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PA静脉溶栓前基线NIHSS评分、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2022-11-26 10:26张红艳张灿高艳宫鑫叶斌
淮海医药 2022年5期
关键词:二聚体基线溶栓

张红艳,张灿,高艳,宫鑫,叶斌

脑梗死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血管发生阻塞,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后导致患者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疾病[1],治疗的关键是尽快使堵塞的血管再通,恢复大脑的血流,减少脑组织进一步缺血坏死,静脉溶栓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手段[2],虽然静脉溶栓的时间窗在改变,但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仍是目前常用的溶栓药物[3]。静脉溶栓患者的预后受到高龄、溶栓前CT影像早期缺血性改变、高血糖或糖尿病史、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意识水平严重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4]。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作为评定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量表,临床上应用广泛,具有可实施性;而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系统失衡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二者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12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卒中病区经rt-PA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6例,采用改良Rankin评分量表对其发病后90 d进行随访评估,将mRS评分≤2分定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定为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组38例,其中男29例,女9例;年龄40~89(66.61±11.08)岁。预后不良组128例,其中男91例,女37例;年龄45~86(72.61±10.84)岁。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1)纳入标准:①脑梗死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5]的诊断标准;②首次发病;③经rt-PA静脉溶栓治疗。(2)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不完整;②合并有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或合并其他恶性肿瘤;③溶栓桥接取栓治疗。

1.2 资料收集 (1)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脑血管病史、冠心病史、房颤病史、吸烟饮酒史。(2)实验室资料:患者静脉溶栓前由急诊科护士抽取肘静脉外周血,统一由2名固定专业技师运用流式细胞技术+核酸荧光染色技术,血常规采用日本希森美康XE2100液分析仪进行分析,生化采用奥森多5600分析仪进行分析。主要包括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浆D-二聚体水平、生化指标中的HDL、LDL、TG、TC、随机血糖、尿酸、C反应蛋白。由于同型半胱氨酸和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有缺失,本研究未将其列入研究列表。(3)其他资料:发病时间、溶栓前基线NIHSS评分、入院至静脉溶栓给药时间(DNT)、发病后90 d的mRS评分。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溶栓治疗时间窗内,采用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制药公司生产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进行溶栓治疗。溶栓剂量按照0.9 mg/kg进行精确计算(最大剂量均不超过90 mg),其中10%在1 min内静脉推注,剩余90%则在1 h内使用微量泵持续泵入。

1.4 溶栓前基线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评分评定 (1)NIHSS评分[6]:共分为11项,共计42分,主要包括意识水平、凝视、视野、面瘫、上下肢体运动、共济失调、感觉、语言、构音障碍、忽视症。评分越高,神经功能越差。(2)改良Rankin评分量表评分[7]:0~6分,评分越高,生活能力越差,其中≤2分为预后良好,>2分为预后不良。

2 结果

2.1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患者在高血压病、脑血管病、糖尿病患病率、吸烟史、饮酒史、发病时间、DNT、中性粒细胞、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尿酸、C反应蛋白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房颤患病率、白细胞计数、基线NIHSS评分、D-二聚体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血小板计数小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续表1

2.2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以患者的预后作为因变量(不良预后=1,良好预后=0),年龄、D-二聚体水平、基线NIHSS评分、血小板计数、房颤作为自变量(是=1,否=0),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NIHSS评分、D-二聚体水平是经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表2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2.3 基线NIHSS评分、D-二聚体水平对静脉溶栓后脑梗死预后的预测价值 基线NIHSS和D-二聚体水平预测脑梗死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8和0.736,最佳临界值分别为8.5和0.518,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6.30%、74.2%和68.4%、71.1%。见图1。

图1 基线NIHSS评分及D-二聚体预测脑梗死静脉溶栓预后的ROC曲线

3 讨论

脑梗死发病率、患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且年龄逐渐趋于年轻化,不仅给家庭,也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rt-PA的应用改善了部分急性期时间窗内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但该部分患者的预后仍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何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医生关注。

本研究结果显示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基线NIHSS评分、D-二聚体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且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与余青龙等[6]、翟跃芬等[8]研究基本一致。本研究通过绘制ROC曲线得出基线NIHSS评分对患者发病后90 d的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818,最佳临界值为8.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30%、74.2%,最佳临界值为8.5,提示当NIHSS评分大于8.5分时患者预后不良可能性大,而Amitrano等[9]的研究则显示NIHSS>12分是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3月后不良结局的预测因素。另有类似研究[10]表明,当NIHSS≤8分时静脉溶栓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更明显,NIHSS≥16分时则改善不佳。NIHSS评分是一种重要的脑卒中量表,能够全面评价患者的意识活动、运动、感觉、反应和高级神经功能,患者基线NIHSS评分高,提示其发病时神经功能越差,临床症状越重,且当评分≥6分时,常提示大血管病变[11],其梗死体积较大,侧支循环差,血脑屏障破坏的越严重,溶栓后易出血[12],导致其预后不良。

D-二聚体作为临床上易操作的检测指标,常用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筛查及诊断,正常人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较低,在肺栓塞发生时常升高,另外在急性主动脉夹层、房颤、冠状动脉疾病、心脏骤停及脑梗死等疾病中也会升高[13]。本研究显示D-二聚体是脑梗死静脉溶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高水平的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不良预后有关,涂秀等[14]研究表明D-二聚体与老年人脑梗死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张漪等[15]研究发现D-二聚体对早期进展性脑梗死有较高的预测价值。林先萍等[16]研究表明D-二聚体对静脉溶栓患者30 d后的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本研究也发现D-二聚体对静脉溶栓患者90 d的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通过绘制受试者ROC曲线得出其曲线下面积为0.736,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8.4%和71.1%,最佳临界值为0.518,与熊晶等[17]研究一致。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的最终产物,主要反应纤维蛋白的溶解功能,可作为血栓形成及溶解的特异性标志物[18]。D-二聚体升高提示血管内有血栓正在形成或降解,血栓形成导致再灌注障碍,梗死区扩大,朱来运等[19]研究也证明了D-二聚体与梗死体积有关,而血栓降解导致再灌注出血损伤。也有研究[20]证明D-二聚体升高时,脑梗死患者出血转化的风险大,此外,D-二聚体还会激活人体的炎症反应加重出血转化风险[21],从而导致患者预后不良。

综上,基线NIHSS评分、D-二聚体水平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基线NIHSS评分较D-二聚体有较高的预测价值,但此次研究为单中心研究,患者的预后还受到个体康复治疗等因素的影响,且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和糖化血红蛋白数据有缺失,另外只研究了入院前NIHSS评分、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价值,未能研究二者尤其是D-二聚体溶栓前后的动态变化等因素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导致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猜你喜欢
二聚体基线溶栓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航天技术与甚长基线阵的结合探索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一种SINS/超短基线组合定位系统安装误差标定算法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一种改进的干涉仪测向基线设计方法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D-二聚体水平测定对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