P=0.154);MSCT与MRI检查IPMN分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MSCT与MRI检查IPMN分型结果对比单位:例

2.2 比较MSCT与MRI检查IPMN的显示效果

MSCT、MRI检查囊性病灶以及主胰管病灶交通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囊性病灶介于5~24 mm,主胰管宽径介于3~6 mm;在MSCT与MRI的检出率上,壁结节、囊性病灶内的分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壁结节介于3~7 mm。见表2。

表2 MSCT与MRI检查IPMN显示效果对比[n(%)]

2.3 比较MSCT与MRI检查时间

MSCT平均检查时间为(17.85±1.27)min,MRI为(20.17±1.64)min,MSCT平均检查时间显著短于MRI检查(t=9.017,P<0.001)。

3 讨论

IPMN突出的临床特征是胰管呈乳头状排列的黏液细胞增生,大部分均以乳头状形态生长,并无比较明显的临床表现[4]。IPMN影像学及病理特点主要是:①胰管导管上皮乳头状增生并产生稠厚黏液,导致主胰管出现局限性扩张或者弥漫性扩张,或者导致胰管分支发生囊性扩张,主要有主胰管型、分支胰管型以及混合型,在MRI以及MSCT上能够观察到与胰管互通的囊性肿瘤;②Vater壶腹肿大,导管内会溢出黏液,在MRI以及MSCT上能够观察到十二指肠乳头突出;③肿瘤基本上于胰腺导管之中播散,在MRI以及MSCT上能够观察到多发病灶、肿块、壁结节[5]。但大部分IPMN患者的临床症状无典型性,早期明确诊断有较大难度,因此,探索科学有效的途径对患者进行及早诊断和治疗,对于优化治疗效果及预防IPMN恶变具有重要作用。

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是对IPMN进行明确诊断的有效途径,MRI、MSCT均能够对扩张胰管、囊性肿瘤加以显示,在临床诊断中能够替代ERCP,以避免ERCP对患者造成的侵袭性伤害[6]。有研究指出[7],MRI在观察胰管与囊性病灶交通、十二指肠乳头方面较MSCT更有优势,而通过CT结合胰管走形采用CPR或薄层MIP对胰管与病灶关系的显示效果更佳,能够获取与MRCP检查基本一致的效果。通常CT曲面重建及MRCP呈现出胰头位置胰管表现出多发囊状扩张,同时伴有胆总管扩张;CT曲面重建呈现出主胰管与胰尾处相通的多房囊性病灶;CT横断面、多平面重建、MR抑脂T2WI呈现出胰尾多房囊性病灶,同时显示有壁结节存在。本研究中,在显示囊性病灶内分隔、壁结节方面,MSCT检查略优于MRI检查,分析原因在于CT检查的图像分辨率较MRI更高;而MRI在胰管与囊性病灶交通方面的显示效果略优于MSCT检查,主要原因在于MRI对组织的分辨率较MSCT更高,虽然CT检查能够观察到胰管与众多囊性病灶相邻,但对于是否相通依然很难得到一致的结论。本研究中,MSCT检查诊断IPMN良、恶性的准确率及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平均检查时间显著短于MRI检查(P<0.05)。提示MSCT与MRI检查诊断IPMN的准确性无显著差别,MSCT检查耗时相对更短。

鉴别诊断IPMN涉及到浆液性囊腺瘤、假囊肿、实性假乳头状瘤、囊腺癌、黏液性囊性肿瘤、胰腺癌囊变、囊性转移瘤、囊性畸胎瘤、神经内分泌肿瘤等[8]。假囊肿位于胰周,急性胰腺炎后为高发时段,囊肿与胰管互不相通。浆液性囊腺瘤在胰腺囊性肿瘤中较为常见,在病理分型上主要有大囊型、微囊型,其中大囊型为少房、单房性肿块,多分布在胰头部,壁菲薄,呈分叶状;微囊型多为良性,高发群体是老年女性,大都是由直径0.2~2.0 cm的小囊组成,边缘清楚,表现为蜂窝状,部分可观察到星芒状纤维瘢痕。实性假乳头状瘤的高发群体是年轻女性,大部分属于囊实相间病灶[9]。黏液性囊性肿瘤在囊性肿瘤中是最为常见的类型,分为黏液性、交界性及黏液性囊腺癌,中老年女性为高发群体,大多数黏液性囊性肿瘤分布在胰尾部且体积较大,呈卵圆形,以单房或多房多见,内见壁结节及分隔,囊壁可有钙化。胰腺癌坏死囊变区处在病灶中央部位,密度不均,予以增强扫描后呈现边缘强化及不规则强化,病灶周围侵袭,肝转移灶,淋巴结肿大等。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IPMN通常会有主胰管扩张或分支胰管扩张现象,在囊灶中有或没有实性成分存在,囊性成分不会出现持续增强表现,而实性成分则会有增强表现。MSCT增强扫描时可清晰显现IPMN扩张胰管、实性成分、囊变区以及毗邻组织;MR的T2WI能够使囊灶及囊内实性软组织形成鲜明对比,MRI检查能够准确分辨软组织,进而清晰显现纤维分隔、壁结节。MSCT能够直观显现扩张胰管与囊灶间关系,有较明显优势。有研究指出,壁结节长轴≥3 mm,主胰管内径≥6 mm、病灶内钙化、异常密度减低区可作为对IPMN良恶性进行判断的指征,而存在异常密度减低区及主胰管内壁结节长轴≥6.3 mm任一表现可作为判断胰腺实质受侵的依据[10]。也有研究认为[11-12],如果囊性肿瘤病灶壁结节直径>3 mm,则有极大可能性为恶性病变,反之有可能为良性病变,恶性病变患者的主胰管的平均直径较良性病变患者会明显增大。本研究中的恶性病变患者均可见最大径>3 mm的多发壁结节,同时能够观察到毗邻胰腺实质密度减低区,与前述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MSCT对IPMN所显示的诊断信息与MRI基本一致,两者均是诊断IPMN的有效影像技术,但MSCT检查用时相对更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应用。

猜你喜欢
管型胰管囊性
食管癌颈部巨大囊性淋巴结转移1 例报道
从胰管改变谈胰腺疾病的诊断
胰管扩张的临床原因及影像学特征
布置型式对动力管道异常大位移影响计算
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诊断部分囊性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分析
装配式管型、箱型通道与现浇箱涵造价对比分析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取断裂鼻胰管一例
关于一种尿液中有形成分保存方法的讨论
三极管在春季高考中的考点分析
腺样囊性癌细胞雪旺细胞化在嗜神经侵袭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