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微动四极”理论在疾病防治中的意义

2022-11-27 00:26罗莉苹石伟荣朱淑瑜陈宇清
亚太传统医药 2022年1期
关键词:微动素问四肢

林 杰,吴 强,罗莉苹,石伟荣,朱淑瑜,陈宇清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3)

随着生活水平及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寿命逐渐增长,慢性疾病已逐渐成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给社会造成了严重负担[1]。祖国医学在慢性疾病诊治方面效果显著,具有明显优势。不过由于慢性疾病症状冗杂,常影响医生的辨证治疗。“微动四极”理论是《黄帝内经》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临床有重大指导作用。本研究从“微动四极”理论出发,探讨疾病的防治,期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微动四极”理论源流

“微动四极”理论出自《素问·汤液醪醴论篇》:“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微动四极……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此条目主要讲述对于水肿的治疗。姚止庵在《素问经注节解》中有言:“四极、四支也、微动之,欲其流通而气欲行也。”强调“微”字所表达之意——即轻微运动四肢,通过四肢的活动,令人体阳气运行,阳气得复,宣散于人体各部。“微动四极”本意主要是指通过活动四肢以协助治疗水肿。但“微动四极”理论不仅限于水肿治疗,《黄帝内经素问汇粹》还把“微动四极”解释为一种养生调养之法。吴崐在《内经素问吴注》中提到:“动则津液流通,故令微动四极,四极,四支也。”认为通过四肢的活动,可使人体的津液流通。另外“微动四极”,动字可理解为“使……变化”——即通过各种中医药治疗来调节机体,以改变四肢原先状况,促进四肢往好的方面发展,并通过四肢变化情况来反映治疗效果,以进一步调整治疗方法,从而达到帮助诊断及治疗的目的,最终促进机体四肢、脏腑功能恢复正常。

2 四肢与脾的关系

脾乃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在体和肉,主四肢。《太平圣惠方》云:“脾胃者,水谷之精,化为气血,气血充盛,营卫流通,润养身形,荣于肌肉也。”《灵枢·本神》言:“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幼科发挥·原病论》亦云:“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壮实,四肢安宁,脾胃虚弱,百病蜂起。”故四肢体健得益于脾胃受纳腐熟、化生气血的濡养,四肢肌肉荣盈则活动自如,且有利于一身气机调畅[2]。脾不和,气血化生乏源,机体失于润养,肌肉瘦削,则四肢痿弱废用,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言:“脾病而四肢不用。今脾病不能为胃行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行,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若脾阳不振,则肢软无力;若脾血不充,则肉痿形瘦;若脾营亏乏,则肢瘫瘛瘲;若脾阴不足,则肢挛废用;若脾失健运,则肢肿腿沉[3]。脾可以通过诸多方面影响四肢的正常状态,故脾与四肢的关系密不可分、互为因果,脾病可通过四肢表现来观察,而四肢的问题应从脾论治。同时四肢健则脾安:四肢体健,活动自如,肢体得以锻炼,鼓动一身气血,全身气血调和,气机调畅,脾气升而胃气降,故脾安。四肢失于活动,一身气血失于推动,食物腐纳受阻,食物积滞,气机失于调畅,则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容易导致脾病,并且可进一步加重四肢疾患。

3 四肢与阳气的关系

《素问·阳明脉解》云:“四肢为诸阳之本,阳既衰则阴独盛,故手足不温。”阳气是人体四肢活动的根本,四肢冷暖的变化随阳气盛衰而改变,一旦人体阳气衰落,最先出现的症状多是手足不温,故《灵枢·终始》有“阳受气于四末”的说法。另《素问·厥论》有言:“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进一步指出四肢为阳气之本。《素问·移精变气论》云:“动作以避寒”,就是说当人体处于寒冷的环境中,可通过四肢的活动来振奋阳气,提高人体的温度,消除寒冷。四肢活动振奋的阳气,不仅可使四肢温煦,还可以起到温煦其他组织及脏腑的作用[4]。针灸“标本根结”理论认为,人体上部头面为标,人体下部四肢下端为本;人体四肢末端为经气之根,人体头胸腹所属中心躯干为经气之结,可见四肢是人体气机始发的“根本”。《伤寒杂病论》中的手足辨证对四肢和阳气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说明,四肢厥冷多为阴阳气不相顺接,阳气不能布达四末,温煦四肢;四肢发热则多为阴不敛或阳气来复或脾胃有热;四肢汗出机理多为阳虚湿盛或脾胃热盛腑实[5]。因此四肢可反映脾胃功能状态及机体气血阴阳情况[6]。在经络理论中四肢部的穴位通常可用于温阳、通阳等阳虚、阳郁之证,同时双向调节也可用于阳盛、火热等需清热、降火之人[7]。由此可见,阳气起源于四肢,四肢的冷暖反映体内阳气的盛衰,四肢的冷暖状态对疾病的临床辨证具有辅助作用。

4 四肢与血的关系

《素问·五脏生成论》提到:“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四肢需要血的濡养滋润,才能正常行使“步、握、摄”等功能。《灵枢·本脏》有云:“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血和”指血液充盈调和,血液只有充盈全身所有脉道,才能发挥濡养四肢百骸的效果。《医偏》云:“四肢皆察气于胃,胃血气盛则善步,胃血气少足少肉善寒,渐成实厥足痹。”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血不充则肌肢失于濡养,而渐致形瘦肉削。对于四肢来说,如若阴血亏虚,可造成脉中血流减少,血脉虚涩,四肢失去正常的濡养,可见爪甲苍白、四肢畏冷;若机体出现脉道阻塞,瘀血阻滞脉络,血液不能正常运行周身,造成脉道阻涩,局部便会出现瘀血情况,四肢外观多表现为青紫。同时《灵枢·百病始生》有言:“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机体及四肢出现瘀血情况,“血不利则为水”,气血不流通,津液局部留滞,造成水饮之邪出现而发为水肿。另外通过四肢的症状表现可以反映机体血液充盈及阻塞情况,以指导诊治,因为无论是气血的濡养滋润,还是津液的正常输布,都需要全身经脉的通畅[8]。故通过疏通四肢经脉可促进气血津液的正常输布作用。

综上,四肢与脾、阳气、血关系密切,脾、阳气、血三者出现异常皆会反映于人体四肢。因此,四肢的状态正常与否可反映机体气血等整体情况,并且通过改善四肢状态可矫正机体的异常状态,这便是“微动四极”学说的理论基础。

5 “微动四极”理论的具体运用

5.1 微动四极,活用外治,促阳输布

“四肢为诸阳之本”,人体阳气正常与否最直接且最早反映在四肢末端,故阳郁、阳虚患者,因阳气不能正常输布,多见四肢冰冷。对于阳郁中焦的患者,其本身阳气并不缺乏,但是因阳气郁而不行,不能正常温煦四肢,可表现出明显的四肢冰冷情况。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注》中有言:“四极,四支也,微动四极,谓微动四肢,令阳气渐以宣行”,指出通过轻微活动人体四肢,可促进机体阳气流动。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可活动四肢、调整气机,促进机体阳气流动[9],阳气宣行,布达四末,则四肢冰凉症状便可恢复。因此临证时遇四肢冰冷患者,“微动四极”理论便可发挥作用。首先通过准确辨证患者出现四肢冰冷的病因,如若是阳郁所致,通过中医方法适当活动四肢,促进人体气机运动,气机得复,阳气正常输布,五脏功能便可正常行使,四肢则可以得到温煦,四肢冰冷便可治愈。通过此理论的运用,可延伸出许多外治之法。对于阳郁四肢冰凉的患者,可在四肢处运用针灸、穴位贴敷之法,四肢运动导引法,足浴熏蒸等进行治疗,以促进人体阳气运行,温煦机体,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另外,穴位贴敷及中药熏蒸等法是运用中药的辛散性味以调动机体气血运行使四肢气血与五脏六腑之气血往来无阻,运行通畅,机体气血通畅则百病不生。

5.2 微动四极,补气温阳,以实四肢

通过“微动四极”使四肢基本情况改变,也就是通过中医药治疗调整机体状态,补充机体气血阴阳不足,使气血阴阳布达四末,以改变四肢原先情况,促进四肢往好的方面发展,并且通过四肢变化情况来反映治疗效果,以进一步调整预防及治疗疾病的方法。《素问·太阴阳明论》言:“四肢皆禀气于胃……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脾气虚弱,甚则脾阳虚衰寒凝于表的患者,多表现为四肢乏力、四肢冰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脾气虚弱四肢乏力、痿软无力者,通过补气健脾,可恢复四肢运动,以达“微动四极”。通过经络理论在足三里等四肢穴位行温针灸或穴位贴敷之法,可起到明显的补充人体阳气之效。老年人或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体质较差,较普通人更容易表现为四肢冰凉,以温补阳气为法,通过辨证分析其脾肾阳虚情况,在使用中药时加干姜、附子、肉桂等温阳药物,补充阳气,起到温煦四肢,使之恢复正常功能之目的;若四肢得复,体内脏腑虚损多半得以扭转,故通过四肢状态的改变,能指导下一步用药。慢性肾衰竭或者慢性心力衰竭等基础病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水肿表现,水为阴邪,易阻阳气,故想振奋人体阳气,必须祛除人体多余水邪,利水逐邪,使四肢消肿,从而恢复正常功能。温阳之法的运用正好可以温阳化饮,以逐体内多余的水邪,促进机体代谢,以祛水肿,恢复四肢正常运动能力。

5.3 微动四极,去菀陈莝,以复其行

《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到水肿治疗之法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微动四极”,人体水液未正常代谢,在体内久停成为水饮之邪,进一步影响气血运行,造成血瘀,血瘀进一步加重水饮情况,血水互相为病,四肢运动受阻。因此通过各种内外治法活血利水,一旦气血通畅,便可“以复其行”,恢复机体、四肢正常功能。反之若能通过治疗调整,使四肢正常活动,促进气血运行,便可活血利水,也可帮助体内水饮之邪排出。以此引申通过微动四极,达到活血化瘀、利水逐邪,通过各种方法清除体内陈旧的废物[10],恢复气血正常运行,气血通畅则诸病不生。基于此,临床五脏六腑之血瘀证都可以配合“微动四极”加以治疗。陈自力[11]研究发现,剖宫产产妇采用被动肢体运动的方式可改善产后血液回流慢、肢体静脉回流瘀滞的症状,预防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素问·针解篇第五十四》有言:“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对于瘀血腰痛患者,可通过大腿后膝盖处委中放血治疗;对于寒凝血瘀之月经不调者,可通过中药足浴之法,温阳活血进行治疗。此皆为通过改善四肢状态,去菀陈莝,祛除体内病邪。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康复训练主要包括行走、蹬车、弹力带等运动训练,这些都是通过四肢的运动训练,改善机体的血液循环,进而改善患者的整体状况,提高其心脏功能[12]。

5.4 微动四极,未病先防,指导养生

《素问·汤液醪醴论篇》言:“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多数疾病发病都是从邪犯体表、四肢开始,故依据人体四肢情况,可以反映自身整体状况;若四肢出现异常表现,说明人体脏腑、气机多有受损,可运用中医药进行治疗。《灵枢·论疾诊尺》言:“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以外知内。”可见尺肤诊用于临床诊治是较为典型的例子,通过四肢表现,可判断机体的阴阳气血之不足。四肢表现为冰冷或双下肢冰冷,说明机体多有阳郁、阳虚或者寒凝情况;四肢乏力,说明机体多存在一定程度的气虚表现;四肢水肿,说明机体存在水饮之邪,须攻逐水饮;四肢苍白、无血气,甚则脱皮,可能为血虚不能濡养四肢所致。现代都市生活,人们大多缺少农业劳作,长时间呆在室内久卧久站,这些对于有慢性基础病的患者来说,会加重原发病和相应并发症,故进行适当锻炼尤为重要。根据“微动四极”理论,应每日坚持适度运动,如开展太极拳、八段锦等导引锻炼,以轻微活动四肢乃至周身,活动周身气血,起到“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作用。此类导引之法,以神、精、气的综合锻炼为核心,运用不同的功法、动作调整机体脏腑功能,使后天精气神得以充养,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13]。同时中医药导引术,活动量不大,以调整气机为主,适合老年人及慢性基础病患者锻炼。并且导引术动作较为缓慢,正合微动四极之“微”,值得推广。

“微动四极”理论在实施时要注意活动四肢,仅仅只是活动双上肢或者双下肢即可。如今许多年轻人酷爱打手游,还有些中老年群体爱好打麻将,他们的双上肢都一直处于“微动”状态,但是这一类人的体质却不是很好,甚至更容易生病。究其原因并不是“微动四极”没有养生健体之功,而是另有其他原因:其一该类人群将过多精力用于游戏,过度消耗人体中气,加之熬夜进一步耗气伤血,损伤人体真精,“不知持满,不时御神”,造成机体免疫力低下;其二这些活动仅活动人体上肢,而双下肢一直处于静而未用的状态,不能有效促进气血运行周身,濡养四肢,造成人体气机不畅,不仅不能帮助养生,反而容易导致下肢机体气血运行不畅,出现瘀血、水肿等情况,这就是许多就诊患者述说自己每次打完麻将都会发现自己脚踝有点水肿的根源所在。因此应用“微动四极”理论指导养生治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尽量活动四肢,这样才能有效促进人体气血运行周身,以防疾病发生。

5.5 微动四极,移情易性,以情胜情

慢性疾病患者,平常多受疾病的各种症状所扰,较难达到正常生活质量,甚至部分患者及老年人已无法开展正常的有规律工作,空闲时间较多,易产生诸多心理问题。为避免七情致病,简单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微动四极”,移情易性。通过一些居家简单活动来转移注意力,以防不良情绪蔓延,引发疾病。前文所提之活动四肢的八段锦、太极拳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方法,这些导引术既锻炼了身体,又可移情易性。《理瀹骈文》有言:“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因此对于比较有空闲时间的人群,可以建议他们多活动四肢及机体,从而转移注意力,安宁心神。对于孕妇来说,容易出现产前抑郁,因此孕妇更应注意心理疏导,缓解不良情绪,可以开展五指操等小范围活动,移情易性,以改善心理状态,确保胎儿的健康成长[14]。

6 结语

内经“微动四极”理论不仅可以从多方面指导疾病的治疗,还可有效引导个人养生,如通过观察患者四肢异常变化,指导临床辨证,并给予与之相适应的中药内服,配合穴位贴敷、熏蒸、足浴等外治法,结合太极拳、八段锦等导引术,“微动四极”,使阳气输布,从而调整机体阴阳平衡,恢复患者机体气血运行,最终防治疾病。还可通过把握患者气血阴阳布达四极的情况,以四极之变动,来指导患者下一步的个体治疗及预防方案。另外现代人生活节奏紧张,易出现多种心理疾病,可通过活动四极的方法,移情易性,达到心神安宁的调理效果。

猜你喜欢
微动素问四肢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扭转微动多冲疲劳失效初论
跟踪导练(四)
跟踪导练(四)
摇一摇就能控制手机 微动手势
跟踪导练(四)
玲珑欢
没有四肢的生命
开门警报器
关于《素问》“味归形形归气……”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