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娓葛鹏
社团课程是学校在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余开发的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一种校本课程。它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阅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近年来,不少学校利用地域资源,对社团课程进行了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不少特色品牌项目。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和教育改革的深入,特别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及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正式颁布,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更为明确。可以说,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学校绘制了未来的育人蓝图,使学校在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建设、考试评价、课程实施等方面更有方向。作为学科课程的有力补充,社团课程需要在进一步发挥优势的基础上落实好新要求、新理念,实现迭代升级。学校在梳理目标时应进一步关注学生素养的发展,在实施课程时要体现出新的特征。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是社团课程的设计方式和教学方式之一。它遵循逆向教学设计原理和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解决真实的问题,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基于此,学校依托地方特色,立足原有课程资源,设计了“茶艺社团”项目化校本课程,并在实践中促进课程的迭代升级。
茶是一种健康的饮品,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也是杭州的金名片。多年来,学校一直积极挖掘茶文化的精髓,把茶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融入“传统文化学习课程”,以茶文化为载体,让学生逐步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
茶文化兼具传统与现代两个特征,传统的经典课程也应与时俱进。学校开设“茶艺社团”项目化校本课程,以茶为媒,引导学生学知、练技、悟美、明礼、思辨、合作、交流、创新。这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礼仪文明、开展爱国爱乡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也有利于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发展。
依托茶文化,引导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是学校多年来一直关注的内容。学校围绕“四季调饮茶”和“径山茶会研学”两个项目,结合与茶相关的学习活动,架构了“茶艺社团”项目化校本课程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表1“茶艺社团”项目化校本课程
“四季调饮茶”和“径山茶会研学”两个项目都是根据学生的真实需求设计的。一开始,学生普遍认为茶的味道比较苦涩,相比之下,他们更喜欢喝饮料。事实上,茶通过调制也可以成为学生喜爱的饮品,这类饮品即调饮茶。调饮茶是指以利用不同方式萃取的茶叶浓缩液为原料,再在其中加入牛奶、奶油、咖啡或各类新鲜水果等辅料制成的饮料。基于这样的背景,学校开设了“四季调饮茶”项目。学习过程中,学生先提出设计一款健康、当季、美味、价廉的调饮茶的构想,然后进行制作、改进、宣传,并组织举办调饮茶品鉴会等活动。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品尝新式茶饮,了解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点茶技艺、茶文化礼仪一直是学校传统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随着课程的展开,学生逐渐对茶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因学校地处杭州,在深厚的茶文化的熏陶之下,学生耳濡目染,对《茶经》、茶圣、径山茶、径山茶宴等都十分感兴趣。因此,“径山茶会研学”项目应运而生。
基于学生在项目中遇到的问题,研究团队充分调动人员、场地等资源,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空间限制。如在“四季调饮茶”项目中,针对学生出现的阶段性问题,学校开设专题讲座,邀请科学教师、饮料营销工作者等人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径山茶会研学”项目中,由茶艺专家带领学生学习,学习场景从学校延伸到陆羽公园、径山等地,学习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
项目化学习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常规的学习方式同样重要。“茶艺社团”项目化校本课程将项目化学习和茶文化常规学习结合在一起。前者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后者为项目实施奠定基础,两种学习方式互为补充,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传统茶文化的学习需要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相结合。在“茶艺社团”项目化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研究团队总结出该课程的四种学习路径,交叉实施,满足多种情境下的项目化教学要求。
研学这一学习形式在传统文化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以研学为载体的项目化学习,主要指向学生核心素养中的“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学校在社会大课堂中开展研学活动,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发展,逐步实现实践育人。
以学校在2021年5月开展的“径山茶会研学”活动为例,学生通过寻访陆羽足迹、办径山茶会、登径山古道等实践活动,品味传统茶文化。研学过程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茶文化的兴趣。在“径山茶汤会”活动中,所有活动的环节设计、流程衔接、工具准备、节目演练等都由学生担任主要角色,教师则作为指导者、支持者,为学生提供帮助。可见,研学活动的组织、开展、总结过程就是实践育人的过程。
开展基于真实问题的活动,主要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中的健康生活和实践创新要求。以茶文化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其特点在于创新性。学生在此前已经对茶这一饮料有了一定了解,但缺乏自己动手的经历。因此,项目开设之初,教师结合相关文化、理念,引导学生从茶与健康的角度出发,设计适合大多数人的调饮茶。为了调制健康、美味的饮料,学生积极查阅资料,不断设计、改进饮品,学习热情高涨。教师以问题为驱动,以活动为载体,带领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证明,以调饮茶的设计、改进、品鉴为主线的项目化活动,有利于达到育人的目的。
传统文化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茶艺社团”项目化校本课程从跨学科的视角出发设计项目化内容,真正做到了学科融合,实现了跨学科育人的目标。如学生在进行调饮茶的配方设计时,需要以科学、美术、数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为基础,从口味、健康程度、色彩、数量配比等角度进行思考。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会为他们提供学习资源,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人物在该文化的传播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茶艺社团”项目化校本课程中,研究团队从相关历史人物出发,为学生设计学习内容。如从“茶圣”陆羽入手,以“寻访陆羽”为学习主线,带领学生探“陆羽泉”、了解陆羽生平、读陆羽的《茶经》……帮助学生了解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陆羽在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由此达到榜样育人的目的。
学校采用“两极评价”“多元评价”“动态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共同支持“茶艺社团”项目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学校既关注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素养,又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茶艺社团”项目化校本课程中,传统茶文化中蕴含的素养包括责任担当、家国情怀、健康生活、礼仪修养、艺术素养、劳动能力;综合素养包括人文底蕴、学会学习、善于合作、团队协同、科学精神、实践创新等。
多元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是保证评价真实有效的基础。评价主体的多元,指的是学生(项目实施者)、教师、专家(营销专家、茶艺专家)、参与品鉴活动的其他人员共同参与,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评价。评价方式的多元,指的是根据项目的内容、课时,采取组内自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和专家参评相结合的多种方式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关注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真实参与及其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有利于凸显学生的个性特点,促进学生不断成长。
“茶艺社团”项目化校本课程由若干阶段性项目组成,前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各类评价可作为后一阶段项目化学习的起点。如“四季调饮茶”项目中,对调饮茶的评价包括“调饮茶与季节的匹配度”“调饮茶的健康性”“茶叶选择与冲泡技艺”“调饮茶的色香味”“对调饮茶的解说”等多个部分。这些评价能在后一阶段“径山茶会研学”项目的学习中起到作用。
过程性评价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茶艺社团”项目化校本课程中,项目化学习与常规课程相互交叉,学生的学习进程一直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因此,教师应给予学生动态的评价。这要求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尤其是学生的组内合作和组间合作。如对“四季调饮茶”项目中学生合作情况的评价可以为“径山茶会研学”项目中的学生合作提供起点与支点。实践证明,运用动态的评价方式能够促进学生进行反思、总结,最终取得进步。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宜“跟风走”,更不能“搞突击”。学校要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势而为,更新教育理念,推动课程的迭代升级。“茶艺社团”项目化校本课程仅是一个案例,希望能以此引发研究者对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