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顾红卫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认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融于一体。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我园充分利用户外场地充足、园内绿化丰富的有利条件,积极实施源于幼儿生活的班本微课程,先后创设了“贝尔花憩小镇”“贝尔有机田园种植区”“我和小树同成长——贝尔花果园”“小动物饲养坊”“户外野战训练营”等户外专用活动区,做到“天天有惊喜、周周有收获、月月有花赏、季季有果尝、年年有新意”,努力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为了更好地促进每个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我园尝试打破活动室原有单一的、集体性的学习方式,采取更能体现因材施教、自主学习的个别化学习方式,通过师幼共同协商、规划布局,创设了开放、自主、方便又不互相干扰的个别化学习环境。例如,美术类区域被设置在靠近水池的过道、盥洗室以及采光好靠近阳台的位置;语言类区域被设置在采光度较高的阳台附近;科学类、益智类区域被设置在有隔断的地方,方便幼儿取放材料和进行相关实验等;我园在活动室中间位置设置灵活性区域,便于集体教学与个别化学习活动之间的场地切换。同时,我园在进门区域、过道等处设置机动区域,根据具体活动需要进行调整等。
自主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游戏活动。我园在个别化学习活动区域设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活动室中间位置、进门区域、廊道等机动区域,将有限的室内游戏空间延展至室外走廊。同时,我园根据需要进行个性化规划,既能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又能为生成新游戏提供空间和条件。幼儿在自主游戏中,自由、自主地进入各个区域活动,发挥了创造潜能,促进了各方面发展。
我园将活动室一分为二,靠近内部的是幼儿整齐的床铺,靠近外围的是幼儿餐点生活区,中间利用幼儿储物柜进行隔断。这样,整个生活室功能分区明显且便于消毒,尤其是餐点空间更便于幼儿自我管理。多年来,我园一直在尝试中、大班午餐环节“自主取餐”,保教人员只需将餐点有序摆放在“取餐区域”餐点桌上。幼儿洗完手先自主取餐,再到“进餐区域”座位上自主进餐,大大提升了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
为了给予幼儿更充分的游戏时间和空间,我园将廊道和公共区域的空间充分运用起来,将各个楼层的四个活动室中庭,设置成以年级组为单位的公共自主游戏活动空间。师幼协商、共同创设了“贝尔花憩小镇”。我园利用游戏柜,将各个游戏区域进行划分,采取空中悬挂方式进行区域内容的展示,便于幼儿选择想参与的游戏。同时,我园利用中庭与楼梯拐角的空间创设公共建构区域,为充分展示幼儿的建构能力提供了游戏的空间。除此以外,我园还将中庭的开放式阳台改为封闭式阳台,拓宽幼儿游戏场地。
墙面是幼儿互动的重要空间,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点,与幼儿相互融合,影响幼儿的发展。为了激发幼儿的灵感和创意,我园在每个楼层每两个班级之间的廊道墙面,设置了大面积黑板墙,鼓励幼儿在黑板墙上随意涂鸦,鼓励幼儿自由创作。
我园充分利用操场塑胶软地、体育器械、山坡和草坪开展户外活动,充分发挥室外的地理优势。
晨间体育活动。在户外塑胶跑道、草地、山坡、林荫小道上,我园利用不同的地理特征,开设功能不同的游戏场地:时光隧道、攀岩墙、大型体育器械、平衡木、滑板、自行车、轮胎竹梯、索道、自选区等。教师采取区域蹲点的方式进行观察与指导,鼓励幼儿自由结伴、自由选择活动内容。
混龄自主游戏。我园在中、大班开展“大带小”混龄自主游戏,每个班级不同颜色的帽子代表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教师采取区域蹲点的方式,进行观察与指导,鼓励幼儿自发结组、自设游戏主题、自选游戏材料、自创游戏情节等。不同的游戏环境和氛围,为幼儿提供了更广阔的游戏空间,提供了幼儿与混龄同伴交往的机会,游戏情节也随之丰富起来。
贝尔小农场。在“让我们一起慢慢长大”系列种植活动中,幼儿和家长一起在山坡上、停车场等地,种植橘子、石榴、杨梅、桃树、垂丝海棠等多种树木;在围墙边,幼儿和家长种植龙沙宝石、茑萝;在攀爬架下,幼儿和家长种植木香、蔷薇、紫藤、山药、金铃子等多种花卉;在草地上,幼儿和家长种植红薯、玉米、小麦、油菜花等多种农作物;在食堂外围,我园创设了动物饲养房,饲养多种家禽;在园内,幼儿“天天有惊喜、周周有收获、月月有花赏、季季有果尝、年年有新意”,为幼儿认识、观察动植物,了解相关自然科学知识提供了学习场所,这比书本、图片等更为直观。大家开心地称之为“贝尔小农场”。
班级种植乐园。我园充分利用户外花坛、花圃等自然空间,创设种植乐园,每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田”。种植乐园中成片地种着香菜、蚕豆、萝卜、青菜、土豆、山芋、丝瓜、葫芦等,幼儿在每天的散步环节和种植活动时,到这里照料动植物。
玩沙玩水区域。为了顺应幼儿玩沙玩水的天性,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我园在户外角落开辟大片场地作为“玩沙池”,在墙面上安装了水池,便于幼儿取水和清洗器具。玩沙玩水时间一到,幼儿就熟练地穿上鞋套,来到工具箱里拿出各种挖沙工具。有的用小铲子挖渠道、灌水,有的开始寻找宝藏,有的用各种模具做沙堡。每次的沙水游戏都能激发起幼儿内心深处的热情。
在生活教育理论引领下,我园课程实践以环境资源为载体,充分利用幼儿园室内外环境资源,将集体教学活动、室内区域活动、户外活动有机融合在一体,提升了教师整合资源、活用教材的能力,提高了幼儿的综合素质。
环境资源不是孤立的,更不是游离于正常教学之外的。因此,我园把环境资源作为课程实施的奠基石,深入扎实地进行探索与实践。各班根据幼儿的兴趣,在不同的季节生成开展不同的班本微课程,促进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例如,《绣球花的故事》是基于幼儿对绣球花的兴趣逐步生成的。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幼儿园前门林荫道旁的绣球花成了幼儿的学习场。教师以“绣球花”为出发点,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和内在学习动力,为科学、有效的探究创造了机会和条件。又如,《一场小别离》是发生在幼儿晨间活动时的故事。幼儿在操场活动时发现一只意外死亡的小鸟,猜测其死亡的原因。教师抓住这个教育契机,鼓励幼儿展开一场关于生命的探讨,引发幼儿学会爱护环境、关爱生命、敬畏生命。
我园以环境资源创设为契机,加大幼儿园室内外场地的开发与利用力度,把幼儿园的一草一木、一鸟一虫等作为教学资源,鼓励教师立足于儿童视角,从幼儿的需要与兴趣出发创设环境,利用环境实施课程,促进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主动学习和发展。同时,我园积极开展《幼儿园自主游戏中教师支持策略的实践研究》,在环境创设、材料提供、幼儿表征、活动呈现、支持性策略等方面深度教研,给予幼儿更多自主游戏的空间和机会。在快乐游戏活动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身体协调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科学探索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身体更加灵活,思维更加敏捷,其集体意识、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大大提高,全面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我园立足于园本实施全员培训,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和研究氛围,进一步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近几年来,我园教师在与园本环境互动的课程实践过程中积极撰写教研论文,先后在省级期刊发表了3 篇论文,有36 篇论文(案例)获省、市、区各类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