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华,苟雪芽,吴艾嘉,罗艳蓓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昆明 650031)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明显区别。高职教育不仅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更着力于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高职院校教师不仅需要具备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了解行业现状、强化自身的实践能力,即熟悉掌握对口企业的工作过程、岗位需求标准,从而使企业实践成果和课堂教学得到融合,更好地指导学生适应未来职场的需求。[1]“三教”改革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其根本任务是大幅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发展之间的契合度,提升职业教育质量。[2]显然,教师是改革的主体,是“三教”改革的关键,高职教师到企业实践无疑是实现这项改革的重要途径,进而实现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职业性、实用性。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明确提出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进一步推动和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3]
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纲要》指明了教育质量衡量的两条根本标准,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所培养的学生适应社会需要。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通过定期的企业实践等途径,方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把握行业、企业现状,特别是职业岗位对高职在校学生素质、知识、技能结构的培养要求,从而提高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契合度,更好地使高职教育从根本上和“社会需要”这一教育质量衡量标准相吻合。[4]
《麦可思大学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高校教师对自身工作的认可度较高。但仍有较多高校教师表示他们每个学期都会在实际工作中感到精疲力竭。教师工作年限越长,职业倦怠发生频率越高。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科研或论文发表要求;教学工作量过大,工作付出与实际收入不成正比;个人职业成就感低;更有高达78.7%的教师认为不得不疲于应付其他部门摊派到学校各类活动任务及各项考核评比。[5]职业倦怠所引发的负面情绪必然影响教师的正常工作,具体表现为在教学情感、工作态度和个人成就感方面的倦怠状态。
1.教学情感枯萎
教师职业倦怠的核心表现,也是最容易发现的教师的职业倦怠的特征。没有了情感,恐怕也就没有了认真,没有了进取。在科研和管理考评的长期重压之下,高职院校教师难免对本职教学工作丧失最初的热爱,对学生态度冷漠,疲于应付各类检查,主体责任感逐渐丧失。
2.工作态度消极
随着教学情感的缺失,高职院校教师对学生越发没耐心,刻意在自身和学生之间保持距离,对学生和学校的事情持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对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持一种轻视的态度,随便别人怎么弄,自己就是这样,不接受不反对,特别是已达到中高级职称的教师更加严重,完全不再考虑个人的职业发展问题,前途不看好,个人陷入颓废状态。
3.个人成就感降低
随着职业倦怠加剧,高职院校教师不仅否定自己的工作,认为教学工作是枯燥无味的繁琐事物,而且否定自己,认为多年重复的教学工作完全不能发挥自身才能,进而出现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自我的存在感进一步下降,从而以一种消极应付状态面对日常的教学、科研及生活。
职业倦怠不仅严重危害教师的身心健康,也严重危及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一定的教学周期里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到相关专业对应的一线企业体验不同工作岗位内容,工作环境改变,新鲜感的注入,将极大改变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状态,推动教师以全新状态重返工作岗位。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学校毕业便到学校工作,学历比较高,理论知识丰富,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对企业的管理模式、整体运作更缺乏认识,真正了解企业,有企业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极度欠缺。教师已有的理论知识与相关企业岗位的工作标准和内容,特别是行业高端企业的经营运作现状已产生巨大差距,教学工作大多处于照本宣科的状态。所以要想指导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教师首先具备过硬的实践能力。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大多为“双师”型教师,“双证”持有率较高,有的院校高达100%,但真正具有行业企业丰富实践经验的屈指可数。通过教师到企业锻炼,解决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欠缺的现状,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的高职“双师”素质教师。教师到企业实践,了解企业的实际,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请教,提高具体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掌握相关工作标准和过程,认识企业运营模式、体验企业文化、经营理念,不仅提高实践能力,同时思考专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对改变教师被动到企业实践的局面,增强教师企业实践积极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强有力且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政策导向,对于实践教学能力水平的提升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评判标准。有的学校仅仅是下发文件要求,将企业实践锻炼简单的和职称评定挂钩,按比例安排各专业到企业实践的人数,且停发老师的相应津贴,在人事管理和分配方面更没有制定出符合高职教育自身特色的完整制度,这显然无法激发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6]
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师资紧张,多数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加上专业建设、科研任务,身心疲倦,同时学校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导致教师无心去企业实践锻炼。其次,在教师下企业实践前期筹办阶段,学校主要侧重于宣传发动、手续审批等事务工作,教师去企业具体安排什么岗位,从事什么工作,达成什么目标,校方与企业之间缺少有效沟通与衔接,参与企业实践的教师大多自行协商,决定了实践内容更多停留在现场参观、岗位体验层面,不可能真正深入企业一线,参与企业项目研发、技术攻关。[7]
企业对于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进行具体工作的安排也存在现实困难。首先,专业教师的身份让企业无法按一般员工的角色标准进行管理;其次,部分企业,特别是服务型企业一线岗位对员工有年龄等要求,企业难以安排教师在一线岗位进行工作,同时教师自身条件也不一定符合企业岗位要求;最后,企业工作严格执行排班制度,但专业教师很难在时间和精力上得到保证,反而影响了企业工作的正常开展。
高职院校应结合专业具体情况,人性化制定教师到企业实践相关制度,打消教师思想上的顾虑,通过实施激励政策将教师被动到企业实践转化为专业教师的内在要求与自觉行动。同时学校选择有信誉、上规模,实力强的,与学校教学科研关系密切的的企业加强更深层次的合作交流,不仅能改变以上教师企业实践的现状和问题,还将实现为高职新素养教师“赋能”。
教师首先应当具有以“爱和责任”为核心内容的职业精神。教师自发、自动、自觉的责任担当虽然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先决条件,但外部环境和制度的熏染和约束也将对产生职业倦怠的教师产生一种极大的触动。通过企业实践,教师能亲历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更能切身体会企业员工的危机感、积极的工作态度以及团队协作精神。例如通过参加酒店的入职培训,教师不仅能全面认识一个酒店,了解酒店近乎严苛的考勤制度后无不为教师极大的弹性工作制度感到无比幸福,进而促使教师主动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空余时间提升个人素养。在随后的岗位实践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员工对于酒店的忠诚度,这种高度认同和自豪感不仅是一种心理上的认知,而且还会体现在实际工作行为上,成为指导工作行为的原则。享誉全球的洲际酒店是如何赢得客人的一致认可?这得益于每一个洲际员工对待工作的细致入微。哪怕仅仅是洗衣房阿姨每天最简单的重复劳动,但正是那份严谨与坚守保证了酒店的高品质。酒店员工不仅自觉以严谨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还会试图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周围的人,使更多的人认可酒店文化。同时,员工也愿意与酒店分享自己的想法,从而成为酒店创新的驱动力。企业员工在工作细节点滴里所展现出来的职业素养,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无疑保证了酒店提供高品质的服务,进而保证酒店品牌质量。
教师的工作成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只有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度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才能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通过实践锻炼,有益于教师重新认识其本职工作,培养危机意识,树立培养合格人才的高度责任感和迫切性,同时增强治学的严谨性。把在企业中所学到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贯穿到自身的职业生涯中,同时,要把这种精神传播给学生,以身作则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将自身在企业体会到的理想追求、规则意识、职业素养、务实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融入教学,开展课程思政的改革,对照学生将来如何适应社会、适应未来的职业,加强职业生涯的指导。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行业、企业界日新月异,教师到企业实践便于接受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以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推动高职教师打破以往一味地凭借个人经验开展教学,可促进教师依据变化的情况,不断寻求适合教育对象的教育方案、方法和手段,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更科学、更完善,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同时教师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可以体验信息技术在现代企业运行管理中的高效运用,进而为自己实现创新教学管理打开思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新运用信息技术,然后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效地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素养和相关技能。[8]
教师到企业实践的过程就是对照现有教学内容、资源、方法等,发现问题的过程,及时把自己所发现的最新的资源以及成果融入到教学中去,传授给学生,使教学更加贴近社会实际,使学生能够学到更新、更实用的知识。高职院校教师需克服纯理论科研、纯理论教学,需力争将科研与实践经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教师通过企业实践,实现更新知识和技术,进一步挖掘到新的教育教学资源,扩大专业知识面,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和趋势,从而全面促进教师成长。通过企业实践,实现对高职教师的引导,让教师依据企业行业最新动态树立正确的教学研究理念,依据企业用人标准对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创新,提升实用型科研的发展水平。具体而言,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熟悉企业用人标准与管理制度,后续将其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人才需求规格与教学理念。依据企业职业能力需求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将如何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根据企业具体岗位职责要求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创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符合职业能力培养需求的教育新模式。最后深入思考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校企融合,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突破性培养师生的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是该学段教师的主要特点,也是高职教育专业教师特有素质。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通过企业岗位的真实体验、工作流程的现场经历,积累形成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素质,更加胜任高职专业教师岗位的实践教学指导工作。高职院校教师如果缺乏对相关行业、企业的直观认识,缺乏一线岗位的体验,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注定无法将职业岗位标准、工作过程等融入教学设计,更无法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互动,难以将真正的实践素养传递给学生,进而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从教师职称、年龄与实践能力的一致性要求出发,大体上把企业实践教师分成两个群体,即中低职称青年教师和高级职称中年教师。
1.中低职称青年教师的企业实践,重点学习并掌握本专业学生主要就业岗位 (群)相关的业务流程、知识和技能、岗位职责、业务规范等。在未来教学中首先指导学生遵守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以及人生态度。其次,将自己的企业实践经验融入未来的课堂教学和实训指导,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最后教授其如何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同时,努力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和本专业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2.高级职称中年教师的企业实践,侧重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专家、人力资源部共商校企合作的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修订、专业技能实训内容更新等工作,同时拓展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关系,搭建更为广泛的合作平台。
综上所述,在推进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关键时期,教师企业实践有助于唤醒教师主体意识,培养职业精神,激发职业热情,明确科研方向,丰富科研成果,更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集中时间深入企业,了解行业企业发展新趋势、学习企业管理新理论、扩充教师的知识储备,更新教师的综合素养。学校不断加强实践探索,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与管理,促使教师企业实践做得扎实,富有成效,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这样一批既懂专业理论,又精于教学实践,还熟悉相关企业,能与市场接轨的新素养教师队伍有助于提高各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全面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