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朱飞 马万强
(1.神木市医院眼科,陕西 神木 719300;2.榆林市中医医院眼科,陕西 榆林 719000;3.渭南市蒲城县医院眼科,陕西 渭南 715500)
青光眼、白内障均属于眼科常见病,两者通常合并产生,可对患者造成严重危害,甚至提升失明的风险。以往临床治疗此类合并症患者多选择药物治疗,但实际工作中发现单纯药物治疗效果较为局限,难以满足临床要求[1]。对此临床建议药物治疗无效者采取手术治疗,其中以单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较多见,能够有效改善病情,但有学者[2-3]发现单切口方式在控制眼压、安全性上效果并不显著。随后双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被提出,其中经过不同隧道实施手术,可快速促进眼压恢复,同时改善前房深度以及角度,为预后提供保障[4]。本文旨在探讨双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运用于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中的价值。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80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5~73岁,平均(60.48±1.25)岁;病程1~6年,平均(3.45±1.02)年。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44~75岁,平均(60.77±1.20)岁;病程1~5年,平均(3.60±1.11)年。纳入标准[5]:患者与家属签署知情书;符合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并经过裂隙灯显微镜、前房角镜等检查确诊;病例资料完整。剔除标准:存在其他眼科疾病;存在手术禁忌症;合并精神疾病、肝肾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认知障碍者;妊娠或者哺乳期女性。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均接受人工晶状体植入+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双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给予表面麻醉,在11-1点位置将穹窿作为基底结膜瓣,在上端进行板层巩膜切口;在巩膜板层分开巩膜隧道直至透明角膜缘,将丝裂霉素棉片置于结膜、巩膜瓣,选择无菌灌注液清洗,移动显微镜观察颞侧,并在其透明角膜上进行梯形隧道切口,选择黏弹剂注入前房,环形撕囊,分离水分,利用高负压低能量超声将碎核乳化,抽取皮质,将人工晶状体置于囊袋,清洗前房,在显微镜下切除小梁组织以及巩膜周边组织,注入BSS构成前房,利用尼龙线缝合巩膜切口,选择地塞米松注入结膜,包扎术眼。对照组加用单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给予表面麻醉,将上穹窿部作为基底结膜瓣,并在角巩膜缘后进行巩膜隧道切口,使其构成板层巩膜瓣,选择黏弹剂注入前房,进行环形撕囊,分离水分后利用超声乳化吸出晶状体核,清理多余皮质,再次注入黏弹剂,折叠房型人工晶状体,放入囊袋,缩瞳,清除小梁组织,实施虹膜周边切除术,注入平衡液,利用尼龙线缝合巩膜切口,选择地塞米松注入结膜,包扎术眼。
1.3观察指标 记录术前、术后两个月两组眼压、内皮细胞平均密度、最佳矫正视力、房角开放范围、中央前房深度、内皮细胞平均面积,同时统计随访期间出现的并发症(角膜水肿、浅前房、前房渗出等)发生率,对手术结果的总有效率[6]进行评价。
2.1两组相关指标对比 术后研究组眼压、内皮细胞平均密度低于对照组,但最佳矫正视力、房角开放范围、中央前房深度、内皮细胞平均面积高于对照组(t=6.939、82.250、5.186、3.860、4.970、2.778、18.034,P<0.05)。见表1。
表1 两组相关指标对比
2.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组患者出现角膜水肿2例、浅前房1例、前房渗出1例,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患者出现角膜水肿4例、浅前房3例、前房渗出3例,发生率为25.0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65,P>0.05)。
2.3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治疗后显效15例、有效2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治疗后显效12例、有效16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0.00%。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5.000,P<0.05)。
近年来,医疗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发展,临床治疗青光眼的手术方式为小梁切除术,但单一手术的效果不明显,可能造成巩膜下瘢痕增生,加上眼压控制不良,造成疾病反复发作[7]。随后在此基础上加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能够有效减低眼压,并改善前房状态。但其中切口方式包含单切口与双切口两类,前者表示手术操作在一个巩膜隧道上完成,后者则表示在两个不同隧道完成手术操作,但临床对两种手术结果存在较大争议[8]。
本文对此展开实验,结果显示,术前两组各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研究组眼压、内皮细胞平均密度、最佳矫正视力、房角开放范围、中央前房深度、内皮细胞平均面积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研究组在控制眼压、前房深度以及角度上的优势更大,并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曾有研究[9]发现,单切口与双切口在控制眼压上的疗效相近,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无差异。但实际工作中发现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极易出现角膜水肿,主要是因为青光眼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明显降低,加上术中操作可能牵连角膜内皮细胞受损,进而提升角膜水肿发生的风险,严重者甚至造成角膜内皮失代偿,引发不可逆性水肿、失明。而双切口能够将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术的切口分开,以此避免器械、超能量对结膜、巩膜的刺激,从而规避严重并发症产生,安全性较高[10]。
综上所述,在人工晶状体植入+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基础上加用双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的效果更好,可降低眼压,改善前房角度及深度,预防严重并发症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