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法治教育中“典型事件”的开发与使用

2022-11-29 11:07项一喜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2年33期
关键词:典型法治生活

□项一喜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一些社会事件在发生后很快就能为学生所知。这些会对学生的生活、学习产生一定影响的事件被称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典型事件”。教师应把握学情,立足学生实际,将“典型事件”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和使用,作为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补充。教师对小学四至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提及的事件以及与之相关的典型事件进行梳理,具体如表1。表格中补充的典型事件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关注,这也是实施法治教育很好的载体。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托,对教材中的典型事件进行合理的增删和改编,使典型事件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和认知习惯。

表1 教材提及的事件与生活典型事件整理表

一、聚焦本质属性,唤醒法治生活经验

小学生对于法律与自身生活的关系并不明确,常常置身其中而不自知。鉴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典型事件,引发学生对法治生活的思考,从而唤醒学生的法治经验。

(一)联系生活,唤醒法治生活认知

2021年12月,网红主播薇娅偷税漏税被罚款的新闻引发了学生的热议。《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的内容大多与法律知识有关。因此,在教学第二单元“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时,教师借这一事件引导学生开展了关于公民依法纳税的讨论。此时校园里正在开展迎元旦的“淘淘乐大卖场”活动,学校借机提出要进行纳税商户的质量评比。于是每个班级都开设了“做合法小商人”的班队课,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依法纳税的重要性。

对于学生来说,“薇娅事件”原本是一个事不关己的新闻。然而,通过讨论,学生发现事件的本质是税收问题,而税收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由此,学生逐渐将社会事件与法律知识结合起来。学生的家长中有做直播的,也有开实体店的,通过这个案例的讨论,学生真正感受到法治与生活的关系,真正理解了“法律调整社会关系,保护合法权益,维护公共秩序”的意义。

(二)多元表达,深化法治生活理解

面对同一个典型事件,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站在不同角度思考会有不一样的理解。课堂上,适时开展深入而热烈的讨论更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法治生活的理解。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中,有关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内容似乎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然而,一件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两难事件”却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辩论素材。

2020年2月中旬,浙江省防控办要求学校通过送书上门、快递寄送等方式给中小学生送去教材。消息发布后,学校很快收到了一封来自某班家长的联名信,内容是“谢谢,请不要给我们寄教材”。“要不要寄送书本”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中蕴含着丰富的法理思辨内涵:权利与义务;公平与正义;维权与侵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学校利用相关会议平台开展了一个“云辩论会”:某班家长婉拒学校送书上门的服务,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正方认为应该送书,因为这既是教育局部署的任务,又是公民应该享受的一种物质帮助权利。反方则认为不应该送书,疫情期间不能占用宝贵的快递资源。况且身处外地的学生无法及时拿到书本,这也使他们使用纸质书本的平等权受到了侵犯。通过交流讨论,学生的思维发生了碰撞,他们清晰地了解了什么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同时也深刻地明白了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该如何选择。

二、模拟具体情境,增强法治实践认同

情境体验教学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具有仿真性、直观性、实践性、高效性等特点,深受师生喜爱。教师如果以典型事件为具体案例,就能更有效地进行场景实践,增强学生对法治生活的认同。

(一)角色扮演,促进法治思维养成

角色扮演能让学生真正投入课堂情境,在鲜活的体验中体悟法治思想。在学习了什么是“合法小商人”之后,学生更热情地投入了“淘淘乐大卖场”活动,他们俨然是一个个合法商人。他们参与摊位黄金位置的竞拍,在活动前仔细核算商品的成本并商定合理的定价,在活动最后核算盈利情况并计算纳税金额。有了前期对“薇娅事件”的热烈讨论,学生明确了偷税漏税行为的恶劣。当他们把关注点聚焦到怎样合法合理地赚到更多收入,并设法回报社会时,其道德思维和法治思维已然形成。

(二)建言献策,实践感悟法治价值

典型事件中涉及的法律知识只有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才能成为学生的法治生活能力,内化为学生的法治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创设能让学生参与的法治生活平台,使学生在实践中体认法治价值。

六年级上册《人大代表为人民》一课中有一个板块的内容为“我们是场外代表”。本课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对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建言献策不仅是成年人的事,小学生也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的少代会上有“红领巾提案答复”的环节,公开回应相关提案;各部门慎重地召开学生座谈会,认真听取学生代表的建议,并且委托学生代表广泛征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学校评选优秀的提案,对优秀提案者进行荣誉表彰。这些做法都鼓励学生使用自己的权利,积极献言献策。学生逐渐感悟到自身的责任和法治的价值。

三、深化经验体悟,助推法治精神成长

适切的典型事件能够架起法律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让学生真正触摸法律的温度,激发学生对法治生活的探究兴趣。学生通过学习,对典型事件产生独特的感受,助推自身法治精神的成长。

(一)观看电影,提高法治生活能力

四年级下册《当冲突发生》一课中有“校园里的冲突”和“遇到欺负怎么办”两个板块,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教材的内涵,教师引入电影《少年的你》,以此作为典型事件,用于防范校园欺凌情况的发生。教师组织学生在观影后对以下两个话题进行交流:你认为哪些行为属于校园欺凌?你对校园欺凌有什么看法?对于第一个话题,由于有了电影的集中呈现,学生很快就能整理出来:言语侮辱、肢体伤害、网络暴力等都属于校园欺凌行为。经过对典型事件的深入剖析,学生体会到了校园欺凌带来的危害和惨痛的后果。因此对于第二个话题,学生提到要勇敢地对校园欺凌说“不”,并提出面对欺凌行为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由此,学生提高了法治生活能力。

(二)创编戏剧,促进法治情感升华

把典型事件创编成戏剧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为此,学校开展了法治情景剧大赛,让学生根据身边的事件创作剧本,再通过表演将剧本搬上舞台。学生自主组建合作小组,分配角色任务,并请家长帮忙制作道具,可谓乐此不疲。更重要的是,通过法治教育戏剧的表演,学生进一步体会和把握剧中各种人物的心理活动,其对法治教育的理解也更加深入。比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了戏剧《包公审现代案》,把青少年沉迷网络的案例演得入木三分。这样的创编活动提升了学生对法治知识的认知水平,促进了学生法治情感的升华。

四、还原实际场景,创新法治行为评价

有价值的体验离不开学习者的亲身参与。学习不是把外部世界的知识装进脑袋,而是学习者在持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世界、认识自我、发展理性。还原典型事件的实际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的世界中体验法治生活,接受创新性的评价,是提升学生法治意识和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利用校本资源,开展星级评比活动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生活中的法律知识,学校构建了青少年法治学习体验中心。学校通过贴合青少年生活的法治知识宣传、法律故事播放、模拟法庭辩论、法理问题竞答等法治学习活动,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道德素养。自法治学习体验中心运行以来,学校开设了“法治讲解员”“法律小顾问”等社团课程,通过“律师进校园”“法理小故事”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学校在班级和校级两个层面开展“星级讲解员”考评工作,根据一星级、三星级和五星级讲解员的考评条件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可获得不同星级的讲解员称号。

(二)联动家庭社区,开展人物评选活动

除了校园生活,学生还会在家庭、社区中了解各类典型事件。为此,学校开展了“清官能断家务事”的法治教育主题活动,要求学生对生活中遇到的典型事件进行整理和记录,并用自己掌握的法治知识判断、解决问题。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会在每节课上预留几分钟,让学生进行“最佳小法官”案例宣讲,并在期末阶段评选班级“最佳小法官”和年级“最佳小法官”。在期末评选阶段,学校邀请家长代表和社区代表参加评选,并邀请司法局的工作人员为“最佳小法官”颁奖、授牌。由此,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由学习法律知识而产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其学习热情进一步得到了激发。

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习得不是在教师的传授和灌输中完成的,而是在自主探究和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完成的。典型事件无疑为学生的体验、实践、创造和表达提供了极好的平台。实践证明,对典型事件进行适切的开发和利用,能帮助学生在思辨与探究、交流和表达、实践与创新的过程中形成法治思维,提升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典型法治生活
用最典型的事写最有特点的人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典型胰岛素瘤1例报道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典型催开百花香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