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的优质课焕发异彩

2022-11-27 09:54朱志刚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2年9期
关键词:首词教者词人

朱志刚

优质课评比是展示教师综合素养、教学设计水平、课堂驾驭能力等综合实力的活动。既然是优质课评比,就会有优良之分。那么,如何在群雄逐鹿的过程中一枝独秀、脱颖而出呢?教师除了要有过硬的实力以外,还需在教学中适时“点睛”,努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发展趋向,“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让教学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的过程。下面,笔者就谈一谈怎样让优质课焕发异彩。

一、层层追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杜威认为:“思维能够指导我们行动,使我们的行动具有预见性,并带领我们按照目的去行动,或者说,我们在行动之前便明确了行动的目的。”优质的语文课应该是能引导学生不断思考问题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个个环环相扣的问题,让教学活动顺利地开展下去,并教会学生思考问题,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

例如,在学习杨绛的散文《老王》时,许多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该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教师将这个问题作为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文本的一个突破口。首先,提出这样两个问题:“幸运的人是谁?不幸者又是谁?”学生很快回答:“幸运的人是杨绛,不幸者是老王。”接着,教师追问:“为何说老王是不幸者?他的不幸体现在哪里?”学生基本上能从文章的前四节找到相关依据。接着,教师提出自己在阅读文本时产生的疑问:“文章第三节的最后一句是‘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说‘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其中的‘后者'指什么?”学生作答:“‘得了恶病'就意味着难以治好,所以更加不幸。其中的‘后者'指‘得了恶病'。”教师继续追问:“是谁说老王得了恶病?”学生从文本中找到了答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教师继续追问:“‘大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别人为什么这么说老王?文中具体是怎么写的?”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得出:“老王很老实,但是有人猜疑他,无凭无据地污蔑他。”教师继续提问:“那些人凭什么污蔑老王?”学生答道:“因为老王外貌丑陋,大家都不喜欢他。”教师追问:“仅仅是因为外貌吗?”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出:“老王是一个很老实的人,属于弱者,地位卑微,所以经常被欺负。”至此,教者适时总结并追问:“因为老王的长相不好,地位低下,所以就有人断定老王是一个品行不端的人。现在请同学们深入思考,‘更深的不幸'是指的什么。是生活不幸吗?”师生共同讨论后得出:“‘更深的不幸'不是生活不幸,而是大环境不能容下他。老王这个人明明很老实,别人却因为他的相貌和地位而鄙夷他、欺负他。”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层层设问,不断地与学生对话,引导他们思考问题,使他们的思维“向更深处漫溯”,有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魏书生老师认为,教师不替学生说他们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要尽可能地让他们自己讲。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提出问题,借助问题来调节和控制教学的进度,让语文课迸发出情感和智慧的火花。

二、适度延伸,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材料是有限的,但是其外延却是无限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度地延伸、联想,通过展示相似或不同的文本来引导学生比较阅读,拓宽他们的认知视野。这样做不仅能增加语文课的容量,而且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其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體会词人的情感。我们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呢?不妨看一看这样一个课堂教学的实例:

教师在带领学生梳理文本内容后发问:“我们再来作一个深度思考——令词人的愁情郁结在一起的原因有哪些呢?请默读词作,深入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有的学生说是因为她的丈夫因病去世了;有的说是因为她喜爱的那些金石书画丢失了;有的说是因为她处于国破家亡的大环境中,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作为一个亡国奴,她目睹了家国的不幸,内心凄苦。之后,教师拓展延伸:“李清照的晚年真是‘痛天上人间各半,悲美满姻缘难全,伤半壁江山沦陷,恨偏安一隅用奸,苦形影相吊孀晚,愁漫漫余生难捱'。这与她少女时代的境况可谓天壤之别。让我们回溯初中时曾经学过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起来追忆李清照的过去。她这一阶段的词作有何特点?”

学生思考后得出:“《如梦令》写于少女时代。从这首词里,我们可以看出词人那时很任性率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过得非常快乐。整首词给人一种清丽明快的感觉。”

教者又适时引入词人的另一首词作:“在创作了《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之后,她还创作了《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这首词也很有名,作于她生命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请大家阅读这首词,思考这首词表达了她怎样的情感。”

学生阅读文本,纷纷找出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等句子,并结合句子分析出这首词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和自己独处的孤独与寂寞。

至此,教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这首词与《声声慢·寻寻觅觅》同样都写愁,有何不同?”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畅所欲言。

教者及时总结:“《声声慢·寻寻觅觅》写的是国破家亡、孤苦无依之愁,而这首词写的是闺中妇人的闲愁。”

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词人在少女时代和中年时代创作的词作从纵向进行分析,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阅读体验,加深了其对女词人李清照的认识。学生们纷纷为女词人的才情所折服,为她坎坷的人生经历而叹惋。

三、布置任务,展现学生的才情

西方接受美学认为,一部作品,作者只完成了一半,另一半须由读者来完成。读者结合自己的社会经验、人生阅历对作品进行解读。如此一来,作品才具有了生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布置一些任务,引导学生参与到作品的“二次创作”中来,以展现他们的才情,提高他们的课堂教学参与度。

例如,在讲解《故乡在远方》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个微写作任务:生活中的一草一木、某人某事,都能让我们的心灵得以栖息。你的心曾在哪里停靠?或者将要驶向何方?请以“让心停靠”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人生感悟。

抛出任务后,教师并没有“袖手旁观”,而是声情并茂地朗读自己创作的试水文,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紧接着,师生共同欣赏微课视频。微课视频的脚本:人类对故土的守望,正是源于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当人类困惑于何处作故乡时,必然守望精神家园。海子的“喂马,劈柴,粮食,蔬菜”,是对自由的极度渴望,明朗又不失含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仓央嘉措“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他趟过凡心不灭的水,找寻着那罕有的爱。梭罗……

这一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他们跃跃欲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而融洽。

又如,《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孤篇压倒全唐之作”,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长江”和“明月”是这首诗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意象。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个任务:长江和明月等到了张若虚,等到了杜子美,等到了苏东坡。今天,它还会等到谁呢?也许,就是在座的各位。请大家写一首小诗,与长江、明月对话。

在学生作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纯音乐《春江花月夜》,营造诗意的氛围。等学生完成创作后,教师可以请他们朗读自己的作品并交流分享自己的感悟。有的学生用“一舟一人一纤尘,一江一月一菩提。江月年年皆如此,江舟渺渺何处是”,道出了自己对长江、对宇宙的思考,有的借“落日孤帆远,烟波目茫茫。浩然不知边,江水空自流”,展现了深远的禅意,还有的借“千淘万浪,卷尽千秋万世。百转千回,道遍世事沧桑”纵横古今,凭吊历史人物。随后,教师展示了现代诗人胡宏伟的《长江之歌》,与学生一起朗诵。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而且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才华。

四、聚焦生活,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分别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实,审美、文化方面的素养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是密切相关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个人修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在设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学流程时,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1.引导学生初读作品,读出“初印象”;

2.引导学生品读作品,读出“真况味”;

3.引导学生悟读作品,读出“大境界”。

其中,教师将“引导学生悟读作品,读出‘大境界'”作為重点,加以凸显。

在完成了文意解读、情感分析的工作之后,教师抛出问题:“你眼中的词人是什么样的?”学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如“孤独寂寞的”“爱国的”“忠贞的”“深谋远虑的”等。接着,教者展示作品的创作背景,着力突出作者当时的人生处境,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学生在此基础上概括提炼,得出“位卑未敢忘忧国”。教者再次引导:“历史上还有许多与词人一样的人,你能想到哪些?”学生畅所欲言,提到了岳飞、陆游、林则徐……教者及时予以肯定:“是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岳飞,‘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陆游,‘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当国破家亡时,他们抛弃小我,为国为民。其人性中展现的爱国光辉让后人为之惊叹。”接着,教师联系当下:“回到现实,我们该用怎样的方式表达对国家的深情呢?”有的说:“在国家举办大型活动,如奥运会、进口博览会等时,我们可以去做志愿者。”有的说:“当国家处于特殊时期,如在当下的疫情时期,我们要积极响应号召,遵守防疫规定,戴口罩,勤洗手,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旅游……”最后,教者加以总结:“希望同学们能不断地提升自己,培养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心态,把自己的人生梦想和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联系在一起,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挫折与坎坷。”

教育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这样的语文课上,教师在“润物无声”中实现了德育的渗透。从诗词解读到人生领悟,从一位词人到无数风云人物,从古人旧事到今人今事,学生的精神世界得以丰富,人生境界得以提升。教师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将立德树人融入并贯穿了教学的全过程。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展示、有效学习,充分发挥出语文学科的育人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安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首词教者词人
论词人择调与审美联想
神回复
词人的职业
宋高宗的眼力
林逋梅妻鹤子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某生课寝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姚奇富:为教者,好之乐之
我记得,我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