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理念下的 “生命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

2022-11-28 08:52北京市陈经纶中学贺小兵
青年心理 2022年13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生命课程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贺小兵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对基础教育提出了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纲要指出,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更加优良的学习环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乐于探索、勤于动手”,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对课堂进行调研发现,课堂教学存在较强的功利性,应试痕迹比较浓,教师更关注考试结果,忽视课程的核心价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无法充分发挥出来,教学中非智力因素被忽视,生命的灵感被抽象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受到了遏制。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人为本”理念下的“生命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旨在建立框架备课体系、课堂教学体系、有效作业体系、线上自主学习课程体系等。首先,这是改变课堂教学低效的现状,为课堂教学提供科学、系统的指导,使教师教有所依,学生学有所据,从而解决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以“教”为主的课堂问题。其次,教学中落实各学科核心素养,尤其是改变学生“学”的方式。最后是落实各学科课程标准的需要。立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全人教育新路径,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转型,凸显以学科核心能力与素养,实现学科的课程价值。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课堂的生动生成,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科学发展。课堂上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张扬生命个性,体现生命价值。实现教师育人观念的转变,引领教师树立“育人为本”的课堂观。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一)第一轮教学改革(2013.8—2015.8):初步探索期

第一轮生命教学改革主要是以备课实践为突破口,立足学科“三维目标”进行研究,为课堂转型做好准备。立足框架式备课研究,探索适应学生身心特征和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标准,从教学目标与四维框架的关系入手,研究学习任务、目标以及框架备课的因素,形成了我们的研究发现。

1.学科素养框架:包括学科教学起点、重点、难点、关键点、发展点、创新点,充分理解学科核心能力与核心素养,准确确定教学目标。

2.内容框架:内容的安排,重视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3.任务框架:把教学内容转化成学习任务,以学生学习为主体,教师指导为辅助的教与学的方式,构建学习主题,把握学习核心。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创设学生思维生成与发展的空间。考虑到学习的几个环节,即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学习实践、组内交流、组间分享、多元评价,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生成框架:在倾听、分辨、解析、点拨、评价、拓展六环节中设计教学活动。关注动态生成的学情,关注动态生成的资源。

在备课阶段重点解决四维框架的问题。第一个框架——知识能力与素养框架是统领,要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教学目标,而内容框架、任务框架和生成框架分别对应教学的三维目标,四者共同构成了立体结构。具体关系如图1 所示。

图1 教学目标与四维框架(框架式备课)的关系

学校通过框架式备课的研究,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回归教学本真。从育人角度出发设计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与学科素养对接,以实现三维目标,达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我校的框架式备课所要求的四维框架与教学目标达成有着直接的关系。具体关系如图1所示。

第一个框架——素养框架是统领,要清晰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明确理解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要建立课程观,教学中要凸显学科的核心价值。而其余三个框架是分别为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服务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引领,三个路径”的立体结构。通过框架式备课四维框架的设计,实现对教师课程理解能力、资源开发能力、任务设计能力、教育教学执行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该课堂教学改革做法,让学校中考成绩位居集团前列,2015 年全校推广该课程做法,效果显著。

(二)第二轮教学改革(2015.9—2016.8):探索提升期

重点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进行理论学习与研讨,积累相关信息,丰富文献材料,完善研究方案;开展生命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推动教师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学习”而设计,重点设计三个框架,做好课堂互动。以培训学习、研讨交流和反思提升三种形式结合开展生命课堂阶段研讨会,组织生命课堂再学习,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项目研讨,组织课题骨干教师外出培训交流。开展生命课堂课例研究和阶段研究总结、交流、提炼,撰写反思、案例、论文等。

学校重点研究实施生命课堂的教学标准和评价体系,做好教师与学生的融入,让课堂成为教育学生的主阵地。开展市教研员生命课堂诊断活动,结合“一人一课”和专家诊断意见,进行“复盘式”评课反思,教师完成课堂教学的自我剖析和改进。从框架式备课板块设计出发,探讨每个环节应该达到的标准和合理实施的路径或方法,从课堂的生动生成角度出发形成课堂新标准,达成学科共识。

1.确立了生命课堂的实施架构

在生命课堂实施过程中,要抓住过程任务与思维方法这两条主线,过程任务是明线,思维方法是暗线。这两条主线是绞合在一起的。怎样让学习活动有纵向联系,教师头脑中要有清晰的过程与方法的主线,主线贯穿着每一个环节,而知识和技能就是附着在明、暗两线上的节点、核心点。具体关系如图2 所示。

图2 教学过程任务与思维方法两条主线的关系

学生在丰富的体验中获得情感体验,生成感悟,内化成价值取向,这是学生内在学习的自我认知。而不是让学生夸夸其谈,就着文章空发感想,这些不是自己的真实感受,不是针对自己体验的认知,而是为了迎合老师而说的话,是不切合课堂实际的感受,不是情感体验,不能形成学生真正的价值取向。

教学目标中的第一维、第二维目标是教师给的,第三维目标是学生内化的。教师把两条主线设计好,学生在两条线中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充分体验后形成感悟,进行内化,形成价值观。

2.制定了课堂教学的六度标准

(1)宽度——知识。就教师自身而言,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的社会知识、教师广泛的兴趣、教师的跨学科知识等。就课堂教学而言,包括教材内容、跨学科整合、知识应用、知识拓展、学生资源的生成与开发等。

(2)厚度——学科素养。教师在教学的每个环节要渗透什么思想,培养什么能力,教师脑子里要清楚,有思考。并且,在活动中观察是否体现出来了。包括什么时间点拨出来,什么时候提炼到位。在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学科语言,引导学生用学科思维去思考学科相关问题,就是在培养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素养的培养是长期的、常态的、随时的、随处的。是学科的本能,是教师教学本能,要让学生也具备这种本能。

(3)深度——思维。不是要求教师讲多深,而是教师的课堂是否引领学生对问题有深入的思考。适时地追问,引发学生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教学应是射线不是线段,要让学生下了课还有余味,还有话题,还有思考的空间。不是讲难题,而是给学生打开问题、思维的闸门,指导学生设问,引导学生思考、议论。因为掌握知识不是目的,而是要体验知识学习的必然过程,为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4)生成度——学生。会发现、会质疑的老师就能培养敢发现、敢质疑的学生。信息时代,教师的信息量少,更为关键的是对身边的信息,教师缺乏用学科素养和能力去捕捉、去设问、去思考的意识。课堂要开放,释放和吸纳学生的生成资源,借题发挥。关注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闪光点要借力使力,积极拓展,引领学生的思维前行。关注学生生成的新学情。对生成的新学情,不可漠视,要善于调整教学安排,因需而教,才是务实,才有实效。关注学生生成的错误,开展变式教学,会有奇效,更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5)灵活度——过程。教师根据生成的学情,灵活调整教学安排。师生间的互动及情感的沟通要灵活。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指导要灵活。教师对学生交流展示的安排要灵活。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并且准确。

(6)兴趣度——氛围。教师语言的诙谐幽默。教师个人魅力对学科的阐释。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小组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学习交流体验。多元的生生评价、师生评价让学生有实际获得感。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树立了学生的学习信心。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参与情趣。学习氛围融洽、和谐。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很投入,没有压迫感。

(三)第三轮教学改革(2016.9—2019.8):全面探索期

立足生命课堂实施原则进行深入研究,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心态调整、思想发展、观念形成等非智力因素。课堂上通过“激活、激情、激趣”组织教学构建课堂教学。探索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围绕“阅读发现、思辨理解、质疑深度学习、挑战和质疑,内化和生成”,探索课堂上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力的培养途径。

1.研究并制定了《生命课堂教学评价量表》。

2.创新型作业设计打破学习边界。

创新型作业的研究旨在打破课堂边界,让学生把有限的课堂学习变成无限的课外学习、终身学习。生命课堂要培养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个性化学习能力,将课内的知识和课外的实际生活相关联,将课上活动与课外活动进行延续,不仅有助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更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核心素养的提升。

立足单元内容进行整体作业设计实践,配合大单元任务型教学改革,改革单元整体作业,从知识、能力和综合素养三个层面设计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作业,落实分层作业:

表1 生命课堂教学评价量表

第一层:基础知识作业(以熟悉知识和运用知识为目的)。第二层:基础能力作业(锻炼一种读写能力为目的)。第三层:综合能力作业(锻炼多种读写能力为目的)。第四层:现实情境作业(培养综合能力,完成有意义的现实任务为目的)

与此同时,教师给学生提供自选作业和研究性作业的机会,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

学校已经连续5 年在寒暑假和小长假设置创新型作业,既包括教师提供的不同类型的作业菜单,也包括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创设的个性化作业。在每学期开学初从创新性、自主性、完成效果、难度等维度开展评价,先由各年级各学科教师初评,推荐部分优秀成果参加校级复评,更优秀的成果加以指导和进一步完善,推荐到市区级的各项比赛和活动中进行展示。参加2017 年朝阳区创新性学习成果评选,7 项入围的学生成果有5 项获得金奖,包括英语、物理、信息、语文等多个学科,这在整个朝阳区都是居于首位的。参加2018 年朝阳区创新性学习成果评选,7 项入围的学生成果均获得最终奖励,3 个金奖2 个银奖2个铜奖,其中钟芳雄、尚子毓、杨子曦、王子邢、杨本豪5 名同学持续一年多的社会实践项目“寻找故宫里的大怪兽”,许宸赫、陈泊霖、李祎佳、张浩宣四位同学针对语文学习问题自主研发的《水浒杀》游戏牌等都曾获得朝阳区创新性学习成果金奖。

(四)第四轮教学改革(2019.9—2021.7):推广突破期

第四轮教学改革主要是完善生命课堂教学理论和实践体系,总结推广教改成果,与此同时,立足学生“自主学习”和“有效教学”开发线上课程学习资源,辅助生命课堂教学改革和突破。我们从“资源”“载体”“条件”“方式”几方面入手,设计线上课程建设的思路。资源上:各学科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建设开发优质资源,形成专题,解决学生因为资源不足,造成自主学习困难的问题。载体上:用条件性网络资源和素材性网络资源作为信息传输载体,建立教学中网络交互的通道。条件上:用网络课程承载的信息作为师生教育教学活动实施的条件。方式上:用课程资源有效支撑学生自主学习和线上线下教学活动的融合,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有效模式。

1.聚焦专题开发特色课程

线上课程开发走一条特色之路,根据学生需要,教师依托教材单元内容和单元学习主题,研究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科素养。聚焦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难点、重点和易错点,开发设计专题学习资源包,支撑辅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面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开发建设学校的三级网络课:面向全体学生(对应学科教材)必修课程、面向部分学生(设计专题学习)选修课程和面对优生群体(设计研究专题)自修课程。

例如,个性化学习专题课程。

教师根据教材单元内容和单元学习主题,研究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科素养。聚焦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难点、重点和易错点设计专题学习内容,辅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建设专题资源包,每个资源包中为学生设置自学指南、自测任务和微课、课件等资源,指导学生自学路径和自学方法,推荐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可以选择的资源、网络。与此同时配合自学任务单,引导学生完成自学任务。自测任务是学生在自学之后,对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同时配合答案的解析,指导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课件或者微课是针对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支撑,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提供帮助。学生自学可以按照每个专题的内容实施。例如,个性化辅助学习专题实施流程:自学指南—微课自学—自测任务—拓展提升—网络答疑。优生拓展提升专题实施流程:研究任务—课件微课—小组合作—网络答疑。与此同时,我们利用钉钉平台的直播或者会议系统,进行网络答疑,实现教师个性化辅导。

2.摸索“三环节一靶向”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采取预学—导学—研学—答疑四个步骤完成教学。

“预学”环节,学生自学网络课程上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将自己的疑惑和难点发布到讨论区,教师根据学生在讨论区的留言,设计和调整自己的教学任务。

“导学”环节:教师利用课程资源上的微课、视频或者文字资源,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辅助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采用如下流程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步:教师设计情境,借助学生熟悉的场景和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转入抽象的理性思考。

第二步:教师在设疑、答疑、解疑过程中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学生自主观看微课后,开展小组合作以及互助,最后分享交流收获。

第三步:学生完成检测材料,进行及时测试。根据数据显示的结果,学生进行质疑,教师反馈问题。

课下学生根据学习任务,进行自主探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知识,提升解决问题能力。如果出现了疑难,利用线上的答疑,师生互动,解决实际问题,逐渐形成了我们线上、线下互相融合的教学模式。

三、研究成果主要内容

(一)构建了生命课堂体系

生命课堂体系构建是围绕课前、课中、课下的教学任务、标准和要素,形成学科教与学的常态模式,进行常规教学工作要素、标准、流程的迭代。教师的角色体现在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上,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开展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陪伴者。教学活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关注个体差异,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开发学生潜在的素质和闪光点,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动参与教学,注重个人体验,在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实际的获得感。学生在生命课堂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训练技能。这个过程体现了教师对生命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关注和发展。在此研究定位下我们构建了生命课堂的体系。具体如图3 所示。

图3 生命课堂教学体系构成

生命课堂教学体系回答了教什么、如何教、为什么这样教、学什么、如何学、为什么这样学等问题。

(二)强化各学科“个性化”的教学特色

生命课堂让学生得到了解放,让学生个性得到了释放,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生化教研组实践案例

生命课堂的构建,强调的是“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和“以深度学习为本”的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积极性,重视学习发生的深度性和有效性,最终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这就需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合作性和创造性。

在实验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关注学生能力的成长点,为学生搭建“自主、开放式学习平台”,创设“学生思维生成与发展的空间”,更多地关注动态生成的学情、生成的资源,更多地给予学生倾听、分辨、质疑、解析、评价的机会,从而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在实验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通过引导,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去解决问题。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而培养实践能力,发展学生证据推理和科学探究的素养。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的只是研究方向和知识、技术方面的支撑。这种开放性的空间,更有利于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主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具备初步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材奠定基础。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教与学的方式。

(三)融合信息技术探索出学校课程结构

1.构建教与学新体系

学校线上课程的建设与开发,打通了“线上与线下”学习通道,构建了“教与学”新体系。促进了学校师生的共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方式进行了转变,教学思路进行了更新,优质教学资源供给充足。形成了必修课程强化和补充、选修课程注重问题解决、自修课程实现自主提升的课程建设格局。具体如图4 所示。

图4 构建教与学的新体系

我们着眼规划、设计与课程目标一致的课程结构,用适切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科核心素养有效落实和学生发展。

2.建立线上课程“教学评”一体化模型

以线上课程为核心,为学生提供优质学习资源,实现课前提供自学指南、微课课件、自测任务和资源链接的“自学导航与助学”支持,课中借助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实现学生学习互动、质疑、在线答疑的有效融教学的课程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实现融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教学评价为一体的立体化结构,实现学生课前预学、课中互学课后研学的教学模式。

线上课程的评价,聚焦质量为先的原则,兼顾课程数量,同时考虑学生的使用效果进行奖励。为了激励教师课程开发和建设的积极性,特制定下面的评价细则。网络课程评价的内容涉及到三方面:课程资源的设置、自测任务的反馈、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效果。学校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对网络课程建设进行评价,实现优化课程的目的。

四、研究效果与反思

(一)研究效果

1.推广与成果固化

在2019 年5 月26 日《人民日报》第5 版《陈经纶中学将成就学生、发展学生的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共同构建“经纶教育生态”——“让课程具有生命活力”(在一线)》中这样概括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本部初中的教育教学特色。两年来,我校在生命课堂研究中出版了研究专著四部《生命课堂实践与探索》和一部《生命课堂——演绎生命精彩》案例集,教师论文获奖和发表47 篇,其中有6 篇论文获得全国优秀论文一等奖;20 篇论文获得全国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编印了《创新作业成果集》《综合实践研究手册》《开放性实践研究成果集》。

语文组教师们开发读写教材《走》一共9 册,学生随笔集《春》《夏》《秋》《冬》《春》第二季共5 册,《经纶剧本》1 册。开发古代文学和文言文阅读教材《点一盏文化之灯》2册,特色晨读读本《心灵花开》1 册,文学社社刊《心语》社刊10 期。教师指导学生作文获得省级至国家级69 个奖项,指导学生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6 篇;教师获得省级至国家级写作辅导奖24 个;1 位教师被评为“全国写作教学名师”。

2.教师发展

生命课堂实践研究成就了教师的发展,我校市区级骨干教师占比从35%提升到65%。在课题结题问卷调查中,98%以上的教师认为自己教学观念转变和提升很大,91%以上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课堂效果更加明显,96%的教师认可生命课堂实践已经形成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特色,让学生课堂体验更加多元,获得了激活激发激趣,学生的成长平台和空间更加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学习任务体现了选择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自主、个性和创新、发展。

3.学生能力

生命课堂的教学研究更成就了学生的发展。学校对创新性作业进行梳理展示,并物化成研究成果,参加北京市、朝阳区金鹏科技论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科技教育领域的重要赛事,2017 年学生获奖249 人次,2018 年学生获奖245 人次,尤其是参加朝阳区创新学习成果评选活动,2017 年获得14 项金奖中的6 项,2018年获得3 项金奖2 项银奖1 项铜奖。

通过生命课堂实践研究,学校营造了温馨和谐和互助信任的成长氛围,实现了常态优质和减负提质的办学效果,教师实现从传统教学观到促进学生发展的育人观转变,学生实现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学校连年被评为朝阳区中考质量优质校,长期保持高位稳定。

(二)研究反思

反思一:在生命课堂实践中,如何改变教师的角色定位

反思教学中,个别教师还存在“控制性过强、开放性不足”的问题,导致学生缺乏发展创新能力的机会和必要的引导。如何做到以人为中心,实施柔性管理,讲究内在重于外在,激励重于控制,肯定重于否定,务实重于务虚,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反思二:在生命课堂实践中,教师如何在重视学的过程中抓生成

在生命课堂实践中,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抓学习过程,但是还需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在抓学生生成并加以利用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只有教师真正时时刻刻做到了关注学的过程,才能够抓住学生的生成,真正做到践行生命课堂。充分释放学生的天性,深刻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得到收获和快乐。生命课堂就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的思维之花在课堂上绽放生命的光彩。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生命课程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