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儿童良好习惯养成的教学改进*
——以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早睡早起》第一课时为例

2022-11-29 11:07徐开颜宋阳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2年33期
关键词:早睡早起怪物绘本

□徐开颜宋阳

清代诗人袁枚的诗作《遣兴》中有言:“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一首诗的创作如此,一堂好课的打磨也是如此。《早睡早起》是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共四个栏目。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把“几点睡,才合适”“没早睡,真糟糕”“早点睡,按时起”三个栏目放在第一课时,“我能一个人睡”放在第二课时。备课时,教师“以素养目标为教学导向,确立教学的方向;以绘本故事为组织线索,调整课堂的节奏;以生活体验为学习方式,实现德育的意义;以教学环节为系统结构,呈现两个逻辑的统一”,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以素养目标为教学导向,确立教学的方向

教学目标是整节课的方向。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要把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培养目标,并以此设计教学方向,确立教学策略。

初次备课时,教师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引领教学,但这样的设计缺乏指向性。因此,教师围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中的要求设定素养目标,沿着课堂教学顺序进行构思,设计了教学的系统框架,做到了“使教学行为可测量”。

本课时在2022年版课标中对应的学段目标是“知道健康生活、卫生习惯的基本常识和要求”“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减轻父母的负担”,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合理的作息时间,知道睡眠不足给身体带来的危害,懂得睡眠的重要性,知道早睡早起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教师采用目标陈述法(如图1),对教学目标进行改进。改进后的目标模式为:教学目标=对象+行为+条件+程度+学习内容。

图1

为了让课程目标在课时目标中得到更好的体现,教师按照教学展开的顺序,对教学目标进行了提炼,如表1。

表1

教师按照课堂教学流程,对每个环节的目标任务进行分析。由此,教师对学生应该完成的任务和所应达成的素养要求更加清晰明了,有助于对学生是否学会有规律地生活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二、以绘本故事为组织线索,调整课堂的节奏

低年级的教学要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绘本以绘画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可以全面帮助学生建构精神世界,引起情感共鸣。

比利时作家马里奥·拉莫自编自绘了绘本《睡觉去,小怪物!》,主角小怪物用自己的小心思跟爸爸“斗智斗勇”,尝试用很多小花招来拖延上床睡觉的时间。这些小心思和小花招,就是学生常用的小招数的缩影。

初次备课时,教师以这一绘本为资源,设计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并在课堂导入、话题展开和结课环节中使用。教师对绘本故事进行了分解,引导学生辨析小怪物的行为,并在最后对绘本故事进行了续编,让学生讨论早睡早起的好处。试讲后发现,这样使用绘本故事虽然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这个绘本中的场景太多,学生讨论起来冗长重复。另外,主角小怪物是一个虚拟的童话人物,学生在课堂上对它的行为进行讨论和分析,与现实生活有些脱节,不能为解决学生的作息问题提供指导。对此,教师对教学环节进行了改进。

结合课程内容和学情,教师对《睡觉去,小怪物!》这一绘本进行了整合与改编,不再把它作为教学资源使用,而是让它作为贯穿整个课堂的组织线索,与教材的内容进行穿插。绘本能够起到调节课堂节奏的作用,虚拟的故事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交织在一起。教师先以故事进行引导:小怪物每天睡觉时有个困惑,以此让学生思考自己睡觉时的情景。然后,教师展示课前对学生所做的“睡眠时间小调查”,反馈学生的睡眠情况,提出“几点睡才合适”的问题。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师生继续讨论小怪物晚睡的危害。学生结合故事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讨论早睡早起的重要性,从而形成对早睡早起的认同感。之后,教师围绕小怪物睡前还想听故事、看到爸爸妈妈没睡也不睡等行为,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为小怪物提建议,帮助它做到早睡早起。最后,学生扮演小怪物,教师扮演妈妈,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创编“睡前”和“起床”的故事,结合生活经验解决具体问题。

这样,教师通过“导入绘本情境—将学生带入角色—互动换位体验—激发道德情感—引领自主学习”的教学流程,用小怪物睡觉的故事渗透教育话题,将故事情节作为贯穿课堂的线索,整合绘本资源与学生实际生活,最终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生活体验为学习方式,实现德育的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知识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会话、合作之下通过有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早睡早起》一课培养的是学生的生活习惯,因而教师必须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解决学生的真实问题,让学生表达真实感受,真正明白早睡早起的重要性,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小学生就寝时间一般不晚于21:20。但课前的调查问卷显示,班级中仍有22%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达不到这些要求。经过访谈,教师发现,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学校,生活节奏发生了变化。且由于自控能力不足、缺乏时间观念,学生晚上睡得晚、早上起不来、睡不足10小时。道德与法治课程第一学段的教材中设置了入学教育的主题,其中包含“合理制订学习和作息计划,生活有规律”的要求。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检验自身的生活习惯,不断完善自我。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体验。

初次备课时,教师把绘本中的小怪物当成学生的小伙伴来对待,学生探讨同伴小怪物行为中的问题,明确晚睡会影响第二天的生活和学习。但是,讨论的过程只呈现了他人的生活情境,学生只通过辨析他人的行为来进行道德学习,缺乏自身真实的生活经验的参与。道德学习方式应该如鲁洁教授所说,“从接受式向体验、反思、行动式转变”“引导儿童通过自身体验实现道德成长”。因此,教师从生活的真实性角度出发,改进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回忆、整理、反思已有的生活经验,课堂变得富有生活味。部分实录如下。

师:我们知道晚上8点半就该睡觉了,可是小怪物睡觉的时候是几点了呀?对,已经10点多了。睡得这么晚,第二天小怪物上学的时候可能会怎样呢?

生1:早晨该起来的时候起不来。

生2:它要赶着去上学,来不及吃早饭了。

生3:它上课的时候还会没精神,听不进去课。

师:是的,如果晚上睡得晚,不仅会耽误上学,还会对身体产生不好的影响。你们有没有睡不醒的时候?第二天是什么感觉呢?

生1:感觉很晕。

生2:感觉眼皮发干。

生3:感觉迷迷糊糊。

生4:没有食欲,连饭都吃不下了。

师:看来晚睡的危害真不少,真是太糟糕了!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生5:要做到早睡早起。

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过去的经验,体会当下的生活,用正确的导向指导未来的生活。从初步形成道德认知,到逐步形成道德行为,课堂的德育价值落到了实处。

四、以教学环节为系统结构,呈现两个逻辑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的普遍性使得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方式存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就是一个系统,每个教学环节就是这个系统的组成要素。各教学环节要整体、综合地排列,课程资源和探究活动的出现顺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生活逻辑和知识逻辑实现有机统一,达到“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境界。

本课最初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分别是“绘本故事趣引入”“调查反馈看问题”“早睡早起我能行”“早起生活更美好”。教师试讲后发现,这样的教学流程很顺利,但是前两个环节强调的是教学方式,后两个强调的是教学内容,从逻辑上讲并不一致。

磨课过程中,教师考虑到课堂结构的逻辑性,对教学活动进行了优化。教师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小怪物的困惑多”“睡眠里的学问多”“早睡早起办法多”,分别对应教材里的三项学习任务——“几点睡,才合适”“没早睡,真糟糕”“早点睡,按时起”。第一环节“小怪物的困惑多”,以解答小怪物的困惑为任务线开展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联系自身生活,交流晚上睡觉的时间,并借助课前的睡眠小调查,反馈班级学生睡眠的现状,提出“几点睡才合适”的问题,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第二环节“睡眠里的学问多”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讨论晚睡可能带来的危害,论证早睡早起的重要性,再通过播放“睡眠里的大学问”微视频,使学生直观感受早睡早起的好处。“早睡早起办法多”这一环节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学会解决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晚睡问题,帮助学生积累按时作息的可行办法,并且进行情境模拟表演。这既能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促使学生学以致用,自主调整以后的生活作息。课后,教师请家长参与评价和监督,让学生在现实生活里逐步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通过入学教育的学习主题提升儿童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逐步培养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必备品格,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中所说:“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教育)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只有从儿童道德成长的角度出发,设计聚焦素养目标、符合儿童视角、有真实生活体验、符合逻辑的学习活动,道德与法治课堂才能更有亲和力和针对性,才能更贴近学生的心灵。

猜你喜欢
早睡早起怪物绘本
当一个人变得自律
早睡早起(部级优课)
早睡早起 不易抑郁
绘本
绘本
绘本
失踪的怪物等
Women in the Workplace, Fighting Spam, Money in the Museum, and the Mood for Food
曾被误认为怪物的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