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学报的机遇与挑战

2022-11-26 16:36任凤国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双高学报

任凤国,吴 静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 100042)

2019年3月29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提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的实施充分体现了国家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坚强决心和强大行动力。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实施好“双高计划”,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可见,“双高计划”是强化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引领新时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措施,开启了高职院校发展的新阶段。

作为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高职学报是高职院校对外学术交流的窗口和平台,在引领“双高计划”学术创新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双高”建设院校和其主办学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高”建设院校需要高水平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作为其发展决策的智力支撑,而高水平科研和教学成果是其主办学报优质稿件的重要来源;展示、传播和推广本校高水平科研和教学成果是“双高”建设院校主办学报的存在价值、首要职责和应有之义。近年来,虽然我国高职学报快速发展,数量有较大增加,质量也有明显提高,但整体上仍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为此,以“双高计划”为契机,分析高职学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高职学报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双高”建设院校的高水平学术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双高计划”解读

“双高计划”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要求的重要举措,是国务院、教育部部署的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决策,意味着高职教育进入提质升级新时期,是我国从国家层面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1]。

(一)“双高计划”的定位

“双高计划”的定位是“舞龙头”。“双高计划”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先手棋”,是职业教育“下好一盘棋”的重要支柱,将带动中国职业教育新一轮改革发展,将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双高计划”舞起了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龙头”,重点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为带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培养千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使职业教育成为支撑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作出重要贡献。

(二)“双高计划”的价值

“双高计划”的价值,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是落实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重要制度设计,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应然价值体现,对于职业教育向类型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战略意义;第二,是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时代要求;第三,是破解当前高职发展难题、引领高职改革的实践之需。

(三)“双高计划”的建设要求

“双高计划”的建设要求是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可、国际可交流。一是当地离不开,建成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红利,服务区域发展;二是业内都认可,建成一批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让行业和企业都认可,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国际可交流,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与国际社会共享中国职业教育模式、标准和资源。

(四)“双高计划”的改革发展任务

作为新时代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的重大工程,“双高计划”提出了“1个加强”“4个打造”“5个提升”[2]的改革发展任务。“1个加强”是加强党的建设,“4个打造”是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高水平专业群、高水平双师队伍,“5个提升”指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提升服务发展水平、提升学校治理水平、提升信息化水平、提升国际化水平。

二、“双高计划”给高职学报带来的机遇

自2019年以来,随着“双高计划”研究热度快速升高,“双高”建设院校科研实力日益增强、专业特色日益凸显,带动了高水平科研和教学成果的大量产出,给高职学报拓展优质稿源、提升稿件质量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双高计划”研究热度骤升

“双高计划”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很快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研究热点和焦点。为了解“双高计划”的发文情况,利用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平台,采用篇名检索法对“双高计划”进行检索。结果显示,2019年篇名中含有“双高计划”的文献62篇,2020年篇名中含有“双高计划”的文献321篇,2021年篇名中含有“双高计划”的文献369篇。可见,“双高计划”的发文量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双高计划”研究热度骤升。

广大学者、教师和科研人员围绕“双高计划”的改革发展任务,在加强党的建设,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高水平专业群、高水平双师队伍,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服务发展水平、学校治理水平、信息化水平、国际化水平等方面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发表了大量高水平学术论文。这些研究成果为“双高”建设院校加强组织保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技术技能创新服务水平、健全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组建高水平双师队伍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二)“双高”建设院校科研实力增强

我国职业教育科研立项发展始终与职业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密切联系,研究的热点紧扣改革的前沿[3]。职业教育科研是职业院校科学定位、规划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推动职业院校发展、提升职业院校吸引力和服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科学研究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科研人员是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重要资源。随着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不断深入,科学研究在高职院校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重视科研工作,成为承担国家级职业教育学科研究的重要力量。

学术论文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通过学术论文数量可以观察高职院校的科研情况。“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双高”建设院校在中文期刊上发文194 018篇,占全部高职院校发文620 783篇的31%;“双高”建设院校在核心期刊上发文33 070篇,占全部高职院校发文85 378篇的38%[5]。“双高”建设院校在中文期刊和核心期刊上的发文量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双高”建设院校的科研成果多、科研活跃度高、科研实力强,也体现出高水平院校与高水平科研产出的高度相关性。

(三)“双高”建设院校专业特色凸显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有19个专业大类,109个专业类,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的产业和行业[4]。2019年12月18日,“双高计划”公示首轮入选的197所高职院校,其中56所高职院校成为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141所高职院校成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从省份布局看,公示的197所高职院校覆盖了29个省市。从专业布局看,立项的253个专业群覆盖18个高职专业大类,布点最多的5个专业大类是装备制造大类、交通运输大类、电子信息大类、财经商贸大类、农林牧渔大类[6],契合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支柱产业[7]。

科研课题作为开展某一领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独特的、复杂的并相互关联的活动,有着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目的,往往较为贴近目前某一专业领域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以及体现前沿学科。对专业的研究是职业院校科研的重要内容。专业研究的活跃度与核心期刊的发文量可以从一个侧面体现院校在某一专业上的竞争力。刘红等[5]依据《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的期刊分类,以发文量为第一排序,以篇均被引次数和h指数为第二、三排序,综合观察不同类型的院校在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方面研究的活跃度和竞争力。h指数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发表的论文至少有h篇的被引频次不低于h次,数值越大则表明学术文献的参考价值和影响力越大。数据统计结果如下:教育类(大类)核心期刊发文量前10所高职院校皆为“双高”建设院校,其他学科类核心期刊发文量前10所高职院校中的“双高”建设院校数量由高到次依次是:教育类(小类)9所,计算机类8所,交通类7所,电子类7所,机械类7所,农业类7所,建筑类6所,化工类5所,经济类4所,轻工类3所,水利类2所,医药卫生类2所。数据显示,在各学科类核心期刊发文量前10位的高职院校中,“双高”建设院校发文优势明显,尤其是有行业背景的“双高”建设院校专业特色凸显、专业研究活跃度高。

三、“双高计划”给高职学报带来的挑战

高职学报是展现学校改革创新成果、人才培养水平、技术服务能力的重要平台[8]。虽然在“双高计划”实施过程中大量产出的高水平科研和教学成果给高职学报拓展优质稿源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受体制机制、出版周期、栏目设置、稿件来源、审稿能力等因素制约,高职学报很难吸引并留住优质稿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体制机制僵化

高职学报分属于不同的主办单位和主管单位,其主办单位是高职高专院校,主管单位是各省市教育委员会、教育厅或教育局。截至2020年5月26日,我国共有普通高校学报1257种(不含港澳台地区),其中高职高专院校主办学报143种,只占约1成的比例,平均每所院校主办约1种(1.02种)学报[9]。高职学报出版单位是学报编辑部,其性质是公益性出版事业单位,实行事业体制。只有少数高职高专院校将学报编辑部设置为独立部门,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将学报编辑部设置为科研处、教务处或高职研究所的附属部门。相对于经营性出版企业而言,高职学报体制机制僵化、办刊实力较小,且普遍不受重视,处于边缘化的境地,缺乏“存在感”。在这样的体制下,就形成了高职学报管理分散、行政化突出、规模较小的局面。在单刊运作模式下,高职学报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整合利用,难以形成规模化的协同发展效应,学术影响力有限。高职高专学报受到学校性质、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等方面的制约,更是存在学术影响力弱、期刊定位模糊、同类竞争激烈、办刊资源有限等问题[10]。

高校期刊编辑是高校和新闻出版的边缘人,两边都不受重视[11]。一是高职学报主要负责人缺乏稳定性。高职学报编辑部实行主编责任制,主编(兼编委会副主任)通常由分管校(院)领导担任,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通常由学报主管部门领导担任。作为学报主要负责人,主编和副主编往往受高职院校领导干部任免、轮岗制度等因素影响,人事变动频繁,人员流动性大,缺乏稳定性,导致编辑出版制度执行不到位、主编“挂名”“缺位”等问题比较严重。二是高职学报编辑人员缺乏归属感。由于编制少,高职学报编辑人员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和能力结构很难满足多学科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的需要。编辑人员大多身兼数职,要全程参与和负责组稿、审稿、编辑、校对、出版、发行等工作,虽然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在专业培训、职务评聘、评优表彰等方面得不到与教学科研人员的同等对待,缺乏归属感。此外,高职学报编辑部没有专职排版人员,要依赖印刷厂,而印刷厂经常更换排版人员,对学报出版工作非常不利。

(二)出版周期较长

期刊出版有固定的周期要求,一般有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半年刊和年刊,是按照不同的时间节奏定期出版的,表现出明显的节奏性。高职学报按照国家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刊期正常出版,刊期有所不同。郭伟等[9]统计了139种高职高专学报的刊期,其中季刊74种(占比53%),双月刊61种(占比44%),月刊3种(占比2%),半月刊1种(占比1%)。可见,一半以上高职学报的刊期是季刊,出版周期较长且刊期较少。固定的周期限制让高职学报对“及时性”心有余而力不足。此外,高职学报每期页码是固定的,刊载量受到严格控制,刊发的论文有限,虽然作者发表论文是刚性需求,但是即使论文经审稿后被学报编辑部录用,也必然会出现排队出版的现象。高职学报出版周期长、刊载量有限,普遍存在出版时效性弱的问题,不能满足作者科研成果首发权得到快速确认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作者的投稿积极性。

部分作者着急让论文尽快发表,或为了提高投稿命中率,抱着“广撒网”的态度,倾向于一稿多投并付诸实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行业标准CY/T 174―2019《学术出版规范 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一稿多投(duplicate submission;multiple submission)是一种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将同一篇论文或只有微小差别的多篇论文投给两个及以上期刊,或者在约定期限内再转投其他期刊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著作权人向期刊社投稿的,自稿件发出之日起30日内未收到期刊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期刊社投稿。这意味着,高职学报编辑部在收到稿件30日内,不管是否决定刊登,都应及时通知作者,作者在收到决定刊登的通知前不能一稿多投。然而,在学术出版活动中,作者一稿多投行为时有发生,违反了诚实守信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在同时向多个期刊投稿的情况下,如果论文被一家期刊录用,作者就会找各种理由从别的期刊撤稿,甚至不撤稿导致重复发表,这必将会导致大量的重复性劳动,浪费有限的出版资源,使审稿人和编辑人员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变为无效劳动。由于作者有意掩饰、编辑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文献数据库收录论文时间滞后于期刊发表时间等原因,高职学报编辑部对一稿多投行为一直无法有效识别。

为抵制论文作者一稿多投的学术不端行为,高职学报编辑部一般会发表严正声明,如“请勿一稿多投,如发现一稿多投等情况,该作者稿件将永不录用”“请作者尊重审稿专家和责任编辑的付出,请勿一稿多投”“敬请各位作者慎重选择投稿刊物,并确定前一次投稿已被退稿后再行改投”“作者投稿后如未收到退稿通知,若想改投他刊,应提前与编辑部联系并申诉理由”“对于一稿多投的作者,发现后将严肃处理,拉入编辑部黑名单,通报作者单位,公示并撤销稿件”等,但其缺乏法律效力,不足以制约作者的一稿多投行为,导致高职学报编辑部对此行为仍束手无策、无可奈何、无计可施。

一稿多投的后果很严重,涉及作者的学术诚信问题,不仅违背了学术道德,违反了学术传统,严重破坏了教书育人的学术风气;而且扰乱了期刊出版单位的出版秩序,损害了期刊的声誉与读者的利益,造成了极其负面的社会影响。因此,完善学术诚信制度、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抵制和惩戒已经刻不容缓。

(三)栏目设置宽泛

作为高等学校主办的学术理论刊物,高校学报刊名的典型特征是采用“高校名称+学报”的命名格式,通过刊名可以了解主办单位信息。有的高校学报刊名中还带有版别,通过版别可以有效判断学报的学科集中度、有效区分载文的学科分类,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学报的专业化程度。以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两个学科大类为主的版别名称有“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工程技术版”“工学版”“理学版”“医学版”“教育科学版”“高教研究版”等,相对细分的专业学科版别名称有“材料科学版”“交通科学与工程版”“地球科学版”“信息科学版”“农业科学版”“法学版”等。“双一流”高校学报刊名大多含有版别,普通高校学报无版别的多于有版别的,而高职高专院校学报刊名无一例外都没有版别[9]。

可见,高职学报属于多学科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所刊论文涵盖多个学科领域或学科门类,学科方向不集中,内容呈现散点分布的态势,不利于打造鲜明的办刊特色。多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导致高职学报学术方向趋同、内容同质化、栏目设置宽泛、办刊特色不明显等问题突出。“千刊一面”“低水平重复”成为大部分高职高专学报难以治愈的顽疾[12]。有不少综合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有很多共同性,其学报栏目也大都趋同,办刊特色很难突出,定位比较困难[13]。大多数高职学报缺乏专题策划栏目,难以引导研究者就某些热点问题做深度挖掘,吸引不到在某一专业领域有一定深度和水平的论文,缺乏竞争实力。

(四)稿件来源有限

高职学报的稿件来源一般有两种途径:(1)约稿;(2)作者自由投稿。约稿是约请特定的作者撰写某一特定内容的稿件,需要物色到最合适的作者和采用最合适的组稿方式。由于约稿难度大,很少被高职学报采纳。作者自由投稿是高职学报稿件来源最主要的途径,甚至是唯一的途径。绝大多数高职学报处于等稿件、找稿件和催稿件的境地,普遍存在稿源紧张、优质稿件匮乏的问题[14]。

高职学报的投稿作者主要是高职院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其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有限,科研素养参差不齐,且不了解学术论文编写规范,导致稿件内容质量和形式质量都不高。在内容上,大多数稿件虽然符合《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并符合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独创性的要求,但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不高,创新性不足。在形式上,普遍存在结构框架不合理、行文格式不统一、表述形式不规范等问题,给读者的使用造成困难,难以起到顺利传播知识信息的作用。由于优质稿件少,大多数稿件都需要经过多次审稿、编辑加工和返修才能被定稿、录用,而作者一次修改到位的不多,还需要责任编辑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编辑加工,审稿和编校难度都很大。

随着“双高”建设的发展要求,很多高职院校在职称评审和科研考核方面都要求教师发表论文要向核心期刊、权威期刊靠拢[15],导致优质稿件流失严重。在“双高计划”实施过程中,关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高水平专业群、高水平双师队伍等方面的研究往往是“双高”建设院校重点支持的科研项目,其研究成果需要高水平的论文作为支撑。而“双高”建设院校往往将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作为重点项目结题验收和考核评价的必要条件,而不考虑在本校学报上发表的论文,缺乏留住校内优质稿件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导致校内本来就有限的优质稿件流向核心期刊。投到高职学报的大多数是一般项目的研究成果,相对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而言,其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必然要小些。

(五)审稿能力不足

高职学报多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稿件内容的专业多样性,而高职学报编辑人员所学专业有限,单凭自己的水平难以把握稿件中的学术理论问题或专业性特别强的专业问题,往往需要将稿件送请相关专业的专家,或是其他出版单位相应专业的编辑审读。同行评议(peer review)是指本专业专家对拟出版的学术作品内容和质量提出评审意见的活动,是高职学报最常用的审稿制度,对保障出版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虽然同行评议是相对客观、科学和公正的审稿制度,但在具体实施中仍然有不少困难。

一是学报编辑委员会(简称“编委会”)的审稿把关作用发挥不充分。高职学报编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通常由学校聘请各学科专家担任,大部分是校领导和中层干部,他们虽然具有资深的学科专业背景、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但党务和行政工作任务繁重,很难挤出大量时间担任审稿人,荣誉化、官员化、挂名化现象严重[16],导致学报编委会的审稿把关作用缺失,甚至形同虚设。

二是同行专家研究方向与稿件精准匹配度低。同行评议的起点是辨别、甄选合适的审稿专家,而对专家研究方向精准判断、对部分稿件所属方向判断、为交叉学科稿件寻找专家成为精准匹配专家的三大难点[17]。高职学报内容涉及的学科和专业众多,在同行评议过程中很难快速找到研究方向与稿件精准匹配的审稿专家,无法保证将每一篇稿件都精准传送至最为合适的审稿专家手中,导致审稿专家很难正确判断、客观评价稿件的学术水平和创新价值。评审中一旦出现了专家不匹配、评价不客观等问题,就很难得到科学、公正的审稿意见[18]。

四、结语

“双高”建设院校的科研实力和专业特色是其主办学报办刊的重要支撑,“双高”建设院校主办学报的出版能力也能反哺本校的科研实力和专业特色。在“双高计划”背景下,“双高”建设院校科研实力日益增强、专业特色日益凸显,为高职学报提高出版能力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注入了创新的动力。鉴于高职学报普遍处于体制机制僵化、出版周期较长、栏目设置宽泛、稿件来源有限、审稿能力不足的困境,还存在诸多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切实加强高职学报出版能力建设已经刻不容缓。高职学报要以“双高计划”为契机,紧紧抓住机遇,主动迎接挑战,加强出版能力建设,更好地为“双高”建设院校的科研和教学服务,促进最新科研和教学成果传播与交流,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在职业教育事业和高校出版事业中更充分地发挥应有作用。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双高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双高计划”背景下汽车专业群建设改革创新与实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双高”建设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数说高教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